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院的法官回避
❶ 被告在原告不知情的情况下提出法官回避,法院是否会通知原告
肯定会通知,但是是否决定回避由法院决定。
❷ 国际争端是如何通过司法手段解决的
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是指通过仲裁和法院判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一、仲裁
(一)仲裁的一般规则
仲裁是指根据争端当事国之间的协议,将争端交与它们选定的仲裁人作出对争端当事方具有拘束力的裁决,从而解决争端的方法。
1899年和1907年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1928年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总议定书》、1958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拟定的《仲裁程序示范规则》,对国际仲裁的仲裁协议、仲裁庭、仲裁适用法律、仲裁程序和仲裁裁决效力等的内容作了系统阐述。仲裁裁决对于当事国具有法律拘束力,并为终局性决定。当事国应在裁决规定的期限内执行裁决中的义务。
(二)国际常设仲裁法院
国际常设仲裁法院是专门受理国家间仲裁案件的常设仲裁机构。它是根据1899年《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公约》于1900年在海牙设立。
当事国将争端仲裁协议提交仲裁法院时,可以在仲裁员名单中各自选定1~2名仲裁员,再由这些选定的仲裁员选定首席仲裁员。仲裁一般经过书面程序和口头程序两个阶段。然后仲裁庭进行秘密评议并以多数票作出裁决。裁决为终局性的,但如果争端方对裁决的意义和范围不明,可以在裁决作出3个月内,请求仲裁庭作出解释。
二、法院方式
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国际性司法机关,目前典型的有联合国国际法院和国际海洋法法庭。
(一) 国际法院
国际法院即联合国国际法院,根据作为《联合国宪章》一部分的《国际法院规约》,于1946年成立。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司法机关,也是当今最普遍、最重要的国际司法机构,是法律方法解决国家间争端的主要机构。
1. 国际法院的组成:
(1)法院由15名法官组成。
15人中不得有两人为同一国家的国民。法官不代表任何国家,不能担任任何政治或行政职务,也不得从事任何其他职业性活动。法官不受任何政府的制约,也不受联合国机构的制约。法官在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中分别独立进行选举,只有在这两个机关同时都获得绝对多数票方可当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法官选举没有否决权。法官任期9年,可以连选连任。法院的院长和副院长从法官中选举产生。
(2)专案法官。
法官对于涉及其国籍国的案件,不适用回避制度,除非其就任法官前曾参与该案件。在法院受理案件中,如果一个当事国有本国籍的法官,他方当事人也可以选派一人作为“专案法官”,参加本案的审理。如果当事双方都没有本国籍的法官,则双方都可各选派一名“专案法官”参与该案件的审理。这种临时的专案法官在该案审理中与正式法官具有完全平等的权利。
(3)书记处。
书记处设书记官长、副书记官长和工作人员。正副书记官长由法官提名并选举产生。书记处负责处理法院的文书、档案,日常工作和对外联系等。
2. 国际法院的管辖权。
国际法院有诉讼管辖和咨询管辖两项职权。其中诉讼管辖是其最主要的职权。
(1)诉讼管辖权。
法院在行使诉讼管辖权时,涉及“对人管辖”和“对事管辖”两个方面:
第一,对人管辖。
国际法院的对人管辖是指谁可以作为国际法院的诉讼当事方。根据法院规约,有三类国家可以作为国际法院的诉讼当事国:
①联合国的会员国;
②非联合国的会员国但为《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
③既非联合国的会员国也非《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但根据安理会决定的条件,预先向国际法院书记处交存一份声明,表示愿意接受国际法院管辖、保证执行法院.判决及履行相关其他义务的国家。
第二,对事管辖。
国际法院的对事管辖是指什么事项能够成为国际法院的管辖对象。根据法院规约,国际法院管辖案件的范围有三个方面,或者说国际法院的对事管辖权可由以下方式建立:
第一种是自愿管辖。
第二种是协定管辖。
第三种是任择强制管辖。
《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可以通过发表声明,就具有下列性质之一的争端,对于接受同样义务的任何其他当事国,接受法院的管辖为当然具有强制性,而不需要再有特别的协定。这些争端是:对于条约的解释、违反国际义务的任何事实、违反国际义务而产生的赔偿的性质和范围等。这里“任择”是指当事国自愿选择是否作出声明;一旦作出声明,在声明接受的范围内,国际法院就具有了强制的管辖权,而不需其他协定。目前,世界上有60个左右的国家作出这类声明,但都附有各种保留。中国政府于1972年撤回了民国政府1946年作出的接受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的声明。
(2)咨询管辖权。
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国际法院除诉讼活动外,还有提供法律咨询的重要职能,称为法院的咨询管辖权。
3. 国际法院的诉讼程序:
(1)起诉。
(2)书面程序和口头程序。
法院确定管辖权后,将命令争端各方限期提出诉状、辩护状或证据及其他文件资料。法院在审理中,还可命令争端方限期提交答辩状或复辩状等法律文书。
书面程序结束后,进行口头程序。法院可讯问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律师及其他有关人员。除法院另有决定或争端当事方另有要求外,口头程序应公开进行。
(3)附带程序。或称特别程序
由法院在特定情况下采用。包括初步反对主张、临时保全、参加或共同诉讼、中止诉讼等。
4. 国际法院的判决。
国际法院对所审理案件,除中止诉讼的情况外,都作出判决。在书面程序和口头程序后,法院法官进行秘密评议并起草判决书,通过三读后进行表决。表决时法官不得弃权。判决书以多数法官同意票通过。任何法官不论是否同意多数意见,都可以将其个人意见附于判决之后。个人意见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同意判决的结论,但不同意判决所依据的理由,此称为“个别意见”;另一种是既不同意判决结果也不同意判决所依据的理由,此称为“反对意见”。
判决书在法院开庭宣读,并自宣布之日起对各当事国发生拘束力。
国际法院的判决是终局性的。判决一经作出,即对本案及本案当事国产生拘束力,当事国必须履行。如有一方拒不履行判决,他方得向安理会提出申诉,安理会可以作出有关建议或决定采取措施执行判决。1946年以来,除极个别的情况外,各国都服从了国际法院的判决,并忠实地执行了判决的内容。
当事国对判决的意义或范围发生争执时,可以请求国际法院作出解释。当事国在判决作出后,如发现能够影响判决的。决定性的且在诉讼过程中不可能获知的新事实,可申请法院复核判决,复核程序与诉讼程序相同。申请复核至迟应于新事实发现后的6个月内,并在自判决之日起不超过10年内提出。
(二) 国际海洋法法庭
国际海洋法法庭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它是在海洋活动领域的全球性国际司法机构。海洋法法庭的建立,不排除国际法院对海洋活动争端的管辖,争端当事国可以自愿选择将海洋争端交由哪个机构来审理。 法庭由21名法官组成。每个缔约国可以提出不超过两个法官候选人,在全体缔约国会议上,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获得最多票者依次当选。法庭设在德国汉堡。
❸ 国际法高手帮帮忙……
1.AC
2.C
3.B
4.AD
5.AB
6.ABD
PS:同学,你用的国际法教材是哪个出版社哪个版本的?
❹ 法官可以帮助原告找证据吗
如果认为该法官与原告的关系可能会影响案件公正处理,那可以申请这个法官回避啊。另外,你作为被告可以向法院提出调取证据的申请,法院经审查如果符合条件,会同意调取的。
❺ 国际公法期末考试试题
1.最先把国际法著作系统的译成中文的是(C).A.林则徐B.严复C.丁韪良D.张之洞
2.下列行为中,属于国际罪行的是(D)A.侵害他国侨民的合B.侮辱他国的外C.侮辱他国的国旗 D.贩卖奴隶
3.国际法的渊源主要包括(AB)A.国际习惯B.国际条约C.国际法学家的学说D.联合国大会的决议
4.按照国际惯例,下列条约应予继承的是(BD)A.和平友好条约B.边界领土条约C.中立条约D.道路交通条约
5.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有(A)A.国家B.政府间国际组织C.民族解放组织D.法人
6.依国际实践,下列哪种情况不能免除国家责任(B).A.同意B.国际组织授权C.不可抗力D.自卫行为
7.国家为防和惩反其海,财,移或卫生等事项的法规,可设立(ACD)A.专属经济区 B.渔区 C.毗连区 D.领海
8.公海是指不包括下列哪些部分的海域(ABD)A.内水B.领海C.大陆架D.毗连区
二,填空题1,威斯特伐里亚公会的召开,《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签定 2,司法判例,权威公法学家学说,国际组织的决议3,国家的主体地位,国际组织的主体,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之主体地位4,(18,19)
三,简述题1、答:特征:(1)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调整的对象是国家间的关系;(2)国际法的创立方式是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间的协议;(3)国际法的强制执行依*国家采取单独的或集体的措施 效力依据:国际法具有法律拘束力或法律效率的依据,传统国际法学派对此有三种观点:(1)格老休斯派:认为国际法的效力主要是来自于自然法其次是实在法(2)自然法学派:认为自然法是国际法效力的唯一依据(3)实在法学派:认为国际法是实际存在的法律原则和规则。
2、答:国家承认,即对国家的承认,通常是指既有国家确认某一实体为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并表示愿意与之交往的行为。(1)国际法上的承认意味着承认国对新国家的国家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认可和接受;承认国在承认条件存续期间,对这些权利义务不得加以否认;(2)国家承认还可以在承认国和被承认国之间确立某些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上的承认可以在两国间建立起全面的外交关系;(3)国家承认对承认国的国家机关(特别是司法机关)具有约束力关于国家承认国际法上有“构成说”和“宣告说”两种理论。
四、试述国家的基本权利。国家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独立权。即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内外事物而不受他国或国际组织的支配和干涉的权利。2.平等权。是指国家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平等身份和资格进行国际交往并承受国际的权利。3.自卫权。即有以武力防卫外国对本国的武力攻击和协助他国防卫武力攻击的权利。包括单独自卫和集体自卫。4.管辖权。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对特定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利。
五、案例:光华藔案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其国家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国际法主体依然如故,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了中华民国政府,所以,凡是于前政府的国家财产,完全由我国政府全部继承是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实践的。台湾当局不具有独立的国际地位,不能代表中国在日本法院提起诉讼。(2)光华寮案违背国际法上的承认制度。1972年日本以条约的形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从而使所承担的义务就更加明确。既然日本已经不再承认所谓的“中华民国”那么台湾就不能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在日本法院就光华寮提起诉讼。因此,日本法院受理台湾当局以“中华民国”的名义提起的诉讼,完全违反了国际法的承认制度。(3)光华寮案违背国际法上的继承制度。在光华寮案上,京都地方法院和大阪高等法院完全混淆了国际法上的国家继承和政府继承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论从国际法上政府继承的理论,还是从对该寮的实际控制和管理情况看,光华寮都应该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有。无疑,日本京都地方法院于1977年9月16日对光华寮案的判决是正确的,而1982年大阪高等法院的判决是错误的。(4)光华寮案违背了日本承担的国际义务。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和1978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的和平友好条约以条约的形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日本取消了对“中华民国”的承认,台湾当局就不能再以所谓“中华民国”的名义在日本法院提起诉讼。这对日本不仅依据国际法一般原则所产生的义务,而且是所承担的特殊的条约义现在,台湾当局在光华寮案中居然在日本法院享有诉讼权,这完全违背了日本政府承担的不得承认所谓“中华民国”政府的具体义务,势必在政治上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所以,日本法院在处理光华寮案的问题上的做法是违反国际法的。
1.国际法上的政府继承发生于下列场合(B).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军队
2.引渡的程序包括(ABC).A.请求引渡的提出B.引渡的对象移交C.引渡请求的审查D.引渡结果的报告
3.可以引起条约无效的原因有(ABCD).A.诈欺B.错误C.贿赂D.与强行法抵触
4.(B)在审理案时仅国家为唯一诉当人.A.国际常设法院B.联合国国际法院C.欧洲联盟法院D.美洲人权法院
5.以下实体可以请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AB).A.联合国大会B.安理会C.中国D.欧洲联盟
二,填空1,(共管,租借,势力范围,国际地役)2,(22000多海里,18000多海里)3,(200,350) 4,(谈判,翰旋,调停,和解和国际调查)5,(总领事馆,领事馆,副领事馆,领事代理处)
三,名词解释1.领土主权:国家对领土具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它包括两方面意义.一方面是国家对其领土具有所有权,因此具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另一方面意义是国家对其领土及领土内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排他的管辖权.P86 2.边境制度:是为保护国家安全,维护边界线和便利当地居民的生活,国家在边境地区建立的有关维护界标,利用界水,边境居民往来等有关的制度.P97 3.历史性海湾: 是指海岸同属一国,湾口官渡虽超过24海里,但在历史上一向被承认是沿海国内海的海湾。比如加拿大的哈德逊湾,前苏联的大彼得湾。 4,专属经济区: 是在领海之外并与领海相邻连的一带海域,它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沿海国在它的专属经济区内享有专属的经济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其他国家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和其他权利
四,简述题1.简述公海上的管辖权 答:可以分两方面理解,一是公海上的专属管辖权,即船旗国和有关人员所属国对船舶碰撞和其他航行事故以及船长和其他服务人员的刑事责任具有管辖权.二是公海上的普遍管辖权,即各国对于公海上发生的违反人类利益的国际罪行以及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应予管辖,这些罪行包括海盗行为,贩运奴隶,未经许可的广播和贩运毒品等.
2.简述外空活动的制度. 答:各国进行外空活动有三项制度:责任制度,救助和送回宇航员及送还发射物制度,登记制度.重点责任制度.①责任制度的确定②责任的范围.发射国的损害责任是其发射的空间物体给别国或国际组织造成的物质损害,即生命的丧失,身体伤害或健康及其他损害和财产的损害.这种损害如果是发生在地球表面或对飞行中的航空器造成的损害,则发射国要负绝对赔偿责任.如果发生在地球表面之外的地方,则只有当这种损害是由发射国的过失所致,它才承担责任.损害发生后,受害人可向任何一个发射国求偿.
五,论述题 1,试述《蒙特利尔公约》.
答:《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公约》简称《蒙特利尔公约》,1971年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的航空法外交会议上签订,1973年1月26日生效,已有144个国家参加,公约共有16条.它是在《海牙公约》基础上,进一步对防止危害干涉,破坏和损坏民用航空安全的各种非法行为作为规定.主要内容有:
(1)关于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确定.蒙特利尔公约》规定了非法地和故意地实施以下行为属于犯罪:①对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人采取暴力行为,从而危及该航空器的安全;②破坏使用中的航空器或使其受损,而不能飞行或危及它的飞行安全;③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内放置或使他人放置某种装置或物质,可能破坏该航空器;或使其受损坏以致不能飞行或危及其飞行安全;④破坏或损害航行设备或妨碍其工作,足以危及其飞行安全;⑤故意传送虚假情报,从而危及飞行中的航空器的安全.这些犯罪的未遂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或未遂行为的共犯行为均属犯罪. (2)关于对危害国际民航安全非法行为的管辖权 同《东京公约》和《海牙公约》相比,该公约将处罚范围扩大到使用中的航空器,即指从地面人员或机组为某一特定飞行而对航空器进行飞行前的准备时起,直到降落后24小时止.综合《东京公约》,《海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及其补充议定书的规定,对危害国际民航安全的非法行为,以下几类国家有管辖权:①航空器的登记国;②航空器降落时,被指称的嫌疑犯依在该航空器内,该航空器的降落地国有管辖权;③在租来时不带机组的航空器内发生犯罪或针对航空器的犯罪,承租人的主要营业地国或其永久居所地国有管辖权;④罪行发生地国有管辖权;⑤嫌疑犯发现地国;⑥依各国国内法规定的其他管辖权. 中国于1980年9月10日加入该公约,同时声明中国政府不受关于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的规定的约束,这表明我国在申请加入《蒙特利尔公约》时声明对公约第14条第1款持保留态度.同年10月10日公约对中国生效.
六,课堂讨论(卓长仁劫机案) 答:(1)符合.根据《海牙公约》第9条. (2)韩国拒绝引渡卓长仁等罪犯不违反国际法.因为关于劫机犯的引渡,《海牙公约》规定非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应视为可引渡的罪行,但并为规定缔约国之间的引渡人犯之义务.当时,我国与韩国均为《海牙公约》的缔约国,但两国并无外交关系和缔结引渡条约,因此韩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将劫机犯引给中国. (3)中国请求引渡卓长仁等罪犯的根据是《海牙公约》的第4条,我国是被劫飞机的登记国和罪犯的国籍国,对他们的罪行有管辖权. (4)参考课本176页(具体理由请各位同学参考教材有关民用航空安全及引渡的相关内容.)
1.国际河流制度和永久中立制度产生于(D).A.17世纪B.18世纪C.16世纪D.19世纪
2.国家的常驻外交代表机关有(ABD).P252 A.驻国际组织的使团B.使馆C.外交团D.特别使团
3.条约禁保的情形(ABD).A.条约本身禁止保留B.保留不符合条约的宗旨C.有缔约国反对保留D.双边条约
4.区域机若取执行动须经下列哪国家或机构批准(B).A.联合国大会B.联合国安理会C.争端当事国D.第三国
5.下哪组是与联国建关第一专构(A).A.国际劳工组织B.世界气象组织C.万国邮政联盟D.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二,填空1,(双系或单系血统原则,出生地原则,混合原则)2,(国民待遇问题,最惠国待遇问题,互惠国待遇问题)3,(引渡请求的提出,引渡请求的审查,决定)4,(报告机制,国家间控诉机制,个人来文机制)5,《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条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6,(三个等,特命全权公使,教廷公使,代办)
1.国籍的抵触:国籍的抵触又称国籍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不止一个国籍或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P200 2.外国人的法律地位:是指一般外国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在入境,居留和出境时与有关国家之间存在的权利义务关系.P203 3.外交关系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外交关系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P250 4.条约法: 是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条约关系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总称,其内容主要包括条约的缔结、生效、适用、解释、无效、终止和暂停施行等方面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
四、问答题 1.简述引渡的条件 答: :(1)引渡对象的有关行为必须构成“可引渡的罪行/犯罪”。这一要求主要体现为“双重归罪”的原则,即要求引渡对象的行为依请求国和被请求国的法律都应受一定程度的处罚的犯罪行为。 (2)与引渡条件有关的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是不得引渡犯有政治罪行的人,即“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2.简述条约的程序. 答: 条约的缔约通常有三个程序:①拟定条约约文。缔约各方的代表通常以谈判的方式拟定条约约文.②条约的认证。谈判代表认证条约约文为其代表的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接受该约束的标准文本.认证的方式有草签、 暂签和签署等形式.③缔约方接受条约约束。国家及其他缔约者最终表示接受条约约束的形式有批准、加入、签署、接受或赞同等。
六、案情:诺特鲍姆案 答:(1)实际国籍原则指的是:国籍要符合个人与国籍国之间有最密切实际联系的事实.最密切联系的事实根据惯常居住地,利益中心地,家庭联系地等.如果以一国的国籍来反对别国时,该国籍必须符合实际情况.这也是危国抗辩得到法庭支持的原因. 在本案中诺特鲍姆具有两种国籍,即危国——出生取得,列国——归化取得.从诺特鲍姆的一生活动来看,他虽然取得了列国国籍,但他与列国的联系并不密切,而长期侨居在外从事商业活动,那么在实践中个人与他国国籍之间的法律关系应为一种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本案来看,诺特鲍姆虽然取得列国国籍,但与列国并没有建立一种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法院否定了列国为他的实际国籍. (2) 不符和国际法.因为在危国,诺特鲍姆属于外国人,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外国人与所在国国民应处于平等地位,如享有民事权利中的人身自由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财产权,债权,知识产权等.显然危国政府逮捕诺特鲍姆,没收财产的做法不符和国际法.
1.在国法,引国继原(CD).A.政变引起的政更迭B.宪法程外的政权更迭.C.领土主被限制D.国际法主的变化
2.区域性机关若采取执行行动,须经(B)的授权.A.联合国大会B.联合国安理会C.争端当事国D.第三国
3.国际组织的成员有以下几种(ABCD).A.完全成员B.联系成员C.部分成员D.观察员
4.国际院的诉讼当事者有(D).A.联合国组织B.联合国安理会C.联合国其他机关或专门机构D.联合国会员国
5.国际法院的法官(BCD).A.对涉及本国案必须回避 B.对涉及国的件不用回避C.对经参过的案件必须回避D.均没有同一国籍
1,(决策机关,执行机关,行政机关)2,(189,51)3,(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4,(政治的方法,法律的方法)5,(诉讼管辖权,咨询管辖权)
1.条约的保留:是指一国于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时所做之片面声明,不论措辞或名称如何,其目的在于摈除或更改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施用之法律效果
2.翰旋:斡旋是指由第三方为争端当事国提供有利于他们接触和谈判的便利条件,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转达各方的意见,从而促使当事国开始谈判或者重开业以停止的谈判.
3.仲裁:又叫公断,是指当事国根据协议,把争端交给它们自行选择的仲裁员处理,并相互约定遵守其裁决的解决争端的方式.P366
4.战时封锁:是交战国以兵力切断敌国的或敌国占领的海港以及海岸的交通,使所有国家的船舶和航空器不能出入.P409
四,简答题 1.简述条约无效的理由 答:(1)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的规定;(2)违反自由同意:错误,诈欺,贿赂,强迫(3)条约的内容违反国际法强行规则.
2,简述安理会的表决程序. 答: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7条规定,安理会的每个理事国有一个个投票权。程序事项,由15个理事国中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决定。程序事项以外的一切事项,以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决定。但在联合国的实践中常任理事国不参加投票或弃权,一般被认为不构成否决。
五,论述题
1.试述国际法院的职权. 答:包括诉讼管辖权和咨询管辖权; 一、诉讼管辖权.国际法院的诉讼管辖权是指国际法院审理争端当事国提交的诉讼案件的权利.国际法院的诉讼当事国包括以下三类国家:1、联合国会员国.2、非联合国的会员国的《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3、其他国家,预先向国际法院交存声明,表明承认国际法院管辖权,保证执行国际法院的判决的国家. 国际法院受理的案件有:1、各当事国提交的一切案件;
2、《联合国宪章》或其他现行条约及协定中所特定的一切案件;3、根据《国际法院规约》提交的案件.
二、咨询管辖权 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可就任何法律问题请求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经联合国大会授权的联合国机关及其专门机构只有权请求国际法院就其职权范围内法律问题发表咨询意见. 任何联合国会员国无权请求,亦不得阻止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 1、法院适用的法律2、诉讼程序:遇有一方不履行法院判决时,他方可以向安理会申诉,安理会认为必要可以提出建议和采取办法执行判决.
五,案例分析题 纽伦堡
答:(1)战犯指在战争中从事违犯战争法规和惯例行为的实施者,主要包括领导者,组织者,教唆者,共谋者等.战争犯罪是破坏世界和平,危害人类安全的犯罪,属于国际性罪行. (2)因为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战犯的审判实践时国际社会依据国际法对战争犯罪的各种行为进行审判和处罚的成功范例,其不仅创立了惩治战犯的各项原则,还表明建立国际法庭惩治战争犯罪是一种使国际得以遵守和执行的良好形式,为以后建立国际审判罪犯的机制积累了经验.(3)1945年《关于控诉及惩处欧洲各轴心国家主要战犯协定》及其附件《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 (4)a国家主权平等原则b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c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d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原则e集体协助原则f普遍遵守原则g不干涉内政原则.
❻ 安理常任理事国对国际法院的法官选举是否享有否决权
A.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国际法院法官的选举不具有否决权 B.国际法院法官对涉及其国籍国的案件,不适用回避制度,即使其就任法官前曾参与该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