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去不了法院
Ⅰ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需要法院部门指定
根据《民通意见》第14条:监护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顺序中的数人。
根据回《民法通则答》第17条的规定,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民通意见》)第16条、第17条的规定:未经指定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被指定人不服的,应当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起诉的,按变更监护关系处理。
Ⅱ 未经法院裁定,法定代理人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是否有效
既然是法定代理人,就不需谁来裁定,也不需要谁来委托,更不需要谁来指定,法版定就权是法定。法定代理人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除了法定不能代理的以外,其他代理行为都是有效的。比如父母是孩子的法代理人,不需要法院裁定,孩子16岁前,都可以代理孩子的民事行为,都是有效的,但是也有法定不可以代理的民事行为,比如父母不可以代理孩子结婚,如果父母代理孩子结婚,是无效的。
Ⅲ 认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是否必须经法院宣告
《民法通则》规定,构成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条件为“未满8周岁”和“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即年龄和认识判断能力,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构成不需要二者都具备,年龄和认识能力是“或”的关系,只要二者具备其一即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未满8周岁的,不需要法院宣告即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的,需要被人民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Ⅳ 一审我是申请确认老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我有居委会开的监护证明,一审法院的法官说我的监护证明无效,...
申请宣告公民民事行为能力案件一审法院为终审判决,既以宣告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对法院指定的监护人存在争议应依法搜集相关证据另行向当地法院提出申请!
Ⅳ 那请问:法院是如何鉴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一般过程是怎么样的
法院不负责鉴定的,会委托其它相关部门。
法院判决认为某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依据当事人近亲属或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委托相关部门对当事人进行诊断后做出鉴定,并由法院依据该鉴定进行判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书应当写明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事实和根据。
第一百八十八条: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必要时应当对被请求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鉴定。申请人已提供鉴定意见的,应当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
(5)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去不了法院扩展阅读:
根据《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行为能力,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当然,这里还要求自然人精神健康、智力健全,不属于《民法通则》第13条规定的精神病人。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法律确定年满18周岁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主要考虑是自然人的智力状态,而不考虑自然人的经济状况。因此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没有经济收入的,仍然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校学习的大学生。这些人如果因为违法行为需要承担责任的,首先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没有收入的,由抚养人垫付。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谓“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根据《民通意见》第2条的规定,指“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
将这些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利于他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人,都应当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另外只要被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即使后来失去工作,也仍然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Ⅵ 那请问:法院是如何鉴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一般过程是怎么样的
法院不负责鉴定的,会委托其它相关部门。
法院判决认为某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依据当事人近亲属或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委托相关部门对当事人进行诊断后做出鉴定,并由法院依据该鉴定进行判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书应当写明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事实和根据。
第一百八十八条: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必要时应当对被请求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鉴定。申请人已提供鉴定意见的,应当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
(6)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去不了法院扩展阅读:
根据《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行为能力,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当然,这里还要求自然人精神健康、智力健全,不属于《民法通则》第13条规定的精神病人。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法律确定年满18周岁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主要考虑是自然人的智力状态,而不考虑自然人的经济状况。因此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没有经济收入的,仍然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校学习的大学生。这些人如果因为违法行为需要承担责任的,首先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没有收入的,由抚养人垫付。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谓“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根据《民通意见》第2条的规定,指“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
将这些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利于他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人,都应当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另外只要被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即使后来失去工作,也仍然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Ⅶ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否必须经法院宣告
按照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来判断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时,需经法定程序予以宣告。
Ⅷ 如何去法院办理申请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和他的监护人
需要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程序参考如专下
《中华人民属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八十七条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申请书应当写明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事实和根据。
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Ⅸ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怎么申请
这是民事诉讼法中的特别程序,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相关程序规定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节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1、第一百八十七条 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申请书应当写明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事实和根据。
2、第一百八十八条 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必要时应当对被请求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鉴定。申请人已提供鉴定意见的,应当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
3、第一百八十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案件,应当由该公民的近亲属为代理人,但申请人除外。
近亲属互相推诿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为代理人。该公民健康情况许可的,还应当询问本人的意见。
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申请有事实根据的,判决该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认定申请没有事实根据的,应当判决予以驳回。
4、第一百九十条 人民法院根据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他的监护人的申请。
证实该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原因已经消除的,应当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
(9)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去不了法院扩展阅读:
一、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72条第2款的规定:
人民法院经过对案件的审理,认为该公民并未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申请没有根据的,应当作出判决,驳回申请。
认为该公民完全或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申请有事实根据的,应当作出判决,认定该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并为其指定监护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198条的规定:
被指定的监护人不服指定,应当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经审理,认为指定并无不当的,裁定驳回起诉。
指定不当的,判决撤销指定,同时另行指定监护人。判决书应当送达起诉人、原指定单位及判决指定的监护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193条的规定: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提出该当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该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应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受诉人民法院按照特别程序立案审理,原诉终止。
二、法律责任
1、当事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其主体资格的限制,无法承担民事责任。虽然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承担或在承担民事责任时受到限制。
但是他们或她们在侵犯他人权利或利益时应该是直接侵害人,所以他们或她们是不能摆脱成为民事被告的风险。不过虽然他们或她们是被告,但是承担责任或部分责任的主体却是他们或她们的监护人。
2、监护人
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侵权责任法》颁布以后,关于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监护人的责任有了新的规定,虽然在表面上的不同不是很大,但是其深层的价值观变化还是很大的。新的条文如下:
第三十二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三、认定公民民事行为能力判决的撤销
公民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后,如果经过治疗病情痊愈,精神恢复正常,能够判断自己行为的后果,清醒地处理自己的事务。
那么,造成其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原因已经消除。在这种情况下,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他的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请求。
人民法院根据该公民本人或监护人的申请,经查证属实后,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从法律上恢复该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同时撤销对他的监护。判决一经宣告,立即发生法律效力。
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来说,法律对他们要更好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人身利益。
Ⅹ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法院如何认定
委托有专业的医学鉴定机构或司法鉴定机构鉴定后予以认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近亲属可以要求法院启动特殊诉讼程序,认定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