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弹劾权法官
Ⅰ 美国总统下台了,最高法官怎么办
你说的是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吧,大法官是终身制的,虽然是经过总统提名,参回议院任命的。但法官可以答被弹劾。“法官一经被任命,非经弹劾,不得被免职、撤职,或令其提前退休。”。任何人认为法官判案不公均可以提请同级议会对法官进行弹劾。如果受到弹劾,也会遭到免职和撤职的。
《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三款规定:大法官在总统被弹劾过程中主持参议院。共有两位大法官使用过此项权 利,分别是1868年安德鲁·约翰逊弹劾案中的萨蒙·P·蔡斯和1999年比尔·克林顿弹劾案中的威廉·伦奎斯特。同时,根据《美国宪法第二十五修正案》 ,副总统担任代理总统,因此大法官在副总统弹劾过程中同样主持参议院。但是,迄今为止,还未有副总统被弹劾过。
Ⅱ 美国会是否有权利弹劾大法官
根据抄美国宪法,联邦法官无需民选,只要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大法官如无失职 是终身制的。
联邦法官一般为任职终身。在任何情况下,法官保留他们的职位直到辞职、死亡、弹劾和定罪,或者被更有争议的告知令状免职。因为弹劾流程需要美国参议院来审判,而宪法规定的联邦法官地位除非有四分之三的州批准修改宪法才能改变,所以联邦法官可能是美国所能提供的最安全的工作了。不仅如此,宪法禁止国会减少联邦法官的薪水。二十世纪的经验表明国会一般不愿意从它繁忙的时间中抽空来弹劾联邦法官。
Ⅲ 在美国,国务院,五角大楼,白官,总统府这些都是什么部门谁管谁
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分别是,立法,司法,行政。
1,立法,联邦立法机构是国会,在位于华盛顿国会大厦办公,负责国家各项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审批。
2,司法,联邦最高司法机构是联邦最高法院,位于华盛顿最高法院办公,拥有联邦最高审判的权利,由9名大法官组成,大法官的任职由总统提出,经过国会同意后上任,也是体现了相互监督的原则避免总统任人唯亲。
3,行政,联邦最高行政部门分散在华盛顿很多地方,包括,财务部,国防部,国务院以及白宫等等。负责国家政策的具体实施和执行。
你所问的国务院,五角大楼(国防部),白宫(美国总统府就是白宫,总统办公的地方)都属于最高行政部门,各自分管不同的工作领域,都统一向总统汇报工作。总统则受国会的监督和制约,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利。
Ⅳ 既有法官又有陪审团,美弹劾审理与普通审判有何不同
美弹劾审理与普通审判法官不同。
在证人方面,在法庭上,控方和辩方律师可以请证人赞成。律师负责直接询问和讯问证人。尽管法官可以提出问题进行澄清,但陪审员不能中断诉讼程序或拜访证人。 在参议院的审判中,尽管参议员是陪审员,但他们可以提出书面问题并与证人见面。甚至参议员本人也可以是证人,但要召集证人,至少必须有51名参议员同意。至于检察官,在法院,联邦刑事案件由司法部的检察官审判,在各州和地方,检察官通常被称为地区助理检察官。他们与政党或政党无关,公众常常不认识他们。参议院的检察官不是传统的检察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实际上是众议院的七名民主党成员,所有这些人都是由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任命的,并称他们为经理。
Ⅳ 美国法院的职权受什么因素制约
美国是“司法、立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可以说,美国的司法也就是法院系统是不受外界影响和干预。美国对法官的任命和罢免是两个互不干涉的系统。首先,美国联邦法院的法官的任免是由总统提名的,经过参议院的审议和认可,再由总统正式任命。法官的罢免权则由立法部门所执掌,对联邦法官的弹劾权属于国会。众议院弹劾一名法官,必须是由于他犯有或涉嫌犯有叛国、贿赂或其他重罪与轻罪,美国体制中弹劾权的关键在于:国会并不因为其不同意某一法官审判案件中做出的一个具体决定而撤销他的职务。国会也不会因为不同意法官决定案件的总体方式而撤销法官的职务,更不会因为不喜欢一个法官或反对他的政见而弹劾他。法官只有在从事了“叛国、受贿、严重的犯罪或错误行为”时才会被撤职。因为对弹劾有这种严格的要求,而且宪法明确规定联邦法官只要行为端正便可终身任职,因此,国会不可能通过弹劾对法官具体的司法活动造成制约。众议院发起一件弹劾案必须由多数票通过,参议院要判决被弹劾者有罪,也必须由出席议员的三分之二通过。这些严格的程序都保证了国会虽然有权罢免触犯法律的法官,但却无法干扰法官司法权的正常行使。
所以,一般来说,只要美国法院法官一旦被任命,只要本身不犯“叛国、受贿、严重的犯罪或错误行为”,那么他的位置是牢不可破,是终身制的。
Ⅵ 刑事诉讼法中弹劾式与纠问式的区别是什么
弹劾式与纠问式都是历史上出现过的诉讼模式,在当代似乎已经不再有了。对应地,发展到当代,当今世界的诉讼模式一般有和“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
弹劾式(又称控告式)诉讼形式主要出现在奴隶社会时期,可以说是“当事人主义的渊源。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指的是控辩双方当事人在诉讼程序起主导作用的诉讼模式。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强调控辩双方当事人诉讼程序的主导作用,强调通过司法竞技来加强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性。
其主要特点有:
1.实行私人告诉制度;
2.在诉讼中原被告的诉讼地位形式上是平等的;
3.实行诉讼辩论,法官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
4.司法与行政合一,诉讼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纠问式诉讼形式是封建社会时期刑事诉讼形式的典型,可以说是“职权主义”的渊源。
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是指在诉讼中,法官居于主导地位,控辩双方居于从属地位,法官可以依职权主动调查取证,判决不局限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起诉方式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侦查在诉讼中居重要地位,救济程序比较完善的一种诉讼模式。其主要特点有:
1.由司法机关依职权主动追究犯罪;
2.奉行口供注意,对被告人以刑讯逼取口供,被告人是被追查的对象即诉讼的课题而不是享有辩护权的主体;
3.法官审理权限缺乏约束,可以采用间接审理等方式审理案件。
(6)美国弹劾权法官扩展阅读:
我国目前采取职权主义:
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主要特点:
1、法官主导审判过程
第一,法官自始至终都要参与对案件的事实的发现和认定,并要实际指挥和控制整个诉讼过程,诉讼是由法官而不是由当事人主导的。我们可以简单的从德国的诉讼程序中发现两大法系的区别。德国没有采取陪审团制,而实行陪审员与法官共同审理由法官主导审判的方式,原告提起诉讼以后,被告要作成答辩,双方都应提出有关证据,然后由法官决定庭审的时间及庭审的内容。
在庭审开始后,通常不是由当事人而是由法官进行案件阐述,法官要就案件的争议点涉及的法律问题及事实问题向当事人作出阐述,听取当事人及其律师的反映,在案情阐述完毕后庭审进入证明阶段,在德国称为证据调查过程,这一过程通常被认为是法官为了对案件的争议事实与法律适用作出判断而收集资料形成心证的过程。
在传唤证人的过程中,法官可以要求证人就那些问题作出阐述,而就另一些问题不必提及,对法官认为没有争议的问题可不纳如证据调查的范围。法官也可以不考虑当事人的举证而自己聘请证人进行调查,法官有权随时询问当事人和证人。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应当命令当事人对全部的案件的重要事实作充分且适当的陈述,有关的陈述不充分时法官应当命令当事人作补充陈述。在法庭调查或证明活动结束以后,法官应就案件的情况及争议的情况与当事人进行讨论,努力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
2、限制当事人处分权
第二,法官在组织、控制诉讼及调查取证等方面享有较大的职权,而当事人的处分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学者指出,职权主义实际上是实现国家通过其代理人即法官对诉讼的控制[xiv].法官不仅可以主动取证,而且可以不考虑当事人的举证和辩论意见,而依据法官自己的取证作出裁判。
法官也有权依职权聘请证人。在庭审过程中为了使事实的调查更为深入集中,法官不是单纯被动地听取双方的意见,而要根据自己所确定好的庭审方案而主动询问一方当事人,从而可以避免诉讼的迟延和拖拉。
尽管在职权主义模式中,律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显然没有在当事人主义的模式下所发挥的作用那么大,法官完全有权利处理庭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问题,应该调查什么和不应该调查什么,完全由法官自己掌握,庭审活动通常采取在法官主持下的会议式的方式,法官可以轻松的与双方会谈,尽可能的促进双方的和解,为了促成当事人的和解,法官也可以与一方会谈,指出其可能会承担的不利结果,从而促使其接受和解调解。
3、法官可以主动依职权收集证据
第三,法官可以主动依职权收集证据。在职权主义的模式下,当事人可以提出一些证据和线索供法院调查,但法官可以根据需要独立的进行调查,法官而不是律师才是证据的真正的判断者和检查者,在庭审结束以后,要由法官对证据作出简要的概括和总结,如果法官认为证据不足够,可以要求当事人继续提供证据,法官也可以由自己调查取证。专家通常是由法院聘请的,并被称为法官的助手,专家要求必须是中立的[xv]。
当然根据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04条,法官可以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提名而聘请专家,如果一方当事人坚决反对某人作为专家出庭作证,法官也可以聘请另一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