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最高法院报告建议
① 被告是人大代表,在开庭前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去要开庭的法院听法院的工作报告,这合适吗我该怎么办
1、审议两院一府复的报告权应制当属于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个人是没有这个权力的。
2、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一定数目的代表可以组成代表小组,进行视察、调研、听取群众意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但法律也没明确规定可以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听取法院的工作报告。当然,如果是以视察或调研的名义听取某方面的工作,完全可以。
3、关于人大代表成为被告,一般都是指民事纠纷。即使刑事,对人大代表的处理也是慎之又慎,对民事,规定不详。
② 人大代表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是在行使什么权
监督权。法院院长、审委会委员、庭长、审判员都是由人大任命。
③ 如何加强和完善人大对法院工作的监督
1、通过统筹协调,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加强与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联络沟通,增强了与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接受监督工作广泛、深入、有效开展。
2、以旁听促执法,保障程序正义。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当组织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定期的深入本级人民法院旁听审判人员对具体案件的审判,尤其是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有重大影响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的旁听和监督,确保审判人员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切实履行审判职责,以庭审程序正义保障案件实体正义。
3、关注热点问题,适时监督整改。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当广开言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广泛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适时确定各个时期不同的工作议题,使人大监督紧贴群众实际需求,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3)人大代表最高法院报告建议扩展阅读:
加强和完善人大对法院工作的监督的意义:
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人大监督就是这道防线的最高“守护神”。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同级人民法院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是人大常委会的法定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实践证明,只有加强人大常委会对人民法院的工作监督,才能确保司法公正,才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我国宪法、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工作实践来看,要加强人大常委会对人民法院的工作监督。
④ 人大代表对市法院的下一步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范本
最规范的就是围绕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从推进严格司法,加强司法公开,强化执行工作等方面展开
⑤ 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人大,人民法院和地方人大的关系是什么
一、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大负责的意思就是:
1、最高人民法院的负责人必须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内委会选、罢;容
2、最高人民法院必须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即每年人大开会时最高人民法院的负责人要向全国人大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汇报》,接受全国人大的审议;
3、最高人民法院必须接受全国人大的监督、检查以及质询,对全国人大提出的质询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予以答复。
二、地方法院有地方人大的监督还要有上级人民法院来监督下级的审判工作的原因是:
1、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有选调权及提名建议权和罢免建议权;
2、术业有专攻,法律问题十分专业,对于专业的法律问题,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法律业务有指导权、定案权和否决权;
3、对于超出下级人民法院管辖范围的法律案件,上级人民法院有协调处理权。
⑥ 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近年来,就如何加强权力机关对审判机关的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各地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人大代表旁听庭审,作为新时期人大监督的一种新的尝试,在各地的实践中已初步展现出其灵活、有效的特点。从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制度的产生、实践和发挥的作用来看,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已成为权力机关发挥监督职能、督促司法机关依法办案、维护司法公正的一种有益探索。此项制度的出台对拓宽代表履职渠道促进司法公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结合基层法院开展人大代表旁听庭审的状况,提出一些规范人大代表旁听庭审的建议,以期使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制度能够更好地促进司法公正。
一、当前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当前人大代表旁听庭审缺乏统一的规范,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一是监督内容有弹性制度成摆设。由于对审判机关的具体业务工作进行监督 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各地法院对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制度规定不一司法实践中对应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的案件种类、应邀请哪些代表等问题规定的比较原则对代表的意见如何处理也操作不—。同时对法院应当邀请却没有邀请人大代表参加庭审旁听的法律后果也没有硬性规定导致各地法院在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工作上呈现不均衡的状况,甚至出现个别法院一年里也没有出现一例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的情况。
二是法律业务不过硬监督效果差。人大代表产生于各行各业其中的很多人未必熟悉各项法律。因此对具体案件审判的理解旁听的人大代表很可能出现偏差。实际工作中就经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有法官在审判中做小动作徇私人大代表未必能察觉而一些本来公正的审判人大代表很可能误认为审判不公。
三是监督程序不规范,作用不理想。由于人大代表旁听庭审的具体程序不规范、不统一,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渠道不够畅通,法院的落实情况也不能及时报告人大,人大旁听庭审往往流于形式,影响了监督作用的发挥。
二、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人民法院的核心工作就是审判,旁听庭审有助于人大代表深入了解法院的工作,通过结合案件的审判才能更有针对性发表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人民法院的工作。同时,如果尺度把握不好的话,就可能具有对司法独立审判的干涉之嫌。鉴于此,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活动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而言:
1、集体行使职权为主的原则。即以集体行使职权为主,个人行使职权为例外。以人大代表身份旁听庭审,会对主审法官有一定的压力和影响,人大代表也是有着个人利益诉求的社会人,很难保证代表不会利用这种身份不影响案件审判。而集体行使职权有助于将上述影响因素减少到最少。
2、不代行审判权、不直接处理案件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大代表旁听案件的审理时,是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的一种法律监督,不对实体问题的裁量发表意见。除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法庭规则》外,还应按以下要求进行规范。人大代表对旁听的案件提出意见,其内容只局限于在案件的定性和适用法律的问题上提出建议,而不能作出具体的处理意见。
3、不干预司法程序的正常进行原则。根据独立审判原则,法官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并不是必须要考虑。事实上,人大代表参加旁听庭审活动,并非直接插手案件审理,而是依照法律调查和了解案件,一旦发现法院对案件审理不公正时,人大代表可向常委会建议依法启动个案监督程序。
三、对规范人大代表旁听庭审的建议。
目前,各地法院开展的人大代表旁听庭审还没有统一的规范。代表旁听,是以人大代表的身份监督审判活动,要使代表旁听庭审真正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显然是不行的。笔者认为,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
一是明确旁听案件的范围。旁听案件应是本地区重大、有影响的公开审理的案件。要改变过去法院选定案件后再邀请人大代表旁听的做法,加强与人大的联络,主动将近期拟开庭案件的基本情况报送人大。法院应及时报送开庭排期表,在表中列明案号、案由、主审人、公诉案件的公诉人、案件当事人的姓名、住址、开庭时间、地点,以及是否公开审理等情况,以便法院与人大共同商定选择听庭案件,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新类型案件。
二是规定旁听案件的形式。应采取集体旁听和个人持代表证旁听相结合的方式。人大代表可以由法院人大代表联络室和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组织旁听或持旁听证自行旁听。一方面,要改变以往零星邀请代表的做法,采取集中邀请人大常委会主任及代表旁听庭审,案件庭审结束后,组织人大代表进行座谈,主动向人大代表汇报法院工作,将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和人大代表视察,评价法院工作,对法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将人大监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法院对持代表证自行旁听的人大代表的姓名、旁听时间、案件进行登记统一整理后年终报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
三是细化旁听案件的内容。人大代表旁听庭审要关注四个方面内容:关注庭审的程序是否合法。无论是旁听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都要关注其诉讼的程序,关注庭审的活动是否是按照诉讼法程序进行的,存在不存在违反诉讼法程序的情况。关注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否得到了保障。也就是说,在庭审的过程中,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否得到了切实的维护。在庭审中,主审法官是否充分地给予了当事人说话的机会。关注审判人员驾驭庭审的能力。法院的庭审活动是最能反映法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的载体,庭审活动是否规范有序,该审的问题是否都审到,该问的问题是否都问出,审理的技巧如何等都取决于法官驾驭庭审的能力,因此,法官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人大代表所要关注的问题。关注审判的结果。审判的结果能够反映出审判人员是否正确地运用了法律,是否存在违法或者不当。
同时,要改变过去代表“纯听庭”的模式,设计出庭审考评表,请人大代表从法官的仪容仪表、法言法语、程序合法性、实体公正度、驾驭庭审的能力等方面对庭审活动进行量化考评和整体点评,并与法院内部庭审考评相结合,提高法官的庭审水平。
四是规范代表意见、建议收集、反馈程序。通过组织代表们谈体会、提建议使法院工作接受监督有力及人大指导有针对性。庭审完毕后,可由人大常委会专门机构收集、整理代表对庭审的意见和建议,代表对庭审活动意见和建议也可于旁听后7日内向人大常委会专门机构反映由人大统一反馈给法院。法院应在人大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向人大报告意见和建议的具体落实情况。
⑦ 浅析基层法院如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一、深化思想认识,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要深入开展学习讨论活动,统一全体法官思想,不断强化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要从建设政治文明的高度接受监督。人民法院居于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司法裁判位置,是维护社会正义、保护人民权益的最后一道法律屏障。法院接受人大监督是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具体体现。这对于实施依法治国,实现司法为民宗旨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履行法律职责的高度接受监督。人大对法院的监督是宪法规定的最高形式的法律监督。接受人大监督是法院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和义务。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人民法院的监督,是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正确实施为目标的,是促进和维护司法公正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形式,是对司法机关的有力支持和帮助。要通过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全体法官真正树立起“监督就是爱护、监督就是支持、监督就是帮助、监督就是指导”的接受监督新理念。 二、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接受监督的主动性 要根据法院工作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接受监督的主动性,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落到实处。一是主动做好向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报告工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人代会上的法院工作报告。在人大闭会期间,结合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和法院年度工作重点,及时向人大常委会作专项报告或汇报。对人大代表在审议报告中提出的批评、建议和意见,要认真听取,虚心接受。二是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的检查、视察和评查工作。积极接受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及审判人员执法情况进行的检查评议,对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在检查评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整改,务求实效。三是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为人大执法检查组开展的调查或检查工作提供方便,积极协助配合,如实汇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工作的意见,要不折不扣地加以研究解决和落实。四是主动通报法院工作情况,主动征求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的意见。为了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能够系统地了解法院工作,更好地监督、支持和理解法院工作,凡是法院召开的重要工作会议,都应当邀请人大常委会委员出席、指导或向其通报会议情况。法院制定的重要文件也要报送至人大常委会。结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定期深入到人大代表中征求意见。对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认真抓好改进落实,及时进行反馈。五是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担任司法监督员、司法咨询员。通过这一制度,使人大代表能够全面了解和监督案件的审理与执行,监督审判人员的执法情况,适时提出监督意见和咨询意见。要主动邀请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旁听重大案件审理。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参加旁听提供方便,事先积极邀请,并专设人大代表旁听席。 三、完善监督渠道,增强接受监督的实效性 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接受人大监督,使监督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要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对应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决定的事项,要及时提交审议;认真听取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和建议;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要认真组织实施,及时报告落实情况。二是积极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办理,在要求期限内以书面形式答复,并抄送人大常委会。对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实事求是地介绍情况,说明原因。办理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遵循交办、承办、催办、审核、答复、总结等程序,保证答复的准确、及时。三是做好人大及其常委会交办的信访工作,认真复查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监督程序提出的案件。对确属错判的案件,要按照法定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对裁判并无不当的,应书面报告处理结果和理由。四是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人事任免监督。对于提请人大任命的法职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考核,严格把关,强化人大意识、公仆意识和法制观念。在通过人大任命前,要求拟任职人员端正思想,明确态度,认真全面地做好供职准备。要尊重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选举、表决结果。对人大依法做出的任用、罢免、撤职、免职或接受辞职等决定,要坚决执行。五是重视和加强同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的联系。把同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联系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院督办室、立案庭、执行局和其他各业务庭都要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加强沟通联系,确保人大监督渠道的顺畅。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