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推卸责任
首先,邓玉娇案件尚未抄经过法院审理判决,任何人都不能断言其将会如何判决。
其次,你这个案件和邓玉娇案件并不完全相同,在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造成了一人死亡的严重后果,而自己仅受轻微伤,而且其事先预备道具的行为也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可能要承担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考虑到各种因素,最终可能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起诉,如果犯罪嫌疑人未成年但已超过14周岁,那么应当从轻、减轻处罚,但不意味着他可以免除刑事责任。具体的判罚由法院作出,在此不予推测。同时自首也是法定从轻情节之一。
最后,公诉刑事案件的进行是不以被害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被害人无权放弃追究刑事责任,但可以放弃民事赔偿。如果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进行了积极补偿的,法院在判决刑罚时可以酌情考虑,但这不是法定从轻事由。
Ⅱ 法官徇私枉法市检察院和市监察委都不愿意去调查取证怎么办邪恶歹毒的法官的行径如何曝光让全国都知道
答: 法院互相推卸责任可以向高院起诉
如有疑问
请继续追问
Ⅲ 法院执行法官推卸责任不去执行怎么办
你应该去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写一份《强制执行申请书》去法院立案,法院就会指派法官管你的案子了。不过,你得向法院提交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
Ⅳ 开庭法官问老板用司机承担责任吗,老板说不用,会怎么判
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主要看证据,老板放弃也需要合法否则不会支持
Ⅳ 重庆潼南区法官不作为怎么办
既然这位尤姓法官说不是他承办的,可以向这个法院投诉,要求执行局局长或者分管执行工作的副院长尽快给处理。
如果确定是尤姓法官处理,再联系这位法官。
如果不是,要求重新安排承办法官。
Ⅵ 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徇私枉法,就是没有机关进行调查取证怎么办市检察院和市监察委互相推卸责任咋办
纪委的事儿,巡视组举报。
Ⅶ 司法解释的存在问题
中国现行的刑法实施者,也就是主体是法官,可是多数时候又会受到上级总站,或者其它部门,通过历史的解释,习惯于探求立法本意,对立法资料极其青睐。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法官尽量不自己解释刑法,遇到以前没有处理过的案件,许多法官都总是习惯性地感叹“对这个问题最高法院要是有司法解释就好了,我们也不会挖空心思去想了,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也不会承担任何风险,不会遭到别人的攻击,或者质疑。”如此我们法官的职业,他们对国家的法律是忠诚吗?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吗?
有些时候由于新生事物刚刚出现,而且确实又没有刑法条文,或者司法的解释,或者是受某一方面的需要,运用刑法惩罚犯过罪行的人,如果是出于某种需要,当然无可厚非,如果临时通过有关部门或者司法部门的协调,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重新立法,这样出台的刑法,是不是适应法律本身的功能,这就需要好好理解和推敲。
也就是遇到这些问题,即使没有刑法条文,迫不得已要对刑法做出解释,法官都并不首先去考虑刑法学理论上对类似问题是否有研究;如果有研究,存在哪些对立主张,这些对立的见解中哪些是合理的。法官在自己解释刑法时,对探讨立法者的原意情有独钟,对刑法规定背后存在立法者原意深信不疑,法官也会因为自己的职业道德,他们也会设身处地地考虑立法者的立场并人为地事实上重复立法者的行为,对刑法学者的理论阐释反而兴趣不大。
这样的结果是法官无法真正依据案情,或者刑法的本身功能,而对于犯罪者进行有效的公正的审判,而是大约,或者差不多就可以了,只要不超出原则怎么审判都是正常的。
但是,主观解释,探求立法者原意的解释方法的缺陷是人们早就认识到的。所以真正的司法解释,是源于人们对刑法的认可,而且确实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具有现实指导性,而且切实指导法官对棘手的法律条文做出科学的标准。也这远比自己没有标准胡乱猜测要好得多。我们也就期望中国刑法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尤其在我们国家这种法制状况下,尤其需要法官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杜绝减少刑法的滥用性。 表面上有司法解释,有一个完整的标准,而实际上无意中向一线法官灌输了判决无需说明理由的错误观念。法官总是寄希望于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解决疑难案件。一旦有司法解释,法官直接根据司法解释做出判决,而无需进一步解释判决理由。试问这样的司法解释,究竟真正能够起到统一性,而且符合所谓的标准,不会导致刑法自由量刑的危害。
其实在几乎所有的法官看来,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就是理由,就是上方宝剑,就是法官的标杆,这样法官往往在审理案件时,即使错了,那是上级的标准,与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法官不会搞标新立异的事情。这样又减少了麻烦,而且还可以推卸责任,当然毫无必要再向被告人、辩护人详尽解释判决理由;而最高法院做出司法解释时,也是不需要公布其理由的,有的解释明显是武断的。
由此结局就是,对于疑难案件的处理,很多时候是在不需要说明理由的情境下进行的,也不管被告人不服,这就是铁案标准。事实上,除了最高法院,许多高级法院、中级法院甚至基层法院都在以“答复”、“会议纪要”、“指导意见”的名义制定实质上的司法解释——定罪量刑规范,法官只需要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他们不需要独立思考,也不需要更新刑法理论知识,不需要说明判决理由。你说这是法官的法律知识的更新了,还是时代真的让法律完善了。
我们可以这样说,这种司法解释,这种运作模式,由此培养了一些日益懒惰、缺乏风格、毫无理论底蕴的法官。在这些法官看来,既然判决不需要说明理由,刑法理论拿来干什么?你说这样刑法功能意义还很大吗?这样法官审判出来的案件能不能对社会具有危害性,我们不能想象的。
3、司法解释不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司法解释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法律适用中的困惑。如同法律本身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一样,司法解释永远也无法解决法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固有矛盾。在法律被遵守、被执行和被适用过程中,通过对法律文本的解释,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立法的不足与欠缺,使法律趋于完善。但是,与立法一样,司法解释作为人的认知基础上的法律再造,同样不能跳出立法本身所面临的窘境,在解决现有法律的漏洞和矛盾的同时,必然会形成新的漏洞、新的矛盾。
4、司法解释不是最佳手段
司法解释并不是实现正义的最佳手段。法律本身可能有漏洞,通过司法解释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立法上的漏洞,但是,司法解释在本质上是一种“事后法”,是在纠纷发生以后创制出来的新的法律规则。将纠纷发生以后创制的法律规则适用于已经发生的案件,违背了法不溯及既往的现代法治原则。 法院的基本职能是司法而不是立法。现代权力分工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国家权力,在充分发挥不同的国家权力在调控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并使不同的国家权力之间形成某种张力,以使它们能够相互制约、相互平衡,防止权力本身可能对社会成员合法权益的侵犯和损害。正是在这一理念下,才有了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之分,并分别交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在任何时候,司法权以及作为司法权的行使者的法院,其最基本的职能在于通过适用法律以制裁违法,平息法律纠纷。创制法律规则是立法机关的事务而不是司法机关的事务,法院不能超越自身职能的范围越俎代庖地代替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即便是承认法院通过对法律文本的解释以完善、补充法律,这种完善和补充也只能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它也就不具有合法性。而一个合法性存在疑问的司法解释即便能够在短期内弥补法律的不足,填补法律漏洞,对一个法治社会这是无法容忍的。其对法治原则的背离,对法治所造成的危害都是无法估量的。
从实务上看,司法解释在个别时候非但没有解决法律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在消除既有矛盾和困惑的基础上往往是又增添了新的矛盾,新的困惑。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司法解释的作用,合理界定其在国家法治进程中的地位,使司法解释在法治化的轨道上良性运行。
Ⅷ 法官责任制:宋代提刑司是如何通过法官责任制保障执法公允的
宋代作为我国古代尊文抑武达到极致的朝代。文官系统高度发达,宋代从制度上抑制官员擅权和集权的行为。行政架构复杂而平行,各级官员互相制衡,皇帝权威大大巩固。宋虽然在抵御外侮上乏善可陈,行政的技巧,法律的完善,文官系统的成熟却大大超越了先前的朝代。而司法权就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这里的法官和现代意义上的法官定义并不相同,他指的是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司法官员。《宋刑统》作为宋代法律纲领性的文件,对宋司法官员的管辖权,断案的期限,亲友的回避,现场调查的要求甚至在自己衙门里的会客,以及和其他官员的交往都做了详尽而严厉的要求。提刑司是其中重要的监督单位,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一.法官责任制的前提,司法系统的相对独立,宋朝通过加强对于司法受理主体的明确,和刑狱管理制度改革,为法官责任制提供了基础
1.受理成司法基础
对于司法来讲,管辖权是最基本的权限。熟知美剧的人都知道。FBI和美国地方警局经常在案件的主导权上发生纠纷。这就是司法管辖权的争执了,早在八百年前,宋代就对所有的地方中央的司法管辖有了明确的界定。
宋刑统中,对于不该受理而受理的案件做了严格的界定。这里最普遍的情况是,县级官员受理了刑事案件,规定指出,只有州级官员才可以接刑事案件,县级官员只有接民事案件的权力。
同时地方官员只能接本州县的案件,无论何种情况,干涉临近州县的案件都是越权的行为,类似的协调必须由专门的监司来执行。同时,对于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必须在同族亲友的陪伴下才可以接受诉讼。无宗族庇护的老人,经过反复核实情况属实后,才可以接受案件。
对于推卸责任,应该受理的案件装聋作哑拒绝受理者。州县长官直接追究主管责任,下级吏员接受杖责的体罚。
2.刑狱管理改革
监狱管理是司法部门重要的职权所在,宋代司法审判前的证人和嫌疑犯都是被拘押的。具体对于犯人来说,杖责是宋代重要的惩戒手段,也是刑狱的分水岭。杖责罪以上的罪犯强制拘押,杖责罪以下的罪犯则不能轻易拘押。
同时杖责罪以上的罪犯,只要案情明晰,可以结案的,也迅速流配和接受其他惩戒。官府不鼓励长期拘押。而对于不是嫌疑人的证人,只要不是案情需要和恶意不作证。州县也不鼓励拘押。
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州县拘押的人数,使底层吏员可以借官司发财的心思稍稍收敛,也减少了政府的司法运营成本。
3.刑讯规定创新
体罚和拷打当然是古代司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也是最容易招致诟病的所在。宋代对拷打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简单的讲,他将司法官员完全的隔离在了其他行政体系外,确保司法的独立性,这样的确保是在对官员生活交往的限定下做出的,官吏在司法判定中远离人群,确保案情不被泄露,人情贿赂远离官司。
这样极端的不近人情的规定,客观上确实提高了司法的公正性。但是却给官吏正常的生活造成了诸多的不便,宋代将司法官员的独立性提高到了这样的高度,也体现了顶层对司法公正的渴望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3.回避制度的确立
宋代的司法回避继承了唐代的一些惯例,本身也有大大的发展。亲属回避是首先被确立的,他包括了司法官员上下级之间亲戚关系的回避,司法官员和嫌疑人证人之间亲戚关系的回避。由专人监督。
籍贯回避则让地方官不在自己的出身地和长期居住地为官,确保了判罚最大程度不被客观因素所影响。在同一件案件多次审理时,前任和后任主审官必须没有血缘或者姻亲上的联系。
由于当时官场同年也是很大的关系网,这方面也做了规定和要求,即司法官员上下级间和官员与犯人间,没有读书时候的同学关系,批捕的人,审判的人,抓人的人之间必须毫无联系。司法的各个环节被细化,自审自判的行为从根源上被杜绝。
Ⅸ 法院今天开庭 法官说给我们7天时间自己协商,然后再判 什么意思这是医药费还得马上看病啊
这是在推卸来责任,如果能自协商起诉到法院干么?可以先申请执行医疗费。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六条人民法院对下列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先予执行:
(一)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
(二)追索劳动报酬的;
(三)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
Ⅹ 法官为何设定级别小法官的法律效率低于大法官吗
级别只是说明其业务能力
做出审判后,不管哪种级别都具有同等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