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法院
⑴ 请问,古时候怎么称呼法院
你起码要说清楚在什么时候,国外古代中世纪就叫法庭了,更早都是由行政长官组织的,国王室是最高法庭权威,还有宗教庭等多种法庭。
中国直至近代才有法院,古时候一般案件在县衙门审理,可以逐级往上,直至刑部。
⑵ 简述几种中世纪具有典型意义的法律制度体系。
一、德国中世纪法律制度
公元843年, 法兰克王国分裂,东部法兰克逐渐演变为德意志王国。公元919年, 萨克森公爵一世创立了德意志封建王朝,开始了封建德国的历史。自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以后,德国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封建领地,到13世纪,境内形成全面封建割据状态。与这种分裂割据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德国在1871年统一前,始终以其法律的分散性和法律渊源的多样性为主要特征。中世纪德国法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一)14世纪以前日耳曼法占统治地位时期
1.这一时期, 德国主要沿用由法兰克时代的日耳曼法演变而来的地方习惯法(邦法)。13世纪时,开始编纂习惯法法典,较为著名的有:
(1)《萨克森法典》
(2)《士瓦本法典》
2.14世纪前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开始出现城市法,它们都比较详细地规定了有关商品货币关系的法规。
(二)15世纪以后全盘继受罗马法时期
德国法对罗马法的继受早在13世纪即已开始。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 罗马法的复兴和注释法学派的影响,这种继受日渐广泛。1495年帝国法院正式确认罗马法为德国民法的有效渊源,各邦法院也加以正式援引,从而导致德国法对罗马法的全盘继受。
15世纪末叶,涌现了许多罗马法学家,他们特别偏重对查士丁尼《学说汇纂》的注释与研究,并且注重创造出了一些抽象的法的概念,因而被称为“概念法学”或“潘德克顿法学”学派,他们根据《学说汇纂》 拟定法律的编纂体系,这对后来的德国立法有很大影响。
但是,德国对罗马法的继受并未完全排斥固有的日耳曼法。1532年德意志帝国中央议会以帝国名义颁布了《加洛林纳法典》,这是一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典,共179条。它无次序地列举了犯罪和对犯罪行为的各种惩罚,以刑罚异常残酷为特色。它被作为范本予以推行,被多数邦国长期援用,在德国封建法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它反映了德国封建后期刑法的特点。
(三)18世纪末开始的法典编纂时期
许多邦进行了法典的编纂,巴伐利亚于1751年率先编纂了刑法典,之后,又制定了诉讼法典和民法典,其他各邦纷纷仿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794年的《普鲁士邦法》,又称《普鲁士民法典》,它以大量篇幅确认和巩固农奴制度、贵族特权、教会干预世俗法律事务的特权等,同时又宣布所有权是人的最重要和绝对的财产权,是全部法典的基础。在1900年被《德国民法典》取代之前,它一直施行于普鲁士。
二、英吉利王国法律制度的发展
在中世纪形成了英吉利法的三种基本形式――普通法、衡平法、制定法。
(普通法是英吉利法的基础和主要构成部分,体现英国法的基本特点――故称英国法为普通法)
(一)形成了通行全国的普通法:
英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普通法著作是格兰威尔的《英国的法律与习惯论》(1186年);
第二部是布拉克顿的《英国的法律与习惯》(1250年);
第三部是利特尔顿的《土地法论》。
上述权威著作被视为英国法的渊源之一,具有约束力成为法院办案的依据。
(二)产生了英国特有的法律形式-----衡平法:
衡平法产生的原因:
a、普通法的诉讼程式刻板僵化。
b、普通法内容不适应客观需求。
在英国法中,形成了普通法与衡平法两种法律,两种法院和两种诉讼程序并存的法律体制。
衡平法是弥补普通法的空缺陈旧。
衡平法效力优先原则――公元17世纪确立;
衡平法院和普通法院一起纳入“最高法院”-―公元18世纪末――结束两者对立和冲突。
(三)制定法:
爱德华一世――立法很多――人称英国的查士丁尼。
《大宪章》(1215年)――是英国中世纪最重要的一部制定法。
英国制定法的特点:
a.在英国法的整个体系中,制定法只居于次要地位,它只起补充、解释或重申判例法的作用。
b.制定法的效力优先于判例法。
c.制定法只有通过法官在审判实践中适用才能成为英国法的组成部分之一.
⑶ 演话剧,需要中世纪的法庭图片当背景,不是实景,要画的那种。
行不
⑷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法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与中世纪教会和国家的历史相位随而生的是两套并行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即世俗国家的法律与教会主持下所制定的法律。基督教所致力阐明的宇宙神圣秩序和蕴含在圣经中的伦理道德,是上帝为人类指明的方向,而人类的法律则应当充分和完全地成为上帝正义的体现和载体,不管是现存拥有的还是将来要制定的,都应当如此。同时,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哪些具体的有罪行为、欲望或思想应当受到惩罚,应当科以什么种类和程度的现实苦难,不公是基督教的教会法,而且还是基督教国家的世俗法律所必须也难以关注的。中的法律,由于被人们普遍地认为来自于神的启示,所以它具有绝对的权威。来自于人的心灵或思想中的自然法则必须由教会的实在法圆心公室,因为教会法来自于神法。世俗国家丘山之功的法律,必须在礼法和自然法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但是,世俗国家的法律和教会法律并非截然不同的两套体系,都被视为完成基督教世界使用的一种途径-在俗世建立上帝正义的王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基督教的教义强化了这样一种观念:法律来自于且植根于各种矛盾冲突中的和作用,使依照法律而治的观念变得日益深入人心。[1]这是因为:道德,每个教会团体和世俗团体各处的首脑(教皇和国王,封建领主和教区主教)应当采取维护他们自己利益的法律制度体系,的法律,建立完备的司法制度,组织各种司法的职能部门,衽普遍的依照法律的治理。其次,每一个教会的首脑和世俗的统治者应当受到他们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约束。虽然他们可以合法地改变法律,但在法律变革是必须服从法律-他们必须在法律之下而不是在法律之上进行统治。敏感,征程管辖权都必须相对于其它管辖权的存在而存在,每一个基督教国家都处在一种多种管辖权的政权体系当中,如果教会应当具有各种不可侵犯的要得,那么,世俗国家就必须把这些权利当作对他们自己的最高权力的一种合法限制来接受。同样,世俗国家的很吃香权利构成为对教会权利的一种合法限制,两种权力只有通过对法治的共同承认,即承认来自于神的正义的法律高于他们二者,教会和世俗国家才能和平共处。因此,格拉提安及其追随者认为。如果教皇违犯法律,那么就应当废除教皇。象布拉克顿这样的王室法学家也认为,国王有义务服从法律,“国王处于上帝和法律之下。”[2]人们认为国王服从法律是理所当然的。“国家根据法律而建立”,第一部斯堪的那维亚的法律著作就曾经以这样的话开头。[3]同时广泛传播的滑雪者牟信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者支持依法而治。这种信念是指国王本身是受法律的约束的。如果国王的命令是错误的,国王的臣民在有些情况下有权拒绝服从他的命令。[4]十二世纪索尔滋伯里的约翰和其它的人以及十三世纪的爱克·冯·瑞普高、布拉克顿、博马努瓦尔等都曾经表达过类似于下面的信念:“存在有一些法律的敌方具有一种永恒的必然性,它们在所有的民族中间都具有法律的效力,违犯它们绝对不能不受到…让那些给者涂脂抹粉的人…才到处宣扬说国王是不爱法律约束的,并且说不公在按照公正的模式而且在绝对不爱任何限制情况下的制定的时候,无论他意愿或喜欢的是,都具有法律的…但我还是坚持…国王是受这个法律的约束的。”[5]这种信念是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宗教背景。首先,这种信念植根于世界本身服从正义、服从秩序或者说服从政府与秩序之体现的法律的神学集装箱。其次,这种信念植根于对每一种权力都施加了实际的和理论的限制的世俗与宗教的二元性。基督教在赋予了国王们神圣权力的同时,草绿色地这种权力的被动和盲目的服从,这便利欧洲中世纪几乎所有的王国都了教权与王权的紧张状态,即使是强有力的世俗统治者,也不得不经常认真地考虑教皇们的意见。不公在他们的对外事务中是这样的,而且在包括他们建立其法律体系在内的对内政策上也是如此。这部分地是由于以下事实的存在:在整个十二和十三世纪,国王的主要官吏都是基督教的僧侣,国王和僧侣必须部分或全部地效忠于教皇。敏感,法律至上的信念植根于每一个王国内部世俗权威的多元性,尤其植根于王室、封建领主和城市的政治体彼此之间存在着的的紧张关系。宗教政治体(如教会)和封建政治体(封建诸候)虽然存在着由于职能和领地等诸方面的划分,但二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而是共同组成一个更大的互动团体,各处权力的行使也许不仅仅是为了各处独立的利益,彼此可能深入对对方的深处。这便利基督教的观念不公可能通过教会组织的努力,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能借助于世俗的权威涌入每一个工具书的日常生活,进驻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多元存在的世俗权威,除了共同服从于一个基督教权威之外,相互之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诸方面都享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欧洲的城市便是建立在公社自治和公民自由的基础之上。这些多元存在的自治单位也不断地借助于法律或其它手段抵制王权对他们自治权势侵犯。经过许多世纪以后,王权专制主义考古欧洲一些地方街心确立。不过,尽管经济、政治社会的权力极其分散,暴君仍然可能出现。因此,其它地方对法律至上信念不仅仅是对当时物质生活条件、生活状况的反应,而且法律至上有助于从积极的方面对这些实际善进行维持。最后,对法律至上的信息与在封建造纸中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相互义务密切相关,也与承认与地方当局之间以及官方和民众的管理机构之间辩证的互动关系相联系。运载工具反抗他的领主的权力以及农民基于庄园习惯而享有的,在发展出可以对抗专制权力的法律意识的过程中,趁着极为重要的作用。[6]部分地由于基督教理论和教会实践的作用,西方中世纪法律的发展表现为同一社会内部各司法管辖权和各种法律体系的共存与竞争。司法管辖权与法律体系的多元性使法律的最高权柄成为必要和变得可能,同时它的复杂性促进了法律的成熟与精致。哪一类法院具有管辖权?哪一种法律是可以适用的?如何协调这些法律之间的差异?在技术问题的背后,有关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考虑。教会权力与国王权力相对,王权与城市选举权相对,法律是解决冲突的手段,但法律在有些时候也能加剧冲突。教会宣布它不爱世俗法律的控制,并宣布对某些事务具有韧性的司法管辖权和在哪一些事务上具有并行的管辖权。世俗人士虽然受世俗法律的,但在婚姻家庭关系、继承、宗教犯罪和以信仰作为保证的契约关系方面以及许多其它的事务上,也存在受基督教教会法和教会法院的管辖。反过来,神职人员一般虽受教会法,但关于某些类型的犯罪和某些类型的财产争议等,也受到世俗法律和世俗法院的管辖。世俗法院也分成各种彼此竞争的类型,包括王室法、封建法、封建庄园法、城市法和商法。同一个人可能在一种类型的案件中受到基督教会法的管辖,在另一类案件中受王室法院的管辖,在第三类中受到领主法院的管辖…西方法律的多元性,已经反映和强化了西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多元性。在以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法律的多元性一起是西方、政治和法律成长的一个源泉,人们得以从不同的修面和角度对法律进行探索,并探索不断地丰富、完善法律,而法律的丰富和完善,无疑为西方世界后来的步入法治化轨道铺平了道路。
⑸ 中世纪西欧的法庭和中国古代的衙门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于它的建筑,它文化就是它的精神的理解方式,还有很多方面的表达形式。
⑹ 中世纪教会在中世纪的惩罚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中世纪教会在中世纪的审判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教会法院是西欧中世内纪的基督容教会为行使司法权而在其领地上建立的宗教审判机关。主教法庭为第一审级,审判人员称“寺院裁判官”,由主教或其代理人担任。大主教法庭为第二审级,由大主教主持。教皇法庭为最高审级,由罗马教皇及其全权代表主持。它不仅审判神职人员的案件,而且审判领地内的世俗人员的案件。
审判活动严格遵循宗教仪式。13世纪,教皇格里高利9世建立了异端裁判所,以残酷的刑罚镇压与迫害异端。中世纪末,随着王权的加强,教会的司法投逐渐削弱,教会法院渐次被废止。
⑺ 西欧中世纪法律制度特点
1、 拜占廷帝国颁布的《法律汇编》和农业法(8世纪),《巴西尔法典》(9世纪后期回)
2、 俄罗斯答在基辅罗斯时期主要实行习惯法,重要文献是罗斯真理(习惯法、王公立法、法院判例的汇编)。系统的法典编纂主要有1830年的《俄罗斯帝国法令全集》和1835年的《法律全书》。
3、 基督教分裂为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公元6-7世纪编纂的拜占廷教会法汇编(宗规集)系由教规和皇帝的有关法令构成,在东欧具有很大的影响。
⑻ 欧洲中世纪法庭
如果说中国古时的刑法很残酷,你可以去看看欧洲的刑法,绝对不比中国宽容,中国有内砍头,他容们有碎头,中国是五马分尸,他们是四马分尸,中国有凌迟,他们有猫爪,就是一块一块撕肉,还有其他的种种,你可以网络搜一下,看的我是毛骨悚然的。
⑼ 中世纪法学名言 :不读阿佐的书,进不了法院的门。
只能找到这些了,俺不是法理学专业的。
阿佐是指 Porous,(1150年一1230年),注释法学派的代表人物。
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西方法学的历史渊源虽然是罗马法学,但其直接渊源则是在中世纪意大利由波伦那大学的教师伊纳留斯领导的注释法学派。由于注释法学派的努力,在罗马法学和现代法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注释法学派(The School of Glossators),诞生于11世纪末,其创始人是意大利波伦那(Bologna)大学的教师伊纳留斯(lrnerius,约1055年一1130年)。而代表人物则是阿佐(Azo Porous,约1150年一1230年)和阿库修斯(Accursius,约1182年一1260年)。
对注释法学派作出巨大贡献、并使该学派最终定型的是阿佐和阿库修斯。阿佐是巴塞努斯(伊纳留斯的徒孙)的学生,毕业后成为波伦那大学的民法学教授。他一方面继承了其老师的主流派立场,另一方面也注意吸收以四博士之一的高塞为代表的非主流派的成果,因此,使注释法学派在他手上达到了发展的顶点。他关于《查士丁尼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学阶梯》的注释汇编和指导书不仅在意大利,而且在整个欧洲都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成为出庭审案者所必不可少的宝书,因而当时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不读阿佐的书,就不能登宝殿(法庭)"(Chi non ha Azo non vada a palazzo)。事实上,在阿佐的时代,注释法学已经经过了一百余年的发展,所以,各种对罗马《国法大全》注释的作品已是汗牛充栋,其中,有相当多的著作已经离开了对罗马法原著的注释,而只是对他们老师的注释作品的注释,因而把罗马法搞得更为复杂和混乱。阿佐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决心对《国法大全》进行第二次注释。为此,他创作了关于《查士丁尼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学阶梯》等的注释集成。虽然,在阿佐的作品是否带有对其老师巴塞努斯等人的著作的剽窃这一点上,西方学者一直有争论。但其作品一出世,便受到了欧洲各国的广泛欢迎这一点却是事实。甚至在大洋彼岸的英国,13世纪的著名法学家布雷克顿(H. D. Bracton,约1216年一1268年)的名著《关于英国的法和习惯》(Delegibus etconsuetudinibus Angliae libri quinque,1250年)中引用的罗马法资料,大多也是阿佐的作品。
⑽ 欧洲宗教法庭和世俗法庭的区别
欧洲宗教来法庭一般指 罗马教廷的源圣宗教法庭
依据的律法不同
处理的方式不同 世俗法庭会决定处理方式 例如 监禁 死刑等等
宗教法庭不会 宗教法庭会指出 是否有罪 然后交给 当地政府 不过政府的惩罚不能令 教廷满意 那么政府就有麻烦了 当然 这是指中世纪 现今 宗教法庭已经没有这种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