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法官人身安全
① 法官被害,现代社会的各个岗位的危险系数是不是越来越大
2月17日下午,江苏沭阳县法院法官周龙步行上班至法院大门附近时,遭男子开车撞倒和持刀连续刺戳,致其当场失血性休克。
近年来,国家层面在制度法规层面给予法官的保护,也在强化。不论是“两办”2016年7月出台的《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规定》,还是最高法出台的《人民法院落实〈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的实施办法》等,都在强调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职的权利。
但这些文件仍侧重于对工作时间、工作区域的安全保护,而下班之后才是法官安全风险最大的时段,近期多名法官遇袭,也都发生在下班之后或者上下班的途中。由于危险在绝大多数时候处于潜伏和不确定状态,派人对法官进行全天候贴身保护,很难做到。
但防微杜渐,严惩侮辱、诽谤、威胁、跟踪、骚扰法官的行为,发现一起惩处一起;也尽量将诉讼未了的纠纷导入法治路径,实现更独立的依法裁决,而非让法官作为风险的末梢承受者。
保护法官的人身安全,关乎司法权威与法治尊严。法官作为法治正义的捍卫者,不应成为诉讼风险主要承担者。而保障其履职安全,也该有更多切实举措。
② 如何进一步加强法院干警人身安全
加强人民法院队伍建建设应注重几个方面的建设: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驱,要加强法院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是一个集体的领导核心,其作用相当于火车头、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如何对法院整个集体的战斗力大小和发展前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领导班子建设至关重要。
3、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法院的各项工作需要干警去执行,干警的能力如何决定工作的质量高低。要适应新形势的审判工作需要,就必须加强基层法院干警的司法能力建设。要采取多种方式强化教育培训,培养干警的判断事实、适用法律、驾驭庭审、调解纠纷的能力,培养干警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实体与程序、审判与服务的关系的能力,培养干警和谐司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司法水平,提高司法能力。
4、加强司法作风建设。司法作风是人民法院执法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也是人民群众认识人民法院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所以,加强司法作风建设是法院提高执法水平的迫切需要,是人民群众对法院队伍建设提出的最迫切要求。
5、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法院队伍廉政建设,规范法官司法行为,认真落实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五个严禁”的规定,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和惩戒力度,维护司法公正、文明,保持法院队伍清正廉洁同时还需要;完善法官招录、培训制度。 完善司法职业保障制度。 规范司法警察队伍管理。
③ 对法官及其近亲属人身权益保护立法了吗
针对近年来屡见不鲜的侵害法官及其近亲属人身安全事件,日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审议的法官容法修订草案强化了对法官及其近亲属人身权益的保护。
在保障法官依法行使审判权方面,草案规定,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法官依法办理案件,不得要求法官从事违反法定职责的活动。对干涉法官办理案件的行为,法官有权拒绝,并应当予以记录,并由有关机关根据情节轻重追究行为人的责任。
草案还提出,人民法院设立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保障法官依法履职。
法律不应该保护那些犯法的人。
④ 怎么保护人身安全
近年来,法官人身伤害案件频频发生,除了当事人素质差,法制观念淡薄等因素外,法官自身安全保护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亦成为重要原因。
笔者近期就此作了调研,发现法官人身安全保护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部分基层法院至今未完善安保措施,当事人进出法院未履行必要的安检,甚至一些携带违禁品的当事人也能混入法院。二是大部分基层法院大门入口处未安装摄像头,仅凭当事人登记就随便允许出入。三是民事案件开庭时几乎不配备法警,当事人扰乱法庭秩序、辱骂法官或威胁法官人身安全的情形时有发生,却不能及时有效地制止和制裁;四是绝大多数法院缺乏相应的应急措施,法官遭受当事人攻击时未能妥善处理问题。五是法院处理当事人辱骂、殴打法官等方面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力度,有时甚至不了了之。 笔者认为,法官人身安全保护亟待加强。一是要改善法院安全装备。除了在庭审区域和办公区域设置安检装置外,还要在法庭包括调解室、立案信访窗口安装摄像头。二是法院应须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完善处置措施,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发生。三是加强门卫管理,当事人出入法院须持有效证件登记,经专人核实备案,并履行必要的安检程序。四是要加强安全保卫措施。建立法警巡逻、巡查制度,定时在审判区和办公区巡逻和巡查;对从审判区域进入办公区域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五是要加大对伤害法官人身安全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侮辱、殴打法官的当事人要依法严厉惩处,决不能姑息。第1页 共1页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⑤ 如何保障执行法官人身安全的意义
近日微信朋友圈和网络媒体被一个消息刷屏,2016年9月8日上午9点45分左右,山东寿光法院两名执行人员到菏泽市曹县某银行查封被执行人账户,办理过程中,30余人冲进银行对二人围攻殴打。警察到达现场后,执行员提出让警察提供保护并送二人去医院的要求被拒绝。警察拒绝要求二人去所谓的“指挥部”见县领导进行汇报,二人拒绝后又被殴打。无奈到达“指挥部”见到了所谓的“韩主席”,并胁迫法院将银行的查封手续拿走。直到下午14时30分左右,两名执行员得以乘车离开。这件事震动最大的是法院群体。也许大家想说什么,又说不出什么话,心情是沉重的,但是向谁说呢?谁能理解?
法院现有实践中,不可能在诉前保全阶段主动帮原告查遍被告财产。除非有明确的财产信息,账号、房屋地址等,否则不可能主动查,也不可能动用执行查控系统。在财产保全期间就查询当事人的财产信息,也是为了保障执行。执行有多难?去看看执行法官手中人山人海的案子,那一张轻飘飘的强制执行申请书,配上原案文书复印件,凑成几张一卷薄薄的案子,递到执行局,但后面的执行法官要花多少工夫、喊多少话、吵多少架、跑多少路才能把案子执行过来。闹的,哭喊着的在法院执行庭里比比皆是,虽然笔者现在不在执行局,但是前几年的执行法官生涯切身体会到那种痛苦和焦灼,那时就觉得已经够崩溃了,别说有人天天上门找你吵,逼得你再去找别人吵。谁不愿意案结事了高枕无忧,但是可能吗?从案件发生之前,财产就可能转移了,冻结的银行卡都是零,老百姓维权难,好不容易走完诉讼流程,拿到一个结果,执行的时候面临的又可能是毫无希望和遥遥无期的等待。一面是执行难、老百姓维权难,一面是对法院的抵触、不理解、甚至围殴。但是公平不能因此被忽略。作为守护公平的最后一环,不期待能说服任何人,因为规则不在嘴上,但是社会需要确立一个规则,让人们普遍信赖并执行,共用一套规则体系。这是法治。笔者撰写本文旨在从执行法官人身和职业安全保障问题为视角,谈自己一点看法,与各位同仁共研。
一、执行法官人身和职业安全保障问题现状
执行法官人身和职业安全保障是法官职业保障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包含执行法官人身安全保障、任职安全保障等具体内容。当前执行法官面临的人身安全保障、任职安全保障问题有杀害、伤害等直接暴力行为,侵害法官生命健康问题、自伤、自杀等暴力行为,侵害法官职业安全问题、威胁恐吓、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非暴力行为,侵害法官身心健康问题、法官履职责任追究制度被随意滥用,危及法官职业安全问题。由于范围之广,类型之多,数量之众,难以例举和统计。给法官精神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法官身心健康。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有无过错,执行法官随时面临着被侵害的危险。再者缺乏救济措施,法执行官时常成为弱势群体。这既是对执行法官身心的伤害。也是对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危害。
二、执行法官人身安全和职业保障问题的表现
针对执行法官的人身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不仅损害了法律尊严、毒化了司法环境、激化了社会矛盾,还严重影响了广大执行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动摇了社会公众对法律威严和社会公正的信仰,从而扭曲和弱化社会的价值观建设体系,付出的社会成本,可谓越来越大。同时执行法官的人身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共性问题,我国处于经济、文化、制度等社会领域的成熟和过渡阶段,这一问题的凸显,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负面因素影响,不少当事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法院作为维护公平正义的部门,经常处在各类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的前沿,一些群众很容易把不满情绪转移到执行办案人员身上。特别是少数地方政府在工作中遇到了阻力,要求法院出面处理一些非本职活动时,更加容易引起群众的对立和反感,把抗拒、阻碍执法作为宣泄情绪、发泄不满的一种途径,给个别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个别群众对暴力阻碍干警执行的违法性认识不足,认为骂两句、打几下“算不了什么”;有的群众本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趁机起哄。没有人挺身而出制止不法分子。同时受社会利益调整物化思想严重的影响,一些当事人心态失衡。在社会进入“改革攻坚期、利益调整期、矛盾高发期”阶段,社会保障机制和救济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保护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整体步伐,一些弱势群体表现出心理上的“焦灼感”和“危机感”,一些强势群体表现出行为上的“暴力威胁”和“利益共生”倾向,从而致使相当部分的社会公众滋生“不平衡、不公平、不满意”的心态,对立日益严重,矛盾日益尖锐。而执行过程恰恰是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契合点,也是各种利益和情绪的交汇点,在此情况下,一些当事人为捍卫自身的权益,往往会不自觉地使用过激手段,将不满情绪和吃亏心态的怨气发泄在法官身上。少数败诉的当事人是出于报复和仇视的心理,对执行法官实施人身侵害,制造暴力事件。
(二)舆论导向尚需要引导。媒体不能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忘却其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忽视其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不可否认在执行队伍中存在极个别的害群之马,但执行队伍的整体形象在逐步提升,社会公信度在逐步提高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媒体的适时适度介入有利于宣传执行队伍建设新形象,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与此同时普法工作滞后,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居民法制观念淡薄。多年来突出经济发展,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社会人的精神关注。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不仅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而且严重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导致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公正司法的要求产生了较为突出的矛盾。少数当事人囿于自己的知识面,往往以自身利益得失来理解法律。在诉讼中,比较多的农民缺乏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一不如意就和法官对着搞,动辄耍横的、动粗的比较常见。执行中,有些人为维护乡邻关系,有时会参与围攻、抗拒执行。还有的当事人认为自己“有关系、有门路”,视法律为儿戏,信“访”而不信法。少数当事人对执行法官的查封决定视若儿戏,随便撕毁,有的甚至千方百计转移、藏匿财产以逃避法定的义务,再加之法律思维与大众的朴素思维存在现实差异。一些当事人特别是受教育水平低的群众,在诉讼过程中觉得自己“有理走遍天下”,不懂得也不重视证据在诉讼中的作用和地位,一旦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不一致,出现败诉或者法庭认定的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出入较大时,就想当然地以为法官偏袒对方,或者拿了对方的好处,或者对方“上面有人”,在觉得自己有理却又吃亏的心态下,当事人往往会迁怒于执行法官,对法院也心生怨恨,一旦出现合适的时机或者受到外界刺激,就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容易酿成围攻和袭警事件的发生。
(三)相关法规制度的缺位,打击不力。从现行的《法官法》和《法官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规定来看,我国对执行法官的从业资格和从业道德要求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对执行法官的人身权利的保护只在法官法第八条第(五)项规定:法官的“人身、财产和安全受法律保护”。危害执行法官人身安全行为的惩处措施不足。我国现行刑法专设一章“妨害司法罪”对打击报复证人,扰乱法庭秩序,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等行为规定了刑罚处罚,但却无制裁危害执行法官人身安全的行为的相关规定。一些闹得凶的、危害重的、影响大的,往往以“司法拘留”的形式把当事人拘留几天放回收场,刑事扣留、追究刑责的更是鲜见。再加之刑法、治案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中,只对侵害公安民警人身安全的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对侵害执行法官的案件和事件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进行整治处罚。但往往由于有关单位未能较好配合,难以及时对暴力抗法者进行刑事处分,而只能由法院作出司法拘留和罚款处理了事。由于法律的权威性、操作性不强,使得一些人敢于藐视法律,甚至敢于公然与法律对抗。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
(四)地方、部门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一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特别是乡镇政府从保护本地区经济利益出发,对法院的依法办案进行干预,特别是对外地法院的执行更是横加阻拦。有的表面上支持外地法院执行,实际上偏袒本地当事人,为被执行人逃避履行义务寻找种种理由,甚至以影响稳定为借口,向法院施加压力,制造执行障碍,使外地执行举步维艰。有的对外地法院委托执行的案件敷衍塞责、久拖不执,或者以这样那样的理由,要求委托法院中止、终结执行。执行中一些有义务协助的部门和被执行人串通一气,刁难执行人员,阻碍法院判决、裁定的执行。
(五)执行法官内部消极保安全的思想比较流行,缺乏对自身安全的警惕性和应急能力。一方面,法院对损害执行法官人身权利行为的危害性和破坏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总是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且法院内部对执行法官遭受当事人伤害时如何处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少数法院连应急机制和处置措施都不完备。另一方面,在当事人与法官缠闹时,多数法官是采取消极躲避和息事宁人的方式,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委曲求全,不敢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去制裁违法当事人。再次,部分执行法官还存在防范意识不强和应变能力不高的情况,发现问题没有及时报告和积极应对,致使损害后果扩大。少数当事人正是摸透了“法院怕出事”“法官怕惹事”的心理,动辄恶意上访、无理缠诉、暴力抗法,或采取自杀、自残的方式相威胁,辱骂、殴打甚至加害法官时有恃无恐,无所忌惮。此外,个别法官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法院安全措施不力等也是产生过激行为出现暴力事件的原因。而执行行为简单粗暴,也是诱发暴力抗法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法院重审判、轻执行,甚至故意把素质较差的干警放在执行队伍从事执行工作,这就导致执行队伍的素质先天不足,很难保证执行行为的公正、文明。再加
⑥ 为什么说保障律师安全才能维护法治威严
不久前发生的湖南律师金钟在办公室内不幸遇害事件,还在持续发酵中。7月1日,司法部部长傅政华就此作出批示,要求司法部律师公证司与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负责同志即赴湖南,转达对金律师家属的深切慰问,协助做好善后工作,并协调执法、司法机关依法严惩凶手。
这些年来,律师侵害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累积在一起,一定程度上确实容易让人产生律师是一种高危职业的印象。司法部傅部长专门作出批示,是对这种潜在危害的预警,同时也有利于对潜在不法分子形成震慑,维护数十万律师的执业安全。
从深处视之,律师所追求的事业,是法治的事业,让这起刑事案件得到公平公正的依法处理,才是对受害者的正义告慰。
事实上,除了恶性的伤害致死外,执业律师在依法履职过程中被威胁、谩骂、殴打等乱象也并不鲜见,即便是知情权、申请权、申诉权,以及会见、阅卷、收集证据和发问、质证、辩论等方面的执业权利,现实中的保障有时候也不够充分。
⑦ 法院有保护原告人身安全的职责吗
1、在法院审抄理案件期间,在法庭上及法袭院的办公场所,法院有保护原告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职责;
2、出法院办公场所以外,法院则没有些职责,法院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派人保护;
3、如果原告人的人身、财产受到威胁,可以先向法院主办案件人员说明,由法院做疏导工作,在情况紧急情况下,立即报警。
⑧ 法官检察官很神圣,很多人都向往,但是他们精神压力大,甚至有人身安全,被形象地称为“刀尖上行走”。
法官检察官很
⑨ 公安机关如何维护法院工作秩序
对此问题,原则上法院立足自行解决,就编制体制而言,法院本身配备有司法警察。
但是,近年来,发生了不少基层法院派出法庭的庭审秩序遭遇当事人哄闹、公共财产被打砸、法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派出法庭安保设施简陋,甚至没有任何安检措施,当事人可随意携带凶器进出,严重威胁法庭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也挑战了司法权威。切实保障法庭人员人身及财产安全,维护司法权威是人民法院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派出法庭安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心存侥幸;
(二)当事人对法庭安保工作不配合;
(三)安保力量、设施配置较弱:
(四)联动机制不健全:
一是缺乏与院机关司法警察部门的紧密联动;二是在横向上缺乏与当地公安机关的紧密联动,对严重扰乱法庭审理秩序的各种违法行为,司法制裁与行政处罚力度不够,在对某些当事人在法庭作出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的处理上,法庭与公安机关的联动显得脱节,导致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处置,不能产生震慑作用。
二、对改善派出法庭安保工作的思考:
(一)提高干警的安全防范意识;
(二)强化人防技防保障力度;
(三)健全法院内部安全保卫体系;
(四)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联防联动机制
多数法院机关的安保工作都与当地公安建立了联防联动机制,但派出法庭的联防联动机制较为薄弱,建议采取如下措施来加强和完善:
1、通过监控系统,实现与公安局的网络联动机制。在派出法庭与公共区域安装监控系统,且监控系统同当地公安派出所联网,通过此监控系统实时与公安机关联系,能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联动属地公安机关,使事件得到及时防御与处置。
2、法院与属地公安机关,法庭与属地派出所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网监信息和舆情信息,提高法院对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的警惕。
3、建立并运用好联动信息通报机制,法院及派出法庭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情况应及时向公安机关通报,畅通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共同做好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