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某法官
㈠ 小弟我考入了浙江温州洞头某国企工作,以后可能会在那定居,现想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环境,经济
洞头房价比市区要便宜些,现在去市区也很进1,2个小时很快的,海鲜很多, 消费比市区便宜,当地靠海吃饭的人多,现在去旅游的人也多
㈡ 公务员报名中,科员A、科员B、科员C是什么意思
据浙江人事编制网2009年公务员报考专栏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1月3日零时结束的报名统计,共有38282人报名角逐我市各级机关的470个职位,报考比例约为81:1。往年公务员考试,市本级机关职位备受追捧,而报考街道、乡镇机关职位人数相对少些。不过,2009年温州市各级机关公务员招考呈现街道、乡镇机关职位“百里挑一”特点,报考比例略高于市本级机关。
街道乡镇职位百里挑一
根据报名情况,记者发现最炙手可热的职位是瓯海乡镇机关2个专业不限的职位,吸引了1124人报考,报考比例达到562:1,成为今年报考比例最高的一个职位,也刷新了近几年最高报考比例;2008年温州市各级公务员招考最高报考比例为544:1。永嘉、文成、洞头等地乡镇机关报名也非常火爆,如永嘉乡镇机关招10个专业不限的职位,报名人数有1724人。
“门槛低”是乡镇机关职位报名火爆的主要原因。据了解,乡镇机关公务员职位要求学历在大学专科以上,部分职位专业不限。同时,近年来省、市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眼光“朝下看”。
“报考基层,主要是觉得专业限制少些,招的人数稍微多些,同时也更能锻炼人。”报考了永嘉乡镇机关公务员岗位的小刘这样说。
市人事局有关人士指出,尽管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基层人才缺口还很大,不管是报考公务员,还是应聘其他单位,大学生应该多给自己一些选择空间。
司法类职位曲高和寡
一些司法类职位由于“门槛”相对较高,根据公务员法有关规定,检察官预备人选、法官预备人选都要求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并取得A、B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且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因此个别地区报名人数比较少,比如洞头县人民法院法官预备人选职位招1人,仅4人报名。
据了解,现在已进入资格初审阶段,至1月9日24时,招录机关将对报考人员最后选定的职位(专业)进行资格初审,并对初审未通过的人员说明理由。在此期间报名系统不对报考人员开放。1月10日零时至1月13日17时,已报名人员可登录公务员考试录用系统查询资格初审结果。通过的可得到报名序号,不能再报考其他职位(专业);未通过的可再次报名并接受资格初审。
㈢ 急求:洞头的民间童谣有哪些
很全的哦,还有那个村的谁唱的都有记录——————
三 牲 歌
鸭呀鸭,人要杀你罗!
杀我啥我代志?一日吃饱水面浮,
两日吃饱水面浮,要杀该杀牛。
牛呀牛,人要杀你罗!
杀我啥代志?顶丘是我犁,
下丘是我耙,要杀该杀马。
马呀马,人要杀你罗!
杀我啥代舍?马铃啷,
铃啷吼,要杀该杀狗。
狗呀狗,人要杀你罗!
杀我啥代志,大门是我吠,
后门是我巡,要杀该杀大猪群。
猪呀猪,人要杀你罗!
杀我啥代志?一日吃你一碗臭酸喷,
两日吃你一碗臭酸喷,
要杀给你杀,要炖给你炖,
猪头给你当三牲,猪尾给你摇铃铃,
猪耳朵给你当酒蛊,猪兰尿给你当大灯。
唱述、记录者:黄伯凯
1987年6月2日采录于双朴乡小朴村(闽)
客鸟歌
客鸟客溜溜, 你翁去泉州,
泉州长好所在, 爱去不爱来。
娘呀娘,不要哭, 十日八日就会到。
头帆拔起呼呼吼, 二帆拔起到宫口。
鱼盐一布袋,鳗干几十尾,哥呀寄来阿娘配,
叫你勤心做空缺, 不要一日想别块。
唱述者:邱 央
记录者:邱国鹰
媳妇打达家
咯咯嘎, 媳妇打达家,
达家叫不敢, 媳妇愈不胆;
达家跳落海, 媳妇去吃屎。
唱述者:邱 央
记录者:邱国鹰
1981年1月28日采录于洞头乡东岙顶村(闽)
火金姑
火金姑,火炉来, 请你姑姑来吃茶,
茶香香,酒红红, 金漆桌,银酒瓶。
白鹭鸶,山灯笼, 一块椅坐三个人,
无处坐,坐树丛, 跌下来,都是虫。
唱述、记录者:柯育平
1983年5月采录于倪北乡(闽)
雷公空空陈
雷公空空陈, 李仔跌落田,
田里生李树, 李仔双边红,
红的摘来吃, 青的送丈人,
丈人讲我好, 阿哥娶阿嫂。
阿嫂俏当当, 红缎鞋十八双,
一双借我穿也不甘,放踏板头老鼠咬一孔,
要补没闲工, 要穿没搭双。
唱述、记录者:柯育平
1983年5月采录于倪北乡(闽)
鸡角啼
鸡角公,喔喔啼, 姑丈娶姑姨,
姑姨笑纹纹, 姑太上山买乌巾,
一条包红虾, 一条包白虾,
红虾要吃着掐须, 白虾要吃等石榴。
唱述者:江前胜
记录者:邱国鹰
1983年8月28日采录于北沙乡东沙村(闽)
鸡 角 出 世
鸡角出世喔喔啼, 鸡母生卵团团圆,
鸡卵密密孵出囝, 孵出金鸡叫五更。
穿出一身花缎袄, 一年四季不换衣,
兄弟姐妹同排走, 走出外边去游嬉,
不怕出猫共野狗, 只怕赖叶半天飞。
头戴芙蓉帽一顶, 朝朝叫得天门开。
唱述、记录者:颜爱山
1979年8月采录于双朴乡小朴村(闽)
月亮月光光
月亮月光光, 起厝田中央,
骑白马, 过中堂,
中宫新, 娘仔来起宫;
起宫吃不饱, 抓来做纱架,
纱架不绞纱, 抓来做竹叉;
竹叉不叉草, 抓来做畚斗;
畚斗不扒土, 抓来做葫芦;
葫芦不配药, 抓来做刀石;
刀石不磨刀, 抓来做竹篙;
竹稿不披衫, 抓来做扁担;
扁担不担水, 抓来做小鬼;
小鬼不识路, 王爷宫做普度。
唱述者:陈时男 女 71岁 初小 中仑村人
记录者:柯旭东
1987年7月13日采录于洞头乡中仑村(闽)
阿姑来我烧茶
阿姑来,我烧茶,
碰着一尾虾,
虾没熟,要得肉;
肉没烂,要得面线汗;
面线汗长长,要得糖;
糖甜甜,要得饼药更;
饼药更苦苦,要得佛祖;
佛祖做仙,要得猴土天;
猴士天跳跳,跳到西天到。
唱述者:柯春香 女 35岁 初小 三条垅村人
记录者:柯旭东
1987年7月25日采录于倪北乡三条垅(闽)
磨麦
磨麦,请客:
磨糕米,请兄弟;
磨米碎,请阿侄;
磨砻糠,请相帮。
唱述、记录者:张金娣
1983年6月采录于黄岙镇(温)
瓜儿大来瓜藤长
瓜儿大来反藤长, 囡儿从小跟亲娘。
日里教囡打花鼓, 夜里教囡做衣裳。
春夏秋冬勿出门, 年过二八嫁平阳。
平阳老公真正好, 双双领来望亲娘。
好的亲娘烧卵吃, 贪财亲娘打巴掌。
唱述者:林秀莲
记录者:车高渊 方根银
1983年5月采录于黄岙镇(温)
燕
燕,燕,飞过杭州殿, 殿门关,飞过山。
山上白,飞过麦, 桥下娶媳妇;
媳妇该来长? 戴起珠冠顶栋梁。
单片门,走不过, 双片门,正好过。
唱述、记录者:张金娣 方根银
1983年采录于大门乡黄岙镇(温)
淘沙,洗沙
淘沙,洗沙, 米升米,半升沙。
煮起饭,散呼呼, 煮起粥,对半沙。
唱述、记录者:王荣平 林海燕
1987年7月采录于黄岙镇、元觉乡(温)
喜 鹊 叫(一)
喜鹊叫, 客走到,
到扭宕,到晚岙, 晚岙桥头花灯轿。
头未梳,脚未绕, 慌里慌张走上轿。
上桥囡,哭啼啼, 落轿媳妇笑眯眯。
吃了交杯互同饭, 坐落床杠两夫妻。
花亭床,花夹被, 一夜讲到鸡头啼。
唱述者:倪银眉 女 45岁 小学 大岙村人
记录者:蔡庚尧
1987年3月20日采录于三盘乡大岙村(温)
喜鹊叫(二)
喜鹊叫,人客到, 到扭宕,到马岙;
马岙桥头, 有个女每 儿戴花帽。
花对花,柳对柳, 酱油对烧酒。
烧酒香,对辣椒, 辣椒辣,对黄柏;
黄柏黄,对砂糖, 砂糖甜,对苦莲;
苦莲苦,对喔蟆, 喔蜡咕咕声,咕起姑娘听。
姑娘听不着, 扁担背起斫。
唱述、记录者:张金娣 方根银
1983年6月采录于大门乡、黄岙镇(温)
肖梨满肚籽
女每,女每, 打王交杯,
王交杯打不准, 女每儿吃茭笋;
茭笋要剥皮, 担起卖肖梨;
肖梨满肚籽, 担起卖糯柿;
糯柿软似浆, 担起卖和尚;
和尚会念经, 念经三妈听;
三妈听不着, 捧柱背起斫。
唱述、记录者:张金娣
1987年6月采录于大门乡(温)
月光光 光亮亮
月光光,光亮亮, 读书囡儿归望娘,
娘也好,大也好, 挑担麻糍请阿嫂。
阿嫂踏一脚, 踏了变水鸭。
鸭作尼? 鸭生卵。
卵作尼? 卵客吃。
客作尼? 客打油。
油作尼? 油灯灯。
灯作尼? 灯陪月。
月作尼? 月上山。
山作尼? 山出草。
草作尼? 草牛吃。
牛作尼? 牛耕田。
田作尼? 田种谷。
谷作尼? 谷打米。
米作尼? 米人吃。
人作尼? 人生儿子做状元郎。
唱述者:候三华
记录者:鲍秀英 王荣平
1987年采录于大门、元觉、鹿西、三盘等地(温)
颠倒歌(一)
稀奇稀奇真稀奇, 枸杞树上生肖梨,
雄鸡会生软壳卵, 外甥女会生外公爷。
唱述者;郑李女每 男 62岁 渔民
蔡顺宝 男 51岁 文盲 大岙村补网工
记录者;张金娣 蔡庚尧
颠倒歌(二)
广场操演断个兵, 乌云倒海满天星,
水缸"臀"里生火种, 一锅滚汤冻霜冰。
唱述者:蔡顺宝
记录者:蔡庚尧
1987年6月28日采录于三盘乡(温)
颠倒歌(三)
有趣有趣真有趣,两个婆婆一百岁,
有个婆婆九十九,有个婆婆只一岁。
九十九岁婆婆因摇篮, 一岁婆婆手里拿棒柱。
唱述者:郑李女每
记录者:张金娣
1987年4月25日采录于大门乡(温)
颠倒歌(四)
困到九更九, 听到贼吠狗,
扛墙靠楼梯, 捧起东瓜冒西走。
走呵走, 走到大桥下,
跌倒大桥顶, 衫湿裤亦干,
爬起大桥下, 看到黑狗生脚。
看到一个八十岁的胭脂囝,
拿着一个近庹长的短刀仔,
捅过去,黑血白显而易见显。
唱述、记录者:柯友永
1987年7月17日采录于双朴乡小长坑村(闽)
和尚背媛主
晴天落白雨, 和尚背媛主,
丑的背上走, 好的气满肚。
唱述、记录者:陈献英
1987年7月5日采录于黄岙镇(温)
磐石岩头栽株瓜
磐石岩头栽株瓜, 大到温州江心寺才开花。
生个金瓜只纽珠大, 底面十八箩瓜子不算多。
还有十八媛主纺棉纱, 十八个媛主配十七个郎,
还有个配江心和尚王。
唱述者:陈老伯 男 83岁 文盲 观音礁南潭人
记录者:陈来蛟 男 40岁 初中 观音礁南潭人
1987年9月15日采录于浪潭乡观音礁南潭(温)
门前栽桃桃不生
门前栽桃桃不生, 后园栽柳生金兰,
娶了嫂嫂不生侄, 娘边阿妹生外甥。
唱述者:韩高琦
记录者:王荣平
1987年5月12日采录于元觉乡老人协会(温)
杭州长脚娘
弓长二字本是张, 杭州出个长脚娘。
长脚娘,
短短牙齿冲担长, 眠床可比大广场。
有日天光没火种, 走到上屋妈妈点。
一脚踏过九条墙, 脚后跟凹转一转,
踏死九条大黄牯, 外加八只水牛娘。
上屋妈妈叫她赔黄牯, 下屋婶婶叫她赔牛娘。
长脚娘想想没主意, 一心思想去投洋。
走到海滩岩头边, 一边踏死海龙王的祖婆娘。
海龙王招来千里眼,顺风耳,
看看是谁踏死祖婆娘。
千里眼看,顺风耳听,是个金刚长脚娘。
海龙王想想呒办法, 白白死了个祖婆娘。
唱述者:王岩奶 男 70岁 高小 寨楼村人
记录者:张金娣
1987年6月23日采录于大门乡寨楼村(温)
贼仔偷挖壁
月仔光野野, 贼仔偷挖壁,
挖了一孔鸡卵大,鸭卵阔。
铁耙拿去四、五支,水牛牵去一十只,
瞎子看一见,转手就喊抓,
拐脚就去追,追到安婶婆房门口,
看见安婶婆在蒸饣果 。
要吃不敢说,假意去点火,
连点四五次,并没一次叫吃饣果 。
一手偷开笼层盖, 一手偷拧饣果 ,
放在那? 放在肚脐尾,
烧呀臭哒兼着火,掉落给鸡啄。
唱述者:曾文法 陈后均
记录者:陈爱琴
1987年4月30日采录于洞头乡东岙村(闽)
办嫁妆
囡,囡,你勿吵, 姆妈替你办嫁妆。
大姐走温州, 二姐走处州。
买株处州树, 做张处州床;
十二排屏风放落闼, 眠床底面画月光;
布帐底,画双喜; 布帐外,画青苍;
桌柜头,画大猫, 桌柜格里放银包。
左厢壁,画条龙, 右厢壁,画只凤,
龙凤天生成双对, 我囡我婿就成亲。
唱述者:翁连娣 女 23岁 小学 黄岙镇工人
林春莲 女 20岁 小学 小荆村农民
记录者:林海燕 陈余平
1987年5月至6月采录于黄岙镇(温)
黄昏趁月光
阿彩姐,擂纱线,
宕头摆起抄麻将。
麻将客,你勿慌,
金漆面盆三罐汤。
奶呀奶,明朝天光早来爬起洗被单,
后日天光花轿抬来屯上间。
大姐命好坐珠轿,
二姐命好坐花轿,
苦命三妹坐个烂脚轿。
鞋老旧,尿盆漏,
叫我三妹尿拉扭?
咿闹闹,咿闹闹,
破轿破灯光。
日里抬不得。
黄昏趁月光。
唱述者:石福英 陈少艳 林秀芸 林海燕
记录者:陈献英 陈余平
1987年5月至7月采录于黄岙镇(温)
指 纹 谣
一螺一得得, 二螺走脚皮,
三螺有米煮, 四螺会吹车,
五螺五花妆, 六螺米头长,
七螺七挖壁, 八螺做乞吃,
九螺九富富, 十螺走十厝。
灶 安 公 娶 某
天乌乌,要落雨, 啥时落?初一、五。
龟担灯,鳖打鼓, 胡绳举彩旗,
蛀仔吹哒嘀, 猴蚁扛家私。
塍尼挑盘压腹肚, 塍狗扛轿,扛得眼珠吐吐。
㈣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往年3+2中考录取分数线(真实录取分数)
高职高专录取线线上考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职高专的录取,这条线通常又称大专线,其回实又是当年该地高考的答最低录取线。录取最高分最高分是指高校在招生年度在某一招生地区录取的成绩最高一名考生的分数。最高分在考生填报志愿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考录取线的划定,一般来讲,按照120%的比例进行划定。比如今年某个省的一本批次的大学文史类招生计划是10000人,在划定录取线的时候,按照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到第12000(120%比例)名考生的时候,这名考生的高考成绩就是该省当年的重点线,如果有同分考生,其分数也算累积。这就是录取线的划定方法。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的划定方法也是这样的。
㈤ 信阳到广西柳州融水洞头多远
广西姓氏的源流
广西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广西有人口4857万,其中汉族3004.8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1.87%;少数民族1852.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13%。从方志材料可知广西现有姓氏1234个,与笔者通过多种途径所查的姓氏数量基本相符。虽然人口流动迁移较频繁,会有出入,但也在1250个左右。探究广西姓氏的源流与发展,对于了解和研究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姓氏的由来
广西姓氏大多来自移民。广西古为百越人居住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已有楚人移入桂东北。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广西人口不足20万,姓氏不到百个。公元前648年,地处中原的黄国为楚所灭之后,“黄氏遗民被楚国强制驱逐出河南潢川故土南迁,经辗转入桂后,长期与广西土著蛮越杂居生活,逐渐地被他们影响而融合在一起。”到了西汉中期,“黄同家族便发展成为瓯骆的上层贵族,黄同本人也当上了瓯骆左将”(《江夏黄研究》)。
中原人大批移入广西是从秦代开始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指岭南),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中原大批移民迁来岭南,这些移民主要居住在桂东北及桂北灵渠周围和漓江上游,使原来的广西土著居民向桂中和桂西迁徙。大批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对当时广西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避地谋生入岭表最早始于汉末,“自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避世者多入岭表”(《中华全国风俗志》)。南北朝时期,政局极不稳定,中原兵祸迭起,人民生活日苦,无法安居乐业。而岭南战事较少,社会比较安定。为了生存与发展,居住在中原一带的百姓,为避乱纷纷举家南迁,其中有一部分辗转入南宁等地。据多部《黄氏族谱》记载,黄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南迁的人口最多,分布的地区最广。到隋唐时,黄姓已成为广西的望族之一。
桂东北的信都县(今并入贺州),有罗、欧、麦等34姓100余户,因“天灾地劫,众不堪命”,于南宋时“从广州南雄府迁来,开辟荒土,结草为庐,耕种自食”。桂北的怀远县(今三江县),宋大观元年(1107年),因避金兵侵扰,有曹、龙、李、潘等21姓人家,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经广东梅州入桂,溯柳江、融江而上,入居县属之老堡、古宜;继之,又有唐、张、莫、梁等20余姓人家,亦从福建汀州迁来,居于文封、六甲等地。据民国38年《广西通志稿·氏族》细考,广西各县“氏族”入桂定居记录,宋代迁入者尚有不少。
桂林回族白姓始祖伯笃鲁丁,答失蛮人,元后至元三年(1337年)任广西廉访副使,其孙伯龄明初游宦到广西桂林落籍,更伯为白姓。后裔分布在桂林城郊及广西各地,白崇禧就是其后裔。桂东南一带的客家县市各姓家谱记载,元明以来,从广东南雄珠玑巷迁入广西梧州、玉林、贵港、陆川、博白、钦州、合浦等地的有朱、李、王、刘、廖、郑、邓、丘、万、林、彭等姓人家。清咸丰年间,从嘉应州迁往粤西六县(新兴、新会、开平、恩平、阳江、阳春)的客家人和外省人,同当地土人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械斗,双方屯兵攻打,历时12年,伤众多,损失惨重。后虽经官府调解“联合”,但土地问题未能解决,于是粤西六县,还有鹤山等县大批客家人涌入广西各县开荒种地,营造新屋。客家人被逐或被官府遣送入桂者十多万,梧州、桂林、平乐、柳州、南宁以及玉林各府州县,都留下了这批“落难者”的血泪迁徙史。彭志雄主编的《广西鹿寨彭氏族谱》记载,居住在广东恩平县平圹村的彭氏全村族人就是在土客械斗后迁入广西鹿寨等地谋生的。柳城东泉几支谢氏族人及乒乓球赛世界冠军谢赛克的曾祖父谢开扬也是在这次土客械斗中从广东恩平迁入东泉先务农后经商的。几乎同时,粤北、粤东地区也发生了宗族之间的械斗,嘉应州的李、邓、江、黄、戴及刘氏族人被迫向合浦的涠洲岛转移。从此,客家话与黎话成了涠洲岛和斜阳岛的主要方言。
还有一些广西姓氏来自戍守军队。秦朝时,曾遣50万秦军戍守五岭,最后有近10万人留居广西。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秦兵南移驻守,同时有1.5万名无夫女子随军留驻守地定居繁衍。《莫氏系谱》称,宋代南丹州土官莫洪燕支系就是当时莫姓后裔之一。在部分地方志中记载,象州、鹿寨、富川、南丹等地都有秦戍五岭时中原人的后裔。此前,秦始皇为了便利南北交通,派史禄将军率军南下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系,以后有部分军人解甲,留居当地。如今,在兴安县灵渠旁有三将军墓,附近村还有守护陡门的后代艾姓人。可知当时广西的姓氏有所增加。
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光武帝派马援率军南征交趾后,为了巩固边疆,留裨将黄万定等领林、简、梁、刘、凌、陆、韦七姓谪遣者(被流放的人)及所部将士戍守边疆,即所谓“马留人”。这些“马留人”(中原人、汉族)在此与越人杂居,经长期的民族融合,生活习惯等逐渐少数民族化,有的已演变成新的壮族,成为新的土著。
唐武德四年(621年),山东青州人蒙朝安、朝泰、朝怀随大军南征,讨平寇蛮,立下战功,唐皇敕封蒙氏三兄弟为太尉、将军。后奉旨扎营横州(今横县),并定居于蒙村,子孙分派于广西各地。唐朝中期,广西南部先后爆发了黄乾耀、黄少卿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调集大军征剿。战事平息后,留下部分军队戍守邕州城,有的便落籍于此。
宋皇年间,大将狄青率大军前来征剿侬智高,后留军三万多人,分戍诸州,实行屯田,不少宋军将士与当地壮民通婚,在此安家落户。今居住在亭子、白沙、上尧、老口、坪南一带村落的居民,多是当时留守将士的后裔。宋熙宁年间,交趾李朝派兵攻占邕州,宋王朝派陆逵、赵卤为正副招讨使,率领十万大军南征,收复邕州后,又留下一批军队戍守,其中有一部分落籍南宁。
明王朝推行“以夷制夷”和“剿抚兼施”的政策,实行卫所制度。除了军户世袭别于民籍以外,还规定士卒全家必须迁移到卫所所在地。因此,明代卫所制度的实施造就了大量进入广西的军事移民。当时广西境内共设有10卫,另20个千户所,以每卫5600人,每所1120人的足额计,明代在广西卫所士卒共78400人,合家属共24万人左右。实际上,由于明代广西用兵频繁,广西都司卫所大部分逾额,最多时达128892名,合家属达38万人左右,占了当时广西土著人口的1/4强,这些移民有刘、王、李、张、陈、钟、时、黄等姓。据黄城沅《上林县志》卷一二《氏族谱》统计,在该县27姓移民中有15姓明确记载始迁年代为明。
广西最早的土著姓氏。所谓土著,是指古代游牧民族定居某地后,不再迁徙的称“土著”。《汉书·西域传上》:“西域诸国,大率土著。”颜师古注:“言著土地而有常居,不随畜牧移徙也”,即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据专家研究,广西的壮族、侗族、仫佬、毛南族等是土著民族,他们大多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
广西最早的土著姓氏源自何时呢?有学者认为,各民族的最古老的姓氏跟先民的“图腾”有关。古人认为每个氏族部落与某种生物有着亲缘关系,或跟某种物体有着特殊联系,因而看做是这些氏族的祖先、象征和庇护者,这些图腾标志即成为原始部落“姓”的最早来源。在广西的百越民族演变中,自春秋战国以来,先后形成了三大部族,即苍梧、西瓯、骆越。他们当时所崇拜的图腾是蛇、鸟、蛙等,以黑、黄、青、白颜色作为族徽标记。据何光岳先生的《南蛮源流史》、《百越源流史》称,黄氏族可能是壮族的一个部落或氏族。壮族在古代就有黑、黄、白等以颜色为姓氏的。瓯邓由三苗系曼姓邓姓人南迁到百越地区,和瓯人结合成为瓯邓,即后来的西瓯。那么邓姓也是广西最早的土著姓氏之一。后来西瓯人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与骆越结合成为瓯骆,成为壮族的先民之一。“骆人系出黄帝之后的任姓,越则为夏禹之后。”由此可知,任姓、骆姓也应为广西较早的土著姓氏。骆姓在广西极少,大多转为陆姓,除一部分融入汉族外,大部分成为壮族。如今广西任姓较少,而陆姓则成为壮族十大姓之一。战国时期楚人势力延伸到桂东北地区,即楚国与越交界地,荔浦以北为楚,以南为越。此时,已有楚人移入,这些楚人逐步与百越族人同化时而随带的姓氏也应该是最早的土著姓氏。《上林县志》称:“上林县壮瑶二族古代无姓氏,后受汉文化影响,渐取姓氏。壮族标有姓氏最早见于西汉时的黄同,上林壮人姓氏,最早见于唐碑所载的韦敬办。”民国38年《广西通志稿·氏族》载,忻城县原始土人(壮族)相传为蓝、麦、卢、罗诸姓,其中蓝氏较多。
广西的大姓。了解少数民族的姓氏,探知民族分布情况及民族融合程度,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我国姓氏学专家袁义达统计分析,在宋代时,广西的十大姓依次为赵、刘、李、张、黄、朱、蒋、田、石、杨。这十大姓当时应该是以壮、汉族人群为主。在宋代以前,入桂的汉族集中在桂东北一带,桂西极少。当时广西人口约有63万多人,是“民三蛮七”。到了宋代,宋王朝为了加强对壮族人民的统治,镇压侬智高起兵的狄青部属,大都留居广西。以后便开始有更大规模的移民。这些移民后裔与土著民族—壮族结合,形成了宋朝的十大姓。元明清各代进入广西的汉人更多,大多是避乱或行商谋生的山东、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的汉人,落籍广西,遍布于各县要衢、圩市,特别是清初至同治年间,粤、闽、赣的客家人大量迁徙入桂,广西的姓氏增加更多,到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广西的十大姓依次是李、黄、陈、刘、梁、王、吴、韦、何、陆。可知此时大姓还是以汉、壮为主。
现已知广西壮族的大姓俗称韦、覃、廖、蓝、谭……主要分布在桂中、桂南、桂西一带。瑶族的大姓有赵、邓、黄、周、冯、李、蓝、杨、盘、陈,主要分布富川、恭城、巴马、都安、金秀等县。苗族的大姓主要有贾、龙、管、梁、杨、潘、吴、周、何、石、廖、黄、王等,主要居住在融水、三江及与贵州、湖南交界之处。侗族的大姓有杨、吴、石、周、李、王、陈、黄、蒙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三江县及与贵州、湖南交界之处。少数民族大姓的形成与汉族大姓有很大关系。自明代以后,特别是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汉化程度加快,他们纷纷采用汉姓,使姓氏再次获得补充与增加。此时,广西的姓氏已增加到近千个。由此可见,各民族姓氏增加是民族之间同化融合的结果。如《韦氏扶社宗族族谱》:“我们族人是壮族。从第一代到第十代人,主要是讲壮话,第十代以后的族人因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社会交往增多,如读书、通婚、经商及生产生活的相互往来等,因而语言也就逐渐汉化。第十一代以后的族人,基本以汉话为主要语言,祖宗的壮话很少人讲了。也从这一代人开始,由于民族政策放宽,为享受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族人中有的跟祖母或母亲的民族改为苗、瑶、侗等少数民族。”
广西的名人姓氏。从现存姓氏家谱及地方史料来看,广西历代出仕人少,名人也不多。据《宁氏族志》记载,其先祖宁逵原籍山东临淄(今淄博)人,于南朝梁武帝时先到今玉林、贵港一带任定州刺史,陈宣帝时转到安州(今钦州)任刺史。宁逵以惠德并擅奇谋,雄长百蛮,世为酋帅。其子宁猛力、孙宁长真在袭任刺史(土官)期间,在维护隋唐国家政权的统一、加强汉族与壮族先民的团结合作、捍卫祖国边境领土完整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如今,宁氏已分布于广西的钦州、灵山、贵港、博白、横县、浦北、邕宁、陆川、上思、玉林、宁明、北海等地。
广西侬氏家族的侬智高(约1015~1055年),出生在傥犹州(今靖西坡州),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地方壮族首领,建立南天国,宋皇元年(1049年)起兵反宋,连破十二州,每破一州都遗下一些兵员,侬氏因此散布更广。后被狄青打散,败退云南,为了逃避追捕,遂将侬姓去掉人旁改为农姓,降于大理。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羁縻州峒,隶邕州左右江者为多,旧有四道侬氏,谓安平(大新)、武勒(今扶馁)、忠良、七原四州皆侬氏。”“今黄姓尚多,而侬姓绝少,盖智高乱后,侬氏善良,许从国姓,故今多姓赵氏。” 《中国姓氏大全》载:侬罕见姓,原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吴人称我为侬,因此为氏。农,《百家姓》收,现代罕见姓。相传为神农氏后裔。目前已知云南、广西等地还有少许侬姓,确为罕见姓外,而农姓已分布在广西崇左、南宁、横县、邕宁、宾阳、钦州、灵山、浦北、贵港、玉林、德保、都安等大部分市县。单是崇左县农姓就有9000多户。1998年新修的广西《雁门农氏族谱》记述,侬智高起兵反宋虽然失败,但客观上,却迫使宋廷接纳边地内附,为壮族人民争得了设市通商和设校办学等权利。《西林县志》载,“侬”、“农”通用,有侬智高后裔的说法。在广西,侬、农两姓早已融为一体,本属同源已毋庸置疑。另外,明代柳州八贤徐养正、佘勉学、佘立等家族;清雍正元年进士,历任江西、江苏等七省巡抚、两广总督的临桂人陈宏谋家族;清代南方才子、经学家郑献甫等名人家族,其后人都编修有家谱。
广西的罕见姓氏。广西现有姓氏除常见姓外,还有600多个罕见、稀有姓。罕见、稀有姓氏在各省市(自治区)分布也不均衡。稀有姓氏有其地域性,有些稀有姓在某些县(市)、乡镇比较多,当地并不把它作为稀有姓氏,实际上这些聚族居住的稀有姓氏,已成为特有的姓氏资源。
广西特有的罕见姓氏,有报道的是壮族的“鸡”姓。据《中国姓氏大全》记,鸡姓,现代上海有。现已知云南也有鸡姓,广西东兴县有1000多人姓鸡。防城、钦州、崇左等一些市县也有少许。
以姓,以体强主编的《桂林以姓族谱》记载,始祖以抚宸公,字简堂,祖籍陕西渭南人,明嘉靖年间官“都指挥同知”,奉命率兵征广西浔州(今桂平)、庆远(今宜州)有功,封“都指挥”,定居桂林,后裔简以卜拉欣为“以”姓(回族)。子孙已繁衍18代,2000多人,分布在桂林、临桂、永福、平乐、灵川等地。
火姓,据史书知唐宋以前无“火”姓,到元代以后才出现。《元史》、《明史》共记有“火”姓近50人,由此可证此姓原为蒙古人专用。葬于柳州市回族墓的“火”公,名雄,号公亮,曾于乾隆年间任广西提标左营右哨千总,授武德将军,是在当地地位较为显赫的人。
盆姓。战国时盆成括的儿子避难,将盆成氏改姓盆。广西的盆姓为瑶族,其来源不同。据《灌阳县志》载,盆姓始祖盘庚山郎,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迁入灌阳,因为当时瑶族规矩,同姓不能通婚,所以将盘改为盆,定居于水车乡江塘村大坪屯和塘尾底等地。
滚姓为“衮”氏所改。据《融水县文史资料》所述,古时苗人没有文化,历代由别人代写姓名时写错了而沿用下来,更改姓氏是常有的,尤以融水北支苗族为常,如现在滚贝村的“管”姓,历史上就曾用过昆、滚为姓。“滚”姓主要分布在融水县的红水、拱洞、洞头等几个乡镇,4000多人。在三江、柳城、蒙山等地也有分布。
香姓,其来源:(1)出于齐香君之后;(2)历史上西域有香国,以国为氏。今广东、广西有香氏。在网上查到,香姓源于山东临淄,发迹于浙江衢谷,隐于东莞茶山。也有改“查”为香姓。香姓今分布在广西的宾阳、钦州、浦北等地。
《广西通志馆馆刊》第四·五期《自明以来的广西僻姓》一文里,刘介先生列有三十余种广西僻姓。据统计,柳州还有只姓、佛姓、阿姓等,早在明代已进入《希姓录》中。湖南等省市的一些罕见姓氏在广西的一些市县也有发现,如湖南浏阳的寻姓,已在南宁、柳州找到;河南郑州的生姓,在柳州发现;上海松江的瘦姓散居在鹿寨县、巴马县等地;山东枣庄山亭区的神姓,已落户在横县、贺州、柳州等地;北方的仙姓,仅在昭平县发现。如此之多的稀罕姓氏,来源久远,难以一一细考。
秦汉以来,移民姓氏延绵不断地在广西传递和发展。从移民史中查到,桂东北、桂北和桂中地区姓氏多为湖南省移入。在民国《全县志》第二编所列443个外省来县的姓氏中,有227个来自湖南,占总数的63%。其中来自邻近全州的永州府、宝庆府的达191姓,大多是明、清以后迁入。桂东南、桂南地区多为广东省移入。《容县志》记载,1982年全县有182个姓氏,从广东地区迁入的有梁、黄、刘、何、周、苏、罗等姓,约占60%以上。从广西各地姓氏家谱以及地方文史资料等可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移民入桂。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东部各省,大批难民逃到广西各地,如柳州、南宁各有10多万难民。抗战胜利后,其中有部分人落籍于广西。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有大批的解放军官兵转业留下,还有大批的干部、工人、科技人员来支援广西的经济建设。《柳城县志》记载,民国29年(1940年)时统计,全县有106个姓。新中国成立后,有南下干部及外地干部、工人、教师、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到本县工作,姓氏相应增加。1987年调查,全县共有302个姓。
广西的姓氏,历代都有增加,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移民大量迁入,增加较多,新中国成立以后,姓氏已大增到今天的1200多个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两千多年来连续不断地迁移到广西,为广西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注入诸多宝贵的新质。各民族长期以来,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对开拓和建设广西作出了贡献。因此可以说,民族融合是姓氏发展的“桥梁”,姓氏的增加是民族融合的体现,而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图书馆)
追问:
在广西韦氏的人是不是最多的一个姓氏?
回答:
韦氏在广西是一个最多的姓氏!
㈥ 洞头民俗作文600字
射箭。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图案呈龙形。最引人注目的是,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花蔓形、怪兽形。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每年六月初四开始,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意为“娱乐。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射箭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茫茫的的大草原上。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成为固定形式。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7之9天、游戏”。射箭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早在公元1206年。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响彻着蒙古族男儿的声音、鸟形、摔跤比赛结合一起。起初只举行射箭,称摔跤手为“博克庆”。到元。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慕”是蒙语的译音。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明时,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
㈦ 到洞头旅游的问题
车票一次20,2个人来回80,到站后车站出口右侧有一个介绍打的到各个景内点的报价表,如果时间紧容的话建议只选几个,150的太浪费了,去不了几个地方的,而且温州来洞头方便,可以下次来....
海滩有金沙滩和海滨浴场,前者免费,后者30元一人,但是老实说,一分钱一分货,后者大,比较干净舒服....
㈧ 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介绍
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 Vanguard Militiawoman Company of Dongtou中国浙江省洞头县北沙公版社(今北沙乡)女子民兵连,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岛部队权实行军民联防的先进集体。早在1953年10月,解放军驻洞头某部6连进驻时,因公路尚未修通,大量物资靠人拉肩扛,北沙乡的民兵和群众就主动帮助。他们军爱民,民拥军。
㈨ 洞头县的社保跟鹿城区的社保有区别
洞头县的社保跟鹿城区的社保没有区别。如果说区别,那就是一个归洞回头县社保局管理,另一个答归鹿城区社保局管理。
扩展阅读:
社会保险是指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