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对证据未质证
1. 经过法庭质证的证据必须经过法官确定之后才能做为鉴定材料吗
经过抄法庭质证的证据必须经过袭法官确认之后才能确定其效力,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参考法律条文: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对有关单位和个人提出的证明文书,应当辨别真伪,审查确定其效力。
第六十八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四十七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第六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裁判。
第六十六条审判人员对案件的全部证据,应当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
2. 未经庭审质证的事实能否作为判决依据 法官在判决书中写着“法院查明”的某一事实,但是该事实并没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四十七条第一款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证据规定》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证人在人民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时出席陈述证言的,可视为出庭作证。”
在审判实践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超过举证期限提供的、不明确是否属于新的、但对案件处理结果起关键性作用的证据,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为实现裁判公正,要求该方当事人先发表质证意见,并告知其质证并不意味着其认可该证据为新的证据,但其仍不同意质证,此时,法官是否因该证据未经对方当事人质证而不予采纳。
证据必须经当庭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是原则,但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证据,法官经形式和实质审核后将其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的例外情况。
对于一方当事人拒绝对另一方当事人提交的逾期的、不明确是否新的、但对案件处理结果起关键性、实质性作用的证据发表质证意见的,与被告既不提交答辩状,又没有提供证据或不参加证据交换,且拒不出庭的情形一样,应视为被告放弃质证的权利,不影响法官依照《证据规定》第六十四条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实质性的审核和判断。
3. 补充证据没质证法官采纳在法律上是程序违法吗
在庭审过程中,补充证据也需要质证,未经质证法官就采信的属于程序违法,说得轻一些是“法庭采信补充证据有瑕疵”。
4. 一审中有样证据法官不质证,算不算程序违法,上
违法,没有质证抄,不能作为证据,建袭议上诉。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三十八条 法庭调查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当事人陈述;
(二)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
(三)出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
(四)宣读鉴定意见;
(五)宣读勘验笔录。
第一百三十九条 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
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
当事人要求重新进行调查、鉴定或者勘验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第一百四十条 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
第一百四十一条 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四)互相辩论。
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5. 未经质证定案后法官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所谓质证,是指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对当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证据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或过程。他有很大的意义,通过质证程序使审理更加公开、法院能够正确地认定证据、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利。《证据规定》第47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质证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 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无须进行质证,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审判人员应当在庭审中对此说明。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已经认可的证据即表明当事人双方对该证据的证明力没有异议。
第二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不得在开庭时公开质证。
我觉得你需要结合案件来考虑这个案件,也许这是法官结合案件的自由裁量。
咱们再退一步说,如果法官没有依据以上两点而私自没有质证,那这就是程序的重大违法,你可以上诉,或者你去法院把庭审笔录打印出来,给上级法院,或者审判法院的检查委员会,要求重审。 】
希望这些对你有用,有什么不懂得联系我啊,我会帮助你。
6. 一审证据没有当庭质证法官采信合法吗二审也采信可以吗
未经质证的证据不可以作为定罪的依据。但你要分清楚这个证据是不是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如果是依职权调取的证据,是不需要质证的。
7. 法官未质证的证据作为本案关键性的证据进行审判,判定原告败诉。原告该怎么办
按照最新的民诉法,证据都需要质证才能作为裁判依据,不质证则不采纳。本案法官明显违反了这一程序,可以向二审法院提出,或者请检察院抗诉。
8. 证人未出庭参与质证其证据法官可否采信
理论上说未因法定理由证人必须出庭参与质证
可是内可是可是
有N个可是
其中很多N是能容够理解的
比如诉讼成本
比如公诉案件
证人出庭需要支付费用,但是往往证人已经离开当地
而案件本身也不是那么重大
所以——————
如果你需要确实答案的话
有法定理由证人可以不出庭参与质证
这个时候证据是可以采信的
9. 一审法官将未质证的证据作为本案关键性的证据进行审判,判定原告败诉。原告该怎么办
只能提出上诉,将此问题写在上诉状中,有必要将一审庭审笔录进行复印,提供给二审法院作为证据,证明一审法院采信的证据未经庭审质证,不合法。
10. 我国民事诉讼规定,未经质证的证据,不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该规定体现了什么
民事诉讼的举证期限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负有举证义务的当事人,在法律回规定、法院指定或者当事答人双方商定的期间内,就其诉讼中所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逾期举证则失去提供证据的权利或负担某种不利法律后果的一种法律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人民法院对证据的审查核实及调查收集证据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对举证期限没有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证据制度的缺陷,影响了举证制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致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滥用举证权利、浪费诉讼资源、无休止地上诉、申诉等现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了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的举证期限制度,弥补了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规定的不足,为推动民事诉讼司法体制改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