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前言
❶ 行政强制执行引言
一、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行政机关依法所作行政处理决定中规定的义务,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为。
1.行政强制执行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行政义务为前提,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不履行还必须有不履行的故意。不履行行政义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如在规定不得建筑住宅的土地上建立住宅;另一种是,不履行规定必须履行的义务,如应纳税而不纳。两种情况都属行政强制执行的范围。
2.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在于强迫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履行行政义务。因此,强制执行应以行政义务为限,不能超过当事人所承担的行政义务范围。
3.义务人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是行政强制执行的前提,但该义务产生的依据,即行政强制执行的基础是什么?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争论。大陆法系国家早期曾主张包括行政处理决定和行政法律规定两类,近期行政强制执行的趋势,倾向于仅以行政处理决定为根据,不再以法律规定为直接依据。
4.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两大法系有重要区别,其源在于对于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的认识,普通法系国家从来把行政强制执行权看成是司法权的一部分。行政机关当然无权实施行政强制执行,但大陆法系中很多国家则历来将行政强制执行权看成是行政权的一部分,由行政机关自行执行。不同的是,德奥等国早期曾将行政强制执行看成是行政权的组成部分,无须法律特别规定;近期则有重大变化,行政机关是否有行政强制执行权,尚须法律特别规定,这是顺应民主潮流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观念日益发展的必然趋势。(注:二战前德日行政法学者均肯定行政处分具有公定力、拘束力、确定力及执行力。因此。行政处分权当然包括命令权与执行权。行政强制执行无须根据法律之特别规定。如19世纪时普鲁士学者安休斯(G.Anschiite)、
布伦诺(K.Brunner)均持此说。其后德国著名行政法学家奥托·麦耶尔(Otto
mayer)进一步予以发展,认为行政权依法发动之命令,原则上即应包括强制执行力。“警察所下之命令乃国家之行为,其与某人对债务人所做之请求截然不同。用强制之方法以求(命令目的之)实现乃当然之理”。
日本著名行政法学家美浓部达吉也持此说:“基于公权力之国家意思,其本身既已具备执行力,吾人应认为直接强制可不待法律之特别规定,该行政官署当然有权予以执行。”(《日本行政法》上,1936年版,第336页)。
二战后,随着民主的发展,这种观点受到责难,西德著名行政法学家佛鲁斯特霍弗(FrnstForsthoff
)在分析了行政权与公民的关系后,认为“无例外的,应固守一个原则,即行政权仅能在具体之情况下且为法律所承认者,方得行使强制手段。”此后,德国学者一般都认为,应把行政的命令权与实现命令之强制执行权视为各自独立,互不牵连的行政行为,两者都须有其法规上之根据,这才符合行政法上最基本的原则——依法行政。
日本田中二郎教授也持上述见解:“行政强制,不问其为行政上之强制或行政上之即时强制,均因以人民之身体及财产之侵害为其内容,因此近代法治国家若须执行行政强制则非有法律上之根据不可。……下令与强制为各别之行为。”(《行政法总论》1965年第380页),
当前日本学者大都持此说。)
我国关于行政强制权的归属,已由长期实践形成制度,并在《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中加以规定,大致可归纳为: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例外的基本制度。
二、行政强制执行与民事强制执行和行政处罚的区别
(一)行政强制执行与民事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执行与民事强制执行,作为强制执行,有许多共同处,对某些国家来说,行政强制执行与民事强制执行并无实质区别,它们都是司法权的一部分,如美国。对另一些国家而言,虽然行政强制执行与民事强制执行是分开的,但行政强制执行在内容与方式上也都是从民事强制执行仿效而来,如德国。从我国具体情况看,行政强制执行与民事强制执行的区别在于:
(1)从执行主体看,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在一般情况下为人民法院;但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是行政机关。这与民事强制执行的主体只能是司法机关不同。
(2)从执行依据看,行政强制执行的依据是行政处理决定,
即使在由司法机关强制执行的情况下,其执行依据也是行政处理决定。而民事强制执行的依据是已经生效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的判决、裁定或调解等法律文书。
(3)从执行对象看,行政强制执行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行为和人身。而民事强制的对象仅限于物。
(4)从执行结果看,行政强制执行不存在执行和解,
只能强迫义务人履行义务;民事强制执行则可以执行和解。(注:应松年主编:《行政行为法》,人民出版社出版,第525—526页。)
(二)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处罚的区别
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处罚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因当事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所引起的。但当事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法定义务非履行不可,由此引起行政强制执行,如纳税,当事人不履行纳税义务的,必须强迫当事人履行;另一种情况是,此义务已不可能再履行,故只能给予行政处罚,使其记取教训,以后必须履行义务。如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此时只能科以罚款,使其以后遵守交通规则,不可能强制执行。从性质上说,行政处罚是对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科处新的义务,而行政强制执行则是要对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强迫其履行原来的义务。这是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处罚的一般分界线。当然,行政强制执行中的代执行和执行罚也有科以新的义务的内容,但这种科以新的义务的目的,仍是为了履行原行政义务,并不以科以新的义务为结束。这是法律在设定处罚还是强制时必须注意的。实践中,也有以处罚代替强制执行的,即以处罚代替当事人必须履行义务的情况,如有些地方对农民侵占集体土地建房,行政机关不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而是以收取罚款结案,这实际上将起到怂恿违法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此外,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行政强制执行的种类很不相同。行政处罚主要运用警告、罚款、没收财物、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以及行政拘留等手段;行政强制执行则采取代执行、执行罚、强制征收以及直接强制等手段。由于行政处罚都是一次的承担义务,因而在行政处罚难于执行时,尚需以行政强制执行为后盾。
三、对目前有关行政强制执行定义的辨析
我国行政法学著作中大都有行政强制执行的章节和定义,粗看似大同小异,细加分析,可以发现一些理论上存在的问题。现先摘录几条有代表性的定义,再加分析,也许将有助于我们对行政强制执行的理解。
(1)“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不履行其行政法上的义务时,国家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法定的强制手段强制当事人履行其义务,这就是行政法上的强制执行,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又叫做行政执行。”(注:王珉灿主编:《行政法概要》,法律出版社1983年6月第1
版,第125页。)
(2)“强制执行行为指由于被管理者抵制行政机关的合法行为,不履行行政机关提出的合法要求,行政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消除被管理者的抵制,迫使其履行的行政行为。”(注:姜明安:《行政法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298—299页。)
(3)“行政强制,也叫行政强制执行,
是国家对拒绝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的当事人,或其有关实物标的依法实施强制措施,以促使某项义务的履行;或者为了公共利益而对特定的人或物实施强制手段,以限制某项权利的行使。”(注:张焕光等:《行政法基本知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155页。)
(4
)“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当事人用强制措施强制当事人履行义务的行政行为。”(注:应松年、朱维究:《行政法总论》,工人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298
页。)
(5)“行政强制执行,
是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律文件规定的义务的当事人采取的行政法上的强制措施,由国家行政机关负责执行。行政强制执行,是一种具体的、针对特定的人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又叫做行政执行。”(注:张尚@①:《行政法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版,第171页。)
(6
)“行政强制执行指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履行其义务的行为。”(注:罗豪才主编:《中国行政法讲义》,人民法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139页。)
(7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管理相对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其义务时,行政机关以强制方式促使其履行,或实现与履行有同一状态的行政行为,通常简称为行政执行。”(注:张尚@①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232—233页。)
(8)“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
法人或其他组织(行政管理相对人)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迫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履行义务或实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的行政执行行为。”(注:应松年主编:《行政行为法》,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52页。)
(9)“行政强制执行,可简称为行政执行或行政强制,
是指相对人负有法定义务,拒不履行,由行政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者由他人代为履行以达到同样目的的具体行政行为。”(注:王连昌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225页。)
这些定义的共同点都指出行政强制执行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法定义务为前提。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在于强迫当事人履行法定义务。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些定义又存在着许多差异,而这些差异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对行政强制执行理解的不准确。
(1)将行政强制执行等同于行政强制。实际上行政强制的概念较行政强制执行为宽。它包括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即时强制等。
(2)将行政强制执行等同于强制措施,
但这两者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完全相同。行政强制执行是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当事人,强迫其履行义务。行政强制措施一般是为了保全证据或制止违法。有时,采取强制措施的目的正是为了保证以后的强制执行。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行政强制措施也可能作为行政强制执行的一个前奏阶段出现,从而使两者难以区分。
(3)将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执行相等同。如上述所述,
这种观点在早期德奥等国比较流行,但二战以后这种观点和做法都已被摒弃,因为它有放纵行政专横的可能,不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长期来没有理论加以明确阐述,但实践的做法是确定的:将行政执行与行政强制执行分开,行政执法机关有权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但一般都没有强制执行权,只有在法律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该行政机关才具有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强制执行权,可以在作出处理决定后,依照法定程序进行行政强制执行。
毫无疑问,行政处理决定是具有执行力的,但执行力并不意味着行政机关自己可以强制执行。将行政处理决定权与行政强制执行权分离,将行政处理决定权与行政处罚权分离,这是现代行政法,也是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4)将行政强制执行称为行政行为或具体行政行为。
强制执行行为在行政机关依法自行强制执行时,当然可以称为行政行为或具体行政行为,但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经法院审查同意,下令强制执行时,它就是司法强制,不应再称为行政行为或具体行政行为。
(5)一般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中,大都未明确指出行政强制执行的根据应为行政处理决定,不应直接依据法律执行。
四、外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简介
行政强制执行,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起始于西方,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西方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大致形成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德奥模式和法国模式。
(一)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的特点是,行政机关在相对一方不履行行政义务时,原则上不能自己采取强制执行手段,只能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以命令促使履行,相对一方如果不履行法院命令,法院将以藐视法庭罪,处以罚金或拘禁,这就是“藐视法庭程序(Contempt
proceedings)”,当然,作为诉讼,被告方也同时可以就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决定是否合法进行争论,因而其本身又是一次救济程序。此外,它也并不妨害相对一方在不服行政处理决定时,根据特别法或行政程序法的规定,向法院请求司法审查。
另外,有下列四种情况,有即时强制必要的,行政机关可以不经由行政上的诉讼程序,或事前的司法承认而自行执行:(1
)对负有缴纳国税义务财产的查封与扣押;(2)对外国人驱逐出境;(3)对妨害卫生的行为的排除;(4)妨害安全秩序之排除。(注:
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三民书局1988年8月第5版,第227—228页。)
美国强制执行的理论基础在于,按照美国三权分立的特点,为有效控制行政行为,防止行政权的滥用,这种对公民极易造成损害的行政强制执行权从来属于司法权而非行政权,这是理解美国模式的关键所在。
(二)法国模式
为确保行政义务之履行,法国采用由司法机关对义务违反者施加刑罚的办法。依靠义务人对刑罚的恐惧以促使其自动履行。这种刑罚与一般刑罚不同,称为行政刑罚。但刑罚与行政罚只在法律有规定时才适用,如果法律对于某项行政义务的不履行没有规定处罚,或者情况紧急,需要即时强制时,行政机关也可使用强制力量直接执行行政处理决定所规定的义务,称为依职权执行或强制执行。
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法律有明文规定;(2)情况紧急;(3)法律无明文规定,也无紧急情况,但法律也没有规定其他执行方法时,强制执行是最后的执行方法。如果有其他方法就不能适用强制执行;(4
)当事人表示反抗或有明显的恶意。强制执行的方式,一为代执行。(注: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69页。
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三民书局1988年8月第5版,第228页。)
(三)德奥模式
1953年联邦德国颁布行政强制执行法,共4章22条。(注:见《联邦德国行政强制执行法》(1953年4月27日),朱林译,
《行政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主要内容是:
(1)行政强制执行包括金钱给付义务及行为的忍受、不作为义务的强制。但金钱给付义务的强制,适用其他单行法。(2
)行政强制执行原则上应以先有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行政处理决定)为前提。直接根据法律就采取行政强制执行的做法已被摒弃。但即时强制可无须预先的行政行为。(3)行政强制执行机关,
原则上为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也可部分或全部委托下级行政机关代为执行。(4
)执行方法为:代执行、执行罚和直接强制。代执行只能由执行机关委托第三人完成,费用由义务人承担。代执行或执行罚不能达到目的或难以实行的,执行机关可直接强制。强制方法必须与其目的保持适当比例。决定强制方法时,应尽可能考虑当事人和公众受到最少侵害。(5
)行政强制执行必须以书面方法作出告诫,告诫应附履行期限,明确执行方式。需义务人承担费用的,应在告诫中列出预定费用数额。执行罚应告知确定的金额。告诫必须送达。(6
)义务人在代执行或直接强制过程中反抗时,可对其采取强力,依行政机关请求,警察须提供职务协助。执行达到目的后,立即停止。(7)执行罚未获缴纳时,
根据执行机关的申请,行政法院在经听证后,可裁定命令代偿强制执行,一日以上,两星期以下。(8)对强制执行的行政行为,应有法律救济。
奥国行政强制执行法公布于1925年,共13条,(注: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三民书局1988年8月第5版,第367—370页。)主要内容有:
(1)行政强制执行由县级及其上级国家行政官署负责执行。(2)行政强制执行的原则:①应以最轻微之方法达到强制执行之目的;②金钱给付的强制以不影响被执行人最低限度之生活及不妨害法定瞻养义务之履行为限。(3)强制方法有代执行、执行罚、直接强制。
负有忍受、作为或不作为义务又不能代执行者,可由执行机关科处罚金,或将其人收押,以强制其履行。直接强制须以先有执行处分为前提,可不经告诫程序。(4)临时处分(假处分),当事人确有行政义务存在,
或不能确定时,执行机关为保全义务之履行,得为临时处分。但以义务人有自行处分其财产或串通第三者以其他方法逃避义务之履行,有妨害执行或使执行有困难者为限。(5)行政救济。
(四)日本强制执行制度之发展
日本于1900年师承普鲁士法制,颁布了行政执行法和行政执行法施行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此作了总结,认为罚锾之强制作用较为间接,效果低微;直接强制曾被行政机关滥用,造成对公民基本权利之空前侵害,因而于1948年公布《行政代执行法》,共7条,(注:
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三民书局1988年8月第5版,第365页。)据此,行政机关一般只享有代执行的强制执行权。
除代执行法外,日本其他法律中尚有关于执行罚、直接强制与强制征收的规定。(注:南博方:《日本行政法》,杨建顺、周作彩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第90—91页。)
五、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基本制度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基本制度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为例外。(注: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的法律是《行政诉讼法》,该法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于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在行政机关强制执行前有“依法”两字,说明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权只有法律特别授予时才具有。)
(一)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
行政强制执行权原则上属于法院,行政机关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中规定的义务时,如法律没有授予其强制执行的权力,就都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不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与国外不同。申请不是诉讼,不需要经过诉讼程序。申请比诉讼效率较高,这是适应行政管理要求的。但申请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程序,申请如经法院批准、同意,原行政强制决定就成为司法强制决定,法院可以运用其司法强制执行权,强迫当事人履行义务。因此,行政机关提出申请以后,法院必须认真进行审查,不仅要作形式审查,还要作实质性审查。对行政机关的申请,经审查合法,将由法院实施司法强制;经审查不合法,退回行政机关,不予执行。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是否必须有法律法规的规定?否则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在行政诉讼法实施以前,行政机关如要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必须有法律法规的规定。规章无权作此规定。制定行政诉讼法时曾考虑到这一因素,如仍坚持必须有法律法规的规定,则大量根据规章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将失去强制执行的后盾而变成一句空话。在目前情况下,这将给行政管理带来难以估计的后果。因此,《行政诉讼法》第66条特别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据此,凡属行政机关所作具体行政行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既不履行义务又不起诉的,行政机关就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无须以法律、法规规定为限。至于能否执行,还需人民法院审查。这是我国基本法律中第一次作出的关于行政强制执行的一般性规定。在行政诉讼法实施以后,应该已经不存在申请执行必须有法律法规规定的限制。
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强制执行后,人民法院应在多长期限内给予答复?人民法院如不同意强制执行,行政机关是否可以再向上一级法院申诉?上级法院应在多长时期内答复?执行费用应如何计算等问题,由于至今没有统一规定,以至常常发生矛盾,需要作出规定。
(二)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例外
例外的根据就是法律,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哪一级政府或哪一行政机关部门享有哪一种行政强制执行权,不能超越。没有法律特别规定的,行政机关就不享有行政强制执行权。
从我国已有法律规定的情况看,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享有强制执行权的,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形:
(1)属于各部门专业范围内的强制执行,一般由法律规定,
专项授权给主管行政机关,如:关于人身权的,有强制传唤、强制拘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强制履行(《兵役法》)等。属于财产和其他权利的,如滞纳金(《国营企业调节税征收办法》)、强制收兑(《违反外汇管理处罚施行细则》)、强制许可(《专利法》)等。(2
)属于各行政机关普遍需要的,如强制划拨、强制拍卖财产,原则上都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法律只授予少数几个行政机关,如税务(《税收征管条例》)、海关、审计等。(3)一项特别的财产权,
即拆迁房屋、退回土地等,由于这是涉及公民的“命根子”,需特别慎重。原则上都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是,《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强制拆迁既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也可由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注:《国务院公报》1991年第568页。)
《行政处罚法》第51条第2款规定:“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
扣押的财物拍卖或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交罚款”,可见,强制拍卖或强制划拨,都必须由法律规定。法规规定无效。也就是说,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强制拍卖或强制划拨的设定权属于法律,其他规范,如法规等无权设定。这是一项一般性规定,不仅对不缴纳罚款的适用,其精神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情况。
必须强调的是,法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拥有何种强制执行权,从积极方面说,意味着法律的授权;从消极方面说,也意味着行政机关不享有其他种类的行政强制执行权。
六、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形成和特点
与英美和德奥比较而言,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具有自己的特点,英美法系将强制执行作为司法权的一部分,全部权力归司法机关。这种作法有利于防止行政专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但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德奥模式将强制执行权交给行政机关,在早期时,把行政机关的行政命令权和强制执行权合一,无须法律特别规定;近代则将两者分开,行政命令权不再包括行政强制执行权。行政机关享有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必须由法律规定。这种作法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在防止行政专横、防止损害人民合法权益方面,似嫌不足。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在总结各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形成的。
1.以申请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为原则,表明强制执行权原则上属于法院。第一,多一道法院的审查,将有利于减少错误,有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第二,用“申请”而不用“诉讼”,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例外。第一,所谓例外就是法律规定的例外,法律规定某一事项可由某一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时,该行政机关才有某一事项的强制执行权。第二,从已有立法的情况看,只有那些属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强制执行事项,法律才授予行政机关。对带有普遍性的强制执行权,如强制划拨、强制拍卖财产等,控制极严,法律只授权个别行政机关。
可见,我国已经形成的强制执行制度,借鉴和吸取了各国经验中的有益成分,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从我国已经形成的强制执行制度,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行政强制执行是国家机关对不履行行政义务者所采取的强制手段。行政强制执行的“行政”二字,并不意味着强制执行权属于行政机关,而是实现行政权的手段。行政机关有权作出初步行政决定,但无权自行强制执行,除非法律有特别授权。行政强制执行权与行政决定权是分离的,决不能把行政强制执行权看成是行政权的自然组成部分。这表明我国在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设定上,考虑到这一权力的行使,将直接关系公民的权益,因而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同时,应该说,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标志。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至今仍有很多人误以为既然有权作出行政决定,就有权强制执行;有些法院的同志则认为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的事,与法院无关,法院至多只是履行一下审查的手续。由此在实践中产生各种问题。
但是,由于我国对行政强制执行尚未统一立法,因而上述所谓我国的强制执行制度,只是粗线条的概括,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哪些情况的强制执行权可授予行政机关,标准不明确。
行政强制执行权原则上归法院行使,但在某些情况下,由法律授权行政机关行使,标准是什么?并无法律明确规定。有人对此作了归纳,认为划分法院与行政机关执行权力的标准有下述几种观点:(1
)以执行标的为划分标准;(2)以法律后果严重程度划分;(3)以案件影响大小为标准。凡在该地区影响大的,由法院执行,一般的由行政机关执行;(注:许崇德、皮纯协主编:《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出版,第378—379
页。)(4)以对相对人权益影响的大小为标准;(5
)以案件执行的难度为标准。(注:马生安:《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模式选择及其程序设定》,《行政法学研究》1997年第3
期第21页。)本文作者在前面论述行政强制执行时,实际上也作了划分,从形式看,凡法律授权行政机关的,由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没有授权的,全部由法院执行。法律授权的标准是:专业性、技术
❷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梵蒂冈
国名: 梵蒂冈城国(The Vatican City State,Statodellà Cittàdel Vatican)。
面积:0.44平方公里(与天安门广场一样大)
人口:1400人,常住人口仅540人;主要是意大利人。
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拉丁语。
宗教:信奉天主教。
货币单位:欧元,里拉
国际电话区号:379。
首都:梵蒂冈城(Cittàdel Vaticano,Vatican City,the Holy See city)
国花:白百合 梵蒂冈国旗
国旗:呈正方形,由金黄色和银白色两个竖长方形组成。传说金黄和银白两色是耶稣12门徒之一圣彼得的两把钥匙的颜色。右侧的白色旗地中,绘有教皇保罗六世的皇徽。
国徽:即教皇徽,是梵蒂冈城国的标志。为盾徽。盾面为红色,其上有两把交叉着梵蒂冈国徽的钥匙和一顶罗马教皇的三重冠冕。红色在历史上曾是天主教教堂的颜色;金黄色和银白色的两把钥匙是主给圣彼得(《圣经》中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象征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权力都交给他;三重冠是主教冠和人间的皇冠结合产生的。罗马教皇自称是主在世上的代表,教皇又是梵蒂冈的首脑,有最高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权,所以皇冠为三重。
教皇:约瑟夫·拉青格枢机主教在2005年4月19日的第265任教宗选举中当选为慈母教会第265任天主教罗马教宗,按照教会惯例,改名为本笃十六世(Bendict XVI pp. 265)是罗马教会的第8位德国教宗。
[编辑本段]地理
面积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同时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边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伯铎广场、圣伯铎大教堂、宗座宫、教皇避暑胜地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三面都有城墙环绕。它地处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墙为国界,另外,有一条“密道”从著名的圣天使堡通向梵蒂冈城内。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简而言之,梵蒂冈城,是梵蒂冈的首都,亦即国家,故曰“城国”。
[编辑本段]历史
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梵蒂冈原为中世纪教皇国的中心。公元4世纪开始,罗马城主教利用罗马帝国的衰亡,乘机掠夺土地,6世纪时获得罗马城的实际统治权,称为“教皇”。
早在公元4世纪,教皇康斯坦就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殉难处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纪念。到了15至16世纪,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
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的区域送给教皇(教会史上称为“丕平献土”),后来成为西欧教会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意大利境内成立了以罗马为首都的教皇国,直辖领土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以上。
1870年8月,罗马爆发了反抗教皇政权的人民起义,意大利国王进驻罗马,意大利完成统一,教皇权力被剥夺,并被迫退居罗马城内西北角梵蒂冈。
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皇。规定从同年7月起成为独立的城市国家。国名全称就叫梵蒂冈城国。梵蒂冈为永久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编辑本段]政治
梵蒂冈是一个宗教领袖制国家,梵蒂冈的元首——即教宗,由80岁以下的枢机主教在西斯廷礼拜堂内举行的教宗选举上选举产生的,任期可达终身。
教廷虽有国家型态,但其存在乃建立于全世界教友之信仰基础上,故其政治制度不同于一般国家。其中枢组织包括:
国务院:综理教廷行政,并掌理教宗之枢密事务,首长为国务卿。现任国务卿枢机塔尔齐西奥·贝尔托内为意大利籍。
国务院下设:一般事务组(掌内政)、外交事务组(掌外交),及九个圣部(Sacred Congregations):信理部、东方教会部、礼仪及圣事部、册封圣人部、主教部、万民福音部、圣职部、修会部及教育部。
宗教法院(Tribunals):圣赦院、最高法院及圣轮法院。
十一个宗座委员会(Pontifical Councils):平信徒委员会、基督徒合一促进委员会、家庭委员会、正义暨和平委员会、一心委员会、移民暨观光委员会、医疗牧灵委员会、法典条文解释委员会、宗教协谈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及大众传播委员会(以上各机关首长多由枢机担任,任期五年)。
另有事务机关:宗座财务局、教廷财产管理局、教廷经济事务局、教廷内务管理处、教宗礼仪处及分别掌理特定事务之委员会。此外,教宗为治理梵蒂冈城邦,另设有「梵蒂冈城国管理委员会」(Pontifical Commission for the State of Vatican City)。
圣座,是教宗及其顾问们在向下属的全球各地的天主教会发出指令时所使用的正式名称。作为全球天主教会的「中央政府」,教廷享有主权国家一样的地位,可以以主权国家的身份签订国际性条约或加入国际组织。教宗授权主教委员会负责管理梵蒂冈的日常事务。梵蒂冈的法律体系是基于教会的教规,当天主教教规不适用时,则使用罗马市的法律。
梵蒂冈可以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向其他主权国家派出外交使节,也可以接受由其他国家派出的外交使节。但是由于国家面积太小,别国派往梵蒂冈的外交使节一般都在罗马设大使馆。这样做所造成的一个有趣结果是,意大利驻梵蒂冈的大使馆是设在意大利自己国境内。梵蒂冈是中国台湾当局在欧洲唯一的“邦交国”。
梵蒂冈同174个国家和地区有正式外交关系,在联合国设常驻观察员。
[编辑本段]生活
梵蒂冈实质上是坐落在意大利境内的“国中之国”,和其他所有国家不同的是,这个国家境内没有田野,没有农业,没有工业,没有矿产资源。国民的生产生活必需品,譬如自来水、电力、食品、燃料、煤气等统统由意大利供给。梵蒂冈建有火车站,通过862米长的铁路联结罗马城内。这个国家没有工农业生产,也没有军队,仅有一支人员寥寥无几的警卫在负责国家的安全工作和保卫教皇的安全及参加宗教仪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梵蒂冈有它自己的一整套机构和部门。教皇的咨询机构是红衣主教团,由红衣主教、副主教皇本笃十六世教和神父共145名组成。梵蒂冈和近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是世界各国天主教会的领导中心。教皇下设有教廷国务卿并设有10个圣部,每个圣部负责处理一项宗教专门任务。此外还有秘书处、法庭、专门办公室等。
有自己的货币、邮政、电讯、民政机构。在许多国家有大量的土地和投资,又有大量黄金和外汇储备,是一个庞大的国际金融托拉斯。境内有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等宫廷建筑,内有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和天顶画《创世纪》;梵蒂冈博物馆、图书馆与美术馆藏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珍贵文物和艺术作品。
梵蒂冈的运输系统是一个小型系统,没有大型机场和高速公路,只有一个直升机场(被使用为首脑官员参观梵蒂冈情况)罗马向梵蒂冈提供第二个机场服务。
[编辑本段]经济
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有驰名世界、“价与天齐”收藏丰富的梵蒂冈博物馆,教皇官邸拉特兰宫,绿草如茵的后花园,有自己的货币。1980年财政的公开收入,旅游、邮票收入200亿里拉,占总收入3%;不动产的收入110亿里拉,占2%;特别财产的利息收入600亿里拉,占9%;宗教事业银行利上交2700亿里拉,占40%,向教皇赠送的贡款900亿里拉,占13%;教施舍款2250亿里拉,占33%。梵蒂冈的货币与意大利的里拉通用。
梵蒂冈有自己国家的邮政、电讯系统,设有国际信息通讯社和梵蒂冈广播电台。广播电台建成于1957年,它的电台每天24小时以36种语言向全世界各地广播。梵蒂冈有自己的报纸《罗马观察家报》、杂志《教廷文汇》月刊,每年还出版《教廷年鉴》。它是世界上唯一的讲拉丁语的国家。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驻有“圣座使”、“代理圣使”和“宗教代表”。“圣座使”相当于大使,“代理圣使”相当于公使,“宗教代表”则仅仅是教皇的宗教代表,在法律上不执行外交职权。梵蒂冈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派有常驻观察员。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罗马派有驻梵蒂冈的使节。通过他们控制驻在国天主教教士的活动,并参加国际政治、经济活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梵蒂冈还是一个大的国际金融托拉斯。它在意大利和许多国家巨额的投资和大量的房地产,有“国际金融帝国”之称。据西方报刊估计,梵蒂冈在北美和西欧国家的投资历高达几百亿美元,它的黄金和外储备超过100亿美元。美国的摩根财团是梵蒂冈资产的最大代理人。梵蒂冈的财产状况素不公布,银行业务极端保密。它有圣彼得广场三个经济组织:一是梵蒂冈银行,又称宗教事务银行,主要负责梵蒂冈的金融事务,直接对教皇负责,并接受红衣主教都督委员监督。该行成立于1942年,净资产约30-40亿美元,与世界上200多家银行有业务往来。二是梵蒂冈城国的教皇委员会,负责经营梵蒂冈电台、铁路、邮政电讯和其他机构。三是罗马教皇资产管理处,下分一般部门和特别部门。一般部门主要掌管在意大利的动产和不动产,净资梵蒂冈博物馆产近20亿美元。据估计,梵蒂冈在意大利拥有40多万公顷土地。梵蒂冈资本渗透到意大利银行信贷系统,以及电气、化学、冶金、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特别部门具有投资公司的性质,它在北美和欧洲许多国家拥有股票、债券和不动产约有6亿美元。
按他们的商务礼俗,容易为他们爽快的作风所昧而疏于防范,可是,他们是绝对不马虎的。当地人在饮食上,对面食的吃法挺讲究,拜会一定事先预约。宜穿三件式的西装。时间十分宝贵,约会最宜订在一大早或午餐后一两个小时内。对人热情友善,重视礼貌,表现客气。
西斯廷小教堂内景梵蒂冈的艺术杰作,主要集中在圣彼得广场、圣彼得教堂、梵蒂冈博物馆和西斯廷小教堂。
[编辑本段]人口
梵蒂冈城内大约有890名常住居民。梵蒂冈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职人员,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卫梵蒂冈教皇卫队队(一支专门为教皇服务的志愿禁卫队)。还有大约3,000名世俗工人,他们是梵蒂冈的主要劳动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冈城内。
[编辑本段]交通
梵蒂冈最近的机场是意大利罗马的费米奇诺(Fiumicino)国际机场。从罗马火车站(Roma Termini)可乘公共汽车40号或64号,或乘罗马地铁的A线(Linea A)往方向到达Ottaviano站沿Via Ottaviano走约10分钟可达梵蒂冈。
[编辑本段]文化
梵蒂冈城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文化瑰宝,城内的建筑如圣彼得大殿、西斯廷教堂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建筑作品,包含了波提切利、贝尔尼尼、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梵蒂冈也拥有一个馆藏丰富的图书馆,以及一个博物馆,专门收藏具有历史、科学与文化价值的艺术品。
圣诞节的圣彼得广场夜景梵蒂冈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遇周日,圣彼得广场天主教徒聚集,中午12点,随着教堂钟声响起,教宗在圣彼得大教堂楼顶正中窗口出现,向教徒们发表演说,梵蒂冈的瑞士侍卫队每年5月6日在圣达马索院内举行宣誓仪式,诵念5个多世纪来一直不变的誓词,祈求上帝保佑自己圆满完成任务,效忠教宗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值得留意的是,梵蒂冈禁止游客或当地居民在穿着上露出膝盖以上的部位,以示对这座上帝之城神圣的敬意。
[编辑本段]军事
梵蒂冈的国防力量称为瑞士卫队,瑞士卫队人数约为150人,负责保护宗座。
[编辑本段]外交
梵蒂冈同161个国家和地区有正式外交关系,在联合国设常驻观察员。
与中国关系:
梵蒂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暂无外交关系。
1922年,首位宗座代表于驻于北京。1946年中国教会圣统制建立后,教廷驻华使馆设置于当时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驻华公使黎培理总主教(Antonio Riberi)被逐出大陆。他于1951年9月6日到达英国殖民地香港,翌年转往国民党统治的台湾。
南京的国民政府迁到台北后,梵蒂冈是少数继续承认其为法统地位的国家,并且在台北恢复设置“教廷驻华大使馆”。1967年“天主教中国主教团”(Chinese Bishops' Conference)在台北成立,1998年更名为“天主教台湾地区主教团”(Chinese Regional Bishops' Conference)。
目前,梵蒂冈是唯一与中国台湾当局保持官方外交关系的欧洲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教廷因为宗教问题一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尤其对于主教任命的问题上有较多的争议。
梵蒂冈与中国关系是很微妙的。据说将会有重大突破。梵蒂冈是不多的和台湾当局保持“外交关系”的重要国家,而且在它的影响下,很多保守的天主教国家也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即位后,开始有所接触,2005年4月,本笃十六世即位后,进一步就建交问题与中国之间作正式商讨。
不过,梵蒂冈近年来虽然在社会观念上仍然坚持保守的观点,比如反对节育和堕胎,在政治观点上趋于开放,因此,很多观察家认为,新教皇上台后,将放弃和台湾的“关系”,而转向中国大陆,毕竟在中国大陆有着近5000万的教徒(据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20多年前,当教皇刚刚上台的时候,全世界70%的天主教徒在欧洲,而现在60%的教徒在亚非拉,特别是在非洲。因此新教皇的选举,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来自亚非拉的主教们,据说巴西的主教希望非常大。
不管怎么,中国政府已经表示,愿意和梵蒂冈发展友好关系,只要梵蒂冈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编辑本段]梵蒂冈广播电台
(Vatican Radio the Radio Vaticana)
梵蒂冈广播电台
前言
梵蒂冈广播电台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以自由和效力来宣讲基督的讯息,并连系天主教中心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 传达罗马教宗的声音和教导,
— 报导圣座的活动,
— 反映世界各地天主教的生活,
— 指出教会对时下世界问题的看法,留意辨识时代的徵兆。
在人类历史的更迭中,传播福音的命令未曾或变:在基督降生第两千年开启之际,新科技增加了我们传播讯息的途径,因此,我们对自己所传播的讯息更需要赋与生活见证的力量。我们在为你们服务,请帮助我们不辱受托付的使命。请收听我们的广播,并介绍大众收听教宗的电台,也用你们的建议、你们的收听报告、你们的奉献来支持它。我们尤其不能缺少你们祈祷的有力帮助。这样,梵蒂冈电台才能善尽它的天职:一个恩宠的事业!
梵蒂冈电台简史
拉特朗条约签订后不久,庇护十一世教宗便委托古列尔莫.马可尼在新成立的梵蒂冈城国领土内建造一座广播电台,并敦请数学与物理学者,耶稣会士若瑟.詹弗兰切斯基神父管理。1931年2月12日,庇护十一世教宗以拉丁文发表一篇广播词,为电台主持落成开播典礼,那篇开幕词令全球动容。在最初的试验性广播中,包含科学报导节目,内容介绍宗座科学院的动态。1939年2月9日庇护十一世教宗去世,电台集中力量以九种语言报导枢机主教们举行秘密会议,选举新教宗的大事,以及新任教宗庇护十二世就职大典的盛况。当时电台的播音室和办公室迁移至良十三世大楼。这座大楼直到1936年是梵蒂冈天 文台的所在地。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梵蒂冈电台的节目虽然遭到外国的检查和干扰,却成了一个自由传播讯息的媒体。当时纳粹德国的宣传与新闻部长戈培尔斯(Goebbels)发誓要使梵蒂冈电台闭嘴;法国反对纳粹的地下反抗军却把梵蒂冈电台的广播抄写下来,予以散发。当时电台有个编辑部,由耶稣会士组成,用九种语言广播。1940年1月,电台成立消息询问部,播送寻人启事的消息,寻找因战争而失落的军人和平民,也传播家属亲友给战俘的讯息:从1940年至1946年,梵蒂冈电台计广播了1,240,728个相关的讯息,约合12,105个广播小时。战争结束后,梵蒂冈电台又增加其他的语言广播,因此需要具备更强有力的发射机和定向天线网。于是在1954年开始在罗马市西北部的圣玛利亚.加勒里亚(Santa Maria di Galeria)地方建造广播中心,该中心于1957年10月27日由庇护十二世教宗落成启用。
1958年新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当选就职,电台在佩特里亚诺博物馆旧址扩建新的播音室和办公室,以应付不断发展的电台的需要。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期间,电台花了三千小时,以三十种语言报导大公会议的经过。
1963年保禄六世教宗登基。次年,1964年元月,他飞赴圣地朝圣,开启了教宗国际牧灵访问的纪元,这也给梵蒂冈电台的新闻记者和技术人员带来新的挑战,他们以特派员身份随教宗出巡访问世界各地。
1970年1月29日,圣座国务卿维洛枢机主教为梵蒂冈电台新本部庇护大楼主持落成典礼。这时期,电台每日的广播时数已达十九到二十小时,使用的语言有三十二种,总发射力达一千千瓦,工作人员二百六十位,分属三十八个国家。
1978年、在若望保禄一世教宗极短任期后,教会又选出新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一位走遍全球、到世界可能前往的地方朝圣访问不倦的教宗。
这时的电台因着相称的人力和物力,尤其因着朝圣者教宗孜孜不倦、马不停蹄的牧灵访问活动的推动,在八十年代末期已经达到高度的专业水准和效能,并获得国际广播界的赞许。九十年代,梵蒂冈电台进入人造卫星广播时代,它于一九九五年在梵蒂冈设立一座地面卫星站,以面对新时代新科技的挑战。今天,梵蒂冈电台每日以六个广播网、四十种语言、进行七十八个时数的广播,工作人员近四百,来自全球,大都为在俗教友,他们组成一个多语言的小宇宙,每日为教宗和普世教会服务。
工程技术部:良十三世大楼
良十三世大楼坐落在梵蒂冈花园中,建于十九世纪末年,是这位教宗的夏宫。整座大楼现为梵蒂冈电台技术管理部门所在地,这个部门包括一座十五世纪尼各老五世教宗所建的塔楼,这座塔楼安置有调频广播设备(有五十千瓦发射力,一座十层高的天线架,每层有四具波道式天线)和一组与两个抛物面天线系统相连的无线电通讯线路系统。这个系统是为了与圣玛利亚.加勒里亚广播中心连系用的。大楼内设有四个录音室,圣母升天大厅内的那个大型录音室属数字控制系统,专为制作音乐节目使用。
离良十三世大楼不远的梵蒂冈山丘上,有一座建筑物,是梵蒂冈电台第一个广播站,系马可尼在一九叁一年亲自督导建造的。今天,这个广播站装设着可旋转的对数天线,以短波对欧洲地区进行广播,以及两部中波发射机和三部短波发射机。这座建筑物内还辟有梵蒂冈电台历史博物馆,陈列着一九叁一年以来电台使用过的主要机器、文物、照片和历史性纪录影片。
梵蒂冈电台广播中心:圣玛利亚.加勒里亚发射台
梵蒂冈电台规模巨大的圣玛利亚.加勒里亚广播中心在短波方面拥有两部Telefunken五百千瓦发射机和两部Brown Boveri两百五十千瓦至五百千瓦发射机。这些高效能的发射机配合两座旋转式天线架运作,这两架旋转式天线架的高度分别是76米和106米,直径则分别为85米和87米。此外,还有五部一百千瓦短波发射机和二十八座固定天线,以及一座对数旋转式天线。
在中波方面,广播中心有一部Brown Boveri六百千瓦发射机,这部中波发射机配合一座有四具铁塔,各高94米、彼此距离70米的Telefunken定向天线运作。此外,还有一座全方位天线和两部老式的Brown Boveri两百五十千瓦和一百五十千瓦发射机备用。
❸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简介
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里·芬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哈克贝里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心爱的姑娘贝姬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后来终于成功脱险,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
(3)法院前言扩展阅读:
说到儿童文学中的经典顽童形象,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索亚。可是这个形象并不是马克吐温的首创,它的开山鼻祖是另一位美国作家托马斯巴雷奥尔德里奇,他那部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坏孩子的故事》比《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整早发表了七年。
它的原书名是The Story of a Bad Boy,讲的是一个善良的坏男孩的故事——他并不坏,没有犯下什么令人发指的越轨行为,他的坏,只是相对于他身边的那些好孩子而言。
那么,汤姆这样一个顽童,到底对大人和社会做出了怎样的挑战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汤姆几岁了。很奇怪,马克?吐温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没有为汤姆设定年龄,我们只能推测。这是发生在一个夏天里的故事。故事开始时,汤姆似乎不大,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小孩,因为他的那些所作所为实在是太幼稚、太让人哭笑不得了:给别的孩子刷木板篱笆的机会,换来的东西却是一把什么也开不了的钥匙,两条蝌蚪,四块橙子皮。
在姨妈的眼皮底下偷糖吃﹔在教堂里逗狗跟甲虫咬架……可到了后来,汤姆却又像是一个成熟而又冷静的大男孩,比如最后他和心爱的女孩蓓姬身陷迷宫般洞窟那场戏,饥饿、干渴、黑暗,再加上恐惧,换作一个小小孩早就绝望地放声痛哭了,但汤姆表现得比大人还理智、坚强,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一个心智成熟的少年。这样推测下来,汤姆的年龄应该是界于十至十二岁之间吧。
汤姆绝不仅仅是一个逗人发笑的顽童,作为马克?吐温用来颠覆当时流行的说教式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角色,他首先反抗的就是大人社会的道德标准。比如,他蔑视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即便是他的种种恶作剧和冒险,如果细细追究起来,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渴望别人承认,要成为一个英雄。
这本书争议最大的是结尾。因为在故事最后,一直反抗大人世界的汤姆居然妥协了,被一直渴望逃离的所谓文明社会收编了,和大人站到了一起。
不但自己成为了一个好市民,还把逃走的哈克贝利找了回来,规劝他做一个体面人,接受那个有钱寡妇的收养,不然连他汤姆自己都会被人瞧不起。这,显然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然而,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汤姆的这种变化,这本书的原版编者约翰?
C?葛伯就指出:“作品其实是对成长进程的一种嘲讽性的说明,因为汤姆最后更接近于圣彼得堡的成人,这些成人往好里说是虔诚而善感﹔往坏里说则遇事不能容忍,生性残酷……马克?吐温很可能是想提醒我们:我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往往越来越看重社会习俗和社会的赞许与否,越来越丧失我们对个人自由的热爱。”
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的引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版关于确定民事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1年2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
二○○一年三月八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1次会议通过法释〔2001〕7号)
为在审理民事侵权案件中正确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经验,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