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大局意识
❶ 法官工作总结
法官工作总结范文三篇
篇一:法官个人工作总结
当前,“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正在深入开展,各地法院将司法为民的各项措施制定得更加贴近实际,充分体现了便民利民亲民的主旨,洋溢着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真挚情感。寓真情于审判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扩大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广大法官的一种共识。
我们法官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工作原则,走出法庭,深入到企业、社区和农户家里,了解社情民意,帮助基层组织和群众就地解决问题,就地化解纠纷,让法官从法律、社会层面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做到问计于民、问计于基层,不断增强服务大局的意识,提高为民司法、公正司法、文明司法、规范司法、优质司法和廉洁司法的能力和水平。
公正是审判工作的生命线,是司法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司法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检验司法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也是司法取信于民具有公信力的源泉。我们要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到抓落实上,在实干中提升素质,在实干中成就事业,在实干中体现人生价值,要把每项审判任务、每个工作环节都做深做细,精益求精,力求把案件办得更加公正,把人民群众的期盼当做我们工作的动力,把人民群众的赞誉当做我们的工作的鞭策,提醒我们工作要做得再扎实些、再细致些,让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在立、审、执的各个环节,都融入调解与协调的成分,把“调解”作为一种更高质量的审判和首选方式,把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化解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把当事人的关系裂痕修复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把当事人的利益均衡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使当事人在法官的调解中重修旧好、握手言和,实现“官了民了、案了事了”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解决群众告状难、执行难、申诉难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将司法为民的工作宗旨落到实处。坚持实行巡回审判制度,巡回开庭、巡回办案,注重现场调解。配置巡回审判专用车,设立人
民法庭联系点,对赡养、抚养、扶养、群体性农民工案件坚持到案发地开庭,让群众在第一时间看到庭审现场,实现审判与群众的互动,让人民群众时刻感受到人民法庭就在自己身边。
对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要按照司法救助的条件、标准,及时为他们办理诉讼费用的减、缓、免手续,确保有诉讼请求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确保有理没有关系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确保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不因法院执行不力而使申请人的债权得不到实现。同时,对个别特困当事人实行定向帮扶、长期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始终使自己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权力在手、重任在肩、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审慎态度,从思想上筑牢防止权力滥用的铜墙铁壁。杜渐防萌,慎之在始。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谨防自我放纵;坚持自重、自省、自励、自律,应该经常审视自己、提醒自己、警戒自己,始终保持人民法官的政治本色。
篇二:法院个人工作总结
本人于201*年9月进入XX县人民法院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兢兢业业履职,勤勤恳恳工作,干干净净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在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帮助下,我认真履行职责,工作讲原则、顾大局,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实践,提高道德素养
近年来,我一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自觉做到勤学多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2013年12月通过党组织的考察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坚持法律专业知识学习不放松,与时俱进地学习研究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当今社会主义法的价值取向,能够用法律的理念去指导工作,用法律的思想去谋划工作,用法律的手段去开展工作。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于201*年顺利地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
二、注重求真务实,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我自进入法院以来,先后在办公室和研究室工作,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立足本职,开拓创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上狠下功夫。在办公室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全院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案办公系统及设备的日常维护。平时耐心细致解答同志们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疑问,及时解决各类电脑、网络设备、办案系统软件等设备故障;多次组织全院干警进行审判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执行系统的操作培训;并与其他同志配合,共同完成了数字化法庭庭审录音录像工程与全院视频监控工程。在研究室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司法统计、审判管理与全院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对案件审理、执行中的各节点进行跟踪、监督和管理,坚持定期通报各业务庭的司法统计和长期未结案情况,提高司法统计工作质量,保证了司法统计系统与审判管理系统的数据零差错。长期与上级法院协调我院改判发回重审案件的审核复议事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曾在高院审管办挂职锻炼,审判管理工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注重及时把握各部门办案进度及质效情况,对于各项质效数据,每月进行汇总统计,对每个业务庭收结案情况、办案效率情况以及办案效果等具体数据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与年度目标和上年度同期情况进行逐一对比,上报院领导并通报各庭局,为领导的科学决策作数据支撑。在对本院各部门绩效考核工作上,
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所有部门一视同仁,对于各项质效指标,以司法统计数据为基础,认真核实各项质效数据,真实体现各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
三、爱岗敬业,勤奋工作 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能够主动思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坚持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这一基本要求,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严格遵守考勤制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了本职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坚持以身作则,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我始终认为,个人苦点累点没有关系,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在于奉献。我必须以勤奋的理念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为法院工作作出我应有的贡献。
四、尽职尽责,扎实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无论我在哪个岗位工作,都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任劳任怨,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积极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审执工作中的催化剂作用,推进了对各类案件的全程化、规范化和动态化的管理,缩短办案周期,提高了办案效率,杜绝了超审限案件及延长审限案件的产生。积极培训各庭局办案人员开展法律文书上网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进司法公开制度的落实。2009年度被县团委表彰为优秀共青团员;2010年度、201*年度、2012年度连续三年获得本院
“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6月被我院推荐参加国家法官学院组织的“全国法院案件质量评估体系培训班”,并顺利结业。作为一名审判管理人员,尽职尽责,努力工作,为2013年度本院审执质效取得全市第X名的成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五、无私奉献,注重廉洁自律 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思想上、政治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在廉政建设中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时刻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珍重自己的言行、人格和名誉。对待工作扎实细致、毫不马虎,做到顾全大局、公平公正。通过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把廉政纪律贯穿于日常工作始终。时时刻刻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加强政治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抑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侵蚀。
六、主要不足
在工作中存在急躁情绪,审判实践经验还需提高。
总结人:XX
篇三:法官个人工作总结
我是20XX年起任党组成员、审委会委员、政工科科长的。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近三年来,自己的思想、工作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进行自我总结
一、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和邓小平理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处理法院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从事法院政工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法院政工工作,同时加强个人的主观世界改造。
在县委和法院党组的领导下,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注意与县委和党组保持高度一致,胸怀法院工作大局,创造性地开展政工工作、党务工作和审判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坚持立党为公、司法为民。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纪律观念。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组的团结和统一,服从党组的分配,认真接受干警监督。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同志,谦虚谨慎,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顺境逆境一个样,经得起组织的检查和实践的考验。坚持做到慎独、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能以集体利益为重,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群众。2004年政工科被市中院荣记集体三等功。
二、工作方面
一是牢牢把握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把提高法官队伍素质做为推进法院工作的根本动力和保障。先后组织开展了诚信教育、司法为民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先进性教育等活动。教育学习内容紧跟形势,学习形势灵活多样。通过聘请市委党校教授授课,参加省法官学院和县委党校组织的培训,自行组织集中学习、撰写心得体会等多形式、多内容、多层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塑造人、引导人。同时,认真组织开展“文明办案优质服务月”活动、“文明庭科室、文明干警”评比活动。法院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再次步入了省级文明单位行列。认真组织干警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精心开展“司法公正树形象”等教育整顿活动。组织学习教育力求全面,进行自查自纠深刻,进行整改落实务求实效,得到了省委政法委调研组和省高院“司法公正树形象”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活动开展做法还被省委办公厅、省委政法委工作简报采用。积极组织干警参加“一帮一,手拉手”,资助“春蕾”女童等活动。三年来,组织干警累计捐资2万余元用于公益活动。
二是认真组织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法官”活动。他采取以考促学,以赛促学,以奖促学,以惩促学的形式。制定学习规划,定期进行全院集中学习。采取专人授课、观看影碟、业务考试、法律文书展评、参加业务培训班、论文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干警素质。近3年来就组织学习60余次,书面考试10余次,并张榜公布考试成绩。为丰富法官文化生活,经常组织书画展、演讲赛、篮球赛、排球赛、棋赛等活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采取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学习正反两方面材料,观看警示教育光碟,签定廉洁从政保证责任书、承诺书。在全省政法系统廉洁公正执法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经验介绍。
三是注重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在“目标考核评比方案”中制定了严格的考评标准,要求每名干警每年不仅要完成二篇法制宣传稿件,其中一篇还要求必须是省级的。为此,我带头撰写宣传报道40余篇。积极利用板报、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还组织各业务庭到企业、乡镇、村屯进行宣传,在9个乡镇举办了9期调解员培训班。深入到省重点高中勃利高中讲解了法制课。对干警中涌现出来的事迹,也积极主动联系新闻媒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并为先进个人报请记功奖励。组织干警深入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宣传法律,征求意见,提供法律咨询,畅通外部监督渠道,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树立了人民法官爱人民的良好形象。
四是全身心投入学创工作。在开展学东莱,创建人民满意的政法基层单位、政法干警活动中,从方案的制定、起草、到阶段性的检查、总结,直到最后的汇总,都全身心地投入,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法院各庭科室普遍建立了10卷册的学创综合档案。在原有各业务庭推行“公示制”和“承诺制”的基础上,今年,又将公示、承诺内容在一楼门厅以图版的形式上墙,方便了群众诉讼,增加了办案透明度。院里制定的学创文件,带头认真学习贯彻;学创的具体要求,带头严格遵守;学创活动的每一步骤,都带头实施落实;学创活动的经验事迹,带头进行总结、汇报。 五是按照政法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带领法院党总支和全体党员积极投身到创建优良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工作中去,制定了方案,确定了服务联系点。开展了创环境工作末位追究考核和专题推进等活动。建立和完善司法监督员制度。组织干警深入到企业服务,随时提供法律咨询,对涉企案件精审明断,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召开企业代表人座谈会。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县法院连续3年被县委授予创环境工作先进单位。
六是认真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做为党总支书记在大讨论环节上,重点检查讨论是否广泛深入,先进性具体要求提炼得是否准确;在主题实践活动环节,通过走访群众,重点检查主题实践活动群众是否,活动开展是否取得成效;在边学边改环节上,重点检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在领导干部带头环节上,重点检查了领导干部是否自觉参加学习,是否自觉带头讲党课或作形势报告,是否带头边学边改;在两不误、两促进环节上,重点检查了党支部和广大党员是否把学习提高与推动结合起来,是否把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学习教育阶段的工作,法院党员队伍初步呈现出“四多四杜绝”的可喜局面:加班加点学习工作的人多了,上班迟到早退的杜绝了;专心致志干工作的人多了,窜岗聊天的杜绝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多了,发牢骚、作风不良的杜绝了;钻研业务、自我“充电”的多了,无所事事、吃吃喝喝的杜绝了。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虽然为党作出一些工作,但党和组织给了我很多荣誉,我深知我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离优秀共产党员还有一定差距。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我一定不辜负组织对我的希望,在县委、院党组领导下贡献一切力量。
;❷ 濡備綍鍋氫竴鍚嶅悎鏍兼硶瀹
1. 寮哄寲娉曞畼涓烘皯鐨勮矗浠绘劅銆傛硶瀹樺簲鎵挎媴璧锋湇鍔″ぇ灞銆佹儏绯荤櫨濮撱佹墡鏍瑰熀灞傘佸嫟濂嬪伐浣滅殑鑱岃矗锛岀‘淇濆徃娉曞伐浣滅湡姝d负姘戞湇鍔°傜己涔忚矗浠绘劅鐨勬硶瀹樻棤娉曟垚涓轰竴鍚嶅悎鏍兼硶瀹樸傚洜姝わ紝娉曞畼搴旀繁鍏ュ︿範涓鍥界壒鑹茬ぞ浼氫富涔夌悊璁猴紝澧炲己鏀挎不銆佸ぇ灞銆佸浗鎯呭拰缇や紬鎰忚瘑锛岀‘淇濆徃娉曞伐浣滀互浜烘皯鍒╃泭涓洪噸銆
2. 澧炲己鍙告硶涓烘皯鐨勮兘鍔涖傚悎鏍兼硶瀹樺簲涓嶄粎鍏峰囪壇濂界殑鎬濇兂绱犺川锛岃繕闇鎻愰珮鍙告硶鑳藉姏锛屼互搴斿圭ぞ浼氬悇绉嶆堜欢鍜屼汉鐗┿傛硶瀹樺簲涓嶆柇瀛︿範娉曞緥涓氬姟鍜岀ぞ浼氱煡璇嗭紝鎷撳界煡璇嗛潰锛屼互婊¤冻绀句細鍙戝睍鐨勯渶姹傚拰浜烘皯缇や紬鐨勫徃娉曢渶姹傘傚悓鏃讹紝娉曞畼搴斿叿澶囪В鍐崇兢浼楅棶棰樸佸寲瑙gぞ浼氱煕鐩俱佸勭悊娉曞緥绾犵悍鐨勮兘鍔涳紝杩芥眰鍏姝h佸喅鍜屾堢粨浜嬩簡鐨勬晥鏋溿
3. 鍧氭寔鍏姝e粔娲併傚叕姝e粔娲佹槸娉曞畼鑱屼笟閬撳痉鐨勫簳绾垮拰鏀挎不鏍囧噯銆傛硶瀹樺簲灏嗏滃叕姝e徃娉曪紝涓蹇冧负姘戔濅綔涓哄徃娉曠悊蹇靛拰宸ヤ綔鐩鏍囷紝缁存姢浜烘皯缇や紬鐨勫悎娉曟潈鐩婏紝鏍戠珛鍙告硶鏉冨▉鍜屼汉姘戞硶瀹樼殑褰㈣薄銆傚悓鏃讹紝娉曞畼搴斾繚鎸佽壇濂界殑鐢熸椿浣滈庯紝鎶靛埗涓嶆d箣椋庯紝瀹堟姢绾娲佸績鐏碉紝鍧氬畧寤夋磥鍋氫汉搴曠嚎銆
4. 涓嶆柇瀛︿範鍜岃繘姝ャ傛硶瀹樺簲鍦ㄥ伐浣滃拰瀛︿範涓涓嶆柇娣卞寲鐞嗚В锛屾彁楂樿嚜韬绱犺川锛屼负鎴愪负鍚堟牸娉曞畼鑰屽姫鍔涖傝櫧鐒跺悎鏍兼硶瀹樹笌濂芥硶瀹樹笉鍚岋紝浣嗕袱鑰呬箣闂村瓨鍦ㄥ瘑鍒囪仈绯汇傚傛灉姣忎釜浜洪兘鑳借揪鍒板悎鏍兼爣鍑嗭紝娉曢櫌闃熶紞灏嗗彉寰楁洿鍔犲己澶э紝鎴愪负鏀挎不鍧氬畾銆佷笟鍔$簿閫氥佷綔椋庝紭鑹銆佸徃娉曞叕姝g殑楂樼礌璐ㄩ槦浼嶃
❸ 在办案中如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要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首先需要法官正确理解法律,不断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法律是我们手中的武器,法官必须精通法律,具有精湛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各项法律的立法精神和立法本意,准确适用法律,真正坚持法律正义,才不至于在各种干预司法独立的不良风气面前茫然若失,不知所措。
其次,要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还需要法官有全局观念和服务大局的意识。审判工作必须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法院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审判人员只有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开展审判工作,才不至于迷失政治方向,才能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我们要充分认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努力提高为大局服务的自觉性与执法水平。充分发挥法院的调节、保护、规范等审判职能作用,有效运用司法手段,制裁违法行为,保护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努力实现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审判工作的价值目标。具体到个案,就是要兼顾双方当事人、国家、集体甚至第三人的利益。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法官应注意以下五点:
1、积极全面地履行释明权。
总体上说,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具体的法律规定知之甚少。有些当事人手中虽拿着法律条文,但往往一知半解。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对法官、法院判决的不满常常出于对法律的误读或听信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谗言,所以法官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需要就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多多向当事人解释,以帮助当事人更好的参与诉讼,表达诉求,使自己不仅是优秀的法律适用者,更是光荣的法律宣传者。
2、灵活运用调解方式结案。
在民事诉讼中,提倡“多调少判”,特别对涉及社会稳定的群体性纠纷、对法律滞后且如果判决可能会出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冲突的案件、当事人双方今后仍然需要在一起工作、生活的婚姻家庭、相邻纠纷案件、矛盾易激化案件,法官尽量寻找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点,通过诉讼调解达到平息纠纷的目的。
3、巧用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依据法律自身原则,结合具体案情,自行裁判之权。无论是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还是刑事自诉案件,当调解、庭外和解等结案方式都没办法实行,而呆板地适用法律条文又会造成实质上的不公正时,法官在综合考量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兼顾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在法定的裁量幅度内寻找利益平衡点并依此作出公正判决。
4、综合利用案外手段。
勿庸置疑,司法并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手段,而且在一定情形下也不是最佳的手段。某些纠纷如一些深层次社会问题和矛盾纠纷,甚至一些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诉讼案件,单靠司法手段难以有效解决,因此,通过案外手段解决纠纷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就显得更为重要。基层人民法院所辖区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乡土社会”或者说“熟人社会”,在这样一个亚文化圈,可能有其特定且特别有效的解决纠纷的手段。它不像法律那样受一定程序与规则的制约,利用这些手段可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事实表明,在“乡土社会”,通过基层组织、德高望重的村民的调停、甚至村民自己的争吵、协商,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更有利于案结事了。
5、案中、案后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有些案件,双方当事人情绪都很激烈。实质上,不论法官怎么判决,双方都不会满意。这就需要法官一定要依照证据进行裁判,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及结案后,根据各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分别做思想工作,努力争取不出不稳定事件。当然,有时候光有说教还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法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弱势群体争取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比如为作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当事人争取民政救助。
上述五种具体措施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法官提出的新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也是提高法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还需把握好以下三点:
首先,要树立大局意识,提高政策水平,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开展审判。要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能只顾局部、不顾全局。
其次,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队伍的作风建设,提高办案的业务水平和审判艺术。要做到正确、准确执法,以法服人;要提高审判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人民群众了解、理解判决,以理服人;要杜绝生、冷、横、硬、烦等衙门作风,耐心细的做说服工作,以情动人。
最后,要增强公众意识,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要充分调动舆论的作用,使社会和公众了解、理解和支持法院的审判工作,培养全社会自觉守法、护法的意识。
❹ 如何做好刑事审判工作
法院的刑事审判工作担负着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的司法职能,是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在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一些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尖锐,各种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诱发犯罪的各种因素不断生成。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正确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转变司法观念,增强司法能力,确保办案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统一执法思想。刑事审判的本质在于对政治的服务保障,所以在刑事审判工作中,我们必须牢牢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自己的工作中心。结合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部署,坚决严惩暴力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治安等严重刑事犯罪,严惩各种经济犯罪,渎职犯罪等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国家主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确保刑事案件的办案质量。在这方面始终坚持罪刑法定原则,明确办案思路,讲究办案方法,牢固树立证据意识。对于自己承办的每一起刑事案件,在对事实证据进行认真审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坚持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合议庭功能,认真履行庭审、阅卷、合议等职责,切实执行规范化量刑,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慎重对待和具体把握案件,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审判程序合法,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努力做到案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 三、重视诉讼纠纷的化解工作。做好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审理,努力追求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的社会效果。在刑事审判工作中,既要依法打击犯罪,又要保护被告人的基本人权和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依托刑事审判,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在办理这类案件时,一定要查明案件事实,分清双方的过错责任,对被告人要讲清承担民事赔偿是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促使其积极赔偿,争取从宽处理,对被害人也不能一味迁就,对其提出的不合理主张坚决制止。针对被告人的实际赔偿能力,在刑事案件作出判决后,民事赔偿有可能得不到实现的现实可能性,促其理性的就民事赔偿与被告人达成调解或和解协议。总之,在办案过程中要立足案件事实,在分清是非的前提下,要公正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被告人的基本人权,化解矛盾,减少对立,促进辖区社会治安稳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在当今新形势下的刑事审判工作,更需要我们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全方位、高水平的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更好地承担起历史赋予刑事法官的神圣使命。
❺ 刑事法官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人民法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者,代表国家依法承担着“定纷止争”,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职责。因此,人民法官除了应当具备一般公务员的任职条件以外,还应当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一、人民法官应当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司法权力是国家政治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官在执行职务中行使裁判权就是国家政治权力运作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一名优秀的法官需要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政治敏感性、政治辨别力。如果一个法官缺乏应有的政治觉悟,就无法能动地司法,容易就案办案、孤立办案、机械办案,就无法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就无法通过司法办案来实现党的宗旨,司法也会失去社会公众的认同。
二、人民法官应当具备法律理论水平。法院系统要求法官职业化,就是法官以行使国家审判权为专门职业并具备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具体来说,法官不但要有熟练操作天平的技巧,而且要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
三、人民法官应当具备说服磋合能力。社会对法官的要求不是不是绝对的超然,不是对案件一判了之,而是要求“辩法析理,胜败皆服”。当好一名法官就必须具备说服磋合能力,磋合成功了,双方互谅互让,矛盾化解了,你才称得上一名好法官。
四、人民法官应当具备宽广胸怀。作为法官,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不宜广泛采用对付敌我矛盾的暴力手段。然而,司法裁判涉及到争讼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法官有时会受到当事人的误解、谩骂,甚至围攻。面对这些行为,法官有时需要忍辱负重,要慎用强制措施,以体现司法的谦抑性、人民性。人当好一名法官就必须具有宰相一样的肚量,容忍当事人一些过激行为。
五、人民法官应当具备淡泊心境。当好一名法官就不要太在乎外界的世俗评价。在现实中,社会公众是以行政级别的高低评判一个人在机关单位工作的成功与否,水平高低与否,优秀与否,但是当好一名法官就应当以出世的心态做好入世的审判工作,要自得其乐,刻苦钻研业务,以精湛的业务水平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而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视为过眼云烟。
六、人民法官应当具备舍身护法的精神。法官在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常常面临权力的拷击、金钱的诱惑、人情的干扰、甚至黑恶势力软硬兼施的威胁,如果法官没有舍身护法的精神,法官就无法“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就无法保护贫弱群体的利益,就无法超然于物外,公正裁判,最终法官也会失去本来的意义,丧失自己的尊严。
❻ 如何做一名合格法官
首先,要强化法官为民的责任感。罗院长强调,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是人民法官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只有强化法官为民的责任感,才能发扬服务大局、情系百姓、扎根基层、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做好每一件哪怕是非常细小的工作,才能成为像陈燕萍一样的新时期的人民好法官。而没有责任感的法官则远远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法官。这就要求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国情意识和群众意识。在“人民法官为人民”宗旨的召唤下,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主动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真正做到司法为了人民、司法依靠人民。具体到审判工作中,要不断强化为民、便民、利民意识,增强司法亲和力,充分体察当事人文化水准和法律意识,做好释法明理、诉讼指导工作,让当事人明明白白打官司。
其次,要增强司法为民的能力。罗院长指出,作为一名法官,不仅要求思想端正,还要求能力强。也就是说我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在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我们的司法能力。作为审判机关,法院每天都与社会上各种人打交道,审理的案件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群体性事件多、矛盾易激化、新型案件多、处理难度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预备法官不仅要学好法律业务,还要掌握一定的社会生活知识、人文知识,这样才能在审理案件、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时抓住关键问题,做到准确无误。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和积累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此外,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具有做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法律纠纷、实现案结事了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不懈地提高认识和把握大局、社会矛盾、社情民意、法律精神以及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到审判工作中,要克服机械司法、就案办案倾向,做到既明断是非、公正裁决,又善于做调解和服判息诉工作,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追求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效果,努力实现司法的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人民法官为人民”这一司法理念。
再次,要坚持公正廉洁。罗院长在讲话中强调,要把公正廉洁作为法官的职业道德底线和基本政治标准。一方面,“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是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始终把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作为第一责任,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第一选择,追求案结事了、司法和谐的目标。作为预备法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人民法官的人民性,把“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作为我们的司法理念、司法方式、司法目的和工作思路、工作标准。通过我们的言行,在群众的心目中,真正把司法权威树立起来,把人民法官公正的形象树立起来。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官,要做到风清法正,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才能抵制社会的不正之气,才能守护住自己纯洁的心灵,守住我们廉洁的做人底线。要坚持自警、自励、自省,在工作中刚正不阿,不受利诱,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每一件案件的办理都做到无愧于组织、无愧于群众、无愧于心。
当然上述的体会也许很肤浅,更谈不上完善,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还会有其他更深层的理解和体会,我会慢慢的品味,谨慎的处理。当然,一名合格法官并不能等同于一名好法官,但我想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每个人都能达到合格的话,我们的法院队伍必将成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高素质队伍。
❼ 如何做好刑事审判工作
法院的刑事审判工作担负着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的司法职能,是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在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一些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尖锐,各种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诱发犯罪的各种因素不断生成。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正确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转变司法观念,增强司法能力,确保办案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统一执法思想。刑事审判的本质在于对政治的服务保障,所以在刑事审判工作中,我们必须牢牢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自己的工作中心。结合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部署,坚决严惩暴力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治安等严重刑事犯罪,严惩各种经济犯罪,渎职犯罪等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国家主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确保刑事案件的办案质量。在这方面始终坚持罪刑法定原则,明确办案思路,讲究办案方法,牢固树立证据意识。对于自己承办的每一起刑事案件,在对事实证据进行认真审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坚持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合议庭功能,认真履行庭审、阅卷、合议等职责,切实执行规范化量刑,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慎重对待和具体把握案件,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审判程序合法,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努力做到案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 三、重视诉讼纠纷的化解工作。做好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审理,努力追求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的社会效果。在刑事审判工作中,既要依法打击犯罪,又要保护被告人的基本人权和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依托刑事审判,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在办理这类案件时,一定要查明案件事实,分清双方的过错责任,对被告人要讲清承担民事赔偿是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促使其积极赔偿,争取从宽处理,对被害人也不能一味迁就,对其提出的不合理主张坚决制止。针对被告人的实际赔偿能力,在刑事案件作出判决后,民事赔偿有可能得不到实现的现实可能性,促其理性的就民事赔偿与被告人达成调解或和解协议。总之,在办案过程中要立足案件事实,在分清是非的前提下,要公正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被告人的基本人权,化解矛盾,减少对立,促进辖区社会治安稳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在当今新形势下的刑事审判工作,更需要我们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全方位、高水平的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更好地承担起历史赋予刑事法官的神圣使命。
❽ 求达人给个答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司法和执法中的运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官工作的具体要求是:
(一)法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就是要按照立法的要求,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维护立法的稳定性,维护司法的权威,要体现出严格依法办事的“卫道士”的精神,不准法官越“雷池”,标新立异,也不需要法官独奏独唱,法官的思维甚至不允许有超越的与众不同。法律实际上就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则是规范社会所有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所有成员的行为都必须符合这种规范,而纠纷产生后,作为裁判者的法官判决的标准也只能是这种规范,唯此才能彰显法律的公正。
(二)法官必须坚持司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为民是辩证统一的。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司法为民落实到实处的理论支撑。任何制度的形成和开展均需要理念的指引。司法为民思想正是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支撑下形成的目前我国司法实务的目标和追求。没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司法为民的具体落实就可能失去方向或留于形式。2、司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司法实务中的体现和目标。司法为民并不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涵的一部分,它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肖扬说,司法为民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是通过公正、高效、文明的司法活动实现的,必须落实到保护人民、打击犯罪、制裁违法、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的审判过程中去。3、司法为民拓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司法实务中,新类型及疑难案件的出现,需要法官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司法为民角度出发进行审理。在此一过程中,充实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理念的延展性。
(三)法官必须坚持司法公正。公正是司法的第一属性。没有公正,司法便失去存在的价值。现代意义的公正有两层含义:一是公平,二是正义。公平,要求法院在司法活动中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保证诉讼各方平等地行使权利。正义,要求司法活动追求科学和真理,摒除邪恶与反动,实现文明。法院之所以在社会上成为最受尊重的机关,就是因为它代表着公正。法院作为社会终极裁判者,也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终维护者,是处理案件、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公众需要公正、期待公正, 是法院审判工作的催动力之一, 否则公民或法人的纠纷完全可以自行了结,无需耗费人财到法院诉讼。《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就将“保障司法公正”摆在首要位置,可见司法公正的重要所在。
法官作为司法人员,行使的是国家的公权力,其灵魂就在于它的公正性。法官要在行使司法权的活动过程中,从主体到客体,从内容到形式,从程序到实体,均应达到公平正义、合理有序。因此,构建一支高效、廉洁、职业化的法官队伍,则是维护法律权威、保证司法公正的核心。
(四)法官必须树立大局意识。有的法官认为,作为一名法官只要严格依法办案就可以了,实际上这种观念是偏面的,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一样,“严格依法办案”会有不同的理解,因为这里有个法律理解和法律解释的问题。讲不讲大局,要看是不是在正确的政治方针指导下去理解法律,这就是符合大局的要求。综观我国的法律,没有哪一部法律不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法律就是党集中人民的最高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每一部法律的制订,均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都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这是原则。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不能简单的机械套用法律,孤立办案,一味强调司法独立和政治中立,而置国家利益、大局利益于不顾,这有违人民司法的功能。法院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就是要讲政治,讲党性,胸怀大局,要正确处理好服务大局和立足本职工作的关系,克服单纯业务观念,在执法过程中努力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而不能如流水线上的技工一样,一判了之,完成工作量就万事大吉了。
(五)法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我们国家,法院法官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审判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审判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法院工作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与时俱进。司法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一部分,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是人民法院正确执行宪法和法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根本保证。依法独立审判与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的、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主要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而不是干涉法官依法独立审判,代替或者指挥法官办理具体案件。法院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是脱离党的领导,而是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用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指导审判工作。
二、法官法治理念的审判价值
所谓“法官的法治理念”,简单地说就是指法官的审判观念,即法官对案件如何审判的认识和信念,或称为法官的审判价值观。在司法审判中,法官的法治理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法官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审判作风,就会得出相应的审判结果。而法官所具有的审判风格,会导致一种法治理念的形成。
每一位法官在办案中,都会按照自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通过行使审判权来表现其法治理念。在我国,法官是人民法官,法官通过行使审判权表现的法治理念应当是代表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审判价值观念。根据审判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法官要树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的法治理念,以确保各项审判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新时期,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命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发展人民法院的审判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丰富了法官的法治理念内涵,即各级人民法院的法官都应当树立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
法官应当树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是最先进的审判价值观念,必须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审判认识和审判信念。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教育和“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等活动实际,我们理解法官应树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广大法官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一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审判观念,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二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审判观念,依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要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审判观念,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四要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审判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五是要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审判观念,始终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当前,法院系统正在深入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每一位法官的头脑,使之成为法官的法治理念,以保证人民法院的法官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色。各级法院的法官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争当依法治国的有力促进者、公平正义的坚强守护者、服务大局的模范执行者、党的权威的有力维护者,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审判实践,才能切实搞好人民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确保人民法院审判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法官的神圣职责。
三、法官必须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
法官要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既要接受宏观的法治理念的指导,又要注意微观司法理念的遵从,同时,还要注意原则的适度把握。
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教育活动,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和深刻内涵,并自觉地在司法工作中贯彻实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精神。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障。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牢固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司法理念不完全相同。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对司法工作的要求和我国司法实践的经验在理念上的反映。是基于社会主义法律上意识而产生的对如何进行司法工作总体上的认识,对司法工作本质和内涵在理念上的把握,是指导人民法院进行司法活动的理性认识和观念。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司法环节的具体化。人民法院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将其具体化为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无疑针对性更强,也更能在司法工作中贯彻落实,效果更好。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包括:(1)价值理念。就是“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以人为本在法律上就是以主体的权利为本。权利是诉讼基本动力。认真对待权利对社会各个阶级特别是将工人阶级的权利给予平等的保护,应成为司法理念的核心。“公正司法”的目的是“一心为民”,司法为民应该永远成为支撑人民法官司法理念的基石。衡量一名法官是否具有司法为民的理念,主要标志是看其在司法活动的全过程中,能否洞察民情、知晓民意、关注民生、维护民权。(2)民主理念。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民主政治观。司法民主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性,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司法方面的具体体现。审判工作的合议制、陪审制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3)公正理念。就是以实现正义为根本价值,以形式正义为基本保障。公正是社会主义司法的首要价值追求,要支持公正优先,兼顾效率。要通过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的权利诉求平等地获得司法救济,即使他们之间存在诉讼资源和诉讼能力上的差异。(4)效率理念。就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及时实现。司法活动是为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秩序而进行的,要求法官在法律规定审限内提高效率,尽快解决纠纷。(5)公开理念。就是以保障尊重当事人权利为主要内容,以维护司法公信力为主要目标的审判公开。增加审判的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6)中立理念。就是以平等保护和不偏不倚为基本要求,以适当行使职权促进诉讼能力平衡为实现途径的司法中立观。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应独立思考,自主判决,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充分保障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7)和谐理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思想在以实现“公正效率”为目标的司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司法职责、司法过程各主体之间、司法工作模式和司法目的都要和谐。通过司法和谐促进社会和谐。(8)诚信理念。司法诚信是社会诚信的最终保障,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司法信用,这个社会信用体系就会土崩瓦解。要重建司法信用,使我们的法官成为社会信用的楷模,法院成为社会诚信的模范。(9)独立理念。实际上,法院是由国家权力机关授权作为社会公判机关存在的,私人利益之间、私人和公共利益之间甚至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都要由法院来公断。科学的国家管理制度一开始就把法院作为独立的机构进行设计的。否则法院超越不了利益冲突,做出的公判就会被质疑。在确立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时,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取向,不可完全照搬西方的东西,但不拒绝符合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与社会发展潮流相一致的东西。
四、法官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长期性
法治理念的产生和确立,并成为法治实践活动的正确思想指南,应当与其存在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法律文化和价值观相适应。我国社会制度是先进的社会制度,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经过不断完善,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始终充满活力。这是中央政法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解读。由此,我们理解到,一种理念的产生,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一种理念的实践,也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法治理念的创新更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我们从理念的“蕴蓄-产生-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就能够认识到其中所固有的长期性。因此,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必然具有同样的属性。
首先,我们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要真正领会这一科学理念的内涵,在工作实践中加强消化理解,真正从灵魂深处认识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意义和实践价值,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其次,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结束后,每一名法官都应当全面地正确地持久地履行好工作职责,始终由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我们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加强自我修养,有效抵制消极腐败现象的蔓延,特别要防止各种不正当利益的诱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们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长期性”,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认识到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长期性,才能更加注重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础建设,才能把这次活动的成效更好地引向深入,才能坚持不懈地巩固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已经取得的成果,才能及早对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的审判实践,才可能丰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发展创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适应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长期性的需要,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牢地扎根在每一位法官的头脑中,永远保持法院审判工作的政治方向!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