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官人性
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的特点有:
法官是中立的,既不偏颇政府,也不能偏颇人民。因此一个真正中立的法官除了独立于政府之外,还应独立于舆论及民意,只忠实与法律(有一法官为了防止其对某件案件的裁决受舆论先入为主的影响而终身不看报纸)。
这是一个职业分工的问题,虽然美国是传统的民主政府,但法国人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及国民主的缺陷(多数人的暴政),民主政治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对抗不了多数。但相对于一般不懂法律的民众而言,法官更加熟悉法律程序、法律规则,民众会被蒙蔽,所以众意不可靠,实际上这是一个职业分工问题,就像法官不能够去当足球裁判一样,因为足球的规则法官不懂,在诉讼过程中也一样,民众不可能象法官那样懂法,因此民众作为旁观者在案件审理中不一定是被蒙蔽而认识错误,而常常是由于观念的非职业性带来的对法律事务的陌生,使得他们无法对案件作出法律上正确的判断。美国人赋予法学家的权威和任其对政府施加的影响,是美国今天防止民主偏离正轨的最坚强壁垒。全国的多数,尽管其激情动人,其倡议振奋人心,也无法在全国各地以同样方法在同一时间使全体公民服从它的意旨。法官通过对裁决法律不符合宪法(司法审查权)来达到防止民主暴政的目的。
3.高薪制
即薪水不能被裁减,这可以杜绝政府(通过国会)做一些小动作(如通过削减薪酬,使法官识趣,使判决符合政府意愿)来间接控制法官。
B. 美国法官如何判案
可以说,美国法官多数情况下审案而不判案。怎么讲?美国一审时多数案件由陪审团判定“事实问题”(question of facts),而法官仅负责解释法律问题(question of law),当事人可以放弃陪审团审判,要求改由法官审判。如果是刑事案,陪审团定被告有罪(convict)后再由法官量刑(sentencing)。民事案中,赔偿金额也由陪审团决定。美国时而出现上百万、上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赔偿金,都是陪审团所为。法官要审慎的多。但美国人不信政府,不信法官,美国人只信自己。当事人相信自己,就是要雇佣“枪手”---律师,在法庭上唇枪舌剑,斗个你死我活。而法官则相对超脱,相对逍遥,有时是袖手旁观。有位美国一审法官私下谈起,如果是杀人越货、作奸犯科的案子,审理起来还能抖擞精神;遇到枯燥的商事案,那简直是昏昏欲睡强打精神。陪审团审案中,法官像是裁判,但只是裁判双方律师“格斗”是否“规范”,而并不是认定事实的裁判。陪审团则是观众,所以,美国一审中永远是法官一人独审。当然不容忽视。足球场上,世界顶尖的高手被裁判的“黑哨”一吹,也是心绪全无,败下阵来。同样,法官也可以“刁难”律师,逼其就范,从而影响审判结果。美国联邦法院是三审制,地区法院(一审)、巡回法院(上诉法院)、美国最高法院(终审);州法院是四审制,一审、上诉法院、州最高法院、美国最高法院。美国上诉法院以上的法院审案时原则上只审法律问题,不问事实。如果事实严重有误或是有新情况,上诉法院将案件发回一审法院重审。美国法官的理念是,上诉法院只问一审法官运用法律是否得当。一审法官与陪审团身临其境,直接观察证人,在事实问题上最有发言权,上诉法院应尽量不介入。美国上诉法院的判决书也是在“造法”(make laws)。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不可能完全割裂,上诉法院的法官有时也通过法律问题迂回事实问题。但这是技巧上是做法;原则上诉法院不过问事实问题。上诉法院审案时是三位法官组成合议庭。三位法官的资力有深浅区别,但在职务上并没有高低之分,审案时完全是平起平坐。遇到大案要案,上诉法院也可以是“全体法官同审”(en banc)。美国最高法院是9位大法官会审。美国法官的独到之处是,持不同意见的法官可以将其观点写在判决之中。有时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法律不同于自然科学。后者找出的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定律,有对错真伪之分。而法律则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条条框框,其释义与运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然结果是两可的,公正需要体现在程序方面。这就是美国之所以特别强调“正当程序”(e process)。简单说,正当程序就是当事人(或是被告)应有辩解的机会,法官有倾听辩解的义务。此外,法官判决时必须自圆其说,前后一致。写判决的重要意义也就在于此。律师大多个性较强,而美国法官也是律师出身,不愿听命于他人。制度上美国是司法独立,也就是法官独立。但美国法官很少独断独行,胆大妄为。美国法官大多德高望重,而且都当过资深律师与名教授,爬到法官的位置可谓历尽千心万苦,不会为了区区小利而坏了自己一世的英名。美国联邦法官有一份很好的俸禄,且享受终身制(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如果愿意他们可以在任上干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法官马歇尔干到80岁时已是病入膏肓,美国的“右派”也盼着这位“左派”尽早让“贤”(美国最高法院只有9个席位)。马歇尔死活不走,而且扬言:“我就是要站着进来,躺着出去。”美国法官大多干得笑眯眯的,决无贪脏枉法的非份之想。美国法官待遇优厚,不求加官晋级,可以专心致致地工作。联邦法官的待遇更好,而且是终身制,又没有领导督促,可工作起来还是兢兢业业。美国法官,尤其是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把审判当作一门艺术,一心要超越自我的得意之作。其作品也不乏鉴赏者。美国法学院的教授们的工作与嗜好之一就是对判决品头论足,或喝彩叫好或口诛笔伐。美国律师协会每年要给法官打分,所以法官审案时,对自己讨厌的律师也不敢乱吹“黑哨”。美国是个多元化的国家,遍地都是行行色色的势力集团、群众组织,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美国法官审案时也是如此,虽然是独立审判,但也有有形与无形的监督或“领导”。
C. 谁知道这位美国法官的生平介绍
哈耶克(1899-1992)
Hayek,Friedrich August
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 人物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先后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博士学位 。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 。先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 、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等。1938年加入英国籍。
哈耶克早期以研究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成名,提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他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信贷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银行信贷的扩大刺激了投资,一旦银行停止信贷扩张,经济就会由于缺乏资本而爆发危机。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一种自行趋于稳定的机能,反对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他把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的出现归罪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哈耶克一直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计划经济,认为社会主义限制了利己的动力,计划经济中的集中决策没有市场经济中的分散决策灵活,所以社会主义不可能有高效率 ;而且社会主义违背人性 ,计划经济导致政府极权,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他还反对西欧社会民主党和英国工党的社会改良措施。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学术界有重要影响。1974年他与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著有 《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物价与生产》、《资本纯理论》、《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与自由》、《货币的非国家化:共存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等。
弗里德里克·A·哈耶克(Hayek)于1992年3月23日去世,享年92岁。他可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自由主义学者。虽然他1974年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远超出经济学范围。他毕生发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专著,涵盖的范围从纯粹的经济学到理论心理学,从政治哲学到法律人类学,从科学哲学到思想史。在这方方面面,哈耶克绝不是玩票,而是见解卓著。他对我们至少关于三个领域的理解作出了重大贡献:政府干预、社会主义的经济后果及社会结构的发展。我们恐怕再也看不到如此对人类科学兴致广泛的学人了。
1899年5月8日,哈耶克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博士学位也是从维也纳大学获得的(1921-1923)。20世纪初由门格尔的《经济学原理》所开创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已经由波姆、威塞尔及米塞斯等人发扬光大。哈耶克在维也纳大学就读时,曾听过米塞斯的课,他发现米塞斯的反社会主义的观点深合他的胃口。威塞尔是一位费边社会主义者,他的思路一度深深吸引哈耶克,哈耶克成了他的学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米塞斯1922年出版的彻底批判社会主义的著作最终把哈耶克从费边社会主义思潮中拉了出来。
理解哈耶克对经济学和古典自由主义的巨大贡献的最好办法是从米塞斯的社会协作研究范式的角度来分析。米塞斯是一位伟大的理论体系构造者,是他给哈耶克提供了研究范式。哈耶克成了伟大的解剖家和分析家。他毕生的努力,其实都可以看作是把米塞斯未明言的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把米塞斯勾画的轮廓变得丰满,以及回答米塞斯未及回答的问题。哈耶克是如此评价米塞斯的:“对我知识影响最大者莫过于米塞斯。”哈耶克与米塞斯的这种关系在哈耶克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著作中表现的最明显。其实得自分析社会主义的洞察力渗透在他的全部学术思想中,从商业周期理论到社会协作思想。
D. 美国司法部长和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谁才是真正的美国司法机构的老大
美国司法机构领袖是美国大法官,美国司法部长虽然名字中有司法两个字,实际属于行政部门,不属于司法部门。
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美国联邦政府司法部门的领袖,并主管美国最高法院。在美国司法部长行使的是行政权,是美国司法部的最高行政长官,属于行政机构里而不是司法机构。
美国司法部长,是美国司法部的最高行政长官。司法部长被认为是美国政府首席法律顾问,他职责是替美国政府处理法律事务及对美国司法部门进行监督。美国司法部长是美国总统的内阁成员之一,是内阁中唯一不使用“Secretary”作为名称的内阁成员。
(4)美国法官人性扩展阅读:
美国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是美国联邦政府司法部门的领袖并主管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美国最高司法官员,领导最高法院的事务并在弹劾美国总统时主持参议院。同时,按近现代传统,首席大法官还主持美国总统的宣誓仪式,但这样的做法没有《美国宪法》和任何法律作依据。
现任即第十七任首席大法官是约翰·罗伯茨,他由乔治·沃克·布什总统任命,2005年9月29日获美国参议院通过。
美国司法部长:
是美国司法部的最高行政长官。司法部长被认为是美国政府首席法律顾问,他职责是替美国政府处理法律事务及对美国司法部门进行监督。
美国司法部长是美国总统的内阁成员之一,是内阁中唯一不使用“Secretary”作为名称的内阁成员。美国司法部长在总统继任顺序中排名第七。美国司法部长是在美国总统上任后提名,由美国参议院批准产生。总统有权随时解除司法部长的职务。
E. 为什么在美国法官都是黑人
只能说你看到的都是黑人,但是绝对不都是黑人。
也许黑人在那个有种族歧视的社会里比较上进吧 呵呵
F. 英国美国法院有中国人做法官吗
没有中国人做法官!
一般来说,除了像海牙国际法庭这类国际性的法庭会有不同国籍的人内当法官之外,一容个国家的法官都是由拥有本国国籍的人当的。因为中国不存在双重国籍,所以能在英国和美国当法官的人,肯定不是中国人(华裔花侨倒是有)。
G. 美国著名大法官
200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最后出现了大法官选总统的奇特局面。副总统戈尔尽管心里不服,背后又有赢得多数选民选票的民意撑腰,但嘴头上也得表示完全尊重和服从最高法院的权威,老老实实地宣布竞选失败。
是谁赋予了最高法院如此巨大的政治权力呢?是宪法吗?不是。
美国宪法只是规定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和制衡的政府格局,并没有明文赋予最高法院一槌定音的最终权威。是选民和民意吗?当然也不是。与行政首脑(总统)和立法者(参众两院议员)经选举产生不同,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是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半数通过产生的,且任职终身(除非受到国会弹劾),跟选民和民意根本不搭边儿。
说出来可能都没人敢信,最高法院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是最高法院大法官自己赋予自己的。1803年,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马歇尔通过对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Marbury v.Madison,1803年)的判决,正式确立了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至高无上、一槌定音的权力和权威。
(一)马伯里为啥要起诉麦迪逊国务卿
威廉。马伯里(William Marbury)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市乔治城镇的一位家财万贯的庄园主,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是当时美国政府的国务卿。马伯里为啥要起诉麦迪逊呢?这个案子要从当时美国政坛中的党派斗争从头开侃。
美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政党和多党派制度。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美国的天下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跟党的英明领导、党的组织建设和多党派合作没啥关系。
大多数美国制宪先贤认为,政党就是结党营私、恶性竞争的代名词。军人出身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位期间,对内阁中以国务卿托马斯。杰弗逊和财政部长亚利山大。汉米尔顿为首的两派争斗深恶痛绝。华盛顿总统在1796年的总统告别演说中,语重心长地警告后人,一定要防止党派争斗的弊端。
警告归警告,现实归现实。开国老总统一下台,说过话就被人当耳旁风了。德高望重的华盛顿回老家种地后,美国政坛的两大政党终于还是正式形成了。拥护汉米尔顿的一派正式组成了联邦党,拥护杰弗逊的一派自称民主共和党。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当选为第二任总统。
谁知联邦党好运不长,在1800年的总统大选和国会选举中都遭到惨败,民主共和党的杰弗逊当选为第三任总统。因行政权和立法权都已丧失,联邦党人在下一届政府中唯一能保住的地盘,只剩下了不受选举直接影响的司法权。因此,亚当斯总统在即将卸任时,任命自己内阁的国务卿、联邦党人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代理国务卿职务。又利用联邦党人控制国会的最后机会,通过了《哥伦比亚特区组织法》,任命四十二位联邦党人出任治安法官。庄园主马伯里和马歇尔大法官的弟弟詹姆斯。马歇尔都在任命名单之中。
参议院在亚当斯总统离职的当天深夜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四十二位法官的任命,但所有的委任令必须要在午夜之前由总统签署、国务院盖印发出后才能生效。首席大法官、代理国务卿马歇尔在权力交接之夜忙得团团转,他在确认四十二份法官委任令已全部签署、盖印后,便将送出委任令的小事全权委托给弟弟詹姆斯。马歇尔去处理。
俗话说,朝中无小事。谁都没想到,詹姆斯。马歇尔竟然把这件小事给办砸了。他本人的那份委任令倒是及时无误地送出去了,但因疏忽和忙乱,竟然还有十七份委任令在午夜之前没能及时发送,而马伯里先生恰好身列这十七个倒霉蛋之中。
新上任的杰弗逊总统早就对联邦党人在权力交接前夜以党划线、“突击提干”的损招儿极为不满,当他听说滞留的十七份联邦党人法官委任令一事后,立刻命令新任国务卿麦迪逊扣押了这批委任令。
这样,马伯里不明不白地丢失了法官要职。此公觉得自己太冤,非要讨个说法不可,遂聘请曾任亚当斯总统内阁司法部长的查尔斯。李(CharlesLee)为律师,一张状纸把麦迪逊国务卿告到了最高法院。
麦迪逊一看对手来头不小,立马聘请杰弗逊总统内阁司法部长莱维。林肯(Levi Lincoln)出任辩护律师。这位莱维。林肯先生真不愧是现职司法部长,办案派头十足,接了案子以后竟然连法院都懒得去,只是写了一份书面争辩送交最高法院,声称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是一个涉及党派权力斗争的政治问题,跟法律压根儿就不沾边,最高法院就是管天管地也管不着这种根本就扯不清的党派斗争破事。
马歇尔大法官接到控方律师的起诉状和辩方律师寄来的书面争辩后,以最高法院的名义致函国务卿麦迪逊,要求他对扣押委任令的原因做出个合理的解释。谁料想,麦迪逊对马歇尔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
(二)令人称奇的绝妙判决
麦迪逊国务卿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在当时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当时的美国最高法院,是一个根本就没啥权威的法院。美国的立宪先贤汉米尔顿曾评论说:“司法部门既无军权,又无财权,不能支配社会力量与财富,不能采取任何主动行动”,是“分立的三权中最弱的一个”。
1789年的美国宪法虽然规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和制衡的格局,但这部宪法以及后来增添的宪法修正案,对于宪法最终解释权的归属问题,从未作出任何明确的规定。宪法并未赋予最高法院向最高行政当局和立法机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的特权,更别提强迫总统、国务卿和国会服从最高法院的判决了。
这样一来,马歇尔便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两难困境,他当然可以正式签发一项执行令,强令麦迪逊发出十七份委任令。但麦迪逊背后有总统兼美军总司令撑腰,他很有可能对最高法院下达的命令置若罔闻。既无钱又无剑的马歇尔大法官若向麦迪逊国务卿强行发号施令,只会让人笑掉大牙。但是,如果马歇尔拒绝马伯里合理的诉讼要求,那么最高法院和联邦党人则颜面扫地。
面临这种无论是审理还是不审理此案都必输无疑的两难困境,马歇尔苦思冥想了半个月,终于琢磨出了一个令人称奇的绝妙高招,既表现出最高法院的权力高于行政当局和国会,又避免与行政当局和国会迎头相撞、直接冲突。马歇尔称此判决为自己“法官生涯中最明智的判决”。
马歇尔在判决书中判定,第一,参议院已批准了这些法官的任命,总统签了字,国务院盖了印,从法律角度上看,委任令是合法的任命公文,麦迪逊拒发公文显然是违法的。因此,这是一个法律问题,不是党派斗争的政治问题。第二,既然扣押公文是违法的,那么马伯里当然有权请求法院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第三,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是一个法治政府的首要责任。因此,法院有责任帮助马伯里获得法官委任书。
那么,按照这个路子推论下去,马歇尔下一步理所当然地就该向麦迪逊发出强制令了。谁料想,马歇尔笔锋突然一转,他引证美国宪法第三条第二款说,当一个案子涉及大使、其他使节和领事以及以州为诉讼当事人时,其初审权属于最高法院。对于其它案件,最高法院只有上诉审理权。如果把马歇尔这段咬文嚼字的引证换成一句通俗易懂、直截了当的大白话,那就是说,马伯里一案的诉讼当事人既不是大使、领事,也不是州政府,最高法院对这种小民告官府的案子没有初审权,马伯里告状告错地儿了。他应当去下级法院控告麦迪逊,如果案子最后从下级法院一级一级地上诉到最高法院,那时最高法院才有权开庭审理。
可是,马伯里高薪聘请的律师、前司法部长查尔斯。李并非不懂诉讼程序的法盲,他之所以一开始就把状子直接递到了最高法院,依据的是国会1789年通过的《司法法》第十三款。根据这款法律,最高法院对这类案子拥有初审权。
但马歇尔斩钉截铁地指出,《司法法》第十三款是与宪法相冲突的,它实际上是非法地扩大了最高法院的权限。马歇尔强调:“宪法构成国家的根本法和最高的法律”,“违反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而“解释法律显然是司法部门的权限范围和责任”。据此,马歇尔正式宣布,1789年《司法法》第十三款因违宪而被取消。这是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一次宣布联邦法律违宪。
马伯里一看当个法官竟然这么费劲,连总统签了字、国务院盖了戳儿的委任状都成了白条,若要从基层法院一级一级地上诉到最高法院,还不知要上诉到哪个猴年马月,他只好灰心丧气地撤回了起诉。此公后来一直不安心务农,最终改行当了一家大银行的总裁,比当法官实惠多了。
从表面上看,联邦党人马伯里没当成法官,麦迪逊也没送出扣押的十七份法官委任令,马歇尔似乎输了这个官司。但实际上,马歇尔是此案真正的大赢家。
首先,马歇尔向政府的立法机构国会宣布,不仅宪法高于一切法律,而且判定法律本身是否合法这个至关重要的权力与立法部门无关。换句话说,立法机构不得随意立法,只有最高法院才是一切与法律有关问题的最终仲裁者。
其次,马歇尔通过此案向政府的行政部门宣布,宪法的最终解释权属于司法部门。因此,司法部门有权判定行政当局的行为和命令是否违反宪法,有权对行政当局的违宪行为和命令予以制裁。
这样,虽然宪法规定任何法律都应由国会和总统决定和通过,但最高法院拥有解释法律的最终权力,有权判定法律是否违宪。而最高法院的裁决一经做出,即成为宪法惯例,政府各部门和各州必须遵守。实际上,最高法院不仅拥有了司法审查权(Judicial Review),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拥有了“最终立法权”。
马歇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虽然公开宣布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的《司法法》第十三款因违宪而被取消,但取消这款法律实际上是限制了最高法院自身的权限,所以国会找不出什么借口与最高法院对抗,也没啥特别的理由弹劾最高法院大法官。另外,马歇尔虽然宣布司法部门有权对行政当局的违法行为予以制裁,但他并没有向麦迪逊国务卿发出强制令,只是建议马伯里去下级法院控告麦迪逊。所以,行政当局同样找不出任何借口与最高法院过不去,也根本无法挑战马歇尔大法官的裁决。
美国的法律体系是成文法与案例法的结合,既然国会和行政当局无法推翻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那么此判决将作为宪法惯例被后人永远引用。司法审查权和最高法院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就这样历史性地确立了。司法从此真正开始与立法和行政两部门鼎足而立。可以说,这是美国政治制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789年的美国宪法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政治制度设计的伟大典范,其实这个评价有点过高了。原因在于,在权大还是法大这个关键性问题上,1789年美国宪法并无开创性的建树。这部宪法并未明确规定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结果使司法在三权中处于最弱的一方。按照这种宪法设计,美国最高法院实际上可有可无。
由于马歇尔大法官在司法实践中超乎寻常的智慧和努力,加上英国普通法传统对北美殖民地的深厚影响以及当时和后来的美国政治家们对法律和政治规则的尊重以及善于妥协让步的特点,才使美国政治制度第一次真正具有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特点,并且使司法审查权成为美国政治制度有别于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政体的重大特点之一。
二百年后的今天,在美国最高法院的院史博物馆中,唯有马歇尔大法官一人享有全身铜像的特殊待遇。在九位大法官专用餐厅的墙壁上,则并列悬挂着马伯里和麦迪逊二人的画像。仿佛是在提醒每一位大法官,一汤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若不是当年马歇尔大法官在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中令人称奇的绝妙判决,哪会有今天最高法院至高无上的权威呀。戈尔和小布什各自的拥护者,没准儿已在白宫前面开打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法院”,共找到 18,109,914 个相关网页.
H. 为什么我感觉美国的法官大多数都是女的啊
因为女性在法律方面有优势啊
I. 美国的总统和联邦法官谁更牛
首先,在美国联邦法官是终身的。联邦法官只要秉公断案,无须顾虑总统喜欢不喜欢,会不会予以报复或惩罚,将他革职或让他丢掉饭碗。法官终身制未必是理想的制度,任何人都不可能终身贤明,为什么要终身制呢? 在美国,这是一个在历史中形成的制度,制度一旦形成,便以稳定和延续性为重。除非能证明那是一个坏制度,否则不会轻易改变。
大家可能要问:川普的穆斯林禁令违背宪法没有?同样也可以问:一个联邦法官在全国范围禁止总统令合法吗?
可能都是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是不是有些犯上作乱,程序紊乱?按照普通人的概念,一个州的官员只能管理自己这个榻榻,如果越界,那是侵权。但是此被告是总统,判决是法官,本来不在一个州所以判决书必须到华盛顿的总统办公室,因此也遍及美国。让人浮想联翩的是,一个小人物都可以在美国全国范围内作点什么出格的事业可以说是适宜于全国,因此名声顷刻传遍美国甚至更远。
昨天到今天,美国人又虚惊一场。关心政治的朋友一定知道,华盛顿州总检察长鲍勃•弗格森代表华盛顿州1月30日在西雅图联邦法院起诉川普(案件号码Case Number:2:17-cv-00141-JLR),要求暂缓执行禁止7国公民入境美国的总统行政令。哈哈,美国人,就是胆大敢于向总统找茬。
好事不用多磨。西雅图联邦法院法官詹姆士•罗巴特胆大包天,迅速裁决起诉,否决了川普的行政命令。罗巴特系一名著名的诉讼律师,罗巴特在法庭上起诉、应诉了许多案例,包括一些影响很大的案件。罗巴特是共和党人,于2003年由共和党的美国总统小布什提名为西雅图联邦法院法官,2016年成为联邦法院资深法官。共和党总统提名的法官,否定另一个共和党总统的命令,是冒天下大不韪。但是法官是终身的,即使有人不高兴,也奈何他不得。
美国司法部分秒不误,当地时间4日针对暂停川普移民禁令的裁决向联邦上诉法院提起上诉,要求推翻该裁决。可惜,川普的计策不顶用。今天,上诉法院拒绝了上诉请求。川普在推特说,罗巴特的裁决“荒唐”,“实质上否定了”美国的执法权力,这一裁决“将被推翻”。
与此同时,机场一片繁忙,欣欣向荣。美国联邦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已经通知美国各航空公司暂缓执行总统行政令,可以让7国持合法签证的公民登机,进入美国。这是对川普政府的一大挑战。美国国务院称至今已经有6万签证被废除。
回头看,首先川普此举是否违宪?批评者指出,它违背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条的信教自由,以及宪法修正案第14条的平等权利和正当法律程序。但事前被蒙在鼓里的国土安全部长凯利辩称,这项命令“并非针对全体穆斯林,因此不抵触宪法第一修正案”。也有宪法学者分析,因为有“暂时性(90天)和选择性(仅有7国),川普这项政策并未针对所有穆斯林,因此没有违宪问题。”其实这并非美国有史以来首次做出禁止入境命令,以前曾出现了6次。即使如此,由于川普在竞选期间就已扬言要停止穆斯林入境,加上川普的行政命令带有“少数宗教”字眼,因此颇有歧视的意味。
那川普有无违法?1965年美国修订的“移民与国籍法”(The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禁止以宗教、地域原因歧视移民。因此批评者认为川普此举违法。川普则举出1952年另一项有关移民的法律指出,总统有权依据美国“国家利益”暂停任何外国人入境美国。所以川普可能法律上站得住脚。
然而1980年另一项有关难民的法律赋予美国总统更大的裁量权,它规定每年美国总统有权决定接收难民的额度,去年奥巴马宣布将美国接收的额度从2016年的8万5000名提高到2017年11万名,尽一点国际义务。未来川普政府面临人权团体的违宪和违法诉讼,主要着重在是否滥权,以及是否刻意敌视穆斯林,进而违反宪法修正案。传统上美国法庭对涉及外交与国安事务的诉讼较少表态,未来这场司法战还有待发展。不过,川普总统上台就是不一般,我们的生活也热闹非凡。出国回国一定要考虑周到,谨言慎行。否则拦在海关不商量。
当然,我们可以说川普未顾及全球首强的道德责任。这场禁令风波对美国造成最大的冲击还扩及外交层面。美国自从2001年911事件之后严格执行国土安全,在美国本土近年不时出现所谓“孤狼式”恐袭事件,这些攻击多属独立自发行动,并非直接受到“伊斯兰国”策动,与境外移入的移民或难民无关。能否真正预防恐怖行动?实际上不一定有效。但是搞得川普命令影响巨大,舆论哗然,也许就是他川普的真实想法。
川普对穆斯林的敌视始自选战伊始,上任之后立即付诸行动,俨然与全体穆斯林为敌,激化穆斯林世界的反美情绪,反而容易给予伊斯兰国煽动“圣战”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另外,美国的全球反恐行动需要许多穆斯林国家的合作,川普政府对穆斯林的禁令增添美国国际反恐的难度。
川普本来是反对政治正确的,但是高举国家安全的旗帜又出于政治正确理论。但美国也有义务告诉全世界,如此自扫门前雪、甚至歧视良善穆斯林的作法是否符合泱泱大国的风范与美国建国200多年的普世价值?那些中国右派拼命推崇的民主实质和核心?
下面讨论地方法官可以否决总统行政命令吗?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是的确可以发生,我们无法抱怨。小人可以与大人物对簿公堂,毫无畏惧。这就是美国制度优越的地方。
另外,必须懂得行政命令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政府一个指令发到行政分支机构,就像如果大公司首席执行官告诉他属下去做一些事情的部门之一。当然行政命令必须是合法的。联邦司法部门是有听到任何关于联邦法律的合法性提出挑战。所以,一个人挑战一项行政命令,一名法官审理此案,然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应提出上诉,高等法院将然后审理此案并作出另一个决定。这样,总统不至于凌驾到法律之上!
问题是,为什么机场开始拘留人签署命令后的不到一个小时就认真执行解除令呢?是的,有人不满川普,所以反对的法令和裁决容易实施。命令不经过法官之前他们的应用,但法官认为使用是非法,则应该停止。当川普禁令时,署理律政司耶茨不想为他解释,结果遭到解雇。
法律有重要的一条,从字面上单个法官就决定一切,这是司法系统的工作原理。最高权力者就是法官,与法庭大小无关。如果有人提出诉讼,司法系统就要解决纠纷,其最终解决方式是裁决。一经裁决,立即生效。当然你可向更高一级的法院,法官提出上诉;最终是最高法院。但是人民在法官做出判断和裁决后都得自觉遵循法官的决定。
移民禁令至今并没有推翻,现在只是一项临时限制令。临时禁令本身会提出质疑,并可以自行取消。川普禁令也许法院会发现,虽然有些道理但是整个的禁令也许不合法,最可能的结果是,可能败诉。综上所述,美国是民主国家,为了国家稳定,人民生活不受煎熬,权力是受到制约。要想产生希特勒还是真不容易地。
J.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是法官挑选公民来当陪审团,这样好像不太公平
陪审员的挑选是有严格程序的。
首先是与案子有关的人员,包括与原告或被告有关联的人不得入选。初选陪审团时,法官为了公正,使建立的陪审团能够真正代表最普遍意义上的人民,他的选择会从选举站的投票名单或者电话号码本上随机选择。初选之后,还有一次严格的筛选,主要是剔除一些由于环境和经历所造成的有心理倾向的候选人,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公正判断。
除了法官的审查,陪审员候选人还要接受辩方律师和检方的审查,他们对陪审员候选人都有否决权。另外,双方的律师团都只有否决权,任何一名入选的陪审员都必须同时得到双方的认可。
最终所需要的只是12名陪审员和12名候补陪审员。自始至终,候补陪审员是和正式的陪审员一起参加法庭的审理活动的。每当一名陪审员因故离开,就有一名候补的顶上。一旦候补的全部顶完,再有人必须退出的话,审判就可能由于陪审团的人数不足而宣告失败,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陪审员所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法庭上被允许呈堂的证据,在判断时不会受到新闻界的推测和不合法证据的影响。自从陪审员宣誓就任之后,他们所能知道的信息远远少于一般的公众。他们被允许知道的东西只限于法官判定可以让他们听到和看到的东西。陪审员不可以看报纸,不可以看电视新闻,所以那些庭外发生的事情,比如辩护律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被害者家属的声明等等,他们都一无所知。
陪审员在这一段时间里,上食品店买吃的,都有法警跟着,以保证他们不与外界接触。在整个案子结束并移交给他们决定之前,陪审员不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案情。总之,一切都为了使他们不受到各界的情绪和非证据的影响,以维持公正的判决。可以说,在这一段时间里,陪审员的自由度比该案的嫌疑犯还要小。
对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争议也很多。它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中看上去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陪审员随机抽样,来的人五花八门,人种肤色各异,有业无业不论,知识文化不论。在美国,最强大的就是法律队伍了,为什么偏偏要找一帮“外行”来做“法官之上的法官”呢?在美国,所有理解赞同这个制度的人,从来不认为它是一个完美的制度,只是找不到一个比它更好的制度罢了。这正像美国人有时候开玩笑的说法:如果你不把陪审团制度和其它国家的制度相比的话,它真是糟透了。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就认为,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民主所起的作用上,比选举权还要重要。
固然,陪审团制度是有明显的弱点,所有的“法治”都会有“人治”的困惑,最初的立法、审理、最终的判定,都有“人”的参与。陪审团制度设计立论认为,如果一切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话,一般常人的智力就足以判断。美国人之所以坚持用陪审团制度,就是因为陪审员是最不受任何人操纵控制的。 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他们的判断,就是一般民众放在法律对陪审团的规定之下都会做出的判断。他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法庭为他们保密,使他们没有心理负担。他们只要自己不想出头露面,可以永远不被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角色。当然,这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这个社会是自由的,普通民众是不受任何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