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低素质法官

低素质法官

发布时间: 2021-01-16 09:05:41

㈠ 年轻法官需具备哪些司法职业素养

民法官所需的职业素养
法官应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所谓法官的“悲天悯人”,是指对国家和社会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对基层人民群众要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怀。时时刻刻对基层群众抱有同情心,甚至换位思考,把自己处于当事人的位置,才能做到“司法为民”。
法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坚守职业道德。法官也是人,也有人的弱点,容易受到诸如收入、权力、美色、娱乐、闲暇等的诱惑。但是,法官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品格高尚的人。一个能够拒绝物质诱惑、坚守道德原则的人,才能取信于人,也才能服务于司法。法官应坚持职业道德,做一个勤勉和谨慎的人。
法官应具有良好的文化及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使法官做到尊重和理性。法官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熟知文学、哲学、历史、经济等知识,不仅仅给判决文书增加理性思考,也在审判时能够具有足够的广博的知识,从更加宽广的角度审视纠纷的解决途径。
法官应具有良好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主要是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庭审驾驭、裁判思维、裁判效率、文书制作等能力。这是一个法官的基本职业技能。在新类型案件越来越多的时代里,司法能力也应当与时俱进。在“调判结合、调解优先”的工作方针下,调解能力也是广义上的司法能力,不过裁判与调解对法官的要求是不同的,在不分裁判法官和调解法官的情形下,一个优秀法官应同时具备良好的裁判能力和调解能力。

法官应具有良好的司法形象。司法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法院的最直观的认识。司法形象是指法官对当事人的态度、言语、举止等。法官的态度应当谦和、耐心,言语应当文明,不一味追求法言法语,举止应当大方得体。司法形象是内心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对当事人的尊重和对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现。美国司法界将司法裁判中的法官的好脾气称之为“司法涵养”,这一术语反映了好脾气在良好的司法裁判中的重要性。审判可能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气质、情感、经验等等将会影响审判,因此良好的司法形象不仅仅构建良好的法院公众形象,也是公平正义的前提性要求。
法官应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丰富的社会阅历,不仅仅有助于与人处事,更有助于案件的裁判。社会阅历有助于法官找到解决纠纷的最佳办法,也能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对案件的洞察力,可以更加有助于发现案件背后的因素和纠纷形成的根本原因。
法官应具有实现公平正义的理想和勇敢精神,应当是一个孤独的理想者。法官职位并非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坚守公平正义的理想。在纷扰与躁动的社会中,坚守公平正义的理想,注定是孤独的。一个法官应当具有坚守公平正义的勇气。法官不畏惧外在的暴力威胁,同时一个具备勇气的法官,将会严格依法办案,而不会为了迎合舆论而牺牲法律的公平正义。因此,法官的勇气首先是对待暴力威胁的勇气,其次是坚持法律信仰的勇气。
职业素养是指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学习、实践综合作用的结果。法官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他的司法理念、司法形象和司法能力,也包括他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
司法形象是指法官的仪表、态度、言行等。这是社会公众对法院最直观的认识。在办案过程中,他总是保持文明、谦和、耐心的态度,给当事人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司法能力主要是指裁判能力,包括法律学养、裁判思维、庭审驾驭、文书制作、审判效率等,在“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下,也包括调解能力。
法官的工作针对的对象是“人”,使用的手段是“法”,在工作中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十个字:“正人先正己,修业必修身。”他很注重个人修养,坚持堂堂正正做人,淡泊名利,清正廉洁,在内心深处有自己的人格追求。他很爱惜羽毛,坚持无愧于当事人、无愧于亲人和朋友、无愧于身上穿着的法服和胸口佩戴的法徽。

㈡ 一个法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法官法》
第九条 担任法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二十三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五)身体健康;
(六)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这是法定条件。目前需要有司法资格
素质需要为人公正、清正廉洁,这属于职业操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结合社会实践,法官应具有的素质,归纳 起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政治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第34条规定:“法官应当加强修养,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忠实地执行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条明确要求法官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素质,就是一个人学习修养达到的程度。政治素质无疑是指一个人政治修养所达到的程度。良好的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审判工作,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严格依法办案、办求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佳统一”。 一个法官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没有大局观念,仅凭法律知识,就案办案,就会偏离政治方向、就会导致办案的法律效果说的过去,社会效果不好的被动局面。这是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悖的,对我们的审判事业十分有害。作为人民法官必须明确:“人生存不是为了打官司,打官司却是为了生存”。 二、良好的业务素质 《准则》第34条明确要求法官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要求法官具有较高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水平,具有较高的审判技能、技巧,熟练地法言法语运用水平,高超的庭审驾驭能力,较高的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较为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较高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精湛的裁判文书制作水平等。 三、良好的品质 品质,是指人的道德、品行。品质影响着行为。作为一个法官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质,就不能准确把握案件的是与非。在“权与法”、“情与法”、“钱与法”、“色与法”之间就会选择错误,就会导致错案发生。从而损害当事人权益、损害国家法律的尊严。 因此,作为一个法官应当加强道德修养,模范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品行,为公正审判储备高质量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不怀疑法官的司法活动。 四、良好的文体素质 文,是指文学艺术;体,是指健康的身体。并非让法官成为文艺人才,也不是让法官成为运动员。作为一个法官,写作裁判文书是经常的事,如果没有良好的文艺修养,就不会写出精彩的裁判文书来。多一些文艺修养,不仅提高法官的写作水平,而且提高法官的品行,品味。 我们一贯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一个法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整天躺在病床上或者一副病态损害法官形象且不说,就算具有再高的水平,也难以施展。所以,一个法官应当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身体,才能更出色地完成各项审判任务。 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 法官审案与社会各界都会直接接触,公开开庭更是法官与公众接触的主要途径。从这一方面说,法官也是公众人物。作为一个法官,如果不了解所服务地域的风土民情,就很难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佳统一。所以,一个法官就应当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熟知当地的民俗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同人民群众交流,才能把案件审的更好。 现在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搞素质教育。原因在于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只顾学习专业、什么历史、民俗全然不顾,这不懂那不懂成了时尚。那么,我们不仅要问:这样的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呢?什么都懂,不要求什么都精,我想这大概就是“知识渊博”的涵义。一个知识渊博的法官,面对案件、面对当事人、面对社会,就会潇洒自如,就会做到“快乐审判”。

㈢ 法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法官法》
第九条复 担任法官必制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年满二十三岁;(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五)身体健康;
(六)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这是法定条件。目前需要有司法资格
素质需要为人公正、清正廉洁,这属于职业操守。

㈣ 在你看来,有良知的法官应具备那些品质

一,法官职责
1、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案件;
2、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回。
3、院答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除履行审判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与其职务相适应的职责。
二、法官应当依法履行的义务
(一)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审判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办案,不得徇私枉法;
(三)依法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四)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审判工作秘密;
(七)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㈤ 法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你好,我国法官法对法官的任职要求有明确规定。高等政法大学、高等学校法律系版本科权毕业法学学士学位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学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学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初任法官采用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并且具备法官条件的人员中择优提出人选。

㈥ 如何提高法官的素质

这个暂时体系还不完善啊 基本分几大方面吧 首先各种法律要健全 其次整体国民道德水平素质要比较高 然后要有明确的监察体制啊、法官的福利政策体系啊、明确的奖惩机制和舆论导向等等

㈦ 法官应具有什么素质

复法官是指依照法律规制定的程序产生,在司法机关(一般指法院)中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是司法权的执行者。
具有的素质:一 专业素养,必须具有法律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学历要求,通过司法考试。
二 通过国家或者地方公务员招考笔试、面试被录用。大城市和发达地方的法院新进法官一般要求法学硕士以上学历。并且应当符合《法官法》所要求的全部条件。
三 具有职业道德素养。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和约束业外活动六个方面。

㈧ 司法部要深刻反省。法官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实在太低,阻碍了中国法制建设。要清理和整顿法官队伍。

我已经在清理和整顿了。但是要慢慢来啊。你稍稍等等再去法院起诉啊

㈨ 是法官素质决定了案件上诉率吗

-----读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第十一章有感 近日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的《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一书,文中有许多的观点给我很大的启发,但因才疏学浅终不能写下更多的理解。现就此书第十一章发表一点看法,这也是我跟室友争论了很久的一个问题。也许是我顽固不化吧,一直有种不吐不快之感,故勉强写点感受,不枉我读过一次。在第十一章《基层法院法官的司法素质——从民事一审判决上诉率透视》中,作者采取了最初步的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基本由基层法院法官审理判决的民事案件上诉率在10年内的变迁,分析了中国法官的专业水平。其结论是从案件双方当事人的满意作为司法公正的标准来看,中国基层法官的司法素质一直在逐步提高,这种状况表明中国法治的良好发展。对作者由一审判决上诉率下降推出中国基层法官的司法素质在逐步提高的观点,本人不以为然,具体原因如下:第一, 法官素质的提高只是上诉率下降的原因之一。由于基层法院法官素质的提高,导致法院作出的判决在一定程度上使双方当事人有中“这个判决是公正的”的感觉。在苏教授的文章中也对这一部分作了大量论述,他有个假设为“当事人认为判决是否公正是决定案件上诉率的决定因素”。他认为“如果上诉率持续上升,那么就意味着对诉讼当事人来说初审判决公正性不断降低;如果上诉率持续下降,那么就意味着对于诉讼当事人来说初审判决公正性不断提高。”所以,提高判决的公正性就意味着降低上诉率,而提高判决公正性的因素在法官,取决于法官素质。第二, 上诉率下降的原因之二是当事人法律素质的提高。因为“任何司法,即使完全公正,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上诉,总有一些人会认为自己的理由更为充分,对判决表示不满,甚至双方对判决都表示不满。”这种“认死理”的当事人也影响了案件的上诉率。因此,减少当事人的这种思想,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诉率。由此可以看出,当事人法律意识的提高,也会影响到判决上诉率。而近年来的普法活动和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正在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使那些因“认死理”上诉甚至上访的案件大量减少。第三, 法官素质太低导致当事人对法律失望,不想再采用上诉的方法来维权。由于司法腐败在社会上形成的负面影响和初审法官在一审中的具体表现,导致当事人对法律失去信心,丧失了基本的法律信仰。一审的失利结果使他们有种“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失落感,致使上诉率不正常的下降。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幅加快,许多人开始注重效益,他们不想因为上诉花费更大的精力、财力、时间和感情。所以,这些当事人虽然心理对法院一审判决非常不满,但却不愿上诉,也会导致上诉率下降。综上所述,我认为一审判决上诉率的降低并不能说明基层法院法官的素质就一定在提高,这里面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值得研究。比如上面提到的以及有许多案件被基层法官不择手段的调解掉了等等,咱以后再慢慢谈。

热点内容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论文 发布:2025-08-27 16:48:59 浏览:127
逆转裁判法官 发布:2025-08-27 16:45:49 浏览:678
司法考试大几 发布:2025-08-27 16:45:46 浏览:715
离婚律师11 发布:2025-08-27 16:44:43 浏览:828
假道德韩愈 发布:2025-08-27 16:37:36 浏览:850
行政法中的催告 发布:2025-08-27 16:24:08 浏览:344
假车祸骗保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7 16:15:55 浏览:44
大学职业道德的ppt 发布:2025-08-27 16:09:21 浏览:814
山西大学法学院张钧山西法律顾问 发布:2025-08-27 16:00:55 浏览:676
安全用电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27 15:28:26 浏览: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