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钉子户
Ⅰ 什么是钉子户
提到“钉子户”,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在高楼大厦中突兀存在的老旧房屋。在城市化建设中,由于某些原因不肯迁走的住户被称为“钉子户”。这类人在拆迁或新闻媒体中被广泛使用。那么,我们来深入了解“钉子户”的原因和合法性。
“钉子户”存在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是有人试图借此拆迁机会“发家致富”,提出不合理的补偿要求;二是因合法权益被侵犯,被迫成为“钉子户”,在寻找解决办法以获得合理补偿。
实际上,大多数成为“钉子户”的原因是拆迁方提供的补偿数额不足以保障被拆迁人搬迁后的生活水平。许多被拆迁人缺乏法律知识,误以为坚持不搬,对方最终会妥协,从而获得合理补偿。
“钉子户”是被征收人在两难情况下作出的选择。
至于“钉子户”的合法性,情况有所不同。第一,当被征收人对补偿条件不满,选择通过法律程序积极维权时,这是合法的。法律规定被征收人有权对补偿决定提出行政复议或诉讼。第二,若被征收人坚持不搬,没有启动法律程序,而是与征收方“死磕”,这种做法虽然不违法,但不可取。法律规定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且在补偿决定规定期限内不搬迁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第三,如果房子已进入强制执行阶段,被征收人拒绝搬迁即为违法行为,征迁部门可通过法律手段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面对拆迁,被征收人应如何应对呢?首先,拒绝消极不作为,积极与征收方协商。协商是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其次,保持冷静,避免暴力抵抗。在无法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时,应尽快收集证据,如强拆过程、房屋照片、与征收方的通信记录等,并报警保留证据。最后,咨询专业律师,及时启动法律程序,维护自身权益。
总结而言,给予被征收人“钉子户”的标签并不公允。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在寻求合理补偿,但因信息不对等或法律知识欠缺而选择成为“钉子户”。因此,拆迁方应引导双方通过协商解决,确保拆迁过程和平进行。
Ⅱ 什么叫钉子户法律规定
“钉子户”这个词语属于拆迁领域,特指那些被征地时拒不搬走的居民,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往往给他们贴上“固执”的标签,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钉子户们过于固执,而是因为拆迁方给出的安置补偿条件太过苛刻,这才使被拆迁人不愿意搬迁。
对于“钉子户”的问题,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合法,只有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中认定该问题。在生活中,常见的“钉子户”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违章建筑中的“钉子户”
当事人在建设房屋时,应在市政部门规划的范围内到有关部门进行审批,获得建设房屋的许可证之后方可动工,完工之后,应依法登记房屋。
依照我国的《物权法》和行政法规定,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建设而成的房屋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当事人不享有房屋的所有权。因此,建筑一旦被认定为违章建筑,除非行政机关有相关的违法行为,当事人就不能阻止其实施强制程序。这种情况下的“钉子户”就是一种违法的行为。
第二种,房屋拆迁中的“钉子户”
首先是非法房屋拆迁,针对非法拆迁,当事人有权提起民事诉讼或者是行政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遇到拆迁人不合法行为的时候。当事人可以不迁离自己的房屋。这样就是一个合法的“钉子户”。
若拆迁行为合法,则应与对方积极的协商,在法定的范围内提出自己的要求。其次是针对合法的房屋拆迁,如果“钉子户”漫天要价的话,导致双方无法协商一致,拆迁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拆迁程序,法院可能会因工程涉及公共利益,当事人不搬离,理由不合法,不成立,而要求“钉子户”搬离,同时在法定的范围内给予相应的补偿。
一般来说,被拆迁人成为钉子户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拆迁方的补偿确实不合理,双方协商不积极,最终在没有采取强制手段的前提下,被拆迁人成为了钉子户;而另一种情况就是被拆迁人狮子大张口,拆迁方自然也不同意,从而导致成为钉子户。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于被拆迁人而言,充当钉子户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拆迁双方积极沟通、平等协商才是解决问题的首选之道。
对拆迁户来说,能公平合理地拿到补偿才是重点,如果您面临类似的情况,或就补偿问题一直和拆迁方达不成一致,就请尽早启动法律途径维权,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明确规定了被征收人对征收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律师建议此类案件被征收人应当首先提起复议程序为佳,而不要直接提起诉讼。
如果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对安置补偿有异议,可以怎么做呢?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被征收人可以在收到征收决定、征收补偿决定等具体行政行为的60日内提起行政复议,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如果房子被强拆,要在知道强拆之日的6个月内提起诉讼。北京楹庭律师事务所案件分析部,遇到疑难案件可免费分析。如果您没有与该主管部门协商好补偿条件,可以咨询征地拆迁律师,或者请律师介入,运用法律知识与主管部门协商谈判,争取获得公平、满意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