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王
A.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网
您的表述我不是很清楚,由于您的案件是2005年做出的判决按照一般案件回的操作流程答应在判决生效后的1年之内申请执行。
另外,由于2008年4月1日新的民事诉讼法实施了,您后面所说的中院判决如果是在上述日期之后或者判决中最后的履行期限是在上述日期之后就可以在两年之内向一审法院申请执行了。
新民事诉讼法第215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2年)
B. 最高人民法院的历任院长分别是谁
1、沈钧儒(1949年10月—1954年9月)
浙江嘉兴人,字秉甫,号衡山。清末进士。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五四运动期间,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曾任国会议员、广东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
2、董必武(1954年9月—1959年4月)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3、谢觉哉(1959年4月—1965年1月)
谢觉哉(1884年4月27日——1971年6月15日),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4、杨秀峰 (1965年1月—1975年1月)
杨秀峰(1897年2月27日—1983年),原名碧峰,字秀林。1897年出生于直隶省(河北)迁安县杨团堡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教育家、法学家,我国公安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全国解放后,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教部部长,教育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5、江华 (1975年1月—1975年3月)
江华(1907年8月1日-1999年12月24日),原名虞上聪,曾用名“黄琳、黄春”,瑶族,1907年8月1日出生,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人。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第一书记、浙江省政协主席、浙江省军区政委、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庭长。1975年1月-1978年3期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6、江华 (1975年3月—1983年6月)
江华(1907年8月1日-1999年12月24日),原名虞上聪,曾用名“黄琳、黄春”,瑶族,1907年8月1日出生,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人。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第一书记、浙江省政协主席、浙江省军区政委、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庭长。1975年1月-1978年3期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7、郑天翔(1983年6月—1988年4月)
郑天翔(1914.09.09~2013.10.10),男,曾用名郑庭祥,内蒙古自治区(原绥远省)凉城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8、任建新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任建新,1925年8月生,山西汾城(今襄汾)人,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肄业,律师。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9、任建新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任建新,1925年8月生,山西汾城(今襄汾)人,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肄业,律师。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0、肖扬 (1998年3月—2003年3月)
男,汉族1938年8月生,广东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大学学历。2008年12月被推选为中国法官协会名誉会长。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11、肖扬 (2003年3月—2008年3月)
男,汉族1938年8月生,广东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大学学历。2008年12月被推选为中国法官协会名誉会长。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12、王胜俊 (2008年3月—2013年3月)
王胜俊,男,汉族,1946年10月生,安徽宿州人,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合肥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大学学历。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曾任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3、周强 (2013年3月—2018年3月)
周强,男,汉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黄梅人,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院民法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审判委员会委员,首席大法官。
14、周强 (2018年3月—今)
周强,男,汉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黄梅人,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院民法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审判委员会委员,首席大法官。
C.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法研【2011】31号《关于王某与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申清一案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关于王某与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
申请再审一案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解读
2011年3月9日 法研[2011] 31号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2010)甘民申字第416号《关于对王某与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申请再审一案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原则同意你院审委会的第一种意见,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征缴社会保险费属于社会保险费征缴部门的法定职责,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另,建议你院可结合本案向有关社会保险费征缴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其针对当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社会保险引发争议所涉及的保险费征缴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妥善处理类似问题,依法保护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此复。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王某与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申请再审一案 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的解读
2010年10月,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就人民法院应否受理欠缴社会保险费案件的问题请示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对王某与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申请再审一案的请示》([ 2010]甘民申字第416号),以下简称《请示》]。经认真研究,并征求了最高人民法院内有关部门意见,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于2011年3月9日作出《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王某与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申请再审一案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法研[2011] 31号,以下简称《答复》)。现就《答复》所涉问题的由来、相关考虑及经过解读如下:
一、问题由来
在王某与中国某某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一案中,王某原为某公司员工,但一直未办理养老金手续。2005年11、12月间,某公司支付给王某同年9、10月的养老金补贴。2006年4月30日,双方签订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同年5月1日,某公司与甘肃省陇兴劳务派遣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劳务中心)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劳务中心与王某签订劳动合同书,并派遣到某公司工作。2008年10月9曰,王某辞职,同年10月27日,劳务中心作出解除劳动关系的通知。王某当月向向兰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该仲裁委于2009年3月9日作出仲裁裁决仅支持了王某对劳务中心补办2006年4月至2008年10月间的养老保险费手续及支付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等请求,王某不服而起诉。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认为,王某在2006年4月签订劳动合同时即应当明知自己权利受侵害,而在2008年10月才申请仲裁已经超过诉讼时效,而且对于王某主张的有关社会保险费的请求,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缴费单位逾期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追缴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职责,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当事人可以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处理,故判决驳回王某的诉讼请求。王某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此后,王某又向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本案再审申请的审查过程中,经该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对案件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仍存在分歧,遂请示最高人民法院。
二、主要争议问题
该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是,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受理欠缴社会保险费的案件的问题;理论和实务上对此一直存有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此类案件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依据劳动法第一百条及《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二十六条的有关规定,追缴社会保险费属于社会保险费征缴部门的职责,且此问题属于社会转型阶段企业改制中出现的问题,涉及面广,较为复杂,人民法院对此类问题也难以处理。此为倾向性意见。
第二种意见认为,人民法院对此应依法予以受理。其理由是:(1)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第五条、第四十七条及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因社会保险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该仲裁裁决不服,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人民法院对此起诉就应当受理。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的争议属于因社会保险发生的劳动争议范畴,劳动者就此申请仲裁后,对该仲裁裁决不服,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法释[2001] 14号)第一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下列纠纷,属于《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无论是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还是在终止后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都不能改变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系发生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这一事实,由此引发的纠纷,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法释[2010) 12号)第一条的规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可见,人民法院对欠缴保险费案件应予受理。(2)劳动法及《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虽然赋予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限期缴纳的职权,但这仅是行政执法依据,该层次的法规不具有对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主管事项的规范效力;劳动法第一百条的规定,是对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一种行政处理方式,是一种行政执法的依据,而不应是排斥个人肘有关社会保险费寻求民事司法救济的规范,更不应成为排斥人民法院主管私权救济的依据。传统管辖权理论认为,法院依其性质和目的获得管辖权,任何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剥夺,行政机关不得自行排除,法院也不能自行拒绝裁判职责。(3)在欠缴保险费案件中,会涉及到的当事人之间是否具有合同关系、劳动合同的效力、是否超过诉讼时效等问题都需要法院裁判确认。
二、答复意见及其理由
经慎重研究并征求最高人民法院相关部门意见,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征缴社会保险费属于社会保险费征缴部门的法定职责,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另,建议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可结合本案向有关社会保险费征缴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其针对当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社会保险引发争议所涉及的保险费征缴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妥善处理类似问题,依法保护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之所以认为《请示》所涉及案件应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劳动法第一百条规定:“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以加收滞纳金。”《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二十六条也规定:“缴费单位逾期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可见,追缴社会保险费是上述行政机关的职权,上述法律、法规对此规定得非常清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依法行使上述职权时,自然要对有关劳动合同及其效力进行必要审查。劳动者对于上述机关的行政决定或者行政不作为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方式来寻求救济,而不是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
2.在当前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社会保险引发的争议日益增多,涉及企业改制等深层次原因,影响面广且日趋复杂。为调整不同时期人民法院对与社会保险有关的争议纠纷的案件受理问题,统一立案范围,最高人民法院10年来相继出台了3个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司法解释,对此作了相应规定。对于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的纠纷,依照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并非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在法律明确规定此为劳动行政部门职责的前提下,人民法院不宜越俎代庖。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于问题的解释(三)》(法释[2010] 12号)第一条规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从上述规定的文义看,也显然不能包括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的情形。依据此司法解释条文的内容,劳动者是在符合上述规定的情形下,向用人单位主张损害赔偿责任而非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
4.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人民法院受理本案并无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即使双方当事人对仲裁结果已经没有大的争议,原审法院对本案的处理也是适当的。而且在本案起初的仲裁裁决处理结果相对比较公允前提下,此当事人应该申请社会保险部门向用人单位强制追缴所欠保险费。
5、考虑到司法建议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是人民法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能动司法、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重要途径。多年来,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司法建议工作,在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的同时,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高度重视在审判工作中遇到的涉及改革、发展、稳定、民生突出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了许多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实践证明,人民法院提出的司法建议在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予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时,随着找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国际与国内因素相互作用、机遇和挑战相互交融的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形成原因更加复杂,社会矛盾化解的难度进一步增大,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新形势对人民法院司法建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对司法建议在当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能动作用和《请示》所涉案件的具体案情的综合考虑,本着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司法能动作用的精神,建议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向有关社会保险费征缴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该部门依法办理此类案件,向用人单位追缴所欠保险费。
D. 古代王朝的“国家最高人民法院”,为啥叫做大理寺
你可以把大理寺分开读,大理,不是地名,而是说理之大者,通俗点就是说理的地方,是从秦朝开始沿用下来的,当时还只是叫大理,其实法院也是说理的地方,只是名字不一样,古代人又喜欢咬文嚼字
E.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网
我1991年1月,被湖南省涟源市邮政局招为投递员,安排在砂石邮电所上班。从91年起就没有给我们同工同酬,所谓的劳保福利也只是象证性的发点,有时没有,加班工资也没有,2003年6月,因为工作需要,安排我从事砂石邮政所储蓄出纳员工作。2003年12月,涟源市邮政局与我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但没有交社保。2004年9月,我与涟源市邮政局另一个职工在工作上发生口角,2004年10月25日,涟源市邮政局因此欲将我辞退。2004年12月6日,我申请劳动仲裁,同年12月24日,涟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持下,涟源市邮政局与我达成和解协议,承诺与我继续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就是这样一份恢复我的劳动关系的协议书,法院却说是自行和解,解除了劳动关系,这还有第三方证明人签字证明是恢复劳动关系的(涟源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并没有责令涟源市邮政局给我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当时我对法律条款也不清楚,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12条规定:社会保险费用不得减免。第13条规定:缴纳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和代缴代扣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缴纳。)但和解后,涟源市邮政局没有实际履行和解协议,仅安排我为乡邮委办员,与我签订委托办理合同,我不服。2005年4月4日,我为此再次申请仲裁,涟源市劳动仲裁委员会以诉讼时效已过不予受理。2005年4月14日,我向涟源市人民法院起诉。2005年8月15日,涟源市邮政局又与我签订和解协议,涟源市邮政局在承认以前劳动关系的基础上,承诺至少以后两年之内不会解除与我的劳动关系。2005年10月31日,在涟源市邮政局里,涟源市邮政局让我与娄底市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中心签订了劳动合同。还有其它与我一样的员工也是一样的要签,威协我们说是2004年娄底邮局与这个劳务输出中心有什么合同,不然不能上班,也不能交社会保险什么的,我们也不明白,只得签了,同一天,涟源市邮政局与我签订了所谓的劳务派遣用工上岗协议,并仍然安排我在砂石邮政所任营业员。可到2005年11月27日又说要与我们解除劳动关系,要我们在他们事先打印好的合同上签字。(当时在2005年10月31日邮政局并没有与我们解除劳动关系,可又要求我们订立上岗协议,作为一个国营企业单位,应当有法律顾问的,却要求我们订立这样一些明显违法的,不公正不公平的协议及劳动合同,而后在2005年11月27日又要我们订立解除劳动关系的协议书,这些合同与协议给我们的都是空白的,单位没有签字与盖章,也没有给我们补交社会保险费用,也没有给我们这工作十多年的员工经济补偿)2010年4月,涟源市邮政局以涟邮[2010]26号文件随意认定我挪用贪污,违反金融资金操作管理制度,解除了所谓上岗协议,不准我再上班。2010年5月,我通过律师要求涟源市邮政局收回处理决定,但邮政局拒绝了。2010年7月18日,我向涟源市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但涟源市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原告多次催告,不立案审理,我被逼无奈,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条之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我与涟源市邮政局1991年至2011年长达20年的劳动关系,补交91年以来没有交的社会保险费用,并要求依法予以补偿。
此案经涟源市人民法院、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两级法院审理,这两级法院都确认自1991年1月至2010年4月期间,我一直连续在被告涟源市邮政局工作,并且在2003年起一直担任涟源市邮政局砂石邮政所储蓄出纳员这样的核心工作并没有中断过,但却都驳回了我的诉讼请求。
理由是:“本院认为,原告刘定丰自1991年至2005年11月与被告涟源市邮政局的劳动关系,双方已经于2005年自行和解,不属于本案处理范围;2005年11月至2010年7月,原告刘定丰与被告娄底市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中心存在劳动关系。”那么请问法院,我与邮政局的劳动关系是1991年到2005年10月31日还是到2005年11月27日,要是到2005年10月31日,那2005年11月27日邮政局为什么又要与我签订解除劳动关系的协议书,在2005年10月31日到2005年11月27日我的劳动关系在哪?在此期间我一直在邮政上班,没有中断工作,且一直是在邮政部门的前台做邮政营业员。
一、二审法院罔顾事实,对这样明确的劳动关系不认定,做出这样违背法律的判决,对2005年那些这样明显的无效的劳动合同及上岗协议却认为合法有效,实际是对逆向派遣这样严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的包庇和纵容。一、二审法官都是法律专家,如此普通的法律事实他们不是不清楚,我听说这些案子是一、二审法院审委会研究的,在2012年3月我申请再审到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2012年10月9日开了听证会,可直到现在也没有结果,一个普通的劳动争议案三年了,也没有正确处理结果,不知湖南省的人民法院是做什么用的?这社会到底还有没有公平正义?还有没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还有没有用?
尊敬的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朋友,请大家评评,这中国还是不是宪政社会,是不是法治社会?我们应当崇尚法律,法律至上。可涟源市人民法院,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任意践踏法律,如此明目张胆,国家法律威严何在!新闻谋体又没有胆量公开,我信访到涟源市劳动局,涟源市信访局,娄底市信访局,都回答你这是在法院处理,他们不受理,难道非要我们拿刀拿炸弹来解决问题?难道这就是共产党的公正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F. 北京最高人民法院人王建民
是个骗局,网站也是骗子,里面内容一看就是骗人的,怎么能和法院的网扯到一起?内上面的工作人员照片容都是假的。以前用的奔跑吧兄弟诈骗,现在有的换成新歌声诈骗,记住只要告诉你中奖等,不兑奖支付违约金,让你转钱的,他说是什么法官、警察、律师等都是骗人的。不转钱就派警察抓你、逮捕你、坐牢等语言的,这就是骗子吓唬你,记住不转帐不联系,没啥事。司法机关不用电话让你交钱,更不会威胁他人、吓唬他人,只有骗子不懂法,就会吓唬人,不要理他就可以,骗子骗不到钱,骗子也无计可使。
G. 王文江2018年10月10号向最高人民法院,诉余姚市人民法院
这个问题,在那个法院处理,
H. 法院审理案件时是否可以变更案由
可以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的通专知》第二款规属定:
“第一审法院立案时可根据当事人的起诉确定案由。当事人起诉的法律关系与实际诉争的法律关系不符时,结案时以法庭查明的当事人之间实际存在的法律关系作为确定案由的依据,例如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定为借款纠纷。”
根据该条规定,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似乎是可以变更案由。
拓展资料: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35条之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
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本案中,虽已查明原、被告系保险待遇纠纷,法院承办法官依职权告知了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当事人认为契约之诉根本不成立,坚持不变更诉讼请求,人民法院是否可以依职权变更案由。
I. 最高人民法院网站查询
可以打开最高人民法院的官方网站进入以后点击菜单栏的裁判文书回按钮,然后输入需要查询答的相关条件就可以进行查询了。具体的查询方法如下:
1、网络搜索最高人民法院,找到官方网站以后点击进入。
J. 如果最高人民法院宽恕贾敬龙这个英雄,那就有康熙王朝之风。但结果让人意外!
一个被逼无奈的人他已经没有办法,多次上访无果他已经绝望了回,永远不要忽视一答个绝望的人所带来的能量,你们可以说他愚昧,无知,但是不能说人家是懦夫,可以当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不一定会有人家的这勇气,你可能觉得你的文化高,你的办法多?但你不是贾敬龙,你没有任何的权利,任何的资本去说人家是懦夫,在有些人的眼里,懦夫?英雄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