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李辰法官

李辰法官

发布时间: 2025-08-06 10:10:33

❶ 谭彦现在怎么样了

谭彦最后的岁月

老铁,人民的兵,执法的一架天平;

老铁,坚强的人,我们的一盏明灯;

为了社会的安定,为了司法的公正,

你无私奉献,燃烧着生命,

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老铁,拓荒的牛,铁骨铮铮;

老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对人民满怀深情,对党一片赤诚,

你无私奉献,燃烧着生命,

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老铁之歌》

2004年11月28日,上午10时45分,北京结核病医院。在与病魔进行了十几年的搏斗之后,在亲人和同事悲痛的呼唤声中,一颗顽强的心脏结束了最后的跳动。带着对生命的眷恋,带着对亲人、同事和朋友的爱恋,带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感激,谭彦永远地告别人世,告别他至死不渝的审判事业。

对他的离去,医生、亲人、同事和朋友都早有心理准备,但当死神降临的那一刻,人们还是不愿他就此永别。大汗淋漓的医护人员第8次启动心脏起搏器,希望能再次为他驱走死神。但这一次,谭彦真的一去不复返了。所有当班的医护人员都围过来,默默地为他擦洗身体,换上干净的衣服。她们早已见惯了死亡,此刻还是忍不住热泪。多年来,这位病人身上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着她们。一位年轻的护士凑近他耳旁说:“谭彦,您走好。谭彦,我们永远忘不了您!”

一个普通法官的病逝,却牵动千千万万个人。八宝山殡仪馆里,人们为这位普通法官举行了庄严的遗体告别仪式。当他的骨灰运送到辽宁省大连市后,无数素不相识的人到车站迎接,几十辆汽车一起跟随着,缓缓护送他的灵柩,许多出租司机免费搭载送别的人。网络上,一个个帖子表达人们心底的敬意和哀悼:“好法官自然受到人民的爱戴!”“谭彦,愿您在另一个世界里不再受病痛的折磨。”“天堂里还有法槌敲响吗?”“谭彦,您一路走好�”

有的人死了,他却依然活着。44岁的人生过于短暂,却给这个世界写下一首不朽的赞歌,歌唱高尚无私的品格,歌唱正直善良的人性。44岁的人生过于短暂,却给这个时代矗起一座灿烂的丰碑,留下一道永恒的光芒。

1996年之后,谭彦因病不得不离开审判岗位,但却没有淡离人们的视线。许多读者都想了解谭彦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的一切。怀着悲哀和崇敬的心情,我们走访他的亲人和战友,收集他留下的笔迹。点点滴滴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展现出一个高大的身影: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依然保持着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操,依然牵挂着神圣的审判事业。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渴望回报党和人民的关爱。铁法官的坚强意志和高尚人格在最后的岁月里依然熠熠生辉。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对党的忠实信仰和感恩情怀成为他与病魔抗争的精神动力。真诚善良的心灵流露于一言一行,都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高尚的品德和光辉的人性。

(一)

2004年11月21日,谭彦燃烧的生命只剩最后的余火,随时都将熄灭。医护人员奋力抢救,使他再一次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与病魔奋战了十几个年头之后,此刻他听到死神重重的敲门声。他有太多的心里话要说,但气管已被切开,几个月来都发不出声音。他让守候在身旁的爱人拿来写字板,干瘦无力的手颤抖着,提起笔来似有千斤,豆大的汗珠刷刷地滚落,每一个字都拼尽心力:“我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普通的基层法官,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许多的荣誉,心里时常不安。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关怀,下辈子我也要跟党走。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矢志将大好年华献给党的伟大事业,只叹身患重病,壮志难酬……”写到这儿,他浑身大汗淋漓,又昏迷过去了。

几个小时后,他一醒来,又坚强地提起笔。心痛的妻子劝他不要写了,但他执意要写:“作为法官,清廉如水是立身之本,秉公执法是生命之魂,枉法裁判是天大的耻辱!”经过又一次昏迷之后,谭彦又提起笔来: “我此生有三大遗憾:一是为党做的贡献太少;二是给亲人的关心太少;三是没有读完研究生。”

11月25日,去世前三天。看着心力交瘁的妻子和泪水涟涟的儿子,谭彦满含深情地写道:“感谢中央首长和各级党政领导,感谢肖扬院长和各位法院领导。是党和组织给了我多次生命。”

临终之前,谭彦让爱人找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分别在扉页上写下赠言,送给作为共产党员的妻子和共青团员的儿子。他给妻子的赠言是:“热爱党,忠于党,与丽娜共勉。”

人之将死,其言也真。熟悉谭彦的人知道,他拼尽心力写下的这些话,正是他的肺腑之言。多年来,对党的忠实信仰和感恩情怀,成为他与病魔抗争的精神支柱。还在岗位上时,他就多次表示:“我的生命是党给的,活着就要为党工作。”离开岗位后,他更有一种强烈的心愿:一定要努力康复,才能回到岗位上,才能报答党的恩情。

(二)

1996年7月,中央各主要媒体集中宣传谭彦的事迹,“铁法官”的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善良的人们。谭彦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法院模范、全国十杰青年卫士。面对荣誉,谭彦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为不能在岗位上回报党和人民的关怀而愧疚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多年来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想得到什么宣传和回报,只是想过得充实一点,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工作。党培养我这么多年,如今却因为身患重病而无以回报,心里非常不安和愧疚。”“面对这么多荣誉,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骄傲自满,要有一颗平常心。我所做的都是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法官应该做的,与焦裕禄、孔繁森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定要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获得许多荣誉以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低调做人。曾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只是说:“咱是老百姓的孩子,就应该做对得起老百姓的事。”他多次受到中央和有关领导的接见,但他家的墙上,没有挂任何与领导的合影。

1997年,谭彦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满怀激情和喜悦出席了盛会。他克服病痛,一边加大药量,一边坚持参加会议。每当工作人员劝他休息时,谭彦总是摆摆手:“我很好,我能坚持。”他认真地听取会议报告,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和各种会议活动。每天晚上,疲劳不堪的他又坚持写日记和心得。大会开幕那天晚上,他写下长达2000多字的笔记,抒发内心的激动和感想。

1996年下半年,组织上为他安排了良好的医疗条件,要求他安心养病。对此,谭彦深感不安。他总是尽可能不给单位和组织上增加麻烦。在临终的最后时刻,已经说不出话的谭彦,一次又一次在写字板上嘱咐家人:不要给单位添麻烦。不要老打电话打扰李院长(大连开发区法院院长李辰章)。车放回去,不然费用太高(谭彦病危期间,法院派一辆车守候在医院)。老家的人来,费用我们自己出(谭彦病危时,其老家亲属来北京看望)。买菜不要买高档的,普通的就行(谭彦最后几个月,只能喝蔬菜汁和水果汁)。买东西一定要自己花钱,不要花公家的钱。

直到临终的最后时刻,他都记住: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普通的人民法官,只能给党做出奉献,而不能有任何奢求。法院为他准备后事,打算把他安葬在环境优美的大连名人园。弥留的谭彦得知后,坚决嘱托妻子贾丽娜:“那里费用太贵,千万不要。已经让国家花了许多钱了。咱是老百姓的孩子,不算名人。”贾丽娜遵从他的遗愿,为他选了个普通的墓地。她说,谭彦就喜欢跟普通百姓在一起,让谭彦长眠在这里,他会更踏实和安心的。

(三)

无私奉献是谭彦精神中最感人的一面。在病床上的岁月里,谭彦最大的渴望依然是尽己所能回报社会。

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谭彦时刻关注着灾情。他不顾天气炎热,亲自到开发区管委会大楼,捐上了寄托着一片深情的2000元钱;1996年12月,大连开发区一家企业怀着敬意向他捐献了2万元钱,希望他用这笔钱买点营养品。正在北京住院的谭彦得知后,当即打电话给妻子,语重心长地嘱托:“公司的心意我领了,但这笔钱还是转赠给开发区一中,这笔钱可以给家庭贫困的学生解决一点困难。”大连开发区妇联代表全区妇女给他捐了1000元,他提笔写信感谢:“请用这一千元为少年宫的孩子们买些书刊,让开发区的孩子们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1998年他当选为大连市十大名人,当场就把1万元奖金捐给普兰店市的一所希望小学。

小周超是大连市春德小学的学生,父亲去世,母亲一人拉扯三个年幼的孩子。1998年秋天,谭彦得知小周超的境况后,决定与他结成助学对子,一下子为他交齐了6年的学习费用。他不顾病体,带着一大堆学习用品,在爱人的搀扶下到小周超家里慰问。他抚摸着小周超的头说:“你母亲很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只要我还活着,一定会尽力供你读书。”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着小周超的成长。直到临终之前,他还嘱咐爱人贾丽娜回大连后马上去看看小周超。

(四)

谭彦在同学、同事和朋友中人缘一直很好,这是因为他的正直、高尚,也是因为他的无私、善良。他心里装满浓浓的爱:爱党、爱法院、爱家人、爱同事、爱朋友,爱每一个人。谭彦去世后,许多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回想他的为人,忍不住怆然泪下:“谭彦真的是个好人!”他性格内向,并不轻易表白自我,但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对关心帮助过他的人更是充满着感激。人们从许多细节里,都能看到他那颗透明的心。

2003年底,病危的谭彦被切开气管,说不出话来。但他很快学会用手机发信息,时常通过信息答谢同事和朋友的关心。他念念不忘那些曾经关心他帮助他的人。中组部的吴红同志为谭彦的精神和为人所感动,一直像关心弟弟一样关心着他的病情。在临终前三天,谭彦还一直念着吴红,他在写字板上深情地写道:“吴红大姐,您外出还想着我,给我买药,关心我的病情,经常给我打电话。真的谢谢!”最高法院办公厅的周德伟同志受最高法院领导委托,负责与谭彦的联络,经常去看望他。谭彦一直对他充满感激,临终之前他三次写到周德伟的名字,称之为恩人。

谭彦临终之前,许多领导、同事、朋友、亲人都到医院看望。看见他们,谭彦总是非常高兴、激动。11月28日上午,他临终前一个小时,看到前来探望的同事夏明宇,几个月都说不出话来的谭彦突然喊出声来:“明宇!”然后眼睛睁得大大的,非常激动。——他多希望这些爱他的人能永远守在他身边!但每次他都示意:病房里空气不好,不要呆太久。大连开发区法院派司机在医院守候,他在写字板上告诉妻子:“师傅家里有老人小孩,让他早点回去。”11月19日,临终前9天,他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题为《牛蛙皮治青光眼》的文章,想起退休的老同事李永春的儿子患青光眼失明多年,特地把文章剪下来让贾丽娜转交给老李。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谭彦对始终守护自己的家人充满爱和歉疚。贾丽娜从20多岁起守着病中的爱人,整整17年。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对谭彦深深的爱情,是因为他强大的人格力量。她说,谭彦总是那么坦荡、那么善良。谭彦在生活上不能尽丈夫的职责,但在精神上却成了贾丽娜的支柱。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夫妻俩的爱情却缠绵得如同初恋,让许多目睹者潸然泪下。在临终前的字条上,他一再表达对爱人的感激和关心。看贾丽娜脸色不好,他写道:“你不要太累了。”贾丽娜难过了,他劝慰:“我一定会渡过难关。”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谭彦依然牵挂着他热爱的审判事业,依然刻苦学习审判业务。他的心依然随着人民法院的改革和发展而脉动。

(一)

同学们说起谭彦,都说他天生就是做法官的好材料:人品高尚、心地善良、勤奋敬业、乐于奉献、甘于寂寞。从大学时代起,他就立下此生的志向:做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法官。同事们都能感到他身上那种献身事业的劲头。在媒体宣传他之前,他在院里就有“老铁”的雅号,这是因为他的铁面无私和钢铁意志。同事们还给他谱了首《老铁之歌》。

谭彦去世的时候,没有合上双眼。他的亲人和同事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他心愿未了:他多么渴望身着庄严的法官袍,重返神圣的审判台,多么希望为人民法院再立新功。他总觉得自己以前的贡献还太少,只有继续奉献才能回报党和人民给他的崇高荣誉和无限关怀。

1996年5月,谭彦的病情又一次发作,咳嗽、气喘,持续高烧十几天。6月5日,大连开发区法院院长张晓明为了让他安心治疗,命令撤掉他的办公桌,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安心治疗,不要老想着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谭彦才离开了无比热爱的审判岗位。

1998年初,经过一年多的专心治疗,谭彦的病情明显好转。他非常兴奋,觉得终于可以回到岗位了。从医院出来后,尽管身体还很虚弱,他立即回到法院上班。法院没有电梯,身体虚弱的他每走一步楼梯都气喘吁吁。好心的同事们争着要背他上楼,但倔强的他坚持要自己走。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经不起反复,坚决要求他继续休养,他只好放弃每天准时上班的念头,但心却一直系着审判工作,隔三岔五总要到法院看看。一到审判委员会开会讨论案子,他总是尽可能参加。几年来,病魔一直伴随着他,因为长期服药,他又患上双肾结石。但他只要觉得身体好转,便向领导要求上班。他实在是太渴望回到审判岗位了。

谭彦再也回不到他魂牵梦萦的审判台了。临终前他希望妻子和儿子继承自己的遗志:希望妻子努力工作,做一位秉公执法的好法官;希望儿子好好学习,考上自己的母校吉林大学法学院,以后也做一名无私奉献的好法官。

(二)

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谭彦的床头总是堆放着两样东西,一是药物,一是书籍。他常常让爱人到书店去买法律书籍。他去世后,记者翻看他家里的藏书,发现许多书里都有他留下的一道一道记号。

尽管不在审判岗位上,但谭彦每次见到同事,话题总是离不开案子。每个人来看他,他总是问起最近办些什么案子,怎么判的?几年没有亲自审理案件,他特别担心自己落伍。他知道几年来审判工作发展很快,对法官的要求更高了,他急切地想熟悉新的审判方式。同事谭家戎说,每次与他交流审判业务,他总是如饥似渴,两眼放光。

病中的谭彦一直保持着通过媒体了解国家大事和学习法律知识的习惯。同事们看望他时,常常惊讶于他对时事的了解。《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是他每天必读的报纸。《新闻联播》、《今日说法》、《法制天地》是他最爱看的电视节目。2002年10月,在《人民法院报》创刊十周年的时候,他写了题为《高奏时代的强音》的文章表示庆贺:“人民法院报不但是我的挚友,更是我的良师。通过阅读其中的新闻,我及时地了解人民法院的发展状况、发展方向。先进法院经验和模范法官事迹让我很受感染和激励。理论版更使我增强法学功底、增长法律知识。副刊上的作品特别是法官们创作的作品,让我在病榻上身临其境,或品味,或沉思。”

在ICV(重症监护室)里,谭彦不能看电视了,但他坚持用收音机收听新闻和法制节目。尽管读书很吃力,但他还是离不开心爱的书籍。临终前几个月,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任长霞的事迹,便让贾丽娜买来《任长霞》一书,认真地阅读,并在书的扉页上写下:“向任长霞学习,忠于事业,公正司法。”记者在几份党员学习材料上看到他留下的字迹:“岳父:捎来的材料我已学习了,反复看了几遍。”

谭彦临终遗嘱中说自己此生有三大遗憾,其中之一是没有读完研究生。1998年初,身体好转的谭彦听说母校吉林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在大连合办研究生班,非常高兴地报名参加。三年时间里,尽管病魔缠身,他始终坚持读完所有的课程。因为每次陪读,贾丽娜也跟着读完研究生的课程,法律知识大有长进。然而,没等到写完毕业论文,谭彦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谭彦以坚强的意志和超凡的毅力与病魔进行殊死的搏斗。在病魔面前,铁法官的英雄本色闪闪发光。

(一)

1989年3月,长期超负荷工作的谭彦,连续高烧十几天。就在儿子出生的当天,谭彦再也支撑不住了,被同事们送进医院。诊断结果是“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这是肺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几乎就是不治之症。面对凶狠的病魔,谭彦始终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坚强意志始终不垮。

离开岗位之前,他照样从容镇定地上班、办案。1993年7月1日至1995年6月30日,是他病情最严重的日子。560个工作日,他出勤竟多达512天。离开岗位之后,他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有条有理,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努力让家庭里没有病魔的阴影。他常常坐在轮椅上陪爱人、孩子散步,一家三口有说有笑。他喜欢与岳父下棋,陪老人海阔天空地谈论时事。他喜欢看足球,一个精彩的射门会使他像孩子一样又喊又叫。只要在家里,他每天都会给儿子辅导功课。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还会亲自下橱,炒上几道好菜。颇有喜剧细胞的他,一高兴了还会给家人来段小品,儿子最喜欢看他模仿赵本山扮演老大娘。他喜欢听音乐,临终前几个月还让朋友用MP3下载一些民族音乐,在ICV里,他时常沉浸在这些乐观向上的旋律里。

谭彦有一双令人难忘的眼睛:澄澈、明亮、沉静、执著。透过这双眼睛,他坦荡、善良的心灵让人一览无余。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嶙峋之后,这双眼睛更显得又大又亮。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这双眼睛始终那么明亮、坚定、沉着,没有绝望,没有哀怨,透着刚强不屈的光芒。直到临终前一个小时,同事还看到他眼睛闪着亮光。

1996年下半年,组织上把他送进全国最好的结核病医院,给他提供最好的治疗条件。在他的极力配合下,疗效显著。至2003年初,他的痰菌培育检查结果呈阴性,医生宣布,他的病已临床治愈。奇迹果然在他身上发生。2003年底,正在跃跃欲试准备上班的谭彦,因为一次意外,病情急转直下,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二)

2003年12月29日深夜,病魔凶狠地扑向谭彦,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单位开始为他准备后事,闻讯的同事、朋友、亲人纷纷赶到医院,想见他最后一面。医护人员奋力抢救,切开他的气管以维持他的呼吸。与谭彦同期被送进ICV的病人,都相继去世了,惟有谭彦坚持了11个月。医生们惊叹:从没见过生命力这么顽强的病人。

在ICV里,谭彦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以超凡的毅力,与病魔进行最后的抗争。切开气管后,他只能从鼻孔进食。进食的过程就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但他知道,只有继续吸收营养,才能维持生命,便坚持进食。两个月以后,他的病情有所减轻,居然能从口腔进食了。于是他每天坚持喝蔬菜水果汁,喝小米粥。每次昏迷醒来后,他就主动要求进食。气管切开后,他一直戴着呼吸机。他知道只有摘掉呼吸机,靠自己呼吸,才有可能好转起来。于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摘掉呼吸机一直成为他努力的目标。

生命已如游丝,但他还是没有绝望。从昏迷中苏醒不久,面对前来看望的同事,他写道:“感谢领导,感谢战友,工作特忙,千里来看我。无论什么难关,我永远是有信心的。”1月17日,同事赵秋实、谭家戎来看望,他百感交集地写道:“差一点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千疮百孔,深咳重喘,九死一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生活是多么美好。但人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2月8日,他在纸上与爱人聊天:“咱俩自费旅游的愿望能实现吗?”3月1日,看着从吉林老家来的亲人,他忍不住难过,亲人走后他悄悄流泪。之后,他擦去眼泪抄写两段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看着他临终前写下的只言片语,记者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那以往娟秀的字迹已经变的虚弱、模糊,但其中展现的是铁法官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生命、对事业深深的眷恋。

有的人死了,他却依然活着。

谭彦,您走了,但《老铁之歌》还在回荡:你无私奉献,燃烧着生命,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忘不了您纯净、刚毅的眼睛,忘不了您颀长清瘦的身影,忘不了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忘不了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您是人民法官的骄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

谭彦,您没有死。“秉公执法,无私奉献”的谭彦精神永垂不朽!

❷ 古代女子在宫里从低到高的地位名称

朝没有明确规定宫女的等级,但是根据她们所服伺主子的等级的高低,宫女的实际地位有微妙的不同,譬如说,皇太后身边的宫女肯定比答应、常在身边的宫女更有权势。要说等级的话,被称作“姑姑”的,都是资格比较老的宫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配新来的和负责杂役的宫女。
嫔妃
中国古代帝王侍妾的统称。嫔原指女官,妃指地位次于后的妾。据记载,周代的制度是:“天子后六宫,三夫人 ,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除皇后之外都是妾侍。秦始皇统一天下,尽收六国宫女充实内廷,品级爵位分列8等。汉武帝将妃嫔的等级分为14级,如昭仪、婕妤、娥等。汉唐的内廷,后妃之下设有宫官女职,常有数百人之多,以供随侍。明代确立六宫定制并严格出入制度,但是后宫妃嫔仍然为数不少。宫人的名号有宫人、选侍、才人、淑女等。明末,内廷宫女多至9000人。清代的妃嫔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品级。宫女分秀女、官女子两等 。封建帝王的多妻制是摧残妇女的罪恶制度。嫔妃一旦失宠就要被打入冷宫。更有甚者,在明英宗以前,皇帝死了,还要嫔妃、宫女殉葬
1、正一品官职名称:大长公主、长公主、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公主;从一品官职名称:郡主
2、正二品官职名称:昭仪、昭媛、充仪、充容、充媛、淑仪、德仪、婉仪、芳林
3、正三品官职名称:婕妤、良娣
4、正四品官职名称:美人、良媛
5、正五品官职名称:才人、承徽、尚宫、尚仪、宫正、女史
6、正六品官职名称:宝林、司记
7、正七品官职名称:御女、昭训
8、正八品官职名称:采女
9、正九品官职名称:奉仪
另外不列品级:宫女、民女

夏:正妃一人,次妃十一人。
商:中宫皇后、东宫皇妃、西宫贵妃,四妃:德妃、淑妃、惠妃、庄妃、九嫔,其余的全统称为美人。
周: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周礼.天官.九嫔》: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世妇掌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秦:皇后。皇帝之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皇后、其余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皆无定数。
西汉:皇后。共设十四等:昭仪、婕妤、容华、美人、八子、充仪、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涓(与无涓同等的还有:共和、娱灵、保才、良使、夜者),此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补充: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汉代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王莽托古改制:和嫔、美御、和人三人(即三夫人);嫔九人;美人二十七(相当二十七世妇);御人八十一(八十一御妻也)。凡百二十人(不含后),与古制同。
东汉:大加简省,后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后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魏:曹操建魏国,在王后之下设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五等;曹丕称帝,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魏明帝曹睿即位,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去除顺成。于是,皇后之下共设12个等级,依次是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晋:武帝时,皇后以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容、修华、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九嫔以下设美人、才人、中才人等作为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南北朝:皇后以下置贵妃,位于贵嫔之上,又以昭仪、昭容、昭华代修华、修容、修仪。以后又有修改,如以三淑、三昭、三修为九嫔,而以婕妤、容华、充华等位其下。南北朝代均有增损。梁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又有美人、才人、良人称三职。
北魏:皇后。北魏初年,未立定制,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官,有左昭仪、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世妃、御女等,复设置女侍中、女尚书以至奚官女奴等执事人员。
北齐:皇后。三夫人(贵嫔、贵姬、贵妃);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又准汉制置有:昭仪,有左右二人;三夫人改称为:弘德、正德、崇德;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二十七世妇为: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八十一御女为: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北周称三夫人为三妃,以下有六嫔、御媛、御婉等号,颇与前代不同。
隋:隋文帝在独孤皇后死后,确立妃嫔制度,除皇后外,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为正一品。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正二品。二十七世妇:婕妤十二员,为正三品;美人、才人共十五员,为正四品。八十一御妻:保林二十员,为正五品;御女二十四员,为正六品;采女,三十七员,为正七品。隋炀帝时还有“承衣刀人”等姬妾,随意而置。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四夫人(即:贵淑德贤四妃),为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七人,曰二十七世妇;宝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人,曰八十一御妻;唐高宗时,裁撤后宫人数,更易内官名称,置赞德两人代替四妃;宣仪四人代九嫔;承闺五人代美人;承旨五人代才人;卫仙六人代保林;供奉八人代御女;侍栉二十人代采女;又置侍巾三十人,统称“内官”。 唐玄宗时根据法象之意改四妃为三妃:惠妃、丽妃、华妃,但仍封杨玉环为贵妃,均为正一品),对其他妃嫔称号另作更改:芳仪六人。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此外,唐制太子也有[内宫]:太子妃一人,下有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五代十国时期,除皇后外,妃嫔与宫廷女官合二为一,名目繁多,人数多达数千人,暂不明细。
宋:皇后。妃的称号,除贵、淑、德、贤四妃外,又增一宸妃(宋仁宗母为李宸妃),均为正一品;贵仪、贵容、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此八人从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此三职均无定数。
辽:皇后之下,有元妃、贵妃、德妃、文妃及昭容、昭仪、淑仪、和仪、丽仪、顺仪、芳仪等号。皇后外,惟见妃子之称,无其他等级。
金:皇后(女真人建立的王朝)。按金格,贞佑后之制,贵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丽妃、柔妃,而无德妃、贤妃。九嫔同。婕妤下有丽人、才人为正三品。顺仪、淑华、淑仪为正四品。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为正五品。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为正六品,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为正八品。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为正九品。海陵王执政时,宠妃多达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仿照汉制立了嫔御制度,规定: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视正二品,比九嫔。婕妤九人视正三品。美人九人视正四品,才人九人视正五品,比二十七世妇。宝林二十七人视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视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视正八品,比八十一御妻。又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皆内官也。
元:后妃封号惟皇后、妃二等,再没有别的名号。
明:明太祖时,皇后下、贵妃外,下设有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等(亦惟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宪宗时加封万贵妃一“皇”字为皇贵妃,位次仅次于皇后,以后皇贵妃渐成定制。接下的:嫔、才人、选侍无定数。
顺带一下:汉人皇室(不单指汉朝)除皇帝外,封王也有制度的。大致按春秋战国时期属地分的,先是分封地在春秋战国是影响最甚的,如秦国(秦王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再者根据分封地的财富来讲,包括:人口、面积等。另外一字王地位也高于双字王,如秦王、吴王地位高于淮南王。而金、元仅封于亲王。
清:五宫并建:清宁宫皇后、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顺治十五年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康熙后典制完善了,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六宫:景仁,承乾,钟粹,延禧,永和,景阳;西六宫: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
(顺带一下:清朝的“格格”即汉族“小姐” 的意思,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顺治十七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名为“郡主”;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热点内容
长春法院招聘 发布:2025-08-12 02:27:25 浏览:602
皮城执法官改动 发布:2025-08-12 02:27:25 浏览:946
民法郭明瑞房 发布:2025-08-12 02:23:52 浏览:230
友新司法所 发布:2025-08-12 02:09:53 浏览:459
房屋建筑质量管理条例 发布:2025-08-12 02:07:02 浏览:390
打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12 02:05:39 浏览:251
法官不作为如何起诉他 发布:2025-08-12 02:05:36 浏览:79
刑法一寸木 发布:2025-08-12 02:05:32 浏览:184
健康温州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12 01:59:35 浏览:760
cpa经济法的教学视频百度云 发布:2025-08-12 01:59:25 浏览: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