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斥期间法院主动
㈠ 除斥期间法院可以主动适用吗
是可以的。除斥期间一般适用于形成权,除斥期间经过,实体权利消灭。因此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法院均应当予以审查。如果在一审中除斥期间已过,而一审法院未予审查,二审法院在查清后可以予以纠正。
除斥期间,是否应当主动审查适用?
基于诉讼时效产生的是抗辩权,如债务人不行使该抗辩权,法官不能主动适用;而除斥期间关系到权利本身是否存续,当事人主张权利时,法官应当审查该权利是否存在、是否已消灭,故应主动适用除斥期间审查权利状态。在诉讼过程中,即使当事人不援用除斥期间,法院也应当依职权审查适用。诉讼时效届满后,相对人可以放弃时效利益;而除斥期间届满,相对人不得抛弃利益。
除斥期间的特征:
(1)除斥期间是法定期间
除斥期间都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期间,是法定期间,不是当事人约定的期间,也不准许当事人约定。
(2)除斥期间是权利存续期间
除斥,有排除、截止期限之意,是权利被排除,期限被截止的意思。在该权利期间内,该权利存在,超过该权利的除斥期间,则该权利消灭。
(3)除斥期间的适用是法官职权主义
除斥期间届满后,不必对方当事人主张,法院可以主动依照职权确定该期间届满的效果,确定该权利绝对、当然、确定地消灭,因此,除斥期间的期间利益并不是当事人主动选择的,当事人只能被动承受,并且不能抛弃。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㈡ 除斥期间法院可以主动适用吗
是的,除斥期间一般适用于形成权,如追认权、解除权、撤销权等。除斥期间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人民法院均应当主动审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关于合同撤销权的法律性质,我国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的通说观点和主流做法,均肯认其为形成权。该形成权只能通过诉讼或非诉讼(民商事仲裁)途径才能行使。换言之,形成权人必须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形成权也只有法院判决或者仲裁裁决生效后,才能发生效力。因此,在理论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上将这种形成权称之为形成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