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曾小谭
Ⅰ 刑事新闻收集【高分悬赏】
以下全为真实个案,不过就是时间为21世纪之后的?!
一、被告人陈柏行等人故意杀人案
案件事实:
2001年9月26日晚,被告人陈柏行、陈锦锋、陈柏容及村民陈灼凌等人到本村大自然果场鱼塘偷鱼时,被该场负责治安的陈锦文抓获,陈锦锋逃脱。陈锦文通知村治保主任到场,声称每人罚款1500元,否则送派出所处理。陈柏行等人同意罚款并在罚款欠条上签了字,写明9月29日付清。9月27日,陈锦文又通知陈锦锋交纳罚款1000元。9月29日中午,四被告人因无力支付罚款,在一起商量若陈锦文收款时不肯减少罚款,就将其砍死,然后由陈柏行一人包揽责任。四人各自准备了刀具。当日下午3时许,陈锦文到陈柏行家收款,因讲价不成,陈锦锋首先持刀行凶,随后,陈柏行、陈柏容、陈浩文持刀朝陈锦文的头、颈部乱砍。陈锦文倒地后,陈柏行又在其头、颈部砍了数刀,致其死亡。
审判情况:
广州中院一审认为,被告人陈柏行、陈锦锋、陈柏容、陈浩文无视国家法律,结伙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其行为均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情节和后果特别严重,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被告人陈柏行死刑,判处被告人陈锦锋死缓,判处被告人陈柏容无期徒刑,判处被告人陈浩文有期徒刑十五年。省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依法核准被告人陈柏行死刑,核准被告人陈锦锋死缓刑。
二、被告人韩伟方绑架案
案件事实:
2003年3月23日12时许,身为深圳市华侨城一辉花园保安员的被告人韩伟方正在该住宅小区值班,看见住在该小区5栋A203房的被害人任思齐(男,10岁)一人在楼下,即产生绑架任思齐而后勒索钱财之念。韩伟方到小区管理处盗取了该小区尚未售出的5栋B201室的钥匙,后尾随任思齐上电梯,强行将任思齐带到5栋B201室,拖到房间内,捂住任的嘴,用拳头将任打昏。韩伟方将大门反锁后,返回见任苏醒,又用对讲机猛击任的头部,并扯下房内对讲机线勒住任的颈部,又脱下任的裤子用来堵塞任的嘴,在确认任已死去后,韩伟方将房间门反锁后逃离。当晚20时许,韩伟方向同事借了手提电话,并打电话向任思齐的家长任锦泉勒索人民币30万元。
审判情况:
深圳中院一审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以绑架罪判处被告人韩伟方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省法院二审认为,被告人韩伟方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一名年仅11岁的儿童并将其杀死,后又向被害人的家人勒索钱财,其行为构成了绑架罪,手段残暴,后果严重,应予严惩,依法以绑架罪核准了其死刑,并执行了死刑。
三、被告人赵穗丹等16人运输、贩卖毒品案
案件事实:
被告等人为了赚取高额利润,铤而走险,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运输、贩卖毒品犯罪网络。1999年以来至2002年1月间,被告人赵穗丹将毒品从广州市托运到阳江市贩卖给被告人卢显硕等人,共计运输、贩卖海洛因18311.25克。被告人卢显硕向被告人赵穗丹购买、贩卖海洛因16892.5克。被告人曾怀记向被告人卢显硕等人购买、贩卖海洛因5100克。被告人黄贵珠向同案人方贵兰和被告人佘带等人购买、贩卖海洛因867.25克。被告人曾玉娟向被告人卢显硕等人购买、贩卖毒品海洛因410克。被告人谭项生向他人购买、贩卖毒品海洛因166.8克。被告人佘带协助在逃犯的同案人方贵兰将方每次向被告人赵穗丹购买海洛因的毒资存入银行(共计有1228.75克海洛因的毒资)。被告人佘带还单独在被告人黄贵珠、程继红与被告人赵穗丹之间联系买卖海洛因140克。被告人胡带兴协助被告人卢显硕向被告人赵穗丹购买海洛因及贩卖海洛因给他人共11685.8克,被告人程继红向原审被告人佘带购买、贩卖海洛因85克。被告人曾瑞霞协助在逃的同案人洪英伟向被告人曾怀记购买、贩卖海洛因90克。被告人柳金花协助被告人曾怀记清点130克海洛因的毒资和将该毒资存入银行。被告人敖道本向被告人曾怀记购买、贩卖海洛因16.51克。被告人曾玉娟除单独贩卖海洛因外,还纠合原审被告人胡长琛、曾明献、曾玉意、被告人何迎笋参与贩卖海洛因,胡长琛参与贩卖海洛因16.5克;何迎笋参与贩卖海洛因7克,(何还单独贩卖海洛因3克);曾明献参与贩卖海洛因1克;曾玉意参与贩卖海洛因0.65克。
审判情况:
阳江中院一审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的规定,以运输、贩卖毒品罪,分别判处主犯赵穗丹、卢显硕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以贩卖毒品罪,分别判处主犯曾怀记、黄贵珠、曾玉娟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以运输、贩卖毒品犯罪分别判处被告人谭项生、佘带、胡带兴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以贩卖毒品罪判处被告人程继红等8人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省法院二审认为,被告人赵穗丹运输、贩卖毒品海洛因数量巨大,论罪依法应处死刑,鉴于其检举了1名贩卖毒品海洛因数量大的贩毒分子,有重大立功表现,依法可予从轻处罚,改判其死缓刑。被告人曾玉娟贩卖毒品数量大,论罪依法应处死刑,鉴于其归案后能坦白交代罪行等具体案情此,可酌情从轻处罚,改判其死缓刑。其余被告人量刑适当,予以维持。并依法核准被告人卢显硕、曾怀记、黄贵珠死刑。
四、被告人廖军等四十三人走私普通货物案
案件事实:
2000年底至2001年12月,被告人廖军、周华胜、潘伍光等人共同出资购买了四艘船只,并雇用了被告人梁执九、杨少强等人为船员,从2001年2月起至2003年4月,利用运建筑河沙到香港之机,先后从香港走私柴油15666.1吨入境销售牟利,偷逃应缴税额8884664.27元。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被告人陈正桐、陈家永等人先后向被告人廖军等人收购走私柴油818.916吨,偷逃应缴税额479946.94元。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被告人麦旺炳、麦伟坤等人先后购买从香港走私入境的柴油1549.7吨,偷逃应缴税额878680.29元。
审判情况:
佛山中院一审认为,被告人廖军、周华胜、潘伍光等人逃避海关监管,利用船只走私柴油入境销售;被告人麦炳旺、麦伟坤、陈正桐、陈家永等人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柴油,其行为均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佛山中院依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二)项、第一百五十五条第(一)项及相关条款之规定,分别以走私普通货物罪对廖军、周化胜等43名被告人判处了刑罚,其中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8人,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40人,并对以上各被告人分别判处了5千元至889万元不等的罚金。省法院二审审理后对一审认定部分被告人参与走私偷逃应缴税额作了纠正,维持了佛山中院对被告人廖军、周华胜等人的定罪与及主刑判决,对部分被告人的主刑及罚金刑作了改判。
五、被告人余辉、操晏兵、王顺祥等十四人抢劫案
案件事实:
1999年4月20日至2001年4月11日,余辉、操晏兵、王顺祥、钟前胜、姜孝见、袁启林等人时分时合,在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石排镇等地抢劫三十宗,抢得财物一批。其中,余辉抢劫18次74人,致1人轻伤,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480983元。并强奸妇女1人;操晏兵抢劫18次70人(其中入户抢劫17次),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385528元。并强奸妇女1人;王顺祥抢劫16次64人(其中入户抢劫15次),致3人受伤,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292099元;钟前胜入户抢劫11次44人,致轻伤2人,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344285元;姜孝见入户抢劫11次53人,致轻伤1人,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274539元;袁启林入户抢劫作案6次32人,致轻伤2人,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198610元;张生宁入户抢劫3次14人,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6090元;唐洲入户抢劫3次6人,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6090元;李秋辉入户抢劫2次11人,致1名被害人轻伤,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144380元;何建川抢劫1次6人,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4510元;杨波抢劫1次2人;邓成航、唐仁懂均参与抢劫1次3人(未遂);马江收购赃物2次共2辆摩托车,总价值人民币3559元。
广东省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抢劫罪、强奸罪判处余辉、操晏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抢劫罪判处王顺祥、钟前胜、姜孝见、袁启林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抢劫罪判处张生宁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抢劫罪判处唐洲、李秋辉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以抢劫罪判处何建川有期徒刑十一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以抢劫罪判处唐仁懂、邓成航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元;以抢劫罪判处杨波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以收购赃物罪判处马江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本院二审认为,余辉、操晏兵、王顺祥、钟前胜、姜孝见、袁启林、张生宁、何建川、邓成航、杨波、唐洲、李秋辉、唐仁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结伙采用暴力手段入户抢劫他人财物,其行为均已构成抢劫罪;余辉、操晏兵、王顺祥作案手段恶劣,主观恶性极大,入户抢劫多人多次,抢劫数额巨大,社会危害性极大,且操晏兵属累犯,依法均应严惩。钟前胜、姜孝见论罪应判处死刑,但考虑到二人抢劫的次数相对操晏兵、王顺祥、余辉等人的较少,且没有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等后果,犯罪后认罪态度较好,可不立即执行。袁启林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均极大,又系累犯,依法应判处死刑,鉴于其有立功表现,可以从轻处罚。余辉、操晏兵的行为还构成强奸罪,应依法数罪并罚;马江的行为构成收购赃物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二)项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一)、(四)项、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三百一十二条、第四十八条、第二十六条第一、四款、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九条、第六十七条、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第二十三条、第五十六条第一款、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授权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之规定:
核准以抢劫罪判处王顺祥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抢劫罪、强奸罪判处余辉、操晏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以抢劫罪改判钟前胜、姜孝见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抢劫罪改判袁启林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抢劫罪改判张生宁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以抢劫罪改判李秋辉有期徒刑十三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以抢劫罪改判邓成航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以抢劫罪改判唐仁懂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以抢劫罪改判杨波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
六、被告人莫兆军被宣告无罪案
案件事实:
被告人莫兆军原是四会市人民法院审判员。2001年9月,被告人莫兆军独任审理原告李兆兴诉张坤石、陆群芳、张小娇、张妙金借款纠纷一案,并依法作出民事判决,判令被告张坤石、陆群芳、张小娇判决生效后10日内清还原告李兆兴的借款一万元及利息,并互负连带清还责任;被告人张妙金不负还款责任。该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李兆兴向四会市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该院依程序于2001年11月13日向被告人张坤石等人送达了执行通知书,责令其在同月20日前履行判决。同月14日中午,被告人张坤石、陆群芳夫妇在四会市人民法院围墙外服毒自杀。肇庆市指控被告人莫兆军犯玩忽职守罪,诉至肇庆中院。
审判情况:
经肇庆中院一审,被告人莫兆军被宣告无罪。肇庆市检察院提出抗诉。省法院二审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莫兆军在民事诉讼中依照法定程序履行独任法官的职责,并依法作出判决,没有出现不负责任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玩忽职守行为,客观上出现当事人张坤石夫妇自杀结果与其职务行为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必然因果关系,其行为不构成玩忽职守罪,因此,驳回抗诉,维持原判。
本案肯定了法官不对依法履行职责后出现的后果负刑事责任的观点,严格遵守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保证法官依法行使审判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Ⅱ “我是世界头号冰毒大王!”2009年1月9日超级毒贩陈炳锡被处决
2009年1月9日,历史的篇章:中国毒品巨头陈炳锡落网
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广东普宁的穷小子陈炳锡凭借精明胆识,从药材贸易转型,一举成为金三角毒品市场中的重量级人物。他与庄顺盛联手,编织了一张横跨潮汕的贩毒网,志在成为中国毒品界的一代枭雄。然而,陈炳锡深知毒品之源的重要性,他倚重普宁的张启生,这位与香港黑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物。
然而,陈炳锡对海洛因的生意并不满意,其高昂的成本、低纯度以及运输风险让他看到了冰毒的潜力。冰毒以其低成本和强烈药效,成为了他的新目标。陈与谭晓林合作,但谭对冰毒技术的缺乏导致进展缓慢。关键时刻,陈遇到了同样涉足毒品的刘招华,刘不仅有制毒技术,而且曾为法院工作者,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1998年2月,陈炳锡与刘招华在广州相遇,一拍即合。陈炳锡利用资源,刘招华则提供技术,然而陈始终怀疑刘的忠诚。调查后,陈确认刘是逃犯,因台湾贩毒分子的背叛。刘招华坚信潮汕人之间的信任,两人合作无间。刘传授技术,陈的制毒工厂在宁夏废弃的农药厂悄然崛起,一年内制造出惊人的31吨冰毒。然而,销售问题让他们陷入了困境。
1999年,谭晓林的政治决策暴露了陈炳锡,他因贩毒而成为众矢之的。谭晓林岳父的家族内乱和贩毒事件导致杨家被捕,谭晓林借此机会巩固势力,但也因此触怒了中国政府。警方搜查中发现了大量毒品,谭与陈炳锡的勾结浮出水面。陈被捕后,大量资金被转移至泰国,刘招华因高调活动,于2005年被捕,谭晓林则在2001年落网。三人最终都因贩毒罪名被判处死刑,尽管如此,他们的犯罪活动远未及博社村毒品制造的严重程度。
Ⅲ 女教师裸死案回顾:尸检6次历经4年定案件,男友成最大嫌疑人,结果怎样
在2003年湘潭市临丰小学音乐教师黄静裸死于学校宿舍的床上,黄静浑身上下布满伤痕,死相惨不忍睹。但尸检报告称,黄静仍为处女,并未遭受他人凌辱。但警方却在案发现场,意外发现黄静男友精液。
黄静案件被称为中国网络第一案,虽然已经过去十几年时间了,但他的影响力却长盛不衰,而且对未来还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后来警方找到了窃贼,但记录重要信息的资料被盗贼盗走后丢失。
案件结果2006年7月10日,法院一审判决,宣判被告人姜俊武无罪,但需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7399.50元。判决书指出系黄静在潜在病理改变的基础下,因姜俊武采用较特殊方式进行的性活动促发死亡。
女教师裸死案疑点重重,堪比悬疑电影,但比现实更残酷的是,按判决里的说法姜俊武采用较特殊方式进行的性活动促发其女友死亡,都促发死亡了,还是无罪真的是让人无法理解。
Ⅳ 法律人思维有什么特点
法律思维方法是职业法律人尤其是法官实践法律这门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和法律争讼的思维方式、思维手段和思维工具,是法律人必备的职业技艺和职业技能。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法律人思维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法律人思维的特点
首先,法律职业思维有一个基本要素。我们用这个要素来进行大脑活动。这个要素就是我们的行话,即“法言法语”。“法言法语”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来自于法律的规定,如刑法中的术语:犯罪、过失、未遂、中止等。第二是当你在法庭上发现法定术语不够用,不够彻底深入地分析案情的时候会常引用的一些原理。
法律职业的第二个特征是程序优先的思维原理。假如学校拨下来10万元作为奖学金。我就要制定一个“品学兼优”的评比规则。然而这个“品学兼优”的实体规则是模糊而抽象的。于是,我通过自己的解释,徇私舞弊地将10万元给了我一个战友的儿子和一个亲戚的女儿。终于大家发现了。于是校长革去了我的职务,换上了刘向文老师(众笑)。刘老师马上宣布我的实体规则无效,又制定了一条程序规则:1、全班50名同学有平等申请奖学金的权利。2、第二周内班委公开讨论,如有争议,被争议之人在全班公开讨论表决通过。于是奖学金在第三周顺利发放。虽然有一两个同学说他应该得奖学金,但他们认可了这个程序,所以也就等于认可了结果的公正性。大家都知道我在讲结果的正当性问题。支持法官审判结果正当性的依据主要有:1、法律事实。2、法律规则及其解释。3、对说服当事人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程序。以上是法律思维的第二个特征:程序优先原理。
第三个特征是:所有法律人的思维与大众思维有很大的区别。即法律思维是向过去看的,而非向未来。向未来看是大众思维的模式。例如股民炒股,行政市长拆除违规建筑,改善市容环境,甚至政治家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等,都是预见未来的。而只有法律思维是向过去看的。原因有两点:1、法律人手中的一切案件都是过去发生的。2、法律人办案的法律依据即法律规范都是过去制定的。所以法律人不期望社会有过多的变革,法律人判案的思维基点是过去,他们的思维具有保守性。
第四个特征是法律职业思维时时出于两种事物的矛盾之中:1、法律范畴中的逻辑。2、伦理道德范畴中的情理。即情与法的矛盾之中。这对矛盾困扰着法律人几千年,而且也将继续下去。法官处理这对矛盾时会首先考虑,优先考虑法律逻辑,而在中国特殊的文化国情下,情与法矛盾的历史和法官的苦恼相互伴随了4500年的司法历史。一个日本法学家总结说影响中国法律的三个重要因素是情理、情感、情节。我认为还应该在三个因素之上加上一个更中国化的因素:情面。情面即熟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相对于美国、日本等法制发达的国家来说,我国正处于形式主义法治阶段,也就是法治的初级阶段。所以当情与法发生矛盾时,我国法官应首先考虑法律逻辑而非情感因素。到了西方后现代法治社会中,清理情感才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在后现代法治已经颇为成熟的国家中,当逻辑与情理发生矛盾时,法官有很大的权力进行造法,法官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权,对某一法律条文进行立法目的上的解释,或者叫做社会学意义上的解释。当法官有这么大的权力时,就可以说情理已经被融入到法律之中了。所以在形式主义法治阶段,我们应该注重逻辑。一个阶段应由其特有的特点和任务。所以我国进行的法官专业化、职业化的司法改革是正确的。我们要正视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不能盲目地学习西方国家的法治平民化。当我们的发展超越了形式主义法治阶段后,我们就可以去搞法治的平民化,从而把实体公平、实质正义兼顾在法治之中。
法律思维的第五个特征。法律人的思维目的是判决案件时追求“真”,追求真实、真理。但问题是我们法律人是否有条件像科学家一样追求绝对真实呢?谁也不能完全恢复一秒钟前作的某个动作,更何况是一个月、一年前发生的事件呢?比如三个月前,中原路发生了一起出租司机被杀案。现场留下了一根头发,两根火柴,三支烟头,四个脚印,你能够把证据全都收集到么?你能把现场完全恢复么?有时,证据是会灭失的,而且法律人的办案时间有限,不像科学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取证、调查。所以我们法律人只能追求相对的真实,即程序中构建的真实,而非绝对真实。当法院写判决书时,判决书中所述事实就是本重构的事实,而非客观世界中的事实,非绝对的真实、真相、真理。所以“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事实”应作新的解释。
最后一个特征是思维的最终结果及最终的判断结果是非此即彼的。司法活动是一种思维过程,是最重要形成一种判断的过程。这种判断是一种结论,这种结论应该是非此即彼的。即日本一个法学家所说的“一刀切”的思维。这种思维会导致被切的一方不满,但是这是职业的特质,我们是没有办法的。有人会认为一些法官死脑筋,不懂得调解,但调解也需要一定的规范可循。在日本,司法活动中的调节制度要比我们的完善。我国调解制度的不完善在于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或规则。结果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搞“背靠背”式的调解。这种调解不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的。有双方对立面的才叫“程序”,没有的叫做“首序”,它是纵向的,自上而下的。“程序”是有对方对抗的,是横向的。古代中国有一种“妙判”,考虑了情理的判决。我们应该把古代中国法官的妙判同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结合起来。如果在反思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同时吸收古代法官的妙判制度,即达到了孔夫子夸奖子路的“片言折狱”。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
1、重权利思维
(1)耶林大师提出“为权利而斗争”。认为争取权利既是作为权利人的权利也是权利人作为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义务。
近年来有很多公益诉讼,如佛山律师状告铁道部春运提价、天津律师状告高速公路公司高速路不高速等诉讼,与其说是权利人主张权利不如说是对社会承担了责任。
(2)烟台大学法学院张平华教授在《私法视野里的权利限制》一文中认为在转型期要强调“权利本位”,而不是国家社会本位,也不是权利本位兼顾社会本位。对权利行使的限制不是随意的,只有存在权利优先的基础限制才可以对另一种权利的行使进行限制。
广东省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原告谭某诉死者陈某妻子以及婚生子女遗产继承案,针对原告谭某提出因其母亲涉嫌与死者陈某同居生下原告,进而申请法院强制抽取被告(死者某与妻子的婚生子女)的体液,证明其是死者陈某的非婚生子女。作为被告的代理人提出谭某为证明其为死者陈某与另一女子所生并有权继承陈的巨额遗产,在陈某已经去世并无留下DNA的情况下,申请法院强制抽取婚生子女的体液势必损害被告的身体健康权和人格权,建议法院驳回原告的申请。惠州市中院最终驳回原告的申请正是体现重权利思维。这里就涉及婚生子女的身体权、人格权的保护以及谭某的生存权和财产权保护的冲突问题。法院最终采信了生命权、人格权优于财产权乃至生存权。
2、合法性思维
马克思曾说:“法官的上级就是法律。”崇尚法律至上,因此对任何争议的评估首先考虑的是合法性评价。近年来,法学家对孙志刚案、对公路部门收取养路费养人不养路的质疑以及广州市、珠海市关于禁止助力车上路听证会等事件的关注,均是从合宪性(合法性)审查角度提出质疑的。
3、重程序思维
培根提出:一份错误裁判只是污染了河水,违反程序就是污染了水源。 我们学习的西方制衡理论,其中支撑制衡理论运行就有程序正义理论。法律程序的自治,要求我们在程序内进行思考和判断。通过兼听则明的程序论证争议并使之形成共识。 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经常一并提及,程序有其独立价值,一项纷争经历了全部程序,则保障了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平等,当事人的陈述权和申辩权,这样的裁决结果通常可以为当事人所接受。
美国在纪念911大会上用半天时间宣读死者的名字,引发《原来悼念可以这样进行》的感叹。
辛普森案主要就是因为警方未按程序收集证据导致证据失效,判决辛普森无罪,此案的判决结果美国民众和被害人家属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但是中国版的辛普森案-“黄静裸死案”在经历五次鉴定和审理后,法院最终判决被告人无罪,但黄静的亲人和社会各界却不能接受无罪判决的结果,最后只能由法学专家呼吁对于“特殊性行为”是否构成强奸犯罪已经严格程序审理,各方应当接受其法律效力。
这就要审视普通民众“实事求是”的思维与法律人的程序正义冲突。程序下运转的法律资源是有限的,科学和真理的探知是无时间限制的;法院作为审判组织如果与社会偏见或社会压力接触太近,与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科学家探知真理的精神审理案件,那么,将无法作出及时有效的判断。民众如不了解和接受程序争议的理念将无法接受法院作出的裁决。
4、重逻辑思维
梁慧星教授在一篇文章《怎样学习法律》就说,法律实际上是由概念、特征、规范等组成,它包含了三段论。不论是法官的裁判、律师的代理与辩论、检察官的指控都离不开逻辑思维的运用。
(1)“ 少生快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好”;“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为什么应当清理?因为,这些口号缺乏生活经验和逻辑规则支撑;
(2)在被告人林卫军被控制造冰毒案中,公诉人将一锅含冰毒液体当作冰毒成品来指控,作为其辩护人指出该指控是违反逻辑的,也是违反程序的,未能排除合理性怀疑。最终,法院采信辩护人的辩护意见。
(3)林肯根据案发当时月光特征、证人与被告人之间的距离和各自的方位、被告人的面容变化等因素的逻辑联系推翻原告证人的作证,为被告人作无罪辩护。进一步印证了法律人的逻辑思维是法律人形成思维定势。
5、重经验法则思维
法律从来就不是纯粹的逻辑规则,而是安身立命的经验规则,来自人生社会经验,要照顾人们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法律思维常常是向过去看齐,表现为稳妥甚至保守。
(1)年轻法官在审理一对夫妻离婚案件中,为完成调解工作,疏导原被告要珍惜感情、珍爱家庭,说什么一夜夫妻百日恩,遭受到原被告的诘问。但是,坐在一旁的陪审员老大娘对女方说一句:“夫妻相扶一辈子不容易,姑娘,听大娘的没错”,女方就撤诉了。这就是年轻法官缺乏人生经验。
(2)案发在重庆市的从一栋大楼掉下的烟灰盅砸伤行人,行人将该栋大楼3楼以上的住户均告上法庭并要求承担连带责任,最后法院在无法查清人烟灰盅具体从那一住户家掉下,在排除事发当时不在大楼居住的住户外,3楼以上的住户均要对行人负责。连带责任是社会公共安全一道保障,使人们根据生活经验总结的结果,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安排,解决了被害人在无力举证时期权利也能得到救济。
6、利益衡量规则思维
有法学家主张法益学说,在纠纷中权衡各个法益的大小,择其重者保护之。用流行政治话语就是在处理纠纷中要讲法律效果,也要讲社会效果。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往往由于合法但不合理、合情的事情常常发生,甚至处理的结果不为大众所接受,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合法性,经过权利、程序、逻辑思维后我们仍要权衡利益,使我们律师代理和法官裁判案件都达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很多证据规则是从利益衡量角度确定的。
(1)广州市某法官因汽车行驶中按喇叭被交警罚款起诉交警,被判败诉,就涉及交警的作证能力和处罚权冲突问题,最后处理本案法官认为同时赋予交警作证能力和处罚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
(2)在首例国家司法考试试卷雷同行政诉讼案,原告孙振国诉司法部撤销确认考试成绩无效行为,就涉及雷同试卷的认定权和处罚权冲突。
Ⅳ 冉建新死亡事件是怎么回事
事情的起因
李伟到利川后,在分管的几件事情上对我有看法。一是在2006年时党代会上,利川几名干部打麻将受到批评,回来开整风会。李书记在会上言语过激。对此,我发表过个人看法;二是滨江路建成后,老百姓占路为市,政府决定由李牵头撤除。在此过程,认为我光为老百姓说话,行动缓慢;三是在制止利川“三违”行为过程中,就为老百姓危房不允许改建,我在会上提出:为了政绩,应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不能太左。特别是在2010年九月二十六日政府召开的“三违”整治工作会上,有二十多个单位负责人参加。我提出纪委查三违中的违法案件应该从执法部门入手,就对着办事处干部贪污几座拆坟的钱……
……的工作。对此,李大为光火,当天会后,在吃饭时就对几个单位负责人咬牙切齿的说“要收拾冉建新”。此后在各种不同的场合表示要想法整我。因为利川的干部群众近几年了解李伟,所以从一般干部到大家领导都议论纷纷,都以打电话等各种方式提醒我注意。我专程几次到李伟的办公室向他道歉,赔不是,李均未明确表态。接着就对几名单位负责人说:“哼,道歉,我非整他不可”我听到这种说法多了。又专程我一些与李关系好的领导包括也退休的老领导帮我说情,并向市里主要领导汇报,明确表示李要整我,这更激怒了李伟。这些可以调查利川从一般干部群众到大家领导。
2 “两规”的程序是违规的
2010年11月12日上午,我正在滨江路接线工作现场,先是李义市长就火车站站前广场工程的相关事宜作指示,并约定第二天到现场督办,不久,市纪委付书记向贤忠打电话通知我到纪委。我到纪委后不久,向、付二名付书记找我谈话,要我到警示教育基地就“三违”治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做说明。跟办案人到基地后第二天就以失职渎职宣布对我“两规”。但是整个二个多月中从未提及过失职渎职问题,都是要我交代经济问题。我的确存在收受红包的问题,但以下问题令人费解。
一是“两规”是未经纪委常委集体决定、报市委、州纪委同意后作出的。或者是李伟个人决定的。而是“两规”前是否初核。初核的错误事实是什么。三是为什么“规此查彼”,与社会广为传言的“收拾他”有无直接联系。四是在双规我之前,为了找到“收拾”的证据,先后对几名与我工作联系紧、平常关系好的干部和村民……
……纪委有无必要对农村村民党员采取“两规”措施。为了达到整人的目的,不惜采取这样严肃的措施是否违规。
3 办案中的疑问
我被“两规”后,就以上相关问题向办案人提出疑问,在前近一个月里,办案人未作任何解释。到12月初,州纪委派出的联合调查组到利川,给的说法是省纪委的黄先耀书记,省委巡视组的李冰组?,州纪委肖书记,王建明书记亲笔签署意见,要严肃查处,并已列入全省的督办案件。在此过程中省纪委的王、陈二处长直接与我谈话四次,重点解释领导签批和省纪委督办。并多次强调省纪委将于2011年六月3(或是5)日专题研究我的案件。可是从两规后,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李伟曾于11月26日召开全市干部大会,通报我有严重的失职渎职问题,并强调不许过问此案,不允许任何人议论此案,更不能说情等。然后,抽调公安、检查、法院、国土、审计、规划等单位大批人马对经管和有关的事宜采取大规模广覆盖拉网地查找我的问题,并查询我的银行存款等到。调查的时间从上世纪我在检察院工作时和司法局任职时经管的……
Ⅵ 罗定市政广场8月26日6时左右发现杀死两名女尸体,点解无上今日关注的呢相关市政府无比信息公开吗
有的。
昨天上午,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罗定市对两宗故意杀人案件进行了公开宣判,故意杀人罪犯谭锦新(男,32岁)、范丽珍(女,45岁)被依法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这两被告人都是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
其中故意杀人罪犯谭锦新是备受关注的罗定市政广场“8.26”两女子被害命案凶手,此案一度沸沸扬扬,曾令市民谈案色变。经过广东省、市县三级警方的联合侦查,在案发36小时后告破。
据了解,2012年8月26日凌晨3时左右,被告人谭锦新酒后在罗定市市政广场闲逛,看见女被害人陈某和李某在一块聊天,便上前搭讪,遭责骂后离开。回家途中,谭锦新自感境遇不顺,便回家拿了一把菜刀返回广场,挥刀杀害两被害人后再对尸体进行猥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