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官于是

法官于是

发布时间: 2021-01-26 17:12:32

法官是做什么的

这是一个奇怪的标题。如果没有法官,谁来解决纠纷、裁决案件呢?因此,法官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职业,自从有了文明以来就存在。他起码要比外交部长、比计委主任的资历老得多。
那时的法官用什么解决纠纷,暂且按下不表,今天的法官解决纠纷得依靠法律,所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里所说的法律,当然就是立法机构正式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然而,让我们仔细想一下,假定法官严格地依照这些法律、法规的条文规定,他是否能够解决纠纷?
容我斗胆说一句:假如法官严格地照搬法律条文,绝大多数纠纷是无法解决的。套用一句话,现实总在变化,而法律是灰色的。事情是明摆着的:立法颁布的法律通常并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因而,它在某个时候作出的某个规定,过了一些时日,可能非常荒唐。今年年初就发生过一件很滑稽的事情:某地铁路部门曾根据1979年的一份文件,对被火车撞死者,最多赔偿300元或解决粮票,家庭生活确有困难者,酌情给予80至150元火葬费或埋葬费。
很滑稽。但在目前中国所奉行的法律制度下,却是完全合乎法律程序的,即使官司打到法院,一个遵纪守法的法官,也只能这样判决。因为,我们所实行的是大陆法,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法律是由、并且只能由立法机构制定,法官只能机械地适用法律,而不能对法律进行解释。即使要进行司法解释,也必须要最高人民法院出面进行,而普通法官是没有这种权力的。于是,一旦一个小小的案件暴露出某部法律的荒唐,人们很自然地呼吁,立法部门应当及时地清理过时的法律,应当及时地制定颁布适应新情况的法律。
然而,假如立法机构是负责任的,那么,它必将被这样繁重的立法、清法的活动给压垮。情况似乎也确实如此,这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存在一种“法律匮乏焦虑症”:从立法者到法官,从当事人到舆论,人们总是感到,有无数法律亟待制定;刚颁布没有几年的法律,又得赶紧修订;过时的法律,也得及时清理,否则会闹出笑话;即使大体上有效的法律,也被发现似乎总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但也只能将就了。当然,法官很苦恼:严格依法裁决,有时显然会得出荒唐的结果;但自行根据现实情况对法律作出解释,又显然不合程序。当事人当然也一样觉得苦恼:撞死人就赔几百块钱,给几十斤粮票,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极端的案例确实凸显了目前法律制度所面临的困境。当然,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不过,至少从经验上看,普通法制度似乎没有我们这样的“法律匮乏焦虑症”。
要克服这种焦虑症,我们可能需要回到原点:究竟什么是法律?谁、如何制定法律?
法律就在人民中间
《普通法的本质》一书探讨的是普通法的本质。其实,通过它对普通法法官创制法律规则的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理解法律的本质。
根据作者的描述,普通法法官在审理一个案件时,不仅是在对具体的纠纷进行裁决,他也同时在生成新的法律规则:“即使解决纠纷是法院的惟一职能,那么也会出现以司法方式设立法律规则的情况。当法院在新的情况下阐明社会现存标准的适用、意思和引申含义时,它们无法同时避免创制以前没有宣告过的法律。”(第6页)
请注意这里的措辞,“宣告过的法律”。这正是普通法制度赖以存在的根本性事实:法律并不等于立法,法律仅仅是为某种程序所承认的,社会中具有正常的理智与情感的普通人在频繁的交换与合作关系中所形成的规则。也就是说,法律其实是普通人在其日常活动中生成的。
听起来有点奇怪?是的,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法律实证主义的法律观。中国的法家早就告诉我们,“法自王生”,只有君主可以制订法律,也只有君主制订的规则才是法律。近代以来的法律理论家也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法律就是国家、通常是国家的立法机构正式颁布制定的文件,是主权者的命令,只有国王、议会才能制定法律。法律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是统治者用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如果立法机构没有公布那张印着字的纸,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法律,社会就处于无法无天状态,法官当然也就没有办法判案,当事人也就找不到解决纠纷的标准。
然而,这样的观念其实跟我们日常的经验是不符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知道法律,但在出现了纠纷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地就按照某种规则解决了。当然,法律实证主义者说,这样的规则是民间习惯或行会习惯,是道德习俗,是常识,它们确实是社会运转所不可或缺的规则,但它们绝对不是法律,因为,它们不是国家颁布的。
但这样的规则与法律之间的区别,果真是根本性的吗?普通法法官不这么看。当然,严格说来,普通人在日常中活动中所生成的规则,只是创制法律的原材料。法律是通过某种程序被法官所发现和确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法官创造、发明了法律。相反,他会说,他只是发现、阐明了社会中已经存在的法律,并使其系统化、保持前后一致性,且能够普遍地适用于每个人。
也就是说,在普通法制度下,法律规则在法官通过司法程序立法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法官只是通过一种理性的过程,将那些人们尽管在遵守但却没有意识到、也说不清楚的规则,接受、加工为明确的法律而已。因此,在这样的制度下,没有普法的必要:法律本来就在人民中间。一个人根本不需要知道法律说了些什么,而依然能是个守法的好公民,而一个具有正常的理智和情感的人所认为正当的事情,大体上就是法律所认可的事情;而这样的人认为应予惩罚的事情,就是法律应当禁止的:“如果一个人按照社会认为正确的方式行事,他会被认为是在做合法之事;如果一个人被社会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所伤害,他将受到法律的保护。”(第211页)
法律的最佳制定者
而由于分散在各个地方、数量比立法机构的成员多得多的法官,时刻在解决提交到他们面前的纠纷,因而,他们能够比较敏捷地对社会的变动作出反应,从而使法律在合乎正常人的预期的情况下,又保持足够的灵活性。让我们设想,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被火车撞死的家人会得到什么样的赔偿?具有正常的理智与情感的普通人都会觉得,铁路方面即使没有责任,也应当给点抚恤性质的赔偿,起码应当支付丧葬费,今天,这笔钱好赖也得几千块吧?赔偿几百快钱加几十斤粮票的事情,是不会出现的。
归根到底,就像本书作者所说的,法律是建立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考虑以及地方或专业的习惯的基础之上的(参见第四章的论述),法官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些标准发现、阐明、确认和系统化这些蕴涵在人们的交换与合作关系中的规则,把他们加工成为法律。
一个称职的法官恐怕不得不如此,否则,他无法解决纠纷。毕竟,立法机构正式制定颁布的法律,其实只是法律规则体系中的一部分,仿佛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法律规则,是人们损遵守的,但却是谁也说不清楚的。立法者往往不能及时地了解这些规则,从技术上说,也不可能随时修订法律。因此,如果要求法官只能机械地适用现有法律,法官就将寸步难行。事实上,即使在欧洲实行大陆法的国家,也不断地从法官只能机械适用法官的原则一步一步向后退,逐渐给予法官以解释法律的较大自由裁量权。但是,由于那里不实行遵循先例的原则,因而,每个法官根据现实对于立法所做的解释,就只限于解决他面前的纠纷。这其实是一种知识的浪费。如果通过先例制度把法官们在司法过程中的智慧集中起来,所形成的法律是否会比几百个议员所制定的法律更优良呢?

㈡ 法官是干什么的

机构职能:抄

(1)执行本院发生袭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

(2)执行法律规定的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其他法律文书;

(3)对执行异议、被执行主体的变更、追加进行审查;

(4)依照法律规定实施查封、扣押、冻结、扣划等措施,对妨害执行行为人实施拘留、罚款措施;

(5)协助办理其他法院委托的执行工作。

区别主要在于执行局为普通法院的协助部门,负责对下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办理下级人民法院或利害关系人申请复议的案件。

(2)法官于是扩展阅读

法官应当依法履行的义务

(一)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审判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办案,不得徇私枉法;

(三)依法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四)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审判工作秘密;

(七)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㈢ 我的案子一审法官强迫我调解,其间又发现新证据,于是以新证据及强调向成都中院申请再审,中院承办法官一

您好,我是四川律师(也是成都律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专请的,可属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具体委托律师代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零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
(三)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
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㈣ 法官的依据讲的是什么

从前有个富商生性吝啬,他儿子在外面借了许多债,他不肯偿还,儿子只好言明等父亲死后再内还。有一天儿子实容在等不及了,就和债主商量要活埋父亲。他们替富商沐浴更衣,硬把他放入棺材。
过路的法官听到商人呼天喊地的声音,便前来询问。富商在棺材里见后,便喊道:“救命呀!大人!我儿子要活埋我!”
法官质问富商的儿子:“你怎么能活埋你的父亲呢?”
做儿子的答道:“大人,他在骗你,他真的死了!不信你问他们。”
法官转身问周围的人:“你们都能作证吗?”
“我们作证”。众债主回答。
于是法官对棺材里的富商说道:“我怎么能相信你原告一个人呢?难道这么多人都说谎吗?”说完,他一挥手宣判道:“埋吧!”

㈤ 法官的依据是什么

从前有个富商生性吝啬,他儿子在外面借了许多债,他不肯偿还,儿子只好言明等父亲版死后再还。权有一天儿子实在等不及了,就和债主商量要活埋父亲。他们替富商沐浴更衣,硬把他放入棺材。

过路的法官听到商人呼天喊地的声音,便前来询问。富商在棺材里听见后,以为有救了,便喊道:“救命呀!大人!我儿子要活埋我!”

法官质问富商的儿子:“你怎么能活埋你的父亲呢?”

做儿子的答道:“大人,他在骗你,他真的死了!不信你问他们。”

法官转身问周围的人:“你们都能作证吗?”

“我们作证。”众债主回答。

于是法官对棺材里的富商说道:“我怎么能相信你原告一个人呢,难道这么多人都说谎吗?”说完,他一挥手宣判道:“埋吧!”

㈥ 伊索寓言中关于猴子法官的故事

狼和狐狸的争议(猴子法官在后面才出现)

狼和狐狸是邻居,他们表面上装作和平共处,其实每天都在互相防备着对方的言行。
有一天,狼的家被偷了,他心想:狐狸是一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的家伙,又是我的邻居,这次我可不能轻易放过他。于是,他向狮子报案,要求一定要严惩狐狸。
狮子听了狼的陈述,心中暗想:谁不知道你是一个坏事做绝的家伙啊!现在倒来告别人。可是,既然狼来报案就要处理,所以,狮子跟随着狼来到狐狸的住处进行调查。
狐狸客气地迎接狮子的到来,可是一听说是来调查她的,尖嘴就噘起来了。狐狸生气地对狮子说:“你怎么可以听信那个坏蛋的一面之词。你也不是不知道,草原王国里,几乎每个人的东西都被狼偷走过,但大家只能忍气吞声。做他的邻居,我不仅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而且也深受其害。你反而相信狼的话,怀疑起善良的我,真是岂有此理!况且,我一直安分守己地做一个正直的公民,从未对别人的东西起过歹心。今天的事情,我感觉是对我的极大侮辱,我表示抗议!”狐狸的嘴像机关枪一样说个不停,狮子几乎已经打算斥责狼的多事了。
这时一直站在一边的狼咆哮起来:“闭上你的嘴,你不要妄想用你的花言巧语欺骗我们,虽然你的狡猾曾经让很多人上当,但是今天,你休想再抵赖。”
狐狸冷笑了一声说:“你口口声声说你的东西被偷了,那么,我问你,你究竟是什么东西被偷了?”狼一时语塞。
狮子早已被他们吵得晕头转向,于是把他们交给一直以断案精明而闻名草原的猴法官。在猴子法官面前,狼和狐狸依然以恶劣态度互相责骂,一步也不肯退让。猴子微笑着注视着这两个作恶多端的家伙争吵不休。由于彼此都很了解对方的底细,所以狼和狐狸都使尽全身本事,互揭疮疤。激辩了一阵子之后,一直默默听着的猴法官便对他们说:“现在,请二位保持安静。我先来问狼,你好像在这之前偷了很多人的东西,另外,关于你之前声称的被偷的东西,你能够提出哪件东西真的是属于你的证据吗?至于狐狸,你说你没有说谎,请举出你真的没有说谎的证据。我相信你即使偷过东西,也会死不承认。但是为了避免你们两个再度发生这种争端,我、狮子以及镇上的每个人可以当证人,等一下就去你们家里,请你们对自己所有的东西一一提出证明,确定哪些东西是你们的,哪些不是。这既可以避免让你们再做无谓的争吵,又可以洗清你们小偷或骗子的罪名,光明正大地表示自身的清白。”
猴法官这番话还没说完时,狼和狐狸就已经无声无息地溜走了。
大智慧:恶人的伎俩若在洞察一切的智者面前摆弄,等于自讨苦吃。

㈦ 南京法官是什么意思谁能介绍下!

南京法官是指南京的法官王浩审理“彭宇案”。王浩是2006年南京“彭宇案”法官。由于此案件的审判结果对社会影响巨大,此人备受关注。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老妪徐寿兰在南京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车时,被撞倒摔成骨折。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彭宇表示无辜,有目击证人为其作证。

2007年1月4日,66岁的徐寿兰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彭宇将其撞倒在地致其受伤为由,索赔13.6万余元。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认为本次事故的双方徐寿兰和彭宇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彭宇对受害人徐寿兰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主审法官判决彭宇给付徐寿兰损失的 40% ,共人民币45876.6元。判决结束后,彭宇表示不服判决。

当时这起轰动全国的民事诉讼案一审判决后引起极大争议,有人对主审法官王浩的判决表现出了极度不满。

2008年3月15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在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首度披露该案双方已庭外和解。

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双方撤诉后不再执行鼓楼区法院的一审民事判决。

至此,为时1年多的彭宇案画上了结案句号。

(7)法官于是扩展阅读:

一、案件对于王浩个人的影响

彭宇案对于王浩人生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江苏省某法院一名法官事后曾表示:“不管如何,彭宇案本身对法官王浩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之前,有记者联系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谈及彭宇案时,一名法官向记者称,“(王浩)人调走了,我不清楚这事”。

9月25日,该法院一法官者证实,彭宇案的主审法官王浩确实是调走了,而调走之前王浩在该院的知识产权庭任职。

调离法院后,王浩被安排在了离法院10公里之遥的鼓楼区挹江门街道办。有人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彭宇案,王浩不可能被调走。事实上,调到街道办的王浩并没有坐在街道办的办公室里。街道办的一名负责人称,王浩到街道办后被安排在了挹江门司法所。

司法所位于南京市镇江路4号的斜对面,这里离街道办的办公场所还有3公里之遥,司法所在一个破旧的居民生活区的弄堂里,看上去有些破落,以至于连一些住在这里的居民都不知道还有个司法所存在。

二、案件的社会影响

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依然按照“逻辑”判处彭宇4万余元的赔偿,法院“你不误伤她,就不会送她上医院”的判决,被称作对社会良知的一次毁灭性打击。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舆论风暴,并出现了多起类似事件:

从“任我赢”在网上发布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老人脸朝下倒在人行过道上,一根拐杖被甩在一边,边上站着的好几个围观者似乎想要上前帮忙,却又因为顾虑而裹足不前。

帖子中还提到,有不少经过的人提醒那些试图上前帮忙的市民:不要扶,小心扶了以后被赖上,遭殃、破财。在对该帖多达2万多条回复中,支持明哲保身和谴责路人冷漠的声音,基本上各占一半;但不论持何观点,讨论者都赞成一点共识:路人的小心,是有道理的。

彭宇案后,有公众认为“判决结果让国人的道德观倒退了50年。”彭宇案,留给南京一个被公认的道理: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多数人觉得在这个城市里“不是自己的事少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本质而言,“彭宇案”被误读和放大的负面效应,既有办案部门和主审法官王浩在操作环节的失误,也反映了公众对社会道德缺失、诚信危机的担忧。在法律——这个社会公平最后保障都不能有效运作的情况下,公众面对类似的事件所采取的“明哲保身”的态度,更多的则是一种无奈之举。

㈧ 有没有关于法官的笑话

从前有个富商生性吝啬,他儿子在外面借了许多债,他不肯偿 还,儿子只好言明等父亲死后再还。有一天儿子实在等不及了,就 和债主商量要活埋父亲。他们替富商沐浴更衣,硬把他放入棺材。 过路的法官听到商人呼天喊地的声音,便前来询问。富商在棺 材里听见后,以为有救了,便喊道:“救命呀!大人!我儿子要活埋我!”

法官质问富商的儿子:“你怎么能活埋你的父亲呢?”

做儿子的答道:“大人,他在骗你,他真的死了!不信你问他

法官转身问周围的人:“你们都能作证吗?”

“我们作证。”众债主回答。

于是法官对棺材里的富商说道:“我怎么能相信你原告一个人 呢,难道这么多人都说谎吗?”说完,他一挥手宣判道:“埋吧!”
----------------------------------
法官笑话汇总,千万不要错过哦!
http://cache..com/c?m=7016&p=9e36c64ad28911a059eaca0c5643&user=
http://cache..com/c?m=&p=9a67c64ad2d511a05eed82354205&user=

㈨ 湖南遇害女法官被杀一事,凶手最终的处罚结果如何

新春将至,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在众多中国人心里,从上个新年开始爆发的疫情其实已经不足为惧,多数人的生活已经趋向于疫情前,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暖暖的笑容。可是在1月12日,这个本该平凡的日子,却让人从那之后对“秉公执法”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周春梅是一名法官,正如她的职业,她向来都是以理服人、坚定执法的,在今年的一月十二日,这个刚正不阿的女法官却惨死在了停车场上。更令人心寒的是:那是她那所谓的闺蜜向某多次踩点、蓄意谋杀!原因竟然是向某仗着自己是周法官的同乡,企图让这个一向秉公执法的周法官为她“开小灶,打招呼”。周法官当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在她的那一场庭审中,她还是像往常一样采取了最公正的评判,可是没想到向某竟然会怀恨在心,在一番的准备后,向某赫然在周法官小区的地下停车场。,对他行刺数刀,以至于周法官当场身亡。

现如今向某已经被关押起来,等候庭审。

㈩ 明察秋毫的法官讲的是什么故事

从前,有个叫唐宗普珍的姑娘正在河边洗衣服,她把一对金戒指放在岸边的石头上。无赖小偷格桑趁她不注意,把金戒指偷走了。
姑娘向法官报了案。法官查问无赖格桑,格桑说:“戒指是我死去的母亲送给我的。”法官想了想,说:“此案没有旁证,干脆你们一人拿走一只戒指算了。”格桑想:“这倒不错!一是顺从了法官,二是不花代价得到一只金戒指,我没吃一点亏。”于是点头同意。唐宗普珍想:“不能平白无故失去一只金戒指,就说是送给他,也讨不了一份人情。”于是大声说:“我不同意这样做,法官的判决不公平。”法官说:“好了,好了!现在证明金戒指是唐宗普珍姑娘的。因为那本是她的东西,所以她不想无缘无故送给别人。无赖格桑不花代价就能得到一只金戒指,所以他同意这样做。”就这样,法官根据姑娘和小偷的态度,判断出了金戒指的主人是谁。
从前,一个国王的小老婆怀了孕。大老婆想:“如果小老婆生个儿子,将来势必继承一位,国王定会把小老婆升为正妃。”于是,她在肚子上缠了很多很多布,对国王说她也怀了孕。
九个月零十天后,小老婆生下一个漂亮的男孩。大老婆趁其不备,把孩子偷走了,来到国王跟前说:“我生了一个男孩。”小老婆哭哭啼啼嚷道:“孩子不是你生的,是我的。”两人争得不可开交,国王无法分辨,找法官来处理这件事。
法官说:“你们俩抢这个孩子吧,谁抢到就是谁的。”
大老婆想:“只要抢到孩子,我就胜利了。”于是用尽全力拉扯孩子。小老婆心疼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血肉,不敢使劲拉扯,就松开了手。
法官说:“好了!现在证明,孩子是小老婆生的。她不敢使劲拉扯,生怕伤了孩子,因为那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血肉。”

热点内容
司法证c证好考吗 发布:2025-10-20 08:48:42 浏览:91
2019考研法律硕士试卷 发布:2025-10-20 08:43:00 浏览:545
射洪县律师 发布:2025-10-20 08:42:07 浏览:245
违章停车条例 发布:2025-10-20 08:36:30 浏览:254
路政拍照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10-20 08:28:22 浏览:118
新经济法基础大纲试题 发布:2025-10-20 08:28:13 浏览:258
福建省节能条例 发布:2025-10-20 08:26:12 浏览:361
不服从工作安排劳动法 发布:2025-10-20 08:25:42 浏览:712
法院会录 发布:2025-10-20 08:16:54 浏览:243
我国核电站对建设质量保证依据法规 发布:2025-10-20 08:12:43 浏览: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