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法院
1. 南京军区法院院长是准
南京军区法院院长是准是陈刚
2. 军事法院的法官是军人吗
军事司法实践中,军事法官全部由现役军官担任,这使我国军事法官兼备法官和军人双重角色回。所谓“角色”是答指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机能。不同的角色只能实施某种与其角色相符的行为,否则行为要么会缺乏必要和足够的动力,要么会引发心理反常。客观、公正的裁判者角色与积极主动的武夫角色的碰撞极易诱发军事法官思维的冲突,进而影响公正审判,这为军人担任军事法官的合理性设置了障碍。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军事法官制度为实现军营内外司法公正,保障军人合法权益,建立并巩固顺畅的军事指挥秩序发挥重要作用,彰显了顽强的生命力。
3. 消防军人犯罪归谁审判
只要是现役军人和军队在编的职工、工人,无论是触犯了刑法中的违反军人职责罪还是其它刑事犯罪,都应由军事检察院提起诉讼,由军事法院进行审理。
中国的军事法院分三级:中国人民解放军法院、军区级法院和(兵团)军级法院。营级以下人员的案件由军级法院初审,团级到副师或者严重得可能判死刑的案件则由军区级法院初审,正师以上就直接由解放军法院初审了。
中国只有一部刑法,军事法院也是依照刑法审判,只是与普遍法院在管辖权上有分工而已,属于法院体系中的专门法院。军事法院是由军队(主要是政治部门)管理,并接受人民法院的监督。军事检察院亦然。至于侦查权,军内案件是由军队保卫部门进行刑侦的。
4. 如何能进入解放军法院
应该和公务员一样,通过招考,或者军人退伍,想找人进很不容易,临时工的花容易点
5. 控诉军人是向法院起诉还是去军人法院起诉
军队和地方互涉刑事案件,按照有关规定确定管辖。控诉军人,即军人涉嫌犯罪的内案件,原则上,应当由军容事法院管辖,可以向当事人所在地的政治机关反映情况,也可以直接向其管辖的军事检察院或军队保卫部门举报,控诉。
法条链接:【军事法院管辖的规定】
1、现役军人和军内在编职工的刑事犯罪案件,主要是危害国家主权和安全,破坏国家力量和战备设施等违反军人职务,危害国家军事利益的犯罪案件。
2、对于军、地互涉的案件,一般实行分别管辖制度,如军人与非军人共同犯罪的,军人一方由军事法院管辖,非军人一方由地方法院管辖。涉及国家军事秘密的全案由军事法院管辖。
3、下列案件由地方法院管辖:
(1)非军人随军家属在部队营区内犯罪的;
(2)现役军人在入伍前犯罪的;
(3)军人办理退役手续后犯罪的(在营区犯罪的除外)
(4)退役军人在服役期内犯罪的(犯军人违反职责罪除外);
(5)武装警察部队人员(含在编职工)犯罪的。
6. 军队法院接受军人的行政诉讼吗军队法院受理军人行政诉讼案件吗
给原部队反应情况看看吧?祝你好运兄弟!
7. 一个退伍军人法院工作20年退休(副院长)2020年工资多少
法院有高院、中院和县市级法院,级别不相同待遇也不相同的。
正常情况县市级法院副院长退休金在五千左右。
8. 军事法庭能管企业与部队的纠纷么
1、地方企业与军队纠纷,军队法院无权管辖。
2、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专人民法院
关于军属事法院试行审理军内民事案件问题的复函
(法函〔2001〕3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
你院〔2001〕军法呈字第12号《关于指定军事法院试办审理军内民事案件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精神,军事法院试行审理双方当事人都是现役军人、部队管理的离退休干部、军队在编职工或者军内法人的民事案件。
申请宣告军人失踪、申请宣告军人死亡的案件,申请人向军事法院提出的,军事法院可以受理。
民事案件一方当事人为非军人的,由地方人民法院受理。
二、当事人向军事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实行自愿原则,即原告可以向军事法院起诉,也可以向地方人民法院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二00一年六月二十六日
9. 控诉军人是向法院起诉还是去军人法院起诉
如果该军人是复现役,起诉制军人须到军人所在的军事法庭去起诉,地方法院是无管辖权的。
法律链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军事法院管辖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 下列民事案件,地方当事人向军事法院提起诉讼或者提出申请的,军事法院应当受理:
(一)军人或者军队单位执行职务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
(二)当事人一方为军人或者军队单位,侵权行为发生在营区内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
(三)当事人一方为军人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
(四)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不动产所在地、港口所在地、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在营区内,且当事人一方为军人或者军队单位的案件;
(五)申请宣告军人失踪或者死亡的案件;
(六)申请认定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案件。
10. 什么是复转军人法院
《复转军人进法院》是当年《南方周末》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你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情况。这篇文章反映了特定时期我国司法机关选人、用人上的一些问题,在全国法律实物界引起重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