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职业良知
⑴ 如何做到坚守职业良知,弘扬职业道德,永葆清正廉结政治本色
1、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专道德防线,属正确行使手中权力,自觉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严以律己、清正廉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2、要自觉做遵守廉洁纪律的标杆,克己奉公,清正廉明。
⑵ 消防职业良心是指什么
用放心的产品,按规范施工,我认知中这就是这行业的良心!消防是为了保证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的,人命大于天!
⑶ 司法理念 职业良知 司法作风 存在哪些问题
如果不把公平当成司法理念,就很难改变以往的陋习,如果不去学会爱岗敬业,就会丧失职业良知,如果不会换位思考,就不会改变司法作风。
⑷ 为什么要完善职业良心
职业良心是在履行职业义务中人们内心所形成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对自己职业道德行为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是一定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良心是一种道德意识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良心虽然人人都有,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道德观念不同,人们的良心也不相同。共同的良心是没有的,而且社会分工的不同造成了生活方式的不同,也造成了良心的差别。
职业良心与职业责任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存在于内心的自我道德信念和要求。因此,职业良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劳动者的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修养。社会对职业劳动者的一系列道德要求只有经过自我思想意识,把客体的道德律令转变为主体的道德律令,才能形成职业良心。职业良心是职业人员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
职业良心一旦形成,往往左右着人们职业道德的各个方面,贯穿在职业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对人们的职业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在职业行为之前,职业良心依据职业责任的道德要求,对职业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动机予以肯定,对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动机进行抑制或否定,从而作出正确的动机决定。在职业行为进行中,职业良心能够起到监督作用,对道德的行为给予肯定,对不道德的行为给予调整改正。在职业行为之后,职业良心能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和影响作出评价,对履行了职业义务的良好后果和影响给予肯定,感到内心的满足和欣慰;对没有履行职业义务的不良后果和影响,深感内疚,进行内心的谴责,以至下决心纠正自己的错误。
⑸ 律师是最肮脏最昧着良心的的职业 有意见么
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都是有心里阴暗的人的,但是每个行业又都是有好人的,
律师行业更是如此的,虽然说很多律师都是为了赚钱什么事都可以不顾,但是还是有好人的。
⑹ 公安民警的职业良知是什么话题讨论 人民公安报
近几年公安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大约在97%左右,主要去向是公安机关,未就业学生专的主要原因是公属务员考试未过规定的录取线或个人身体原因、学习成绩太差等,考不上公务员可以选择来年再考,是在考不上就只能当保安了,因为公安大学学的知识太过于专业,所以说有一定风险,但是公安大学今年的就业率一般都在百分之97以上,这也是一个有力的消息
⑺ 什么是职业良心
职业良心是指有着特殊职业的从业人员领悟了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因而具有的为社会尽具体义务的明确意识,或简单地说,就是从业人员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
⑻ 公务员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良心
这是公务员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在人们的职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贯穿于职业行为过程专的各个阶段,成为属公务员重要的精神支柱。
职业良心能依据履行责任的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行为活动进行自我监督。在职业行为之后,能够对行为的结果和影响作出评价对于履行了职业责任的良好后果和影响,会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欣慰;反之,则进行内心的谴责,表现出内疚和悔恨。
⑼ 根据职业义务、职业权力、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幸福的特点,思考D
职业道德范畴,是指反映职业道德现象的一些基本观念,或者说,各种反映和概括职业道德现象的特性、方面和关系的基本概念。
一、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一定的职业所追求与向往的完善的职业道德关系以及完美的职业道德风尚,二是指一定的职业所追求与向往的从业者的完美人格。
一般说来,社会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就业者的个性,就是说给就业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把各种职业的需要的性格特点与就业者的个性特征统一起来,可以提出高生产率并使个人在生产上获得新成就。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机械地把职业和人的关系以一对一的形式固定下来。这种一对一的看法,不符合职业生活的实际情况。职业和人的关系,除性格特点上应一致外,还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应把人的职业生活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当选择职业时,不是一见到与自己的性格特点一致就了事,而且还要考虑自己将来怎样过职业生活的问题。职业选择是这样一种发展过程:对于个人来说要把现实与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地加以修正,努力在社会所提供的客观条件下,选择比较合乎个人心愿的职业,实现职业理想。这也可以说是人对其职业生活方式的探讨。
在职业的选择中,最为重要的是个人对职业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即明确个人对职业究竟应该要求什么。关于个人对职业要求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职业的三要素:维持生活,发展个性,承担社会义务。”第一,维持生活。工作是为了吃得饱过安定的生活,这只是工作的最低动机,也可以说是为了生存而工作的。第二,发展个性。这是要从事适合于个人能力和爱好的工作,以充分发挥并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其重点在于通过特定的职业,施展个人的才智。对青少年选择职业所进行的调查表明,多数青少年选择职业的动机是为了发挥专长。第三,承担社会义务。应该说,上述“三要素”在职业选择中都是必须的,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在选择职业中应该把承担社会义务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广大劳动者都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分别从事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职业,社会才能顺利地前进和发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广大社会成员,包括劳动者自身,才能得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逐步获得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的职业理想对于职业选择的总的态度。
为什么有些同志总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满意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处理好职业选择和职业理想的关系。实在讲,这的确是个相当复杂、很难解决好的问题。但同时,这又是人们在生活的历程中必然遇到、不能回避的问题。正确地解决它,对人生价值的实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选择职业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愿。17岁的马克思已开始意识到应该把职业选择和职业理想同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辩证地结合起来。这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选择职业、确定职业理想时所应遵循的基本方向。
二、职业态度
(一)职业态度的形成因素
从本质上讲,职业态度就是劳动态度。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对社会、对其他职业和广大社会成员履行职业义务的基础。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客观的和主观的两大类。客观因素又包括一般社会因素和特殊因素两种。属于一般社会因素的,有社会经济关系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如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的政策等。属于特殊因素的,有职业群体的具体职业环境和条件,如职业的性质和内容、职业群体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体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内容。影响从业者职业态度的主观因素包括从业者的心理特点(性别、年龄、能力、爱好等),受制于社会的情况(个人素质、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等);其中,从业者的价值观念对职业态度有特殊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职业态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树立主人翁的劳动态度。这是因为,从业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然而,有的从业者缺乏主人翁的劳动态度,其中一个深刻的根源,就是旧的私有制观念的影响。
对于共产党员和一切先进分子来说,树立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则是一个客观现实问题。
三、职业义务
一般说来,责任就是义务。职业义务就是企业和劳动者对社会、对人民群众所承担的职业责任。但是,职业责任、职业义务同职业道德义务并不完全相同;或者说,职业道德义务的要求高于一般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要弄清这个道理,需要先了解道德义务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从严格的意义来说,道德义务是在人们的内心信念的驱使下,自觉自愿履行的。正由于这种情况,可以说道德义务不具有强制性。如果一个行为,完全是受经济强制去做的,内心是被迫的,这并不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因为,道德义务是人们在自觉地认识客观的要求和自己的使命、职责或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内心信念和意志。
其次,履行道德义务不是为了得到权利或好处。它本身决不是为个人捞取好处或权利,相反,总是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当然,一个人在履行了道德义务以后,也可能得到舆论的赞扬,社会给予的权利,或他人的感激或报偿。但是,人不但在行为过程中不应该以某种权利和报偿为前提,而且在行为过程前的动机和目的上,也不应该希求得到某种权利和报偿。许多人做好事不留名,就是履行道德义务的生动表现。反之,如果一个人从追求某种权利,贪图某种报偿的动机出发去做“好事”,即所谓“吃小亏,占大便宜”,这样的行为根本不能算作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
综上所述,所谓道德义务,就是人们自觉地认识到的道德责任;或者说,只有那些能够用善恶进行评价的、同道德责任感相融合的、自觉自愿履行的义务,才是道德义务。
换句话说,职业义务作为一种职责,是“应该做的”。这种“应该做的”只有变成劳动者的内心要求时,才能“自觉地履行”。一个劳动者,只要他认识和理解了职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光荣使命,具有高度的道德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境界,他就能够在履行职业义务中获得道德自由。
四、职业技能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但表现为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愿望。还要表现为完成职业责任的过硬本领;只有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才能出色地完成职业责任,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所以,良好职业技能便具有了深刻的道德意义。大家知道,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在当代中国,良好的职业技能已经成为广大从业者对社会应尽的职业道德义务。就是说,每个从业者不仅要把热爱科学、提高职业技能作为自己的权利,而且应该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于广大青年人来说,热爱科学、提高职业技能,更是必要的。
例如,郑州第一预备军人学校要求学员掌握八技四能。其中八技是:精通所学专业、会开汽车、会使用计算机、会实用英语、会写应用文、会使用正规武器、会写一手规范的钢笔字、会说普通话;四能是:工作应变能力、竞争取胜能力、再学习再提高能力、社会交际能力。
五、职业纪律
职业纪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它要求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责任,它是调节从业者与职业、与社会以及职业生活中局部与全局关系的重要方式。
社会主义职业纪律是广大从业者在利益、信念、目标完全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自觉的新型纪律。这种自觉纪律是社会主义的法规性和道德性的统一。违反纪律当然要受到制裁。但维护社会主义纪律主要靠广大从业者对职业纪律的自觉认识。社会主义职业纪律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深刻的道德意义,从而成为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
邓小平同志指出:“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的”
六、职业良心
职业良心是蕴含在从业者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活动。如果说职业道德义务是从业者自觉意识到的道德责任,那么,职业良心就是从业者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
职业良心在职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从业者做出某种行为以前,职业良心要依据履行职业义务的道德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动机予以肯定,对于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动机进行抑制或否定,从而做出正确的动机决定。特别是,它能对自己提出“假如我这样做可能有什么后果”、“如果我处在别人的位置上会怎样”等问题,使自己严肃地思考、权衡和慎重地选择。在从业者选择道德行为和避免不道德行为的抉择中,突出地表现出职业良心的能动作用。
其次,在职业行为进行的过程中,职业良心能够起到监督作用;对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情感、意志和信念予以坚持和激励,对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情感、欲念或冲动予以克服。特别是在职业行为进行过程中,发现认识错误、情绪干扰或情况变化时,职业良心能够使从业者改变行为方向和方法,纠正自私欲念和偏颇情绪,避免产生不良影响,以至在行为整体活动中,会由于“良心的发现”,自觉地保持正直的人格,不断提高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最后,在职业行为之后,职业良心能够对从业者的行为后果和影响做出自我评价。对履行了职业义务的良好后果和影响,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欣慰;对没有履行职业义务的不良后果和影响,进行内心的谴责,表现出内疚、惭愧和悔恨,以至由于深感自己缺乏良心而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良心充分发挥作用,主要还是在职业行为之后。因为,只有在职业行为之后,特别是在一系列行为之后,才能从实际的行为后果和影响中,得到全面深刻的认识,做出职业良心的全面评价。
据报载,吉林省桦甸市有一个手艺非常好的豆腐馆,做的豆腐鲜嫩、口感好,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愿意买他的豆腐。可后来连续几天都没有见他出来卖豆腐。乡亲们挺纳闷儿,纷纷到他家询问。他坦率地说:“我得了肝炎,不能再卖豆腐了;如果再卖,那可太丧良心了。”乡亲们听后很受感动。这位普普通通的豆腐馆放着钱不去挣而果断地停业,充分表现了他那高尚的职业良心。
七、职业荣誉
职业荣誉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从业者履行职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赞扬;另一方面,是指从业者在职业良心中所包含的自爱和自尊。概括起来,所谓职业荣誉,就是对职业行为的社会坐标所做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正确的主观认识;是职业义务和职业良心的价值尺度。
职业荣誉所包含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从主观方面看,职业荣誉是职业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是职业良心的价值尺度。职业荣誉中的这个方面,能使从业者自觉地按照了职业道德的要求自觉去履行职业义务,宁愿做出自我牺牲,也要保持尊严、信誉和人格完善;它鲜明地体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和主人翁的职业态度。从客观方面说,职业荣誉是社会和职业对从业者履行职业义务的行为所做的赞赏的评价,是职业义务的价值尺度。职业荣誉的这个方面要求从业者掌握现代化的职业技能,严格遵守职业纪律,认真履行职业义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之所以强调职业荣誉,根本目的在于,把社会关于职业道德的客观评价,转化为广大的从业者自我评价。这样,从业者就可以更好地履行职业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使没有得到上级的表扬,但在内心里却无愧地获得满足和欣慰。实际上,这是作为道德范畴的职业荣誉的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
八、职业作风
所谓职业作风,是指从业者在其职业实践和职业生活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职业作风是职业道德在从业者职业行为中的习惯性表现。从总体上看,职业作风是一种习惯势力。社会主义的优良职业作风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好比一个职业道德的大熔炉,能把新的成员迅速锻炼成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业者,使老的从业者继续保持优良职业道德传统。一个职业团体有了优良的职业作风,就可以互相教育、互相影响、互相榜样、互相监督,形成良好的职业舆论和职业风尚。这样,就可以使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发扬光大,使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坏思想、坏品质、坏行为受到抵制。
总之,职业作风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甚至可以说,职业作风就是职业道德。
⑽ 教师职业良心的四大内涵
职业良心,是指有着特殊职业的从业人员领悟了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因而具有的为社会尽具体义务的明确意识。所谓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及道德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范畴之一,是教师在教育生涯过程中形成的,它体现为教师职业信念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果说教师职业的义务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社会使命,那么教师的职业良心就可以说是一种被教师自觉意识到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使命感。对一个教师来说,如果道德要求没有被内化、接受,他是无法正确履行道德义务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良心取决于教师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一、教师职业良心的内涵与特点(一)、教师职业良心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良心可以表现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其主要的内涵,我认为有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克尽职守”实际上就是一种工作责任和纪律的要求。教育工作中的“克尽职守”,重要内涵主要是两条。第一条是从职业规范上说的,教师的良心要求教师应当遵守工作纪律,按照社会和教育事业对教师的要求尽职尽责。第二条是从教育效果上说,职业良心要求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要尽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做不到这两条的教师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玩忽职守,就会受到职业良心的谴责。 “自觉工作”的要求是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首先,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个体和自由的特性。因为教师的工作多数情况下都是无人监督的。虽然有教育对象的面对,但由于学生的未成熟性,由于师生关系的不对等性,学生往往也没有全面监督教师工作及其质量的能力。其次,教师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是没有边界和限度的。所以,教师能不能自觉要求自己是教师工作成败或效能高低的决定因素。教师必须有自觉工作的良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的爱护有其职业上的特点。这就是他必须对教育对象的成长负责。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亲朋之爱,主要要表现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上。教师的各种质量成为是否真正爱学生的最重要的标志。教师对学生发展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够采取放任的态度,并且,教师在纠正学生的缺点时又必须充分考虑到不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他们的个性成长。现代社会对于个性发展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教师良心中对个性培养的要求也会比以往更高。“团结执教”也是教师良心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劳动从其活动过程来看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但教育效果的取得却是集体性的。学生的人格成长,学生的知识及心智水平的提高都是教师群体合力劳动的产物。所以教师的同侪关系不仅是一般的同事关系,而且是一种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教师同事关系方面的良心不是一般人际关系方面的良心,而是职业良心的直接构成部分。 教师良心的上述四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教师与社会,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同事之间的道德关系。这四个方面的联系是,它们共同反映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意识、情感等等。(二)、教师职业良心的特点教师良心与其他职业良心相比,有这样两个主要的特点: 1、层次性高 所谓层次性高,是指由于教师劳动的崇高性质,以及教师本人往往对这一崇高的职业及其要求有较高的自觉,所以教师良心在境界上高于一般的职业良心。具体表现是,第一,现代教师经过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都有较高的对于教育道德义务的自觉性。第二,教育良心的调整范围广泛,要求较高。我们知道,许多其他职业道德规范允许的行为,教师未必认为是合适的。比如着装,社会人士可以着时装,而教师的服装却必须庄重、大方,相对保守,才不至于影响或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比如,教师的言谈举止,必须力求反映较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否则就不足以垂范于学生,等等。教师只有合乎这些职业道德的要求,才能心安理得。虽然教师也是普通人,但职业良心却时时提醒教师为人师表所必须注意的较高修养要求。这是教师良心的重要特质。 2、教育性强 所谓教育性强,是指教师良心的榜样作用和判断教育良心的最终标准是看良心是否真正符合教育事业的要求。对于教师职业良心的榜样或教育作用无须更多的说明。我们这里重点说明一下教育良心的标准问题。良心往往处于直觉状态,即使是理智状态下,良心也仍然具有较多的情感抉择的特性。同时,良心本身仅仅是作为主体对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而存在的,落实良心的要求的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良心本身及其落实的方式都需要在良心之外寻找最终的检验标准。检验教师良心的最终标准当然只能是看良心所做的判断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二、教师职业良心的修养1、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真诚的爱心教师的职业就是育人工程,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家庭培养有素质的成员。教师所担当的角色,要求教师对社会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这种高度的责任感要求我们必须爱岗敬业,拥有一颗甘为人梯的平常心。要把工作当成一生追求的事业,要把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要把学生放在第一重要的地位。对育人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时刻想到自己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关乎孩子的一生。潜下心来,用心为孩子的明天铺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位教师都熟知的道理。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情感世界。热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获得教师的爱是学生普遍的心理需要,有了爱心支撑,我们面对工作才能自觉去完成。爱还要有一颗耐心育人的公平心。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生命个体,但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面对参差不齐的孩子,我们应该怀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美好心态来欣赏他们,让他们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2、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要规范自己言行,为人师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形象对于学生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的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力。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形象设计,树立崭新的教师职业形象。新时期对教师形象的基本要求不仅仅表现在教师的衣着、打扮和外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内在素质。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他的一般形象首先应是具有教学能力,教书,而且是教得好书。3、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要有亲和力教师的亲和力体现在对学生有亲和力、对家长有亲和力和对同事有亲和力。教师的亲和力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体现。而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就是平等待人。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以回报学生对自己的支持与敬意。恪守职业道德、知行统一,做学生的表率。作为一名教师时刻都要牢记一点:你的学生时刻都在关注你的一言一行,就像你时刻关注你的学生一样。所以作为教师要懂得谨言而慎行,为人师表。4、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要塑造别人的灵魂必须首先净化自己的心灵。以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大写的人、高尚的人,是照射在学生心灵的一道灿烂的阳光,时时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具有自己高尚的人格。5、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要用“爱”成就自己美好的教师职业。教师的“爱”可以理解为“爱自己”、“爱职业”。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合格的新时期教师只有懂得劳逸结合,提高休闲的生活质量,珍惜和维持自己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才能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这就是“爱职业”的基本道德表现。所谓“美”就包括“形象美”和“心情美”。一个新时期的教师不但要在着装打扮上得体,给人以美感,还要有一颗宽容美丽的心,能包容自己和别人的缺点和过失。 总之,教师要想修养好自己的职业良心,就需要全方位的去塑造自己、提高自己。要注重积累、陶冶、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