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法官权力
㈠ 急!!!美国总统、首席大法官、参议院议长之间权力如何相互制约
学生一:来扮演参议院议长。自组织全体同学选出代表若干名。然后组织代表一起制定“班级公约”(相当于法律)。
学生二:扮演总统。负责整个班级的所有事务。包括各种活动。学习。并维持秩序。落实“班级公约”的实施。并对有违法“班级公约”嫌疑的人予以暂时限制权利。
学生三:对违反“班级公约”的人根据事实情况予以确认。并对其作出处罚。
。。。。。
大概是这个样子拉。。。当然是个简单的模仿。具体当然复杂的多。
㈡ 法官权力有多大谁来管法官
法官是指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法官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法版律赋予他多大的权权力他就有多大的权力,超出法律赋予的权力以外,就是滥用权力。
可以管法官的部门很多,如法院领导、检察院、人大等部门。
㈢ 下属法官枉判院长有权制约他吗
有啊,院长能监督,但法院监察室才是具体监督部门,一般也是院长转到监察室调查。采纳谢谢
㈣ 权力制约和道德制约哪个好为什么
我认为两种制约模式各有利弊,但是道德制约更好。
理由:
1. 权力制约,顾名思义是专值利用政治上的强属制力量对人民的行为进行约束;
道德制约是指利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及其行为所产生的准则和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道德制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自觉行为,虽然制约力度不及权力制约,但能“治本”。道德来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生产的规则的提炼,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道德制约的主体比权力制约的主体广泛,且制约的程序相对比较简单。道德制约产生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制约,这有时比冷冰冰的权力要奏效,能更“人性化”。比如,在法庭审判中,法官就案件的处理都有一个调解程序,基于的很多是社会的公序良俗;在监狱执行中,现在很多监狱推出了“亲情感化”、“道德感化”,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3.但是这两者并不绝对排斥:道德制约是基础,权力制约是提高;权力制约来源于道德制约,道德制约有时需要权力制约做补充。创造和谐社会,应当以道德制约为主,以权力制约为辅。
㈤ 法官会被权力左右而枉判吗
首先,你得查来明全案的经过,在一源审中,你是否存在举证不足的情况,如果本应在一审提供的证据你没有提供,到了二审才提供证据。导致一审法官误判,你也是有责任的。因此,这种事情如果没有确凿证据,只能以误判为由向法院纪检检举。只有证明了一审法官是故意枉法裁判,你的控诉才能成立。
㈥ 为什么法官的权力那么大,想怎么判就怎么判,而且判错了还不用负责任
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注意了。
当法官,站在中立的位置,只要不是明显错判,判错了是当事版人证据不齐,公务权员工资;
当检察官,站在公诉的位置,只有别人怕我,受害人感谢我,不承担责任,公务员工资;
当律师,收钱为当事人服务,告知当事人诉讼有风险,败诉是当事人的事,收入两级分化;
当公证员,收当事人钱,站公正立场办事,你认真核实,当事人骂你刁难或不信任他,错了承担赔偿责任,公务员工资或计件工资。
所以优秀法律人才当律师,收入高,其次法官,现在高法可以出司法解释,比三权分立国在权力上还高,且人事权上因为只能从司考人员中选,所以自主权也很大,中国的法律还不太完善,法官自由裁量权相对就大,责任就小;第三检察官,至少还要干点得罪人的事,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放过罪人;最差是公证员,又没调查权,还即要当公安,又要当法官,出错了丢饭碗甚至判刑,还要赔偿损失。所以投我票吧,法官的监督人相当于自己呀。
㈦ 法官权力较大还是倍审团权力较大
法官是决定人的
法律制裁
,而法官是要经过
陪审团
的建议或者意见执行的,所以法官和陪审团都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约束的效果。
㈧ 我国有没有机制制约法官严重枉法判决
您好,我国在制度上有很多制约枉法裁判的体制机制,比如二审制度,审判监督制度,信访制度,检举权利。
这就是马超律师对您的解答。
㈨ 权力制约权力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宪法)
以权力制约权力,就是将公共权力划分为若干个部分,交由不同的权力主体来分别掌握,各个权力主体之间不仅相互独立,而且彼此牵制,使各部分权力之间保持一定的均衡关系,从而达到防止权力恶性扩张和异化的目的。我们认为这种权力制约的思路和方式最现实,最符合权力制约的内在作用机理要求。理由很简单,“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制约性唯有用制约性来抗衡。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方式中,西方国家一般采取三种权力结构的设计:
首先,在横向上,公共权力配置给三个权力主体,它们之间地位平等,权力独立,彼此制衡,从而防止其中的某项权力因为过于强大而滥用。在现代国家中,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一般分别设立,各自形成独立的权力主体,互相监督和制约,通过三大权力之间在权责规定和运行过程中的相互牵制,使得每一种权力都避免被滥用。具体说来,立法权力主体一般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一方面,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权、财政权、人事权以及其它监督性的权力,对行政权和司法权形成制约关系;另一方面,立法机关也要受到其他权力主体的制约,比如立法机关的任何立法或决策,都要通过政府或法院来实现,它自身不能直接去执行。行政权力主体也是如此,比如议会制国家中一方面政府享有对议会某些议案的提案权,行政首长还有提请解散议会的权力,同时享有法官的提名权;另一方面,政府又受到议会和法院的制约,如议会对政府享有质询权、弹劾权、不信任投票权等等,法院通常以行政诉讼裁定的形式对行政主体进行制约。司法权力主体则享有司法独立的地位,一方面它独立行使审判权,一些国家的最高法院还拥有针对议会和政府的违宪审查权,因而形成对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制约;另一方面,法院也受到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制约,法官的提名权掌握在行政首长手中,而适用的法律则是议会通过的法案。
需要指出的是,三大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只是权力制约结果的整体体现,而在微观层面和具体的制约过程中仍然表现为制约主体对制约客体在权力上的不对等性,因为如前所述,权力乃是主体的一种超过客体进而使客体意志服从主体需要的力量,如果力量相等那只能导致一种僵持局面,而不会产生扭转客体行为方向以符合主体目的性的制约局面,因此,在微观层面上若要获得制约效果就必须要求制约主体的权力大于制约客体。比如在美国政治实践中,总统与国会两大权力主体的关系就是如此。在总统通过否决国会法案从而制约国会这一环节上,总统的权力是大于国会的;而被否决的法案若经国会两院再次审议通过,则总统必须签字同意,此时国会又构成了对总统权力的制约,在这一环节上国会的权力又是大于总统的。但从权力制约的结果和宏观上来看,正是这种在微观层面上的权力消长、彼此牵制最终锻造了三大权力机关之间的动态均衡局面,谁都能保持平等和独立地位,谁也无法并吞或取消其它主体,因此三大权力都受到了强有力的制约而不能为所欲为。还需要指出的是,三大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制衡并不是依靠道德的感召,而是基于各自的利益立场和权力定位。
其次,在纵向上,权力一般划分为中央与地方权力,二者各有其权力行使范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和制约,这是权力制约的第二个结构方式。这种方式在美国表现得较为典型,“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也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相互控制,同时各政府又各自控制自己。”这样一来,美国不仅通过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使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而且在中央与地方两个层次上又都对权力做了横向的三权划分和配置,由此锻造了一个被学术界称为“双重分权”、“立体分权”或“立体制衡”的权力制约体系。
㈩ 如何制约法官的不法行为
对于法官的不法行为,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的监察部门投诉。
如果涉嫌职务版犯罪,可以向检察院投诉。权
对于索贿等犯罪苗头,当事人应严正拒绝,必要时,向法院的纪检部门投诉。
法律链接:《人民法院监察工作条例》第六条 人民法院监察工作应当坚持依靠群众,监察部门建立举报制度,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于人民法院及其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有权向监察部门提出控告或者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