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公证座谈
Ⅰ 公证是什么意思
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以下是关于公证的详细解释:
一、公证的性质与目的
公证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旨在预防纠纷、维护法制、巩固法律秩序。公证活动在民事争议发生之前进行,通过对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认可,从而防止潜在的纠纷,减少诉讼的发生。
二、公证与诉讼的区别
公证与人民法院的诉讼活动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公证活动是对法律行为、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事先证明,而人民法院的诉讼活动则是在民事权益纠纷发生后,由当事人起诉并由法院进行裁决的过程。因此,公证不能为当事人解决争议,而诉讼活动的目的是解决已经发生的民事权益纠纷。
三、公证申请所需材料
根据《公证程序规则》第十八条的规定,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时,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 身份证明:自然人的身份证明,法人的资格证明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及其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 授权委托书:如委托他人代为申请,代理人需提交当事人的授权委托书,法定代理人或其他代理人需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 申请公证的文书:涉及申请公证的具体文书。
- 证明材料:申请公证事项的证明材料,涉及财产关系的需提交有关财产权利证明。
- 其他相关材料:与申请公证事项有关的其他必要材料。
综上所述,公证是一种预防性的司法手段,通过事先证明法律行为、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有助于维护法律秩序和减少诉讼的发生。
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2020修正)
第一条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依照公证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民事赔偿的,应当以公证机构为被告,人民法院应作为侵权责任纠纷案件受理。第二条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起诉请求变更、撤销公证书或者确认公证书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告知其依照公证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可以向出具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提出复查。第三条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所公证的民事权利义务有争议的,可以依照公证法第四十条规定就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的民事权利义务有争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依法不予受理。但是,公证债权文书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除外。第四条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提供证据证明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在公证活动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公证机构有过错:
(一)为不真实、不合法的事项出具公证书的;
(二)毁损、篡改公证书或者公证档案的;
(三)泄露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四)违反公证程序、办证规则以及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制定的行业规范出具公证书的;
(五)公证机构在公证过程中未尽到充分的审查、核实义务,致使公证书错误或者不真实的;
(六)对存在错误的公证书,经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申请仍不予纠正或者补正的;
(七)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强制性规定的情形。第五条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申请公证致使公证书错误造成他人损失的,当事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公证机构依法尽到审查、核实义务的,不承担赔偿责任;未依法尽到审查、核实义务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明知公证证明的材料虚假或者与当事人恶意串通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六条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明知公证机构所出具的公证书不真实、不合法而仍然使用造成自己损失,请求公证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七条本规定施行后,涉及公证活动的民事案件尚未终审的,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本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