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明示
❶ 法官加当事人的微信,算不算是私会当事人
加微信这个行为不算,除非法官明示或者暗示因不可告人的事情私下与当事人见面,或者接受当事人邀请私下会面,否则不构成私会当事人。现实中,有很多法官为了提供工作效率,会加当事人的微信,但一般法官用来加微信的号码都是法院内部备案或者是法院直接给办理或分配的,也就是说是得到许可的,所以加微信并不构成私会当事人。
法官是在司法机构中审判人员的通称,司法权的执行者。在不同法系中法官的角色不尽相同,但要求都是不偏不倚、不受他人影响或制肘、大公无私地根据法律判案。日本的法官称为判事,台湾的法官以前称为推事,后来改为法官。
法官是依法行使审判权的审判人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
❷ 法官揭秘四种高考招生骗局都有哪些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考生及家长进入令人焦虑的报考志愿期,而此时也是涉高考招生类诈骗的高发期。
葛某假称自己是军分区后勤部部长、大校军衔,张某外甥高考成绩不理想,葛某承诺以42万元价格帮其入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并收受20万元定金,约定余款拿到通知书后交纳,办理不成退款。
9月入学时事情没有办妥,张某要求退款;葛某遂称快要办妥,安排考生到医院体检、参观军事基地,并拿出去年的招生通知书。张某再次要求退款,葛某又称无法办理军校入学,但补22万元可以入读北京大学。葛某收到钱后出具收条写明“办不妥10月10号以前退清全款”,后事情未办成,钱款未退赔。葛某以同种手段诈骗他人20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法官提示:几乎所有案件中犯罪分子均书面承诺办不成退款,但在被害人要求退款时会以风声紧、已办成入学手续等方式拖延、不接电话甚至二次行骗。因此,不能因承诺退款、事成交尾款而上当受骗。
骗局二: 声称“有关系”,考试没名次
因儿子是美术特长生,张某想托人在校考中找找关系,遂联系到在北京办培训班的杨某。杨某称自己有关系,可以保证考生在中国传媒大学比赛中获得前三名,以此收取15万元定金并签订培训费协议。
此后考生没有通过初赛,杨某解释风声紧,可以继续运作北京工业大学。失败后,杨某称可以继续操作中央民族大学,保证在校考中取得前50名,但要继续交15万元。张某交钱后其子在考试中未取得名次,杨某拒绝退款,后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法官提示:部分辅导学校收取高额辅导费,并明示或暗示家长该费用用来跑关系。用领导掌握有录取名额等名目收受钱款,其实这是辅导学校虚构名目来赌运气,或根本就是骗局。
骗局三: “北大统招生”沦为培训班学员
谢某因儿子高考成绩不理想,通过关系找到刘某为其办理北京大学入学事宜。刘某表示通过第三方途径交纳48.5万元给北大,就可以去北大汇丰商学院,享统一招生待遇。
交钱后,直到学校开始军训,谢某儿子也没有收到通知书。刘某答复说有变故,不用参加军训直接入学。9月中旬,刘某在北大附近宾馆将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录取通知书交给谢某,并称实际入读的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通知书是学校怕影响不好做的幌子。谢某在刘某陪同下到北大国际交流中心向工作人员交纳学费等5.2万元,后发现就读的是短期培训班遂退学。刘某拒绝退钱,后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
法官提示:学历教育学生须通过高考招录,高校无法仅收钱办理入学。目前,确有高校联合社会力量合作办理港澳台侨胞班、短期培训班、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家长可直接向学校核实具体性质,不要因在学校内或其周边而盲目轻信。
骗局四: “本科”四年换回一张假文凭
王某父亲通过关系找到自称是中国政法大学老师的刘某,协商以30万元价格办理统招生入读。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刘某告知王某先以插班生身份入学,给其一张课表让其上课,并以校内宿舍紧张为由安排校外宿舍。刘某为王某办理了学生证,被学校保安以有问题为由没收;期末时王某无法参加考试,刘某告知其成绩可以人为操作。王某发现在学校内网上没有其信息,刘某又表示学校查得严,毕业时会办好。王某毕业时,刘某给其毕业证、学位证、三方协议、报到证,但其参加工作后单位无法在教育部网站上查找到毕业证书编号。
刘某等人通过类似手段共实施诈骗9起,犯罪金额220万元,后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法官提示:虚假入学是近年来开始成型的作案手法,罪犯通过伪造录取通知书、安排学校附近入住、旁听学校课程、山寨军训、虚假学生证等造成录取假象。该种手法的危害在于,为取信或捆绑被害人,罪犯会授意被害人不参加高考、放弃填报志愿或背离分数报考、虚假就读,造成财产损失的同时,会对考生求学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陷阱无处不在。
消息来自央广网。
❸ 法官的职责和义务都有哪些法官的职业素养有哪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五条法官的职责:
(一)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案件;
(二)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法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审判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办案,不得徇私枉法;
(三)依法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四)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审判工作秘密;
(七)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二.法官的职业素养有哪些?
1、要有至真至诚的司法信仰
法官要有对司法真诚的信仰,信仰用秩序的稳定来实现人的价值和需求,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用人文关怀呵护人心。司法能力的提升需要这种精神信仰做支撑,它影响着案件的价值判断,制约着职业的成熟发展。
2、要有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的态度
对于学习,近几年的司法活动的很活跃,诉讼法得到重新修订,实体法进行大幅修改,各个专业部门法律新生颁布,让法官对知识的更新及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工作,社会法律意识在增强,对司法品质的要求也愈加严格,明示法律的时代正在过去,析辩法理的时代开始迎来,从怎么审到为什么这么审,让法官对法律如何合理解析社会规则提出了更深思考。
3、要公正严明的审理,要高效便民的执法
审判是司法的生命,执法是司法生命的体现,作为法官,公平正义是内心恒守的底线,这是信仰,这是态度,这也是法律对法官本身的一种严厉约束。
如果司法不保护在权利上睡觉的人,那么司法自己本身就不能睡觉,司法的执行不仅需要有效率去实现当事人最急迫的诉求,还需要用最便利于当事人的方式去实现,司法不是什么奢侈品,法官的司法能力和办案水平也正体现于怎样将司法化为公民的普通公共品,将纸面的上权利变成实实在在的需求。
❹ (2019)最高法行赔申947号案是否属指导性案例
我国案例指导制度实施已近10年,指导性案例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在实务界和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共发布24批139例指导性案例,已被应用于司法实践的指导性案例共有91例,尚未被应用的有48例。
与2018年同期(78例)相比,被应用的指导性案例数量增加了13例。 援引指导性案例的案例, 即应用案例共有5104例,较2018年(3098例)增加了2006例,增幅显著。
其中民商事指导性案例有36例被应用于3690例案例,刑事类指导性案例有18例被应用于84例案例,行政类指导性案例有15例被应用于1106例案例,执行类指导性案例有5例被应用于94例案例,知识产权类指导性案例有14例被应用于76例案例,国家赔偿类指导性案例有3例被应用于67例案例。
5104例应用案例共涉及全国1106家法院,应用频率最高的仍然是指导案例24号,高达1033次。5104例应用案例中,法官明示援引1948例,总占比约为38%。 法官隐性援引共涉及2886例,总占比约为57%,法官隐性援引依然占比近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