人民法院对进行宣判
1. 人民法院对第一审行政案件可以作出什么样的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内同情况,分容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二)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证据不足的;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职权的;
5、槛用职权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四)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
2.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由( )进行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
对一审法院的判决和依法可以上诉的裁定不服,当事人可以在法定的期间内提起上诉。具体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详细内容
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相关法律知识链接: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可以作出以下几种判决:
1、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这种判决没有改变原判决有关认定事实的部分,只改变一审法院在适用实体法律上的不正确之处。
3、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4、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2)人民法院对进行宣判扩展阅读
《刑事诉讼法》第187条第1款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
全面审理原则
《刑事诉讼法》第186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一并处理。
3. 人民法院对刑事申诉案件如何处理
当刑事案件经过二审审判,没有依法得到一个公正的判决时,当事人应该如何申诉,进入再审程序,来洗刷冤屈呢?首先,只有这几类案件可以依法进行申诉:(一)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二)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依法应当排除的;(三)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四)主要事实依据被依法变更或者撤销的;(五)认定罪名错误的;(六)量刑明显不当的;(七)违反法律关于溯及力规定的;(八)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裁判的;(九)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其次,只有这两类人可以进行申诉:第一类,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律师,第二类,是案外人,认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最后,申诉需要准备好相应的申诉状、裁判文书以及证据材料,毕竟口说无凭,凡事都要讲证据的。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42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一)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二)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依法应当排除的;(三)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四)主要事实依据被依法变更或者撤销的;(五)认定罪名错误的;(六)量刑明显不当的;(七)违反法律关于溯及力规定的;(八)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裁判的;(九)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4. 法院开庭能当场宣判吗
要看审判结果如果双方无异议就会宣判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回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答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4)人民法院对进行宣判扩展阅读:
按实际情况,如果没有当庭审判,人民法院会定期进行审判,具体日期请自行与人民法院进行确定。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八条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法院。宣告离婚判决,必须告知当事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结婚。
5. 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对什么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作变更判决
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可以作变更判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二)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⒈主要证据不足的;
⒉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⒊违反法定程序的;
⒋超越职权的;
⒌滥用职权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四)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5)人民法院对进行宣判扩展阅读:
变更判决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变更权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审查的结果。变更判决的实质是司法权直接确定了相对方在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因此,它的适用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仅限于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
显失公正是指行政处罚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违法,但处罚结果严重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显失公正的表现形式有:
(1)畸轻畸重。指处罚与相对方的违法程度明显不对称,严重违反比例原则。
(2)相同情况不同对待或者不同情况相同对待。变更判决原则不得加重对原告的处罚,但利害关系人同为原告的除外。
6. 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作出变更判决的条件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作出变更版判决的条件是权:
第七十七条行政处罚明显不当,或者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
人民法院判决变更,不得加重原告的义务或者减损原告的权益。但利害关系人同为原告,且诉讼请求相反的除外。
第七十九条复议机关与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被告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对复议决定和原行政行为一并作出裁判。
(6)人民法院对进行宣判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
第七十条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
1、主要证据不足的;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职权的;
5、滥用职权的;
6、明显不当的。
第七十一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为。
7. 对于行政诉讼,法院可以做出的判决结果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1)具体行内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容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2)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的;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违反法定程序的;超越职权的;滥用职权的。
(3)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4)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8. 法院庭审后宣判前对庭审中的证据法院还进行真伪调查吗
民事诉讼,法院的审理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就是你向法院有什么请求,你就要拿出证据来证明你的请求是有法律依据的。对证据的真伪法院当然要辨别,法院经过辨别,认为是真的,法院就以此为证据进行审理,法院认定证据是真的叫采信。法院对双方的证据一般都只进行辨别真伪,不外出调查(也可能有例外),如果对对方证据怀疑,就要自己拿出证据证明对方证据是假的,也可申请鉴定(鉴定费谁申请谁出),如果法院和对方都认为某件证据是假的,证据提供方认为是真的也可以申请鉴定。
法院对于双方证据的真伪一般只进行辨别审查鉴定,不外出调查,特殊情况除外,比如查银行帐目,只有公检法可查,一般单位和个人是不可以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