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法适用法院地法
法院组织法不属于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在1954年9月2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79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第三号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和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修正)。
诉讼法部门指规范诉讼活动的法律。主要包括有《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另外,诉讼法部门还包括《仲裁法》、《监狱法》以及《律师法》等等。
诉讼法指的是规定诉讼程序的法律的总称,是打官司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诉讼法是典型的法律程序法。在中国有三大诉讼法,分别是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在法治比较发达的国家,除了以上三大诉讼法外,一般还有宪法诉讼。(中国目前还没有宪法诉讼,因此没有规范违宪案件审理的程序法)
㈡ 急!关于诉讼法的几个选择题!!16、人民法院审判案件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
人民法院审判来案件最基本的组自织形式:
1、送达:是司法机关依定方式和手续,将诉讼文件送交收件人的诉讼过程。
2、直接送达:送达传票通知书和其他诉讼文件应当交给收件人本人。
3、间接送达补充送达:将诉讼文件交给他的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的负责人代收。
4、已经送达留置送达:收件人本人或者代收人拒绝接收或者拒绝签名盖章的时候,送达人可以邀请他的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到场,说明情况,把文件留在他的住处,在送达证上记明拒绝的事由送达的日期,由送达人签名。
5、独任制:是指由审判员人独任审判的制度,其审判组织形式称为独任庭。合议制:是指由审判人员数人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的制度。
6、合议庭:是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基本组织形式。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设立的对审判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
7、审判组织:是指人民法院审理具体案件的法庭组织形式。
8、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是指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㈢ 二审法院用程序法来驳回上诉合法吗
这个问题应该分两种情况
1.你认为没有法律依据,但是法院认为有法律专依据情况下,属 法院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53条第一款,驳回上诉没有问题
2.你认为没有法律依据,法院同认为有法律依据情况下,再驳回上诉就显的不合法了
所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法律依据的客观性。
第一百五十三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
(二)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当事人对重审案件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
㈣ 何种情况下法院不能主动适用诉讼法时效的规定、种何种情况下法院可以主动适用诉讼法时效的规定
对于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回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答》第三条规定: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对于刑事案件,涉及公民的罪与罚,事关人权的保护,人民法院应当主动审查案件是否已经超过了追诉时效的规定。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二、《刑法》第八十七条【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㈤ 行政程序法适用于征地补偿安置行为吗
在人民政府作出征收补偿决定后,发现存在违法,为日后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留下隐患。被征收人既没有申请行政复议也没有提起行政诉讼,通过法律监督途径难以纠正错误。在当前的拆迁工作中存在着依法作出补偿安置裁决后,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错过了有效的申请期限,难以进入司法强制执行程序,使得拆迁丧失了强制执行的保障,对于“钉子户”无能为力。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畅通行政行为的纠错程序。行政机关是否可以自我纠错在实践中存在困惑,在理论上存在争议。作者根据行政行为确定力的相对性原理,结合征收拆迁实践,阐述征收补偿决定或者补偿安置裁决的纠错机制。
一、征收补偿决定或者拆迁裁决效力丧失
征收补偿决定是解决征收补偿争议的行政行为,拆迁裁决是解决拆迁补偿安置争议的行政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法明传(2011)327号《关于坚决防止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引发恶性事件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紧急通知》)要求,对涉及征地拆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凡是被执行人尚未超过法定起诉期限的,一律不得受理;凡是当事人就相关行政行为已经提起诉讼,其他当事人或有关部门申请先予执行的,原则上不得准许,确需先予执行的,必须报上一级法院批准。当事人在法定的起诉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维持之前,原则上不予受理先予执行,因此,在行政行为被诉至法院以后,其执行力暂时冻结,确定力处于待定状态。当法院判决维护被诉行政行为效力后,从行政行为转变成司法行为,效力进行了提升,通过法院强制执行,即实现了司法行为的执行力,也实现了行政行为执行力。
当事人在法定的起诉期限内没有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即行政行为交代诉权时应当在3个月内向法院起诉,未交代诉权时应当在2年内向法院起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八条条的规定,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180天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法》规定,应当在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逾期申请的,法院不予受理。说明行政行为在有限的期限内具有确定力和执行力。在征收拆迁实践中,通常由于政府或者拆迁管理部门的疏忽,没有在法定的期限内,就征收补偿决定或者拆迁裁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少数“钉子户”以维权为由漫天要价,满足其要求必将破坏公平补偿原则、破坏公平正义,不满足其要求就会影响征收拆迁项目的实施、损害多少被征收拆迁利益。政府或者拆迁管理部门显得非常无奈。如此尴尬状态,善后工作如何进行?是否还有补救措施?显然,不因为没有及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就会导致公共利益不能实现,也不能一味地放弃原则满足被征收拆迁人的要求而破坏公平正义。政府或者拆迁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依法纠错,实现行政行为的目标。众所周知,无论是征收还是拆迁,都需要评估,而评估报告的有效期为1年,超过申请期限一般都会导致评估报告失效,以评估报告失效为由撤销征收补偿决定或者拆迁裁决,然后重新作出征收补偿决定或者拆迁裁决。在超过法定的起诉期限后,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重新作出征收补偿决定或者拆迁裁决的法律依据和程序
行政机关依法纠错的程序应当在《行政程序法》中进行规范和调整,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行政程序法,导致行政机关纠错存在障碍。事实上,虽然我国没有统一行政程序法,但是,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了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法定条件,《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了补偿安置裁决的法定条件,这些法定条件可以作为依法纠错尺度和标准,可以说,纠错的程序为做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纠错的法律依据为做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即“遵循原路径”原则。具体来讲,行政机关纠错应当遵循以下规则:
1、纠错时必须遵循更加严格的规则。应当纠正的行政行为,应是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以及由于事实的改变和法律的修订而不适宜再存续的合法行政行为。这是由行政行为确定力的相对性所决定的。行政机关侵害相对人利益、违背公共利益、破坏公秩良俗的行政行为,法律不仅不禁止其纠错,反而要求行政机关及时纠正。同时,对于作出时符合公共利益,但由于超过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期限而无法实现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也应及时予以破解。但这种破解也只有在有确凿的证据证实原行政行为违背或已无法实现符合公共利益时才能进行。惟有如此,才能实现实质上的公共利益。
2、行政机关纠错的限制。按照依法行政原则,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都应予以撤销或变更。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即使行政行为违法,也不能将其撤销。如撤销授益行政行为意味着剥夺相对人基于对行政机关的信任而已经获得的利益,即信赖利益。当撤销授益行政行为时,可能会给相对人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对授益行政行为的撤销应予以限制。行政机关自我纠错时,对于授益行政行为,如果相对人主观上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应撤销该行政行为;如果相对人主观上没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原则上不能撤销该行政行为,除非不撤销会对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造成的损失明显地超过了应保护的相对人的信赖利益,这时应在给予相对人合理补偿后,撤销该行政行为。在旧城改造中,一些地方政府进行毛地出让,许多被拆迁人已经搬迁,只有少数被拆迁人拒绝搬迁,拆迁裁决已经超出了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为了实现开发商的信赖利益和多数人回迁的愿望,裁决只有撤销然后重新作出,再依法申请强制执行,才能实现开发商的信赖利益和广大被拆迁人的利益。
3、行政纠错中的唇齿关系。行政机关自我纠错既要纠正原行政行为的违法或不当,又要作出新的合法的行政行为,两者不可偏颇、不可省略,因此纠错和作新属于唇齿关系。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主要表现为:证据不足、超越职权、滥用职权、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行为不合理、不适当。对丧失确定力和执行力的征收补偿决定或者补偿安置裁决,可以径行撤销,效力戛然而止;而重新作出征收补偿决定或者补偿安置裁决则需要告知相对人并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在采信新的证据材料时应当给予相对人知悉和辩论的机会,这是行政程序公开、公正原则以及程序参与原则的基本要求。
在当前征收拆迁中,存在着政府、开发商、被征收拆迁人复杂利益的博弈,存在着政府热切期待与法院消极态度的矛盾,存在着新旧条例、新旧法律的衔接过渡,存在着发展考核指标与干部问责制度的矛盾,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解决的方法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一味地责怪法治不健全是徒劳的。吴邦国委员长指出,我国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坚持用正当程序原则、依法行政原则、权利保障原则、利益衡量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运用法律智慧破解难题,顺利实施征收拆迁,推动城市建设发展。
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试用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这解释第208条第三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08条第三款规定:立案后发现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裁定驳回起诉。
㈦ 诉讼法司法解释第十八条约定管辖是否必须有书面合同
是的。
约定管辖(协议管辖),应当以书面形式。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7)程序法适用法院地法扩展阅读:
协议管辖的限制
1、对协议管辖的限制一般说来,对交由外国管辖的限制比交由内国管辖的严格。限制有涉及诉讼主体的,也有涉及诉讼客体的。涉及诉讼主体的,有因当事人的国籍、或因双方或一方的住所、或因主体是自然人还是法人而加的限制。
例如,按照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第52条规定,只有外国人间和在意大利无住所的意大利人之间的诉讼才可约定交由外国法院审理。苏联及东欧国家原则上只允许社会主义法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契约得经协议交由外国法院管辖。
2、涉及诉讼客体的,一般国家的原则是:当事人不得将依法专属内国法院管辖的案件交由外国法院管辖,即专属管辖的案件不得协议管辖。一般地说,关于财产诉讼,除不动产外,允许协议管辖。关于诸如婚姻、家庭等非财产诉讼和非诉讼事件均不得协议管辖。
此外,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基于国际上理由或出于公共秩序原因,应属内国管辖而排斥内国管辖的这类协议为无效。在具体案件中,一方向他方施加压力而缔结的协议管辖,例如,经济强者一方迫使经济弱者另一方签订的附合契约 (adhesion contract)中有关协议条款也常被认为无效。
协议性质
1、协议的性质、订立、拘束力、方式及推定设定或排斥一国国际管辖权的协议能产生程序上效力,所以是司法性质的。这种合约可同规定实质内容的契约分别订立,也可载在同一契约内。
2、协议管辖可以总括规定,即表示将由契约所发生的一切诉讼受协议拘束;也可以特别规定,即对契约中特定事项有拘束力。协议的效力可规定为不仅及于协议时已存在的争执,而且及于将来可能发生的争执。
协议的方式,各国法律规定不同:可书面,也可非书面。大多数国家如奥地利、葡萄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均须书面。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也规定以外国法院代替内国法院的管辖的协议必须作成书面。有些国家虽不要求书面,但在实践上,一般都是书面的。
3、国际管辖,除由当事人间达成协议外,还可根据当事人在诉讼进行中的行为来推定。任何一方的单方行为可产生国际管辖权。例如,原告在对他本无管辖权的国家法院起诉,便可被认为自愿受该国法院管辖。
以后被告在本诉进行中对原告提出的抵消抗辩、反诉等也受同一法院管辖。因错误而提起的诉讼可以撤回。
至于何时,在何种情形下,以及用何种形式撤回,则须依法院地法解决。相反,被告对依法对他本无管辖权国家的法院提起的诉讼,不提出异议而进行实质性辩论,则可推定其合意管辖,事后不得再以无管辖权为理由主张判决无效。
因错误而应诉的,可否据此提出管辖抗辩,则须依法院地法解决。
㈧ 民事诉讼法是公法还是私法
民诉法是公法,因为民诉法的主体是国家公权力机关和提起诉讼的当事人,两者明显是不平等的,所以民诉法是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律,属于公法。
所有程序法(诉讼法),都属于公法。
㈨ 诉讼法的选择题 麻烦高手帮我做一下
BABDA DBDAD DBB
诉讼法律关系:是指人民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之间在诉讼过程中发生的,由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法所调整的诉讼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诉讼的特征:1)行政诉讼所要审理的是行政案件。(2)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方式进行的一种司法活动。3)行政诉讼是通过对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以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其中进行审查的行政行为为具体行政行为,审查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违法行政行为的侵害。4)行政诉讼是解决特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5)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具有恒定性。
行政诉讼被告的范围:具体有以下五类
1)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机关。例如,在行政处理决定书上加盖公章的行政机关。
(2)委托的行政机关。受委托的组织应当以委托机关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果也应当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承担。
(3)行政机构的所属机关。行政机构在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者超越法定授权的种类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都应当由所属的行政机关承担后果。例如,派出所作出拘留裁决,超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警告和50元以下罚款”的授权,属于种类越权,应当由所属的公安局承担违法拘留的后果。
(4)作出撤销行政机关的决定或者继续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被撤销的,应当由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承担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没有继续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的,由作出撤销决定的行政机关承担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
(5)其他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承担法律后果的行政机关。
刚刚考完民诉和刑诉,希望能帮到你:)选择题我能保证基本正确 呵呵 只有两个没有学过,不过我觉得学法律的都应该有法律体系,所以问题不大。
㈩ 三大诉讼法的共同原则和制度 三大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三大诉讼法的共同原则和制度
(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3)适用法律平等原则。
(4)诉讼以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原则
(5)人民检察院对诉讼实行监督原则。
(6)公开审判原则。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一律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不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时必须公开。
(7)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的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审判制度。
(8)合议制度。
(9)两审终审制。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三、三大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1,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2)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刑事诉讼法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
(3)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5)辩护制度。
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一方的指控而进行论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减轻或免除罪责的反驳和辩解,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辩护分为自行辩护、委托辩护和指定辩护。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委托下列1一2人作为其辩护人:①律师;②人民团体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辩护人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减轻或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6)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为了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各种法定强制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五种强制措施,即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
2.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l)调解原则。
调解是解决民事案件的方式之一,在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人民法院都可以主持调解。人民法院主持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即调解的进行,应当是在双方当事人愿意调解的基础上,调解程序应当合法,调解的协议也应合法。若调解未能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及时判决,不应久调不决。
(2)处分原则。
民事诉讼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依法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3)支持起诉原则。
支持起诉是指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支持起诉的限于侵权行为而产生的纠纷。
(4)辩论原则。
民事诉讼中的辩论,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的,参加者是当事人双方及依法享有辩论权的诉讼代理人。辩论的内容,是案件事实及争议的问题,包括案件实质性问题和程序性问题。辩论的形式,有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辩论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全过程,而不仅仅是限于辩论阶段。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双方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为当事人行使辩论权提供方便。人民法院应当重视辩论的作用,未在法庭L辩论和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法院裁判的根据。
(5)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的范围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财产保全分为诉讼前保全和诉讼中保全。
诉讼前保全要求具备以下条件:①发生了财产权益争议;③利害关系人申请并提供担保;③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
诉讼中保全要求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案件具有财产给付内容;②存在着由于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将来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可能性。
财产保全的措施有查封、扣押、冻结、变卖、限制支取到期应得收益、限制实现到期债权等。
(6)先予执行。
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下列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先予执行:①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案件;②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③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其他案件。但人民法院裁定先予执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者生产经营;二是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
(7)诉讼费用。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财产案件除交纳受理费外,并按照规定交纳其他诉讼费用。”诉讼费用实行“由败诉方负担”的原则,此外,依据不同的情况,还存在按比例负担、人民法院决定负担、原告负担、协商负担、自行负担、申请人负担、被申请人负担等情形。
3.行政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1)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原则。
行政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2)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且根据“先取证后裁决”的原则,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禁止被告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