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与法官
A. 为什么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提名沃伦乃是他 一生中所犯的罪愚蠢的错误
总统也会看走眼
没有总统愿意将一个与自己政见相悖的人送上大法官位置。然而,意识形态毕竟属于太抽象、太易变的范畴。历史上,总统选大法官时看走眼的情形比比皆是。除了前面提到的苏特,最著名的例子,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对厄尔·沃伦的任命。1953年,艾森豪威尔提名沃伦出任首席大法官时,曾认为后者是一个可靠的保守派。但令艾森豪威尔大跌眼镜的是,沃伦最后竟成了自由派的领袖,沃伦法院也因为他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自由化”的法院,以至于艾森豪威尔事后认为,提名沃伦乃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愚蠢的错误”。除此之外,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总统对把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大法官送进最高法院,也曾追悔莫及,还发牢骚说:“我就算拿香蕉雕一个法官,也比这小子有骨气!”对这类情形,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总统曾自我解嘲道:“无论你把什么人放到最高法院,他就不再是你的朋友了。”
其实,很难说沃伦、霍姆斯、苏特等人一开始就是“潜伏”的“叛徒”。许多大法官在上任之初,确实与总统秉持同样的司法理念,并非刻意藏着掖着。就以2010年6月退休的大法官约翰·保罗·斯蒂文斯为例,老人家1975年上任,35年来,世情社情、潮流文化不知道发生了多大变化,一个人的司法理念又怎么可能一成不变?1975年,老先生还是死刑的坚定拥护者,到了2008年,88岁的斯蒂文斯已明确提出死刑是违宪之举了。
1995年,一名法官助理曾问刚刚卸任的哈里·布莱克门(Harry Blackmun)大法官,他是如何从一名坚定的保守派,逐步演变为自由派人士的。布莱克门想了想,然后淡淡地回了一句:“人总是在争议中成长。”布莱克门认为,一个人进入最高法院后,如果他的司法理念一直没什么发展,就不配做一位大法官。对这类现象,著名宪法学者亚历山大·比克尔(Alexander Bickel)说过一句公道话:“当你任命一个大法官的时候,你就是把一枝箭射向了遥远的未来,他自己也不能告诉你,他在面对问题时,自己将如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