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院约
❶ 中国是国际法庭缔约国吗
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又称为国际法庭,是联合国的司法裁决版机构,根据1945年6月26日在旧金权山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设立(国际法院规约是宪章的一部分),院址在荷兰海牙的和平宫,亦称“海牙国际法庭”。国际法院的主要功能是对各国所提交的案件做出仲裁,或在联合国大会及联合国安理会的请求下提供咨询性司法建议。它还可以审理涉嫌违反国际法的案件。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当然也是国际法庭的缔约国。
❷ 《国际法院公约》具体条文
海牙国际法院,其正式名称为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位于荷兰海牙。是联合国六大机构之一,成立于1946年。 国际法院也设在海牙,具有双重作用:依照国际法解决各国向其提交的法律争端,并就正式认可的联合国机关和专门机构提交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向国际法院提交的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都必须是国家。国际法院是具有特定管辖权限的民事法院,而没有刑事管辖权,因此无法审判个人。海牙国际法庭由15名法官组成。法官候选人需要在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分别获得绝对多数赞成票才能当选,任期9年 . 海牙国际法庭其主要作用是:解决各国向其提交的法律争端,并就联合国机关提交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国际法院依据《国际法院规约》和本身的《规则》运行,依照国际法解决各国向法院提交的法律争端,并就正式认可的联合国机关和专门机构提交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2、国际海洋法法庭,位于德国汉堡,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独立司法机关,旨在裁判因解释或实施《公约》所引起的争端。法庭管辖权包括根据《公约》及其《执行协定》提交法庭的所有争端,以及在在赋予法庭管辖权的任何其它协定中已具体规定的所有事项 工作近况 海牙国际法庭从1993年,其主要任务是对前南斯拉夫地区所谓严重侵犯人权和违反人道主义的人员进行起诉和审判。在1995年波黑战争结束后,该法庭指控并通缉70多名涉嫌在波黑内战期间犯有各种罪行的人员。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军事侵略后期,该法庭又以“种族清洗”和“反人类”等罪名对米洛舍维奇等5名南联盟高级军政官员发出通缉令。
❸ 国际法院规约的第一章 法院之组织
第二条
法院以独立法官若干人组织之。此项法官应不论国籍,就品格高尚井在备本国具有最高司法职位之任命资格或公认为国际法之法学家中选举之。
第三条
一.法院以法官十五人组织之,其中不得有二人为同一国家之国民。
二.就充任法院法官而言,一人而可视力一个国家以上之国民者,应认为属于其通常行使公民及政治极利之国家或会员国之国民。
第四条
一.法院法官应由大会及安全理事会依下列规定就常设公断法院各国团体所提出之名单内选举之。
二.在常设公断法院并无代表之联合国会员国,其候选人名单应由各该国政府专为此事而委派之团体提出;此项各国团体之委派,准用一九O七年海牙和平解决国际纷争条约第四十四条规定委派常设公断法院公断员之条件。
三.凡非联合国会员国而已接受法院规约之国家,其参加选举法院法官时,参加条件,如无特别协定应由大会经安全理事会之提议规定之。
第五条
一.联合国秘书长至迟应于选举日期三个月前,用书面邀请属于本规约当事国之常设公断法院公断员.及依第四条第二项所委派之各国团体.于一定期间内分别由各国团体提出能接受法官职务之人员。
二.每一团体所提人数不得超过 四人,其中属其本国国籍者不得超过二人。在任何情形下,每一团体所提候选人之人数不得超过应占席数之一倍。
第六条
各国团体在提出上项人员以前,宜咨询本国最高法院.大学法学院.法律学校.专研法律之国家研究院.及国际研究院在各国所设之各分院。
第七条
一.秘书位应依字母次序,编就上项所提人员之名单。除第十二条第二项规定外,仪此项人员有被选权。
二.秘书长应将前项名单提交大会及安全理事会。
第八条
大会及安全理事会各应独立举行法院法官之选举。
第九条
每次选举时,选举人不独应注意被选人必须各具必要资格,并应注意务使法官全体确能代表世界各大文化及各主要法系。
第十条
一.候选人在大会及在安全理事会得绝对多数票者应认为当选。
二.安全理事会之投票,或为法官之选举或为第十二条所称联席会议人员之指派,应不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及非常任理事国之区别。
三.如同一国家之国民得大会及安全理事会之绝对多数票者不止一人时,其中事最高者应认为当选。
第十一条
第一次选举会后,如有一席或一席以上尚待补选时,应举行第二次选举会,并于必要时举行第三次选举会。
第十二条
一.第三次选举会后,如仍有一席或一席以上尚待补选时,大会或安全理事会得随时声请组织联席会议,其人数为六人,由大会及安全理事会各派三人。此项联席会议就每一悬缺以绝对多数票选定一人提交大会及安全理事会分别请其接受。
二.具有必要资格人员,即未列入第七 所指之候选人名单,如经联席会议全体同意,亦得列入该会议名单。
三.如联席会议确认选举不能有结果时, 应由已选出之法官,在安全理事会所定之期间内,就曾在大会或安全理事会得有选举票之候选人中,选定若干人补足缺额。
四.法官投票数相等时,年事最高之法官应投决定票。
第十三条
一.法官任期九年,并得连选,但第一次选举选出之法官中,五人任期应为三年,另五人为六年。
二.上述初期法官,任期孰为三年孰为六年,应于第一次选举完毕后立由秘书长以抽签方法决定之。
三.法官在其后任接替前,应继续行使其职务,虽经接替,仍应结束其已开始办理之案件。
四.法官辞职时应将辞职书致送法院院长转知秘书长。转知后,该法官之一席即行出缺。
第十四条
凡遇出缺,应照第一次选举时所定之办法补选之,但秘书长应于法官出缺后一个月内,发出第五条规定之邀请书并由安全理事会指定选举日期。
第十五条
法官被选以接替任期未满之法官者,应任职至其前任法官任期届满时为止。
第十六条
一.法官不得行使任何政治或行政职务,或执行任何其他职业性质之任务。
二.关于此点,如有疑义,应由法院裁决之。
第十七条
一. 法官对于任何案件,不得充任代理人律师.或辅佐人。
二.法官曾以当事国一造之代理人.律师。或辅佐人.或以国内法院或国际法院或调查委员会委员.或以其他资格参加任何案件者,不得参与该案件之裁决。
三.关于此点,如有疑义,应由法院决定之。
第十八条
一.法官除由其余法官一致认为不复适合必要条件外,不得免职。
二.法官之免职,应由书记官长正式通知秘书长。
三.此项通知一经送达秘书长,该法官之一席即行出缺。
第十九条
法官于执行法院职务时,应享受外交特权及豁免。
第二十条
法官于就职前应在公开法庭郑重宣言本人必当秉公竭诚行使职权。
第二十一条
一.法院应选举院长及副院长,其任期各三年,并得连选。
二.法院应委派书记官长,并得酌派其他必要之职员。
第二十二条
一.法院设在海牙,但法院如认为合宜时,得在他处开庭及行使职务。
二.院长及书记官长应驻于法院所在地。
第二十三条
一.法院除司法假期外,应常川办公。司法假期之日期及期间由法院定之。
二.法官得有定时假期,其日期及期问,由法院斟酌海牙与各法官住所之距离定之。
三.法官除在假期或因疾病或其他重大原由,不克视事,经向院长作适当之解释外,应常川备由法院分配工作。
第二十四条
一.法官如因特别原由认为于某案之裁判不应参与时,应通知院长。
二.院长如认某法官因特别原由不应参与某案时,应以此通知该法官。
三.遇有此种情形,法官与院长意见不同时,应由法院决定之。
第二十五条
一.除本规约另有规定外,法院应由全体法官开庭。
二.法院规则得按情形并以轮流方法,规定准许法官一人或数人免予出席,但准备出席之法官人数不得因此减至少于十一人。
三.法官九人即足构成法院之法定人数。
第二十六条
一.法院得随时设立一个或数个分庭,并得决定由法官三人或三人以上组织之。此项分庭处理特种案件,例如劳工案件及关于过境与交通案件。
二.法院为处理某特定案件,得随时设立分庭,组织此项分庭法官之人数,应由法院得当事国之同意定之。
三.案件经当事国之请求应由本条规定之分庭审理裁判之。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六条及第二十九条规定之任何分庭所为之裁判,应视为法院之裁判。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六条及第二十九条规定之分庭,经当事国之同意,得在海牙以外地方开庭及行使职务。
第二十九条
法院为迅速处理事务,应于每年以法官五人组织一分庭。该分庭经当事国之请求,得用简易程序,审理及裁判案件。法院并应选定法官二人,以备接替不能出庭之法官。
第三十条
一.法院应订立规则,以执行其职务,尤应订定关于程序之规则。
二.法院规则得规定关于襄审官之出席法院或任何分庭,但无表决权。
第三十一条
一.属于诉讼当事国国籍之法官,于法院受理该诉讼案件时,保有其参与之权。
二.法院受理案件,如法官中有属于一造当事国之国籍者,任何他造当事国得选派人为法官,参与该案。此项人员尤以就第四条及第五条规定所提之候选人中选充为宜。
三.法院受理案件,如当事国均无本国国籍法官时,各当事国均得依本条第二项之规定选派法官一人。
四.本条之规定于第二十六条及第二十九条之情形适用之。在此种情形下,院长应请分庭法官一人,或于必要时二人,让与属于关系当事国国籍之法官,如无各当事国国籍之法官或各该法官不能出席时,应让与各当事国特别选派之法官。
五.如数当事国具有同样利害关系时,在上列各规定适用范围内,只应作为一当事国。关于此点,如有疑义,由法院裁决之。
六.依本条第二项.第三项.及第四项规定所选派之法官,应适合本规约第二条.第十七条第二项.第二十条.及第二十四条规定之条件。各该法官参与案件之裁判时,与其同事立于完全平等地位。
第三十二条
一.法院法官应领年俸
二.院长每年应领特别津贴。
三.副院长于代行院长职务时,应按日领特别津贴。
四.依第三十一条规定所选派之法官而非法院之法官者,于执行职务时,应按日领酬金。
五.上列俸给津贴及酬金由联合国大会定之,在任期内,不得减少。
六.书记官长之俸给,经法院之提议由大会定之。
七.法官及书记官长交给退休金及补领旅费之条件,由大会订立章程规定之。
八.上列俸给津贴及酬金,应免除一切税捐。
第三十三条
法院经费由联合国担负,其担负方法由大会定之。
❹ 《国际法院规约》缔约国但不是联合国会员国的国家有哪些
联合国国际法院(抄以下简称袭"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联合国宪章》第十四章、《国际法院规约》和《国际法院规则》是国际法院的主要法律文件。
国际法院的管辖权国际法院的管辖权分为对人管辖权和对物管辖权。对人管辖权是指谁可以成为国际法院的诉讼当事方。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只有主权国家才能成为诉讼当事国,具体有三种情况:
1、联合国会员国是国际法院规约的当然当事国。
2、非联合国会员国可以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九十三条第二款成为《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
3、既非联合国会员国亦非规约当事国,可以根据安理会的决定成为诉讼当事国。
国际法院的管辖权以当事国的自愿接受为前提。
所以,答案应该是A,国家。
❺ 国际法院在做出判决是是否可以把当事国之前签订的条约的条约作为依据
联合国位於荷兰海牙的国际法院有完整的信息库和各种判例,截至目前的判决成案中,有绝大多数都是依各当事国的现行法律和有效的条约做为审判基础的根据之一。
❻ 根据《国际法院规约》,关于乙国,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依照《国际法院规约》的规定,国际法院的管辖不像国内法院那样具有强制管辖专权。为了尊重各国主属权,国家可对国际法院的管辖提出保留。而世界各国在接受国际法院管辖权的问题上尚未呈现积极的姿态,到目前为止,只有60多个国家声明接受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且基本都有保留。这就大大削弱了国际法院的管辖权,限制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国际法院规约》第41条规定:“一、法院如认为情形有必要时,有权指示当事国应行遵守以保全彼此权利之临时办法。二、在终局判决前,应将此项指示办法立即通知各当事国及安全理事会。”所以在当事国不执行国际法院判决时,可申请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集体安全保障机制加以解决。所以C项正确。
❼ (1)国际法院认定这种特许权协定不构成国际法上条约的法律与事实依据是什么
我国《宪法》。
❽ 《国际法院公约》的一般法律原则是
《国际法院公约》的一般法律原则是:根据1945年6月26日在旧金山签署的《联合国宪章》,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❾ 国际法院规约的第二章 法院之管辖
第三十四条
一.在法院得为诉讼当事国者,限于国家。
二.法院得依其规则,请求公共国际团体供给关于正在审理案件之情报。该项团体自动供给之情报,法院应接受之。
三.法院于某一案件遇有公共国际团体之组织约章.或依该项约章所缔结之国际协约.发生解释问题时,书记官长应通知有关公共国际团体井向其递送所有书面程序之文件副本。
第三十五条
一.法院受理本规约各当事国之诉讼。
二.法院受理其他各国诉讼之条件,除现行条约另有特别规定外,由安全理事会定之,但无论如何,此项条件不得使当事国在法院处于不平等地位。
三.非联合国会员国为案件之当事国时,其应担负法院费用之数目由法院定之。如该国业已分组法院经费之一部,本项规定不适用之。
第三十六条
一.法院之管辖包括各当事国提交之一切案件,及联合国宪章或现行条约及协约中所特定之一切事件。
二.本规约各当事国得随时声明关于具有下列性质之一切法律争端,对于接受同样义务之任何其他国家,承认法院之管辖为当然而具有强制性,不须另订特别协定:
(子)条约之解释。
(丑)国际法之任何问题。
(寅)任何事实之存在,如经确定即属违反国际义务者。
(卯)因违反国际义务而应予赔偿之性质及其范围。
三.上述声明,得无条件为之,或以数个或特定之国家间彼此拘束为条件,或以一定之期间为条件。
四.此项声明应交存联合国秘书长并由其将副本分送本规约各当事国及法院书记官长。
五.曾依常设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六条所为之声明而现仍有效者,就本规约当事国间而言,在该项声明期间尚未届满前并依其条款,应认为对于国际法院强制管辖之接受。
六.关于法院有无管辖权之争端, 由法院裁决之。
第三十七条
现行条约或协约或规定某项事件应提交国际联合会所设之任何裁判机关或常设国际法院者,在本规约当事国间,该项事件应提交国际法院。
第三十八条
一.法院对于陈诉各项争端,应依国际法裁判之,裁判时应适用:
(子)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诉讼当事国明白承认之规条者。
(丑)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
(寅)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
(卯)在第五十九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者。
二,前项规定不妨碍法院经当事国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则裁判案件之权。
❿ 国际法院规约第59条
《国际法院规约》第五十九条:法院之裁判除对于当事国及本案外,无拘束力。
国际法院为联合国主要司法机关专,根据1945年6月26日在旧金山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设立,以实现联合国的一项主要宗旨:“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国际法院依照《规约》及其本身的《规则》运作。《规约》是《宪章》的一部分。国属际法院于1946年开始工作,取代1920年在国际联盟主持下设立的常设国际法院。
(10)国际法院约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国际法院为联合国主要司法机关,根据1945年6月26日在旧金山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设立,以实现联合国的一项主要宗旨:“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国际法院依照《规约》及其本身的《规则》运作。《规约》是《宪章》的一部分。国际法院于1946年开始工作,取代1920年在国际联盟主持下设立的常设国际法院。
国际法院具有双重作用: 依照国际法解决各国向其提交的法律争端,并就正式认可的联合国机关和专门机构提交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