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事件法官
『壹』 遇害女法官常常加班到凌晨,法官的工作有哪些
近日,据媒体报道湖南高院副庭长周春梅遇害,她是一名优秀的法官,曾被评为年度办案能手,法官梦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于是自从从事自己喜欢的这份工作以来,坚持白天开庭和接待当事人,晚上写审理报告和判决书,于是常常加班到凌晨。法官这份职业也是和其他职业一样,等级越高,那么责任也就越大,对于优秀的法官来说,审理的案子也是比较多的,所以会比较忙。这也提醒了大多数女性,平时晚上出门在外要注意安全,因为社会上总会存在一些恶人,如果是一个人最好不要太晚了出去,这是很不安全的,如果真的有必要出去,就应该找个人结伴而行,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自身安全还是很重要的。那么,对于社会上这样的害群之马,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让人们吸取教训,从而让社会更安定些。
『贰』 “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说说法院加班的那些事儿
最近,法院巨制电视剧《底线》正在热播中,时间关系,确实没有观看,不敢写出啥剧情评论文章。不过,这是近些年法院少有的热推司法题材影视之一,据说其中创新不断,剧情里闪烁着不少近些年社会热点案件的演绎。很多法院人也评价不低,称剧情中贴地气的反映了一些法院内部的“吐槽”事项,比如说领导少办案、工作加班多、上级法院案件少等等。例如,以下的这个剧情截图:
法院近些年加班多,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打开“法院加班”的搜索项目,成百上千条的,都是各地法院,尤其是中基层法院加班的官宣。尽管屡受吐槽,诸如天天给人家裁判加班违法,自己却在行政命令加班;年底加班也就罢了,已经发展到全年常态化的加班;一边是不断爆出积劳成疾突发猝死的新闻,一边还在不停的通知加班等等。
在文章的留言区,“通知:本周六周日正常上班,执行考勤纪律。政治部2022年9月23日”;“今天周六,我们全员加班,还是强制加班,院领导要督查通报的”;“最新通知领导开个短会,通知国庆节不休息了,继续结案。长时间的高压,也不知道我和战友们还能坚持多久!”.;“九月开始,二四六加班”;“今年除了七月,都在加班,孩子要傻了”.....
满满的都是法院人自己正在加班的回应。有的称,剧里说的已经客气了,周六周日加班之外,平常工作日也要延长工作时间加班了。也有法院非正式人员留言,享受司法待遇的加班也就罢了,临聘人员拿着1500元的工资,也要让天天跟着加班,难怪书记员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批又一批,剩下的都是不差钱也不干活的了。
在很多人印象里,加班加点,是敬业的表现。除了法院加班多之外,据烟语君所知,很多公职单位,近些年加班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乡镇,基本没有周末概念,春天防火、夏天防滑陆汛、秋天扶贫、冬天换届,更别说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包村驻点、企业走访、保户联系等等了。
问题是,偶尔的突发情况加班加点,确是工作的需要、敬业的表现,但常态化的加班加点,会产生高效率、高质量吗?有多少人加班加点从事的是必须性的工作?
如电视剧《底线》剧情截图交代的,周六法院加班从事的,是去小区普法宣传。法院到居民小区搞现场普法宣传,有必要吗?如今都进入了手机物联网时代,法院公开一个典型的案例庭审直播,公开一份辨法析理、弘扬正气的裁判文书,网上的点击量就会动辄成百上千万次,还用一份一份去发法律宣传单吗?再说了,各级都有专门的普法部门,法院去针对具体居民的现场普法,是不是也有违法院的中立性呢?......
为了完成普法任务,而让一大堆案件没有审完的法官去小区加班普法法律规定;宁可选择低效率的现场普法,而不是扩大网上公开庭审直播、裁判文书范围,是不是也是一种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形式主义加班呢?
携埋2018年2月20日,《人民法治·法律实施》曾经刊载过一篇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勤国撰写的文章,其中提出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法官不堪重负,必然导致司法制度失去活力。
文中提到,各地法院都在追求法官多结案、快结案,但法官的思维和程序的限制都占用时间,日均一案的法官必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体能和心理都不可能长期为之,这是一个生理常识。我国的诉讼程序是大陆法模式,再简单的案件也得讲究程序,法官必须交代完该交代的,必须让当事人、律师、公诉人说完该说的,这是一个时间常识。
有限的法官和不断增长的案件的矛盾之下,法官所能从事的工作不限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否则就会出现人少事乱的局面。依照目前的办案压力,法官能有多少精力关心参与合议的案件、精心维护自己审判案件的质量?
电视剧里说法官经常加班,反映了事实,但说是法官进小区普法,有点言过其实了。现实中,进小区普法的,多是宣传人员和司法辅助人员,最多有个带队领导法官就不错了。法院加班的做多的理由则是——结案!加班时间,少有安排开庭的,有限的法官,个个都是忙于加班写判决。动辄百分之九十多的结案率,工作时间不是安排开庭,就是接听电话,大多数判决是出自法官的加班时间,不是有法官回家写判决猝死的新闻吗?
于是乎,谈法官加班,离不开的话题是,各级法院对于结案率等各种率的追求。犹如本号一直说的,靠加班加点赶出来的结案率,一则数据的真实性已经偏离了正常的工作能力,长此以往,轻则导致数据失真上级决策失误,重则让同级法院、各个法官之间陷入恶性竞争甚至虚假结案。
二是疲于应付结案任务的法官,在身心健康受到辩让蚂影响、个人考核利益密切挂钩和案件审判质量之间,会作出如何的选择呢?会不会出现为了结案,该查明的事实不查明、该开庭的案件不予开庭、该正常受理的案件直接裁定驳回不予受理呢?
看到那些拄着双拐打着石膏腰疼站着开庭、拔下吊瓶直接就回单位去加班、手术之后不遵医嘱赶紧报到上班的法官事迹,确实令人感动。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是为了工作,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身体健康。感动之余,又有几人深思过,他们为何这么拼命的加班呢?他们加班要完成的工作,是出于不合理的考核要求,还是真正的使命感使然呢?
很多当事人、律师抱怨法官态度不好、处事潦草、工作应付,可能想不到的是,他们面对处理案件的法官,可能是因为结案数太少,正在面临着纪律处分的恐惧;可能是已经连续工作了半个月没有休班,晚上做梦都会做起来在写判决;可能家里的孩子或是老人正在生病住院,自己牵肠挂肚却没有时间去陪护等等。如此的状态下,能要求他们和蔼可亲、耐心细致的处理案件吗?
综上,法官的长期加班,不仅对他们,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上文中的那份判决,大家猜,是不是出自某位法官的加班之作呢?)事实证明,历经了司法改革数年之后的理顺和稳定,法院还是陷入了案多法官少的境地,各地法院疲于加班应付,已经说明了问题。是不是该考虑增加员额法官数量了?
『叁』 南京彭宇案的法官王浩现在什么情况
南京彭宇案的主人公,法官王浩,他的现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人质疑他是否真的受到了某种“报应”。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何人们对他的遭遇如此敏感。王浩法官曾经因为彭宇案的判决而备受争议,案件本身涉及道德伦理与司法公正的双重考量。然而,这位被指称“不称职”的法官,却似乎并未因判决而受到实质性的职业打击。作为南京公务员的一员,他依然享有稳定的收入,年入二十万以上,工作生活节奏相当悠闲,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让他无需承受过多的工作压力。
尽管失去了晋升领导的机会,但这对于他来说似乎并非坏事。失去了加班的负担,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比如炒股、从事私活,甚至有暇陪伴和教育孩子。这样的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舒适和自由。有人不禁疑惑,这种从繁忙到安逸的转变,是否就是所谓的“报应”?
然而,这样的质疑背后,实际上是社会对法官公正与廉洁期待的失落,以及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对于那些辛辛苦苦追求学术成就的985硕士们来说,他们或许渴望的正是王浩法官现在所拥有的这种轻松生活,但那并不代表他们认同其在彭宇案中的表现。公众对于法官角色的理解,期待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质量,更是法律的公正和道德的底线。
因此,对于王浩法官的现状,我们或许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法律的裁决与个人生活的改变是否应该成为衡量正义的标准。只有当法律判决与公众期待更加契合,法官的职责与道德责任得到充分履行,这样的“报应”才会真正有所谓的“应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