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法院执法
⑴ 政府阻拦法院执行怎么办
法院有权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关责任,
见《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⑵ 法庭上被告方以当庭自杀言语威胁法官,作为原告方的我咋办
我就碰到过好多这样的案件,特别是一些离婚纠纷案件, 有些被告方不愿意离婚。为了达到他们不离婚的目的,他们什么坏点子都想到,并且以自杀相威胁,想以此让原告人服软,从而善罢甘休。但是法律是公正严肃的,他们的目的是得不逞的。 作为原告方,你不用怕,法律自会为你撑腰的。
去年我就办理一起离婚案件,男女双方结婚二年有余,男方性格暴躁,对女方经常实施家暴,使女方不堪忍受。于是女方多次想要求离婚。但她每次提起离婚,男方就威胁女方说:“这辈子就别想离婚,要离婚大家就一起去死,并且我要连你的家人一块儿都带着。”
听到这些话,女方都非常害怕,女方迫于男方的威胁,一直没有敢去离婚。从此,男方就抓住女方的这个弱点,对女方更加变本加厉,动不动就实施家庭暴力。后来女方忍无可忍,抱着赴死的心态起诉与男方离婚。男方坚持不同意离婚,并多次打电话威胁法庭,扬言:谁要判他离婚,他就死在法院法庭。
法庭是人民法庭,怎么能受他的如此威胁?于是查明情况后,决定开庭审理他们离婚。最后被告看吓唬不成,当庭扑通下跪,央求原告原谅他,要求法院不要判他们离婚。
法庭看到他的悔恨和诚意,为了给他一次机会,第1次就没有判决他们离婚。
可是男方过的没有半年,老毛病又犯了,喝了酒之后对女方又打又骂。女方没有办法,一年后只得又提出离婚。
被告这回又是威胁原告、威胁法庭,并拿着一瓶农药扬言要死在法庭内。面对被告人的嚣张气焰,法庭果断采取强制措施,依法将被告拘留15天。被告在拘留所内老实了,积极承认错误,悔过自新,并且保证以后再也不敢威胁谩骂了。因此,法庭将其提前予以释放。
他们的离婚案件纠纷,法庭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 判决他们离婚,拿到判决书的时候男方傻眼了,也没有什么劲了,垂头丧气的回家。对于他来说,走到这一步,他也是自作自受。
所以碰到被告方情绪激动,语言过激的时候,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怕,要采取合理合法的形式与他做斗争。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对这些权利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和侵害。当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遭受不法侵害的时候,公民有检举、揭发、申诉、控告、诉讼等一系列的权利。这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都有权寻求法律保护。
被控告人一方如果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和阻挠伤害的话,那么被控告人更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只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对其是没有一点好处的。
所以说,公民碰到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事情,一定要敢于斗争,不要惧怕坏人的威胁和恐吓。他们越是威胁和恐吓,越是体现到自己渺小和害怕。要相信: 到什么时候真理都一定会战胜邪恶的,好人一定会战胜坏人的。
法庭是说理讲法的地方,不是当事人撒野的地方。被告方在法庭上以自杀等言语相威胁,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妨碍诉讼的行为。
因此,人民法院对于碰到扬言要以自杀相威胁的当事人, 首先可以口头警告和训诫,其次可以其进行罚款和拘留,最后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被告人如此扬言,说明被告人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法律是公正无私的,对于被告人的行为,法庭也不会屈服和害怕的,法律自会有办法制裁他。
人的性格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人性格温和,有的人性格暴躁。打官司的时候,如果碰到被告方的性格暴躁,那么被告方就会有一些言语威胁或者是人身攻击。所以作为原告方碰到这样的情况,应当沉着冷静,可以采取以下五点措施:
一、态度一定要柔和,语言一定要委婉。 注意不要过激,不要用一些能够刺激被告方恼怒的词语和动作。与被告方心平气和谈判解决问题,并不是与对方增强好胜来斗气的。
所以,在整个打官司的过程中,尽量与被告坦诚交换意见,要以理服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如果能进行调解解决问题,那么尽量进行以调解为主。让双方都做到互谅互让,尽量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纠纷,最后达成调解协议,然后让法院制作调解书就可以了。
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够避免矛盾激化,防止被告方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
用调解解决纠纷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只要调解是在双方平等,自愿,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那么法律都会予以保护的。
二、对于被告一些过激的言词和不理智的行为,能躲即躲,能避则避。
总之不能跟他硬碰硬,也不能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被告方的过激语言,也许是属于一时气愤,头脑一时冲动不冷静,以至于什么话都说,而且不计后果,所以这个时候尽量冷处理。回避一下被告的锋芒,等过了一段时间后,被告方的情绪稳定了一些,事情想通了。那么,其就不具备危险性了,再与他谈判或者打官司也不迟。
在具体生活中,能忍就忍,能让则让。这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涵养和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两方互不相让,与被告针锋相对对着干。那么这只能会激化矛盾,使问题更加复杂,难以解决。并且会造成一些后果 ,可能也无法想象。所以这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尽量回避、冷处理。就是不与被告打照面,就是不与被告正面接触,让他无可奈何,想发脾气也找不到人。
三、对于被告的一些不正常的言行,一定要及时与法官沟通,寻求法律的帮助。
在诉讼过程中,发现被告有一些不正常的言行,或者是预料到被告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来,一定要提前与法院沟通,向法官说明情况,要求法院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被告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
在诉讼过程中,如果法院发现当事人有一些过激的行为和违法的情况的时候,法官首先向他宣布法律的规定,敦促其遵纪守法,告诉他妨碍诉讼应当承担的后果,也即是警告他不要轻易妄动。
如果说被告方不听劝阻的话,那么法庭完全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10条、113条的规定, 对于被告人予以罚款和拘留。 如果被告人仍然我行我素,对法律没有敬畏之心置若罔闻,甚至于变本加厉的话。那么法院完全可以根据被告的具体情况,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309条的规定, 对于妨碍诉讼的被告人,可以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所以被告人胆敢威胁法庭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情节严重的就有可能会被判刑坐牢。
四、对被告人的威胁行为,也可以寻求其他帮助。
在诉讼期间,可以要求法院出具人身保护令,对于原告的人身进行有效保护。
在非诉讼期间,发现被告人有一些危险行为的时候,也可以及时报警,要求公安机关对于被告的威胁行为予以制裁。如果被告的威胁行为情节轻微,可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如果被告的威胁行为情节严重,也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将被告绳之以法。
假如原告人在单位或者在家,也可以要求单位或者是基层社区组织给予必要的保护和照顾。
现在摄像监控探头那么多,见义勇为的好人又那么多,相信被告人是不敢轻易妄动以身试法的,他只不过是想吓唬吓唬人罢了。
五、为了防止一些不测,作为原告人一定要提高警惕,时刻防备被告人进行攻击伤害。
最好随身携带一些防身用具,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实施正当防卫,对抗不法侵害。
当然,尽量避免一个人独处和出行,在家一定要关好门窗,不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对于那些有钱的人,可以雇用保镖来保护自己。如果实在没有钱,也尽量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彼此也有个照应。
当然,对于一些胆大妄为的犯罪分子,一味地忍让和回避也不是最好的办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 在战略上藐视他们,在战术上重视他们。 毫不畏惧,敢于与他们作斗争。这个 社会 毕竟是好人多,毕竟是坏人会怕好人的。
因此,碰到一些实在躲不掉的威胁和伤害行为,一定要敢于反抗、善于反抗。必要的时候,实施正当防卫。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为了使本人的人身免受不法侵害,对被告人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等暴力犯罪的时候,可以实施无限防卫权。即使一刀将他们杀害,也属于正当防卫,也会不负刑事责任的。
对于那些坏人,要善于同他们做斗争,要敢于同他们做斗争。相信法律会保护好人的,好人一定会战胜坏人的。
只要人人都拿起法律武器,那么坏人既无容身之地。
你说是吗?
他说威胁法官,已经触犯了法律,恐吓威胁他人,已经涉嫌刑事责任,还可能会做出报复行为。
作为原告,有权利维护自身利益,并且申请保护令,要求对方先留在监狱观察,劳改,并且进行教育,放出来你和法官都会被报复,威胁到生命安全,
法官也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因为恐吓就偏袒恐吓方,助长歪风邪气,给 社会 带来不良教导,加上警力,
智取,要告诉被告,恐吓,也是会连累家人的,父母没有教导好自己的孩子,也是会受到影响,要想办法牵制,
⑶ 法官最怕你怎么威胁
1. 在理论层面,遭受威胁或恐吓的受害者应当能够获得相应的救济。例如,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等相关法规,遭受家庭暴力或面临家庭暴力风险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有义务受理。
2. 若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可能会构成犯罪,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若尚未构成犯罪,法院应当给予训诫,并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15日以下拘留。
3.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人身安全保护令和其他保护措施未必能完美执行,有时甚至难以正常实施。当事人可能情绪波动大,易怒,经常殴打、辱骂或威胁、恐吓被害人,甚至威胁执法或司法人员。
4. 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不可能随时随地监督这些“地痞无赖”,被害人也不可能时刻保持警惕。此外,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担心严格处理这些恶势力可能会招致报复,因此可能不敢采取坚决措施。
5. 现实中,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遭受报复、伤害甚至杀害的案例时有发生。现行法律通常仅将言语威胁恐吓作为治安处罚,而不视为刑事罪行,除非造成明显伤情构成轻伤以上,方可视为故意伤害罪。
6.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恶势力的放纵,对无辜者的不公平,不利于正义的实现。法治社会不能容忍“地痞无赖”式的恶行。
7. 言语威胁虽未造成身体伤害,但对被害人的精神和心理可能造成极大损害。精神暴力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肢体暴力更具危害性。
8. 因此,必须对那些肆意恐吓、威胁他人的人采取有效的限制和制裁措施。例如,在实施人身保护令的同时,可对当事人使用带有定位和报警功能的电子监控设备。
9. 对于多次威胁恐吓他人的人,应以寻衅滋事罪论处,并在出狱后继续强制佩戴电子监控设备并进行心理矫正。
10. 只有通过强有力的限制和制裁措施,才能有效保护他人免受此类侵害,确保社会的安宁与和谐。
⑷ 法官最怕你怎么威胁
理论上,遭遇威胁、恐吓的被害人可以得到相应的救济措施。如根据《反家庭暴力》等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院应当受理。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法院应当给予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15日以下拘留。
而实务操作中,人身安全保护令以及其他保护措施未必能够完美无缺地执行,甚至是难以正常实施。如当事人情绪无常,暴躁易怒的,可能经常殴打、辱骂被害人,或者威胁、恐吓被害人,甚至恐吓执法、司法人员。对于这些屡罚屡犯,顽劣不改的“地痞无赖”,执法人员、司法人员不可能随时跟在身边进行观察和监督,被害人也不可能随时随地加以提防。
再者,执法、司法人员也担心要是从严处理这些“地痞无赖”的话,可能招致打击报复,以致于不敢动真碰硬,任由其胡作非为。现实中,执法、司法人员被报复陷害,伤害乃至杀害的恶性案件并非没有。而且,根据现行法律,言语威胁恐吓往往仅能治安处罚,不能给予其刑事制裁,因为仅有明显伤情且构成轻伤以上的,方可构成故意伤害罪。这显然是对作恶者的放纵,也是对老实人的变相“侵害”,无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
法治社会不能任由“地痞无赖”式的肆意作恶者胡作非为。要知道,恐吓威胁他人行为,虽然没有给被害人带来有形的身体伤害,却给其精神和心理带来极大的摧残和恐惧。再者,言语威胁升级为肢体暴力和杀人行为的事件并非没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精神暴力比肢体暴力的危害更大,更具有可罚性。
故而,势必对肆意恐吓、威胁他人者予以约束和制裁。如实施人身保护令后还可对当事人佩戴具有定位、报警功能的电子监控设备,一旦其接近被害人或越出一定界限,就果断处罚。对于多次威胁恐吓他人者,不妨以寻衅滋事罪论处,且在当事人出狱后依然强制佩戴电子监控设备并实行心理矫治。只有对此类行为采取强力的约束和制裁措施,方能有效保护他人免遭“地痞无赖”式侵害,让社会安宁得以保障。
⑸ 怎么看司法“闹访”和威胁法官的行为
法律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老百姓的方方面面生活。中国的司法制度一直在努力健全,现在我国的法律制度已经逐步的完善,这一点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在世界上也得到认可。法律法规人人需要遵守,有一些个别的人,想要通过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阻碍法律,威胁法官,这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
最近一些时间,我注意到一些新闻,有些地方出现司法闹访和威胁法官的事情,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应该坚决的予以打击,特别是违法犯罪分子必须进行严厉的惩处,这样才能维护司法工作人员的安全,这方面国家应该有专门的针对性保护方案,对于法官和其他法律工作人员进行保护。
出现一些闹访和威胁法官的事情,说明有些人对于法官和司法工作者的工作不认可,认为侵犯了他们的利益,这样的人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做事情,根本不顾国家的法律法规,更不顾司法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此类人对于社会的危害极大,国家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适当的处理,保护司法工作人员的安全。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司法机关特别是法院的工作者,应该审判案件期间,将每一步做到公开透明,让当事人立即具体的情况,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处理好当事人关切的细节,这样当事人就可以了解自己的案件审理情况,对于司法工作者和法院的审判能够理智起来,一些法院和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耐心解释,不给当事人一个透明的办事的过程,这也是矛盾激化的原因。
我们的社会法制工作者,要积极的宣司法工作,让老百姓了解司法工作的步骤,了解司法工作的基本职能,知道法院工作的一些程序,这样可以让社会明白司法工作的具体情况,老百姓才能理解司法工作者的行为,现在一些司法工作者高高在上,根本不屑联系群众,这也是引起矛盾的一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