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黄松有
1. 最高院的副院长由谁罢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但副院长,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内经选任后,由院长批准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权对副院长罢免。
2. 黄松有人物简介
黄松有人物简介如下:
基本信息:黄松有,1957年12月出生于广东汕头,汉族,法学博士。
职业生涯:
- 早期经历: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毕业后在广东省高级法院任职,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经济庭副庭长、刑一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1997年起,担任广东省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市政法委副书记。
- 最高人民法院职务:1999年6月起,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庭庭长;2002年12月起,成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大法官。
社会兼职:兼任全国青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以及清华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的兼职教授。
落马与审判:
- 免职:2008年10月2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被免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职务。
- 开除党籍和公职:2009年8月21日,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被立案检查。
- 一审公开审理:2010年1月14日,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黄松有受贿、贪污案。
- 判决结果:2010年1月19日,被判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50万元,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他是1949年以来中国因涉嫌贪腐被调查的级别最高的司法官员。
3. 黄松有的个人生活
75岁高龄的周希宪,曾担任黄松有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自黄松有进入当时的澄海县东方红中学起,教他至高中毕业。 多年后,黄松有平步青云,并未忘记老师。逢年过节回老家,黄虽来去匆匆,但仍不忘问候老师。
当年黄荣升最高法副院长时,他为学生倍感欣慰,但他以后出事,“这是我想象不到的”,周希宪叹息不已。 周希宪老人称,黄松有生于三代贫农之家,在家中几个孩子里,排行最小。黄松有在学校里勤奋好学,谦虚谨慎,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语文和政治尤为突出。周希宪说,黄松有做的作文文笔流畅,常旁征博引。在语文课上,黄松有每每回答老师的提问,既积极又准确。 周希宪回忆,在性格上,黄松有不太爱说话,每天早早到校,放学就回家。
课外之余,黄松有的专长也开始显露。周希宪说,黄松有经常练习毛笔字。当时学校里的校刊都是用毛笔字写就,贴在墙上。黄松有加入校刊后,很多贴在墙上的校刊都出自他手。黄松有既会唱歌,也会唱戏。 1974年,黄松有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据说,他在自家门外贴了一副对联,“日出锄头畚箕筐,夜来箫弦琵琶筝”,用以自励。在农村劳作之余,黄松有并未放松学习。1978年,高考恢复,黄松有被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录取,其命运由此转折。 大学同级同学彭澎证实了黄松有的贫困和刻苦。彭对他的第一印象是,黄松有当年入大学时,明显能看出“来自不太富裕的地方”。黄给其的第二印象是,黄松有几乎每天中午总是要用废报纸练习毛笔字。第三个印象是,黄松有后来成了全校知名的歌星。
广东律师丛伟华同是黄松有的大学同窗。他评价黄“虽然文艺方面很活跃,但他为人并不张扬,比较收敛”。即便是毕业后,黄松有升迁很快,但他看起来并不特别。 黄松有在广东任职时,丛伟华曾去过其家里,“那也是一般广州市家庭的摆设,甚至还要差一些”。黄松有到最高法后,老同学去北京,“黄只要有时间,都尽可能出来和同学聚聚,对同学很热情”。 多名黄松有当年的同窗表示感叹,“不愿多谈,同学之间都很关注他的案子”。 一名在法院系统工作的相关人士称,黄松有是一名学者型的法官。黄松有著述颇丰,尤其是在民事司法领域。
黄松有对其在学术领域的研究也颇为自信。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结语中谈到民事审判权的研究现状和研究难度时,自称其“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民事审判工作的一只小‘领头羊’,对此似乎责无旁贷”。 很具讽刺意味的是,黄松有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专门列出两个小章节,分别讲述“保持清正廉洁”和“加强自身修养”。黄松有在论文中写道,“法官穿上了法袍,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应尽可能与其他社会成员保持一定和适度的距离” 。 1982年,黄松有从西南政法学院毕业,进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1997年,黄松有调任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在湛江期间,他组织审理震惊中外的“9898”湛江走私案,因出色完成审判任务,获得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的个人二等功表彰。
1999年,凭借在广东的成就,黄松有离开妻儿来到北京,走进最高人民法院的大门。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多年的司法实践经验,使他在北京的表现同样出色,并据此于2002年12月升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分管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 “转战”北京的黄松有,曾因在全国力推执行威慑机制而受到媒体的追捧。此外,他健谈、开朗的性格以及对法律业务的深入思考,也给很多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他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多部专著。他还是清华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在被“双规”之前,黄松有堪称一位出色的“学者型”官员。
4. 关于“贪”的故事。
970万,美女是如何炼成巨贪的?
2009年4月14日下午,风和日丽,在东北的哈尔滨也算是一个难得的春日。我们的故事就从哈尔滨市郊一处监所的会见开始———两位检察官与一位虽身着一身囚服,但仍明艳动人的囚犯王丽丽正在谈话。以贪污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王丽丽入监已经快2年了,与办理自己案件的女检察官再次见面,曾经的躁动已荡然无存,言语中流露的只有悔恨与自责,还有对孩子无尽的思念。谈到当年坚称自己无错,错在单位管理制度有漏洞的话题,如今的王丽丽只有苦笑。(4月16日 检察日报报道)
又一个巨贪大蠹落马,彰显了正义,彰显了法律的威严,令人拍手称快。但是,细细阅读这个巨贪大蠹的堕落过程,既令人感慨,也令人深思和反省。
其实,巨贪大蠹王丽丽既不是官,又是不吏,仅仅是一个医院的小小出纳员,是一个职工。那么,一个医院的小小职工为何有如此大的能耐,炼成了千万巨贪?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王丽丽,今年35岁。秀丽端庄,眸含秋水,楚楚动人。见过她的人都说她有香港明星的惊艳容貌。王丽丽大学毕业后,不但找到了在大学里工作的丈夫,还在婆婆任职的医院当上了出纳员。过着工作安稳、生活无忧的日子。但王丽丽并没有感到满足。看到别人穿戴名牌、住豪宅、开豪华轿车,她羡慕不已,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过上那种奢侈如意的体面生活。
攀比过奢侈如意的体面生活的思想令其贪欲滋长。在贪欲的驱使下,王丽丽开始寻找捞钱的路子。聪明伶俐、颇有心计又善于琢磨的王丽丽很快发现单位财务管理上的漏洞,随之便伸出了黑手。
同很多贪官一样,刚开始,当王丽丽从自己负责退款的钱袋子里拿出几百元放进自己口袋时,顿觉心惊肉跳。可是,半个月后,并没有被人发现。这样,王丽丽的胆子就越发大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从2003年至2005年间,在为患者办理出院结算时,王丽丽利用自己填制记账凭证向财务报账的机会,趁单位无人复核记账凭证、结账期较长、票据无人复核等漏洞,修改结算票据上的数字套取现金,共贪污公款970余万元!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王丽丽终于炼成了美女巨贪。
错已筹成,炼成了巨贪也就罢了,老实交代问明才能救得了自己。但是,面对办案人员几次讯问,令人吃惊,令办案人员意想不到的是,王丽丽突然变得顽固起来,不仅拒不继续交代犯罪事实,而且反咬一口,声称:“不是我的错,是单位管理的漏洞给了我机会,否则怎么能套取医院的那么多公款呢?”
听起来,王丽丽不仅强词夺理,而且还胡搅蛮缠。但仔细思考,却又不无几份道理!也的确发人深省! 是啊,如果单位制度没有这么多漏洞,她能如愿以偿套了一次又一次,直到套出公款970余万元,炼成贪污千万的巨贪大蠹吗?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反思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尽快堵住制度漏洞。切莫让贪官“反咬”自己,“控诉”自己,倒逼自己。这样不仅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和他人的利益,也害了贪官,耽误了反腐大计,而且,还要被贪官责备,很没有面子。
$$$$$$$$$$$$$$$$$$$$$$$$$$$$$$$$$$$$$$$$$$$$
莫让“性贪”成为流行病
今年10月底,新华网消息透露,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因涉及广东一起金额高达4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案,已被中纪委"双规"。黄松有落马的原因,香港《大公报》等媒体报道称,他主要涉及三大问题:以权谋私、严重经济问题和生活腐化。也有报道称,黄松有"对未成年少女特别有兴趣",更有司法界人士称其为"性贪"。
黄松有落马没有让人感到奇怪的地方,他和其他贪官一样走进一条死胡同,由贪权、贪财到贪色,最后没有好下场。新闻吸引人们眼球的无非是他特殊的身份和记者报料的 "对未成年少女特别有兴趣",翻开历史笔者发现:黄松有竟然与古代高官来俊臣有相同的人生轨迹。武则天时的高官来俊臣,身兼检察官和刑律官,却贪金钱、贪女色、贪功利、贪权位,无视他人的劝诫和揭露,堕入贪婪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其罪行败露后被斩,年仅四十七岁。被斩后,人们纷纷来挖他的眼睛,摘他的心肝,剁他的骨肉。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贪官恨之入骨。
其实黄松有的"性贪"与其他贪官没有本质的区别,就是贪色。近来,似乎这种玩少女的"性贪"官员好像越来越多,前不久在深圳激情上演的"猥亵门"事件,正是"性贪" 这种"流行病"的真实写照。一些贪官情趣低下思想肮脏,喜欢玩天真少女,热衷于"破处",尤其喜欢那些在性方面经验越少越好的处女,这是可怕的现象,也是社会的悲剧。
我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像黄松有这样"性贪"的贪官还有多少,他们的胃口之贪婪,手段之无耻,行为之下流,道德之沦丧为世人所汗颜。无论是"性贪"还是"贪性"其下场自然是可悲的, 中纪委副书记干以胜说,凡是喜欢玩弄异性的官员,不管他有多能干,应该一律从权利岗位上除名。笔者认为:对于"性贪"的贪官除了除名更要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