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场面
❶ 法院开庭可以录像吗
未经允许不能录像。法院审理案件,分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两种形式。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不容许旁听,当然更不容许记者录像;公开审理的案件,公民可以旁听,当然记者也可以旁听。但旁听人员未经容许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记者也不例外。
一、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开庭期间不允许私自录音录像。
根据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未经法院允许,全体人员需服从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指挥,遵守法庭纪律,不得在庭审期间,进行拍照、录音和录像等活动。因此在开庭之前,书记员在宣读法庭相关纪律时,会要求在场人员关闭手机等一切可进行录音和录像的电子工具。且庭审现场装有监控,若发现私自录像,会受到一定惩罚。
二、为保证法庭秩序,并维护其庄严形象。
在庭审现场,当法官公正严明的审理案件时,突然发出咔嚓咔嚓的拍照声。而且有人站着录像,有人坐着录像,就差没有挥舞着荧光棒了,这种场面会严重影响法庭的庄严形象,降低人们对于法律权威性的认可度。其次对于上述混乱现象,工作人员需要不停的维护庭审现场秩序才行,这样势必会干扰审判人员对案件的审理,将不利于案件审理的顺利进行。
三、避免有心之人断章取义,故意篡改庭审事实进行散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法律案件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个人隐私、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其他秘密事项等。在审理这些较敏感案件时,允许现场人员随意进行录音或录像。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个人利益或其它不正当缘由,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录音录像资料进行篡改,歪曲法庭事实,并散布在各种新媒体传播渠道上。此种做法很容易误导公众,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同时给当事人带来精神上的伤害。现代社会网络暴力和网络舆论的可怕,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庭审活动录音录像的若干规定》
第十一条 当事人、辩护律师、诉讼代理人等可以依照规定复制录音或者誊录庭审录音录像,必要时人民法院应当配备相应设施。
第十五条 未经人民法院许可,任何人不得对庭审活动进行录音录像,不得对庭审录音录像进行拍录、复制、删除和迁移。行为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规定追究其相应责任。
❷ 你碰到/听过的最奇葩的离婚判决是怎样的
我听过最奇葩的三个离婚案例:
1、一对小夫妻来法院闹离婚,男的指责老婆有外遇。法官说,提交一下证据。男方就从文件夹里缓缓掏出一张照片——上面确实是他老婆和另一男子在勾肩搭背。等拿到照片再定睛一看,一个没憋住,笑的牙套差点喷出去!因为,照片上那个搂着他老婆的男人是陈奕迅。
原来,她老婆是陈奕迅的脑残粉,这照片是她自己P的。但是不管她说啥,他老公也不相信,于是老婆一气之下说,离就离!俩人就打到了法院。走的时候她老婆还有点不好意思,一直对法官说:让你们见笑了。
他家马桶堵了,水流下不去。她老公边用马桶塞通马桶,边责骂她水果吃的少便秘,弄的马桶堵住了,甚至让她再有下次,直接去公共厕所,也别想在家里上厕所。没开玩笑。然后,她老公越通越来气,让她自己来通,通不完就不要睡觉。
她觉得虽然自己确实便秘,但谁保证就是她导致的厕所堵呢?她上完厕所的时候也正常冲水了,也没堵啊!再说了,他也从来不吃水果啊,怎么他回来上个厕所马桶就堵了,还往别人身上赖?
两人就此吵了起来,越吵越凶。没两天,女方提出了离婚,男方不同意。女方认为,便秘不是一朝一夕能治疗好的,何况她容易便秘的种种原因男方都知道,却半点不理解。女人产后本来就身心最脆弱,因为这种事在家破口大骂,还羞辱人格,甚至不让她在家上厕所,欺人太甚!
男方不同意也没用,女方直接起诉,非离不可!婚最后确实是离了,但也是可怜了孩子。
❸ 江西一持刀凶徒窜入法院被法警制服,现场有多惊险
江西丰城一名持刀的凶徒遭到警察的追捕,凶徒在慌不择路之下逃到了法院里面,边逃跑边用手里的大刀砍向身边的车辆,手里拿着的刀非常长,非常的危险。当凶徒被警察追捕到法院的时候,法院的法警发现有情况,于是立刻参与了抓捕凶徒的行动,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警察手里也拿着长长的棍子。面对警察的追捕,凶徒的内心肯定是很紧张的,手里紧紧握着大刀。警察不断的向前试探地对他进行逮捕,而凶徒边砍边退,最后退到了法院的台阶下面,他站在台阶上,手里握着大刀面对着警察,警察劝说他放下武器,接受法律的制裁,就在前面的警察与凶徒谈话的时候,趁凶徒稍微的走神,后面的警察看到这样机会非常难得,于是一个健步就冲了上去,将他手里的刀夺了下来。就在这时,身边的警察和法警同时冲了上去,这才将他制服,将他带回了警局。
❹ 劳荣枝身背3大罪行,为何受审时不用穿囚服出庭
现在我国法庭上,嫌疑人在受审的时候不穿囚服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个例。这体现出我国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外在表现。
从原先的有罪推论,改为现在的无罪推论
我国相关部门早在2015年2月13日,就下发了《关于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出庭受审时着装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开庭时,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不再穿着看守所的识别服出庭受审。
从此刻起,刑事犯罪嫌疑人在出庭受审的时候,不必穿囚服(或者识别服)上庭。这也是避免给他人造成一种不好的印象——穿囚服的都是有罪的。
毕竟,在没有经过法院正式审理宣判之前,主观上判断嫌疑人有罪是有悖于现行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这也充分体现了法律的人性化、客观化,并且从原先的有罪推定变革为现在的无罪推定。
比如:在2015年郭美美一案在北京东城区法院审理时,郭美美穿的就是便装。
同样,我国司法部门出台的相关犯罪嫌疑人出庭时候的着装要求中,明确规定不得要求被告人穿囚服参加诉讼,即便是有穿囚服,也必须在进入审判庭之前更换便装。
结束语
在法庭审判之前穿不穿囚服,戴不戴手铐,或者说从原先的犯罪分子到如今的犯罪嫌疑人,一点一滴的变化,象征着我们国家司法制度的进步,同样也象征着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理念的逐步贯彻。
衷心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犯罪事件越来越少,人民越来越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