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释明义务

法院释明义务

发布时间: 2021-01-18 22:00:14

⑴ 除斥权在撤诉时人民法院是否有释明义务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是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经提交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审的,决定再审时,已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原审时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规避法律,使调解书违法,那么决定再审时,原调解书已中止执行,在再审审理过程中,原审原告认识到自己错误要求撤诉,法院能否准予撤诉?
本案再审程序是经院长发现并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不是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引起的,因此,作为原诉讼程序中的一方当事人的原告如欲终止这个程序而申请撤诉,已不可能,该程序不能随意中止,实际情况往往是,原错误的判决、裁定或调解,已在实体上作了处理,或已损害了第三人的利益,故不能随便终结这一既成事实,只有通过再审,由法院在作出新的判决时确定是否撤销、改变或者维持原判决,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调解书送达后,原判决即视为撤销,这是一方面,即法院再审时,原审原告不能申请撤诉,但是,在再审过程中,是否就不允许原审原告申请撤诉,还是值得研究的,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原生效的判决、裁定是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按第一审程序审理;原生效的判决、裁定是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按第二审程序审理。对规范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意见》第191条规定:当事人在二审中因和解而申请撤诉的,经审查符合撤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照此,原告在一、二审中都可以申请撤诉。对一审在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因此时法院还没有判决,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撤诉条件的,只要裁定准许撤诉就行,案件也就终结;而在二审时,即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因原告申请撤诉,二审法院不需制作送达调解书,但有一审判决书存在,二审准许撤诉的手续如何办,司法解释未明确。笔者认为,还是需用裁定,一是撤销一审判决,二是准许原告撤许。依此道理,在再审审理过程中,无论按一审程序审理或二审程序审理,若当事人自行和解而原审原告申请撤诉的,法院应予撤诉,并用裁定撤销原审(一审或一、二审)判决,准许原告撤诉。
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中也已经很明确地规定了在再审案件中原审原告可以变更或放弃部分或全部诉讼请求。而申请撤诉只是原审原告依法行使了自己的合法诉权,只要原审原告的撤诉申请系其真实意思表示,又不违反法律规定,法院当然应予准许。法院准许原审原告撤诉,原审判决同样即视为撤销,如原审判决确有错误,已同样起到了纠错的功能。否则就强制剥夺了原审原告的诉权。此外,从实践角度,此类案件撤回起诉后,社会效果较好,当事人一般不再缠诉缠访。
另一种意见认为,法院不能准许原审原告在再审案件中撤回起诉。其理由是:
一、《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该条明确规定原告撤诉必须是在人民法院宣判前提出,此时,人民法院对原告提出的诉讼是否支持没有作出明确意见。再审案件是因原审判决确有错误而进行再一次审理,再审时原判决被中止执行,通过再审将对原判决是否有错进行裁判。再审宣判前与原审的宣判前,虽然都是宣判前,但两个宣判前不属于一个时空,在内容上是有区别的,再审案件不适用这条规定。
二、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没有规定再审程序中,法院可以裁定准许撤诉的结案方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01条规定按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或提审的案件,由再审或提审的人民法院在作出新的判决、裁定中确定是否撤销、改变或者维持原判决、裁定;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协议送达后,原判决、裁定即视为撤销。事实上,一旦准许原审原告撤回原审的诉讼请求,则形成诉讼程序逆转回原审诉讼开始前的状态,那么原审判决是否有错,仍然是个未知数。
三、从撤诉的法律后果看,原告撤回诉讼诉讼时效重新开始计算。一个案件已经经过原审和再审,再因原审原告撤诉而引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一是显然违背了一事不再理的诉讼原则。二是有可能因当事人滥用诉权造成诉讼秩序的混乱。当事人的处分权利总是相对的,有限度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民事再审程序与处分原则并不冲突,同样贯穿于民事再审程序,可表现为放弃权利,进行调解等。但因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受其主体、条件、目的的限制,在诉讼权利上是受到一定制约的,所以应当不允许当事人在民事再审程序中撤诉,实践中应向当事人释明,再审中不可以撤回原审中的诉讼请求,再审中的撤诉应理解为撤回再审申请,法院可裁定终结诉讼。
我们认为前述第二种意见是恰当的。按一审程序再审的案件,再审裁判宣告前,当事人有权撤回再审申请,但原审原告不能够撤回诉讼请求。因为生效法律文书对当事人和法院均具有约束力,非依法定理由不得撤销,如果同意当事人撤回原审诉讼请求,则意味着当事人得以自己意志撤销原审裁判。因此,对当事人在再审期间申请撤回诉讼请求的行为,法院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应告知其不予准许。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 崔爱华

⑵ 法院未履行释明义务属于程序违法吗

不违法,法院没抄有义务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三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第四条 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当事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⑶ 在民事诉讼中,如果被告主体不适格,法院是否必须先向原告释明后才能驳回原告的请求

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起诉。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

(一)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

(二)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三)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

(四)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五)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

(七)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3)法院释明义务扩展阅读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对简单的民事案件,原告可以口头起诉。当事人双方可以同时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请求解决纠纷。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可以当即审理,也可以另定日期审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可以用简便方式传唤当事人和证人、送达诉讼文书、审理案件,但应当保障当事人陈述意见的权利。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⑷ 收到了中级法院法律释明函,应在什么期间内申

法律释明函是法院的决定书,这决定书是由院长来完成

⑸ 缔约过失责任法院有释明的义务吗

负有缔约过失责任的当事人,应当赔偿对方的损失,这是没有异议的。我国《合同法》规定了缔约过失行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对赔偿的具体范围却没有明确,这也导致目前学者们对损失的范围存在较大争议。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在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需追究过错方的责任,追究是谁的责任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这种过错当然包括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另外一种情况是当事人的缔约过失对合同本身的成立及效力不存在影响,仅因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获悉了对方的商业秘密,之后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了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据此我们可以将缔约过失责任限定在以下三种情况讨论其赔偿范围。
(一)合同不成立。理论上,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存在三种利益:期待利益、履行利益、诚信利益。所谓期待利益,是当事人订立合同期望得到的利益。期待利益是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想要达到的目标,在合同谈判过程中该种期待是变化的,当合同成立后才被确定下来。所谓履行利益,是指合同已经成立以后,在合同已经得到全面履行的情况下,当事人从中获得的利益。合同约定的是当事人的期待利益,只有当合同被全面履行后,期待利益才能变成履行利益。如果合同没有得到履行或者没有得到全面履行,当事人只能通过追究对方违约责任的救济方式补足。合同有效成立前,不存在期待利益和履行利益。所谓诚信利益,即信赖利益,在大陆法中,信赖利益又称消极利益或消极的契约利益。一般是指无过错合同一方当事人因合同无效、不成立等原因遭受的实际损失。
缔约过失导致合同没有成立的信赖利益损失主要是费用的支出。
(二)合同成立但无效或者被撤销。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被撤销的合同与无效合同一样,均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法律对合同无效的处理要求恢复到没有订立合同的状态(恢复原状)。所以,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的缔约过失造成的损失必须是已经实际发生的损失,包括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失和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所受到的损失,不包括可得利益损失。因为只有在合同有效的情况下当事人才能获得可得利益,任何一方不可能依据无效合同而获得利益,《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一立法意旨。现在有很多关于农村房屋买卖的判决,在认定合同无效后,将房屋拆迁补偿作为购买方的损失要求出卖方给予赔偿,这种认定是错误的,在本质上将合同无效向前追溯恢复原状的法律要求,变成等同于合同有效向后全面履行法律后果,混淆了无效合同与有效合同的区别。
(三)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此种情况下存在缔约过失责任与
侵犯商业秘密
竞合,不论是依据《合同法》的缔约过失规定,还是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侵权规定追究对方的责任,笔者认为其赔偿损失的计算均可一致。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专利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损害赔偿额参照侵犯专利权损害赔偿额的方法进行确定,权利人收益的减少、调查和制止侵权的合理费用包括律师费均构成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损失的组成部分。
(四)对信赖利益损失赔偿额的限制。为平衡缔约双方利益冲突,许多国家在立法上对缔约过失责任损失赔偿额作了限制性规定。比如《德国民法典》第三0漆条规定:在订立以不能给付为标的的合同是时,明知或可知其给付为不能的一方当事人,对因相信合同有效而受损害的另一方当事人负损害赔偿责任,但赔偿额不得超过另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有效时享有的利益的金额。德国法对赔偿信赖利益损失不得超越履行利益的原则性规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尽管我国法律未作此规定,但司法实务中按照此标准掌握也是恰当的、可行的。
所谓履行利益,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并得到合理履行情况下当事人应当得到的利益。笔者认为,履行利益可以作为对依赖利益赔偿的上限(固有利益赔偿另说),是在极个别情况下适用的赔偿标准,不应当得到普遍适用,否则即构成滥用。即使在缔约过失责任中也应当根据行为人主观过错的性质予以区别适用,比如对于假借订立合同进行恶意磋商的,因其意在剥夺对方订立合同的机会,可以责令其赔偿履行利益损失

⑹ 新的诉讼法中关于法官释明制度的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一)至(五)项规定,要求人民法版院在五种情形下,要权履行依法“告知”当事人有关法律规定的义务,其中包括提起行政诉讼、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向主管机关申请解决、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申请再审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交的证据及其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判决书应当写明“判决认定的事实和理由、适用的法律和理由”。

⑺ “释明”在民事诉讼中是什么意思

释明制度的核心是法官释明权,又称法官释明义务,是大陆法系的概念。它是指在内当事人的主容张不正确、有矛盾,或者不清楚、不充分,或者当事人误以为自己提出的证据已经足够时,法官依据职权向当事人提出关于事实及法律上的质问或指示,让当事人把不正确和有矛盾的主张予以排除,把不清楚的主张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证据予以补充的权能。

⑻ 法院未履行释明义务属于程序违法吗

属于程序违法来。

比如,人民法源院对于合同解除之诉中合同本身的释明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

1、如果经审理查明合同不成立(因为合同成立与否属于事实判断问题),则可以建议当事人一方主张因缔约过失而产生的信赖责任,有过错方负有的赔偿义务是消极利益,并以积极利益的数额为限。

2、如果合同成立但是无效,则可以建议当事人一方按照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主张权利。

⑼ 法院能否向当事人释明,问其是否提出鉴定

法院释复明一般针对合同制效力。当事人申请鉴定是其举证的过程,一般不再释明范围。但当双方当事人均认为对方承担诸如真伪的举证责任的时候,法院应明确举证责任由谁负担。明确后,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不申请鉴定,法院以证据不足为由判决驳回或支持原告诉讼请求。

⑽ 法院不得释明和主动使用的原因

居中裁判的原因,一旦释明,必然在实质上是对一方当事人的提醒,而相对而言版,对于对方当事人就是不公权平的。法院对原告释明后,假如原告据此作出了某种对应策略,那么法院要不要再告知被告,应该如何应对。
所以,法官和律师的身份和行为是不同的,律师是只为自己当事人服务,相关解释工作应该是当事人自己律师的工作责任。法官一手托两家,应该避免任何可能违反中立原则的举动

热点内容
司法部6号 发布:2025-08-26 20:37:02 浏览:141
年闽清法院 发布:2025-08-26 20:36:08 浏览:97
2017年经济法题 发布:2025-08-26 20:27:56 浏览:845
劳动法对企业内部退职待遇 发布:2025-08-26 20:26:57 浏览:552
广东省动物防疫条例 发布:2025-08-26 19:58:21 浏览:773
司法部任永安 发布:2025-08-26 19:50:31 浏览:917
经济法肖申克的救赎 发布:2025-08-26 19:35:05 浏览:360
高桥法院 发布:2025-08-26 19:32:01 浏览:769
劳动法中的劳务优先收藏 发布:2025-08-26 19:32:01 浏览:670
李兴峰法学 发布:2025-08-26 19:24:11 浏览: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