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官式盘问

法官式盘问

发布时间: 2020-12-26 16:56:59

⑴ 原告的证人可以盘问吗

必须经主审法官许可,且不得提问与案件无关的问题。法官有随时制止的权利。

⑵ 辩论赛中的法庭式盘问是怎么一回事

1这个环节抄不可以反问,回答问袭题时也必须正面回答,不能用诡辩
2问问题当然是越简单越好,没必要可以拖延时间,把问表述清了就可以
3.还行,可以让他用是或否回答
4在这样的赛制里,当你是质询方时,你可以打断对方发言,但注意不要恶意打断,要让对方发言

⑶ 什么是纠问制的审判制度什么是对抗制的审判制度

纠问式审判也叫纠问式诉讼,纠问式诉讼其对称为“控诉式诉讼”,又称“回审问式诉讼”。其主要答特点是:审判官集侦查、控诉、审判职能于一身,不论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据职权主动追究犯罪。

对抗制的审判制度即为为使两股或多股能力或势力的之间的互相对抗,以此来达到平衡的目的而产生或者制定的规则、制度。

对抗制并不是单纯的,使对抗使两股或多股能力,或势力的之间的互相对抗而已,还必需为达到制衡的效果而制定规则,否则一旦盲目使有害的事物相对抗时,也会使该有害事物团结、互生而产生新的有害事物。

(3)法官式盘问扩展阅读:

诉讼法中的对抗制是与纠问制相对的一种民事诉讼程序制度。该制度下,主要由律师为当事人出庭辩护,而法官所起的作用相对被动。理论上,当事人承担提出法律和事实的全部责任;法官仅有确认或拒绝当事人主张的义务。

被害人只是告发人,被告人只是诉讼客体,没有任何诉讼权利,只是被审问,受追诉的对象,被告人口供为最佳证据,刑讯逼供合法化、制度化。对抗制制度主要应用在普通法系,是美国民事诉讼法最主要的特征。

⑷ 如何理解文中的中国式盘问,请解析

是不是这篇? 回答在最后

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①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
么工作能挣多少呢” ,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 ,横批“呵呵呵呵” 。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 ,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 ,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 ,横批“阿姨吃菜” 。
②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 去”的痛楚。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 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③“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 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 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④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 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 。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 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
⑤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故 乡不可能总是老模样,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不过, “中国式盘 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包含文化记忆、跳动历史脉搏?“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 ,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图吗?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发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如何让凋敝的乡村文化 丰盈起来,如何让含混的城市精神明朗起来,从而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
9.下列对于“城镇化”现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镇化过程中大量文化资源向城市集中,造成大城市与小城镇、城市与乡村的文化落差。
B.乡镇静谧和乡民单纯的毁灭与乡村文化的衰败,这些均是城镇化的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
C.城镇化作为一个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同时又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
D.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保留故乡原有的乡村文化,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0.如何理解文中的“中国式盘问”,请简析。(2 分)
答:
1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参考答案】 .
9. (3分)D (“我们应保留故乡原有的乡村文化”曲解了文意,应是让凋敝的乡村文化丰盈起来。)
10 . ( 2分)①故乡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表层含义),②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或答“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 间的文化鸿沟;人与人之间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亦可。) (深层含义)(每点l分,意思对即可。)
11. (4分)①首先由“中国式盘问”引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话题。②其次,以作家哈代、导演雷伊的作品为例,指出了城镇化过程存在的普遍问题(或说 “指出乡村文化会衰败”)。③接着,联系当下中国社会现状,进一步论证文化落差是城镇化不能承受之重;④最后,指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尊重文化与历史。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⑸ 电信诈骗法官怎么盘问

电信诈骗法官按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盘问。
先核对本人身份,涉嫌犯罪的证据等。
然后展开法庭辩论,最后判决。

⑹ 盘问笔录和询问笔录

警察对有违法犯来罪嫌疑的人自员,经过当场盘问、检查后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将其带至公安机关,经批准对其继续盘问:
(一)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
(二)有现场作案嫌疑的;
(三)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
(四)携带的物品有可能是赃物的。
对被盘问人的留置时间自带至公安机关之时起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四十八小时,并应当留有盘问记录。对于批准继续盘问的,应当立即通知其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对于不批准继续盘问的,应当立即释放被盘问人。经盘查所作的笔录就是盘问笔录,对受害人,证人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都用询问笔录,对犯罪嫌疑人用讯问笔录。

⑺ 纠问式审判和对抗式审判的区别

对抗制与纠问制的区别:

1、是不同法系的法庭辩护制度

2、产生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不同。纠问式诉讼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而对抗式诉讼则是奴隶制民主共和和封建制初期的产物。

3、法官的职能不同。

4、被告人的法律地位不同。在纠问式诉讼中,被告人只是诉讼的客体,只能被迫究,被处罚,没有任何诉讼地位;而在对抗制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各自都有控辩的权利。

5、审讯的形式不同。纠问制诉讼是采取秘密的,刑讯逼供合法化;而对抗制诉讼则是实行审判公开、“不告不理’的诉讼原则。

(7)法官式盘问扩展阅读:

对抗制是英美法系法庭辩护制度:

对抗制:

(1)对抗的双方:

A——民事案件中的原告,刑事案件中的公诉人;

B——被告律师;

(2)对抗的方式:

提出各自的证据;询问己方证人;盘问对方证人;相互辩论;

(3)法官的角色——不主动调查,消极的仲裁人

A——主持开庭;

B——对双方的动议和异议做出裁决;

纠问制是大陆法系的审判制度,他是由法官承担主导角色,控制审判进程,提出问题,对事实做出判断。

(1)审判官集侦查、控诉、审判职能于一身,不论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据职权主动追究犯罪;

(2)司法机关负责调查事实,侦查和审判秘密进行;

(3)原告人只是告发人,几乎不负法律责任。被告人只是诉讼客体,没有任何诉讼权利,只是被审问,受追诉的对象;

(4)被告人的口供是最佳证据。刑讯逼供合法化、制度化。最典型的纠问式程序见于德国1532年的《加洛林纳法典》。

纠问式诉讼是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普遍盛行的刑事诉讼方式。即司法机关对于犯罪案件,不论是否有受害人控告或其他人检举揭发,均可根据自身职权主动进行追究和审判。

这种诉讼活动是秘密进行的,被告人只能充当被迫究和审讯的客体,不存在反驳与辩护的权利,只有认罪招供的义务。在诉讼中司法官员是唯一主体,承担着起诉与审判的双重职能。

这种程序起源于罗马帝制时期,在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大陆各国曾广泛推行。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也实行这一诉讼程序。

抗辩式是英美法系审判制度最主要的特点。这个制度有两个基本要素:其一是由诉讼双方提出其主张和证据;其二是由中立的法官和陪审团依据双方的主张和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纠问式诉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抗辩式诉讼

⑻ 三辩盘问总结是什么

1.对方反复对……避而不谈,屡次逃避我方问题,是不是对方自认理亏
2.对方将……概念偷换成…回…,逃离本次比赛答的重心
3.对方对我方提问回答过为牵强
4.对方以偏概全,是盲人摸像,一叶障目

阐述我方观点的要点:
1.最好加上幽默的方式
2.为自己放打圆场,让对方下不了台
3.如果有哑口无言的,可以在这时补救,对方没有机会反驳你

⑼ 三辩应该如何进行盘问攻击技巧是什么

三辩一般用反应快语言风格强烈的辩手,因为从阵型上考虑,三辩应该体现出冲锋陷阵的感觉.所以要多多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体现出对抗性和咄咄逼人的气势,使得比赛更激烈精彩.负责去攻的就是三辩了,他们要强化队友发现的问题。

(一)借力打力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六)攻其要害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

热点内容
民法典没有彩礼 发布:2025-08-25 00:43:38 浏览:336
公司法废止 发布:2025-08-25 00:38:56 浏览:742
有关超出门店经营法规 发布:2025-08-25 00:11:27 浏览:12
道德经反观 发布:2025-08-25 00:03:55 浏览:750
劳动法多项选择题 发布:2025-08-24 23:46:56 浏览:540
英国司法部 发布:2025-08-24 23:42:40 浏览:77
劳动法年假怎么规定的 发布:2025-08-24 23:33:48 浏览:624
以下法律责任属于行政处罚 发布:2025-08-24 23:27:33 浏览:898
全国法院工作 发布:2025-08-24 23:27:28 浏览:365
有关劳动法的详细案例 发布:2025-08-24 23:18:31 浏览: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