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法官于川
① 刘,李,田姓的起源是什么了
刘姓是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姓之一。刘姓人群占了5.4%。总人口约6500万。为华人第四大姓,起源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源出于杜姓。杜伯的孙子士会在晋国任士师,晋襄公死后,士会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因晋国国内有变故而留在秦国,其后世取姓刘(即“留”之意)。
3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4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主要的改姓记载有:
一 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 匈奴在汉武帝时交战败北,分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于汉,从此被赐汉姓为刘,这就是我同学知道的那个典例了,汉武大帝看多的缘故吧~。
三 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
四 又刘邦为了感谢项伯曾多次救助他,赐他刘姓,并对项伯的遗族多人封侯,皆赐姓刘氏。
五 还有东汉的王常,曾起兵反对王莽,在昆阳之战中立大功,后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六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补充:这些大多是我查到的情况了,不过就自己多知道还要补充的一点是,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而姬姓也是,甚至是黄帝本人的姓氏。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称之公孙轩辕。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而上面所提到祁姓和姬姓都为帝喾族,所谓同宗。但好玩的是我以前曾看到过记载说,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所以说来说去,匈奴和刘邦本来就是一家人,老祖宗都是黄帝。哈哈~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据说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
关于刘姓的寻根,也是一个生动的事例。史籍有两种说法:一说刘姓起源于黄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因帝喾及其子尧为祁姓,故刘姓是尧的后代;二说刘姓出自周朝的姬姓。而《新唐书·宰相世系》在认为“刘氏出自祁姓”的同时,又说刘氏子孙中那位养龙的刘累的后代到了周朝被封为杜伯,称唐杜氏,后来杜氏的后人中有位士会由秦归晋,其子留居于秦,称刘氏。不同的说法关涉到刘氏的起源地。若说被成王封于刘邑的刘氏,则其地在今河南偃师;若说留居于秦国的刘氏,则其地在今陕西凤翔。对于这样的问题,河南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考察,最后认定刘姓的始祖为夏朝第13位皇帝孔甲的“御龙氏”刘累。刘累所居的邱公古城,在今河南省鲁山县的昭平湖风景名胜区内。这里尚存有邱公古城址、刘累墓等遗迹。这一研究结果很快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认可。现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申办2003年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第四届大会的承办权,已获成功,正在进行有关的筹备工作。
刘姓是中华民族的著名大姓,历史悠久流长。刘(刘)字形从金从卯,本义是指斧钺一类的兵器。刘又是古邑名。原始社会末期,帝尧第九子源明封于刘邑,建刘国,得刘姓,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刘姓。因帝尧本姓祁,后人又称这支刘姓为祁姓之刘。这支刘姓经四千多年的繁衍发展,自强不息,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逐渐成为天下刘姓的主体,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影响和贡献。
田姓起源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妫姓,妫满之后,为陈氏所改。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他们的祖孙有留在妫汭河一带的,就是妫姓。周武王灭周后,建立了周朝,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为帝舜之子商均的第32代孙)。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据舜重华世系[仅供参考]A[计26代]据池阳《陈氏宗谱》B[计43代]据《永济旅游网-舜裔姓说》,在此之前的传承关系有以下两种说法:
A、1黄帝—2昌意—3颛顼—4虞幕—5穷蝉—6敬康—7句望—8矫牛—9瞽叟—10虞舜—11商均—12虞夏—13仲华—14太玄—15叔容—16隐翼—17端明—18景旭定—19勾较—20禹纳—21灵冠—22德懿—23感亨—24余念—25平仲—26越52世虞阏父—27胡公满
B、 1黄帝—2昌意—3颛顼—4虞幕—5穷蝉—6敬康—7句望—8矫牛—9瞽叟—10舜(姚重华)—11商均—12夷伯—13强馀—14颉—15思—16友—17龙—18寿胖—19叔仪—20康仲—21祖妫—22发(谥思公)—23妫方—24振—25维—26寿固—27敖—28元捷—29偃—30姑益—31公允—32蔺—33顼叔—34野—35无—36胜—37叔正—38献子—39亚寿—40原寿—41梦延—42瘀遏父—43妫满(胡公满),在B中中又有将“友—龙”作为同一人的。
春秋时,陈桓公的弟弟陈佗在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免,自立为陈侯。太子免的三个弟弟长曰跃,中曰林,少曰杵臼,欲报杀兄之仇,就趁陈佗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三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厉公跃、陈庄公林和陈宣公杵臼。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厉公跃的儿子叫陈完(为妫满的第?代孙),他同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就将他封于田地。陈完因为逃到了齐国,不愿用原来的国名为氏,遂以采地为氏,改称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传承关系是:
胡公满—皋羊(申公)—突(孝公)—围戎(慎公)—宁(幽公)—孝(厘公)—灵(武公)—燮(平公)—圉(文公)—鲍(桓公)—跃(厉公)—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
田姓在延续过程中,田书之子孙占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其传承关系是:
田敬仲(陈完)——田稚——田昏——田文子——田桓子(无宇)——田书——孙占。
田姓由陈姓分出。值得一提的是,田氏代齐历8君184年后被秦所灭,其子孙纷纷改姓。齐王田建的三子轸,后来在楚国为相,封为颖川侯,复改为陈姓。也有改姓王的
┌田升—田安(济北王)—(王义)(王氏)—王莽
┌齐王(田建)—│
│ └田桓—改王氏
├法氏
│ ┌田嘉建(不食而死)
齐襄王(田法章)—├齐王(田段)—│
│ └田修建(落难后改姓王)
├田间
│
└田角
2、出自黄姓所改。明朝初年有辅佐惠帝的黄子澄,因废削诸藩之权,而引起了靖难之祸,京师不久便被各诸侯攻破,黄子澄被俘获,不屈而死,他的儿子为避祸而改名换姓为田终。后子孙也以田为姓,称田氏,多在北京附近。
李姓的起源
李姓起源陇西,祖宗利真。
(姓氏来源〕有关李氏的姓源,从史书的记载看,均与李树的果实李子有关。
《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载:“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出自嬴姓, 陶之后,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元和姓纂》中也有记载,说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到女华之子皋陶之时,作了尧帝的理官。这位皋陶,也作咎繇,《管子•法法》:“皋陶为李。”尹知章注;“古治狱之官。”理官,即相当于现在的法官,专掌狱讼推断。当时,盛传以法官为姓的风气,“皋陶为李”,自然也就以“理”为姓了。
以理为氏,后来为何变成了李呢?事情是这样的,相传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进谏纣王,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了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隐国(今河南淮阳)人,想回娘家,又怕连累家族,于是往西出奔,当逃跑到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几乎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上还有一些“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也就是树上结的果),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之后,他们逃往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音古)县(治所在的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也为摆脱纣王的追辑,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出于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把李姓繁衍到全国的各个角落。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他们建立唐王朝 之后,随着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渐兴旺。仅李渊一家,就分出39房之多。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不在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人数之多,占地范围之广,压倒了其他各姓,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以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至山东、安徽、南抵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李姓南迁,要早于其他诸姓。据《崇正系谱•李氏篇》考证,在唐高祖以前,尚无李姓南渡过江的记载。李姓南下,似在唐朝末年。《崇正系谱•李氏篇》曰:“其南来之祖,则溯始于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于汴梁,继入福建宁化石壁乡。”这就是说,李氏大约于公元880年前后举族南迁。当时,唐末爆发规模盛大的黄巢起义。起义军宣告:“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即便如此,那些与唐王室同姓的李氏族人,还是大批南迁,到江南寻求偏安之地。
② 李,这个姓氏出自那里
李姓的起源复杂一些,其始祖名叫皋陶,皋陶可鼎鼎大名,他是黄帝孙子的后裔。皋陶在尧称帝的时候,曾经担任"大理",主管司法工作,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皋陶的子孙世袭其职,经历了虞,夏,商三个朝代,并且以官职为自己的姓氏,人称"理"氏。
直至商朝末年,后代理征,被历史上那个吓人的商纣王迫害致死,理征被杀次日,他的妻子契和氏携儿子理利贞,赶紧逃难。今天的人都知道,纣这烂王是不好惹的哟。母子俩逃难到伊侯之墟。因为逃难途中曾经躲也真是可怜,饥饿难当了。说来也巧,三天没有吃饭的这母女俩,被一树李子救了命。以后岁月较为太平,契和氏想起那惊险的往事,不免心下感激起那棵李子树来,好像巫术般突然出现,似有灵性。于是更名为"李"。(皋陶祖先为嬴姓,故李氏出自嬴姓。)
在先秦时期,李姓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进入魏晋以后,李氏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中原五大郡姓之一。另外四个是:王,崔,卢,郑。到唐代,因为皇帝姓李的缘故,使得李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皇帝赐姓给一些人,让他们姓李,更有许多人自己改姓,冒充姓李。于是,李姓在这三百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从一个影响较小的姓氏,一下子变成了中国的一个大姓。在唐代以前,李姓主要在北方发展,在唐代,有过三次大的南迁,使得李姓开始遍布全中国。李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
首页 相册 标签
姓氏起源——李姓
[ 2006-6-25 1:16:00 | By: xingshi ]
姓氏起源
关于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历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 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 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③ 于川绿野秒甩张俊杰的原因
靠陪肥佬暴发户睡觉上位拍广告的日本名字女人还没播前就分手了。陪德国回专场男睡了10晚上,发现答是个空心柱没钱的就分了两个人还在微波互掐,男的就说,在场上我当然是展现最好的,不然怎么通过高层审核,意思很明白,就是我是装的,不然我怎么能混到现在,女的觉得场下和台上不一样,根本就没钱都是装出来的,所以不欢而散,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什么人,我朋友和她是初中同学,读书那会就喜欢和男生吓搞谈对象,和家里关系不好,靠着复杂的社会关系陪老板睡觉出名的,楼主你细心的话,看看10年左右的网络问题就会发现,她有很多小号,提关于自己的问题,然后秒回,提高自己知名度,是个很有心机的小搔货
④ 为什么说李姓是“帝王专业户”
李姓自古以来就是大姓,体系庞大,英才众多。中国历史上有李姓君王60多人、宰相39人、状元45人。唐代,李姓为“国姓”,至显至贵,人口快速增长。李唐皇帝还常把“国姓”作为最高奖品,赐给那些有功的臣民。如今,海内外李姓人口约1亿,是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
说起李姓,你不用费脑筋,便可在最亲近的生活圈里找到许多人,通常在老师、同学、同事中就有很熟悉的李姓朋友——一句话:姓李的人太多了!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李姓人口已占汉族人口的7.9%,约1亿人。所有李姓之人并排站在一起,就能环绕地球一圈半。
说起来,也真让李姓之人自豪:宋代问世的《百家姓》,后来出现了十几个修订本,这些版本都不断地调整各姓的座次,但调整来调整去,人家“李”姓总是稳居前4名——起初是“赵钱孙李”,李姓排第四名;继而变成了“张王李赵”,李姓排在了第三名;2007年,公安部重新为中华姓氏排序,李姓竟然排了个第一。
李姓咋这么厉害?这个大家族是怎样壮大起来的?
这,还得从商朝说起,从河南说起,从洛阳说起。
嵩县河边伊侯墟大李树下改姓李
李氏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往远处说,源出嬴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距今已经4000多年了。其部落属于东夷族,活动区域是河南东部,后来北迁到帝丘,即我省的濮阳市西南部。
到了唐尧时期,颛顼部落已分为8个氏族,其中一族的首领皋陶,是尧帝的大理官,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最高法院的法官,负责掌管刑事诉讼和推断之事。那时时兴以官名为姓,谁做什么官,就姓什么姓,于是皋陶就姓“理”。皋陶担任法官,执法严明,办事公正,他创制了5种刑罚,用来规范社会人心。相传他有一头独角兽,常常伴随左右帮他办案。说来也奇,独角兽能辨是非,明真伪,分善恶。每当一干人等被带到皋陶面前,独角兽就径直走向有罪之人,用兽角去冲撞对方。如果有人说谎了,它就两眼逼视,发出怒吼。皋陶有了此兽,如长了一双慧眼,处理案件高效准确,罪犯闻风丧胆,百姓交口称赞,皋陶声名远扬。
如今看来,这是由于皋陶断案准、声誉好,后人才编出故事颂扬他。由于祖上英明,皋陶的子孙得以世袭大理职务,自然也都以“理”为姓,就这样一代传一代,走过了夏代,走进了商代,最后走到了商纣王统治时期。
商纣王是个暴君,而这时的理氏家长理征,却是一位不懂阿谀逢迎的耿直之人。他办案不畏权贵,深得百姓爱戴,结果触怒了商纣王,被判了死刑,整个理氏家族受到株连。
理征的妻子不甘坐以待毙,带上幼子利贞,匆匆逃出家门,来到洛阳西南的嵩县伊侯墟。伊侯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的地方,紧邻伊河。母子俩又饥又渴,四顾却无人烟,没有找到可以充饥的食物。正绝望之时,他们发现路旁有几棵果树,上面结满了成熟的果子,娘儿俩就摘下一堆果子充饥。
此果甜中带酸,很好吃。他们问了一个过路人,得知此树为李树,此果叫“李子”。于是娘俩就靠“李子”充饥解渴,熬过了最艰辛的日子。后来娘俩逃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长住下来,为铭记“李子”的救命之恩,遂改“理”姓为“李”姓——从此世代姓李,繁衍至今。
一江春水支流多发展壮大渊源深
关于李姓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更具神话色彩。《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迄今我省鹿邑县仍有民间传说:老子的母亲在李树下生下老子,他诞生时已经白发苍苍。其母亲惊呼道:“我的老儿子!”他因此而得名“老子”。他一落地,便用手指着李树,认“李”为己姓。
以上传说,生动有趣,却不免让史家生疑。史家认为这些传说必然起于唐代,是李唐宗室为了抬高门第和出身,故意搞的宣传广告。因为理征、利贞等人的事迹,从未见于先秦典籍。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李姓名人已经很多:李耳、李悝、李冰、李斯等,名字享誉海内,踪迹遍及列国,其实李唐宗室大可不必做广告宣传。
可是,拥有1亿之众的李姓氏族,并非都出自3000年前的“李氏家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李姓融进了许多新成员。这一江春水里边,支流繁多,河沼密布,十分复杂。文献记载,从商末到东周二百年间,李氏一直居住在河南东部。到了西汉,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内。自东汉始,又有李氏族人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
为李姓首次输进新鲜血液的是北魏王朝,“输血”地点在洛阳。孝文帝尽管是鲜卑血统,但他为了推行汉化,迁都洛阳城,下了死命令,命令迁入洛阳的羌人、鲜卑人、匈奴人,统统放弃祖宗姓氏,改姓汉姓。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很多人,当时就改姓李了。
到了唐朝,李姓对外姓又进行了一次大收编。
唐朝开国者李渊在举事之前,隋炀帝杨广做了一个梦,梦见十八个小孩儿在搬他的腿。醒后他问大臣此梦何意,有大臣说:这“十八子”合起来是一个“李”字,搬你的腿就是要颠覆陛下,看来必须提防姓李的人夺权造反。果然,数年之后,唐国公李渊起兵造反,率领十万将士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自己当了皇帝。跟着他作战立功的许多将士,都以姓李而感到荣幸。
这对于李渊来说倒也方便,他索性把自己的姓氏当作奖品,赐给那些立功之人,让他们与皇族同姓。譬如唐末沙陀部首领朱邪赤心,战功卓着,被赐李姓,改名“国昌”,他的后代从此就姓李了。到了五代时期,他的后代李存勖建立后唐,国都就建在洛阳。
在唐朝被赐李姓的,汉族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等姓,少数民族有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姓。史载李渊登基三年,即封李耳(老子)为始祖,并在老子的出生地鹿邑县,按帝王宫殿规格,为老子建庙宇。其后的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都到鹿邑拜谒先祖李耳。据说李白也为自己姓李而感到自豪,写诗道:“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在唐朝的时候,李姓已经分布很广了。
到宋代,李姓发展到56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7.2%,为宋朝的第二大姓。元朝战乱,李姓损减了一些人口。到了明朝,李姓还有510万人,为明朝第三大姓,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省。当代李姓有1亿人口,集中分布于河南、四川、山东三省。
诗书传家名人众海外伸枝花果繁
据一些李姓老人回忆,旧时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挂这样两幅楹联:一联是“陇西世族,柱下名家”,一联是“经传道德,名重谪仙”。
两幅楹联的内容均涉及西汉飞将军李广、道家始祖李耳、建立唐朝的李氏宗族,还有诗仙李白。 其中还提到了“陇西”两个字。陇西,指的是今甘肃省东南部以陇西县为中心的地域,唐朝的李姓皇帝,认为李姓源于陇西,因此陇西被认为是李姓家族的郡望,故李姓的门额上,往往刻上“陇西世第”4个字。
李姓有过多次向外地迁徙的经历,在唐代有两次:第一次是河南李氏,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并在此定居;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北方李氏大量迁往南方。到了五代,天下大乱,中原李氏又大量南迁,定居福建莆田、晋江等地。
李姓还有移居海外的。唐太宗之子曹王李明的后裔李公蕴,曾建立安南国(今越南)李朝,首都为河内,历8主共216年。另由辽东迁至高丽的李氏后裔李成桂,于明洪武25年(公元1392年)建立李氏朝鲜,历27代共500余年。明、清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的部分李姓,移居东南亚诸国谋生计甚众。更有许多李姓之人远涉重洋,到欧美各国发展——李姓后裔已遍布世界五大洲。
由于李姓人口众多,所以郡望也很多: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范阳、南阳等,都是李姓的郡望,其中以陇西郡最有名,因为李渊祖籍陇西成纪,隋末天下大乱时,他留守太原,统率十万关陇军,南下洛阳荡平天下,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
提起“郡望”,还需交代几句:“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表示居于某地域的名门望族。郡望之外,还有堂号,旧时各姓祠堂大门上有匾额,上写 “××堂”。如周姓是“爱莲堂”,杨姓是“四知堂”,王姓是“三槐堂”等,各有来历典故,是家族的重要标志。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氏族的繁衍,家族会不断壮大,家族成员会形成分支,分支会陆续迁移而另开基业,因此形成新的宗族,建立新的祠堂,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就产生许多新的堂号。
郡望和堂号不同,其区别在于:一姓的郡望只有几个,最多也就数十个,而堂号往往成百上千个。也就是说“郡望”是一棵果树的主干,只有那么几根;而“堂号”却是这棵树上结的果实,可有成百上千个。李姓的堂号,主要有陇西堂、赵郡堂、平棘堂等。
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12个政权。另有宰相39人,状元45人。历史名人有:春秋时期道家始祖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赵国大将李牧、秦国政治家李斯;秦汉之际着名谋士李左车;西汉名将李广;东汉名将李膺;隋末瓦冈军首领李密;唐太宗李世民,名将李靖,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书法家李邕;南唐后主兼词人李煜;北宋名相李纲;南宋史学家李焘,女词人李清照;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思想家李贽,诗人李东阳,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李颙;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锐,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近代、现代及当代着名学者李叔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
综述李姓,我有诗赞曰:经传道德是老子,名重天下称李白;一自陇西出山后,将相王侯联袂来。
⑤ 基层法官与基层公务员的12个区别
1.谁的入职门槛更不易跨?
要想成为一名普通公务员,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一道门槛,就是公务员考试,如果你足够有实力,运气也不错,“春风得意马蹄疾”也并非难事。而你要想成为一名法官,横亘在你面前的却有两道门槛,你既要通过被誉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又要通过“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这两道门槛往往会把一个正常的人蹂躏地苦不堪言,说句实话,成为一名法官比中国足球赢一场都难,因此,凡是考进法院成为法官的同志其实力都不可小觑。
2.谁的任命程序更高大上?
作为一名审判员,需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这相当于同级政府部门主官的任免程序,而且法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免职、降级等处分。
3.工作压力不同
普通公务员绝非“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那么轻松惬意,加班写材料、加班下乡、加班筹备会议,这个早已褪掉光鲜外衣的铁饭碗只有公务员自己知道有多沉重。如果说普通公务员“压力是多的”,那法官更是“压力山大”,如果说普通公务员的工作会时常下起暴雨,那诉讼案件就如同那湍流不息的河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只会借雨水涨船高。以一个法官平均一年办200件案子计算,平均不到2天就要办结一起案件,所以,作为法官,绝对不能愚公移山,只能力劈华山。
4.个体性格不同。
如果将普通公务员的性格比喻为一个圆形。而法官的性格则是一个多边形,内圆外方,在接待当事人时,要像刘备一样温和而有耐心,春风化雨从而定纷止争。而在法律和证据之前,又要像张飞一样棱角分明,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决不让步。
5.个体长相不同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如果你要辨识出谁是普通公务员则难入登天。而当你看到一个人整日目光凝重暗淡、眼袋发黑下垂、眉间川字凸显、头顶金光乍现,有着四十岁的年龄五十岁的面相,长得最着急的那个人很可能就是法官,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6.接触人群不同
普通公务员所面对的人群中公务员和群众各占一半,当然基层乡镇机关、扶贫、民政等单位公务员要接触更多的群众。反观法官,特别是民事法官,所接触的是清一色的普通群众,而且要么是怒火中烧的原告,要么是怏怏不服的被告,法官深处矛盾的漩涡之中稍有不慎便会成为标盘上的圆心。
7.健康状况不同
如果说普通公务员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法官的健康状况则更为堪忧。大多数法官,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6小时左右,由于常年坐着开庭、调解、写判决,劲椎病、腰椎病这两个小伙伴与法官关系最好,除此之外,很多法官还与冠心病、糖尿病、肾结石等疾病保持重要伙伴关系。
8.价值感受不同
普通公务员在写好一份重要材料、组织了一次重要会议、引进了一个重要项目时成就感自然很是强烈。而法官的成就感则源于一起起犯罪的打击、一个个矛盾的化解,源于正义的实现和公正的彰显,法官通常都不苟言笑,但你看到他突然笑了,肯定是当事人冰释前嫌了,在那个时候,法官的成就感、价值感那是杠杠的。
9.技术层面不同
从职业特点来看,法官属于技术类公务员,这种技术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和医生一样要针对不同的案情对症下药,并会随着法官从业时间的不断延续而日益精湛。在法律适用、证据认定上技术更为娴熟的法官其办案质效更高,法官也因为其技术能力不同而有法官等级之划分。
10.职业风险不同
相较普通公务员,法官的职业风险不是一般的高。疾病隐患带来的职业风险暂且不论,在办案实践中,刑事法官被打击报复、民事法官被威胁伤害、执行法官遭遇暴力侵袭常常见于报端,甚至不乏有法官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法官的职业风险固然不能和警察相比,但也是风险四伏。
11.承担责任不同。
普通公务员职位越高责任越大,工作失误会被问责。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任何一名普通法官都需要对自己所承办的案件承担错案问责制和终身负责制,一名法官在岗期间要办理数千件案件,不可能每件案件都办的坚如磐石,但如果错案发生,很可能一不小心毁掉一世英名,真可谓是如履薄冰。
12.廉政要求不同
古语云,民不畏我严而畏我不廉。法官作为特殊群体,除了严格遵守普通公务员必须遵守的“一准则、两条例”等各项廉政行为要求之外,还应遵守《法官法》、法官职业道德、“五个严禁”等针对法官群体所特有的廉政行为规范,同时,媒体对于法官的监督力度相比普通公务员更强。身正不惧影斜,法官务必慎独自律,方能使自己所承办的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真正考验。
⑥ 姓李的主要居住在什么省
当今举国上下哪里都能看到姓李的,不过中原居多,另外华北东北,及南方地区也为少专!
主要人物属
1.先秦思想家李耳
2.鼎助秦王统一中国的李斯
3.雄才大略的李世民
4.诗仙李白
5.词坛女杰李清照
6.明代思想家李贽
7.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
(二)次要人物
1.战国初期改革家李悝
2.赵国名将李牧
3.先秦水利家李冰
4.飞将军李广
5.东汉名臣李固
6.北魏改革家李冲
7.隋朝桥梁专家李春
8.唐代史学家李延寿
9.一代名将李靖
10.风流天子李隆基
11.骁勇善战李光弼
12.李朔雪夜平蔡州
13.婉约大家李商隐
14.洗尽铞华留词名的李后主
15.宋代编辑大家李仿
16.宋初圣相李沆
17.抗金名将李纲
18.抗元名将李庭芝
19.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20.一代闯王李自成
21.清儒李光地
22.忠王李秀成
23.外交辱国、洋务坎坷的李鸿章
24.地质学家李四光
⑦ 拜问姓氏李的来源
姓氏:李
■ 由来相传李姓出自黄帝,其始祖皋陶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据说他还能驱使一头名为獬豸的独角兽,这头怪兽极有灵性,能分辨善恶真伪,见了有罪的人就有独角去冲撞,见人说假话就发怒。皋陶在它的帮助下,断案从未差错,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法官。此后,他的子孙们世袭其职,历虞、夏、商三代,以官职为姓,人称“理”氏。至商朝末年,他的裔孙理征因不容于纣王,被处死。其妻契和氏与子利正一起逃难到伊侯之墟。在逃难途中,母子二人饥渴难忍,又无食粮,只得取路旁李树上的果子充饥,因此才得以保全性命。后来,利正生子昌祖,任陈国大夫,子孙慢慢壮大起来。为了纪念祖先当年赖以活命的李树果子,从此改“理”姓为“李”姓。
■ 发展在先秦时期,李姓的发展还较为沉寂,姓祖中也仅出了李耳(老子)、李悝、李斯等不多几位文化名人。进入魏晋以后,出身于氐祖的李雄首先在今成都建立成汉政权,称孤道寡。接着,赵郡李氏雄据河北,与王、崔、卢、郑合称中原五大郡姓。此外,在关陇地区又有陇西李氏,其成员之一的李暠在十六国时期建西凉国,成为后来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渊的远祖。特别是在唐朝时,不仅李姓的陇西、赵郡二望争荣竞秀,即使其他姓氏的人也纷纷以改姓李姓为自豪。据有关资料记载,仅在唐代,由皇帝赐姓或冒姓李氏的事例就有数10起,如徐、丙、董、安、茹、阿跌、郭、鲜于、王、张、杜、胡、弘、麻、罗等姓都有人被赐姓李。另外,还有一些姓氏的人冒姓李。上述这些赐姓或冒姓,无疑扩大了李姓的队伍,加上李姓人本身在唐朝近300年间的不断发展,使其人口迅速膨胀,从原来的一个影响较小的姓氏一跃成为中华大姓。唐宋以后,李姓又有进一步发展。至明清时,又有不少李姓人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使李姓进一步成为世界大姓。如今,李姓人口已有8000多万,分布在世界的许多地区。
■ 名人 老子(李耳)是著名思想家,唐太宗李世民,李白是把唐诗推向顶峰的人物,李政道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人数众多,难以尽述。
关于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聚集地: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 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BR>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BR>堂号<BR>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BR>家乘谱牒<BR>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BR>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BR>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BR>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BR>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⑧ 谁能帮我找到“李”这个姓氏的起源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另外,还有自称为常山愍王之后、名叫载义的,也成为李氏中的一支--范阳李氏。范阳郡,治在今陕西大兴县。载义曾任范阳太守,以其居地,称其为范阳李氏。
唐朝时期,有回纥人张存信、孙重进、王贤、安存孝等以国姓为荣,故冒姓李。元朝大臣李庭,为女真人,本姓蒲察氏,于金未来到中原,在百家姓中,他选择了李姓,改蒲察为李。
明代建州女真首领,有叫李满住的,也是改其原姓为李氏的。
元代杂剧家李直夫,为女真族,本姓蒲察,也改姓李,人称蒲察李。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本名林载贽,后来改姓李氏。
当时,还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也以李氏为己姓。例如,波斯人李玹,为五代时前蜀炼丹家。其先祖在隋朝时期,来华做生意,并定居'卜来,改李氏。唐末,安史之乱,其家为避难,随僖宗迁徙到四川梓州(今三台县)。其兄李珣,为五代时前蜀文学家,花间派词人。著有《琼瑶集》、《花间集》,流传于世。其妹李舜玹,是前蜀后主的王妃,为女画家、书法家、诗人。这一家兄妹三人,仍以李姓传名至今。
古之高句丽国,曾在汉武帝时,成为汉朝的一个县。至唐朝,李勋灭高丽,纳其人民为大唐国民,此间受汉化而改李姓的人甚多。
唐朝时,有高丽人本名怀玉,为唐朝平卢节度使,因功被赐姓名李正已,他曾一度控制山东十五州之地。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这支来自今新疆塔尔巴哈台西南的哲克得里克境内的沙陀部落,紧接陇西李氏,创立了十多年的李氏帝业,取国号为“后唐”,为李氏家族增添了不少光辉。
奚族李氏分布于内蒙西拉木伦河一带,本称库莫奚,后归附唐,被赐姓李。
奚,古族名,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分布在饶乐水(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流域。唐朝时期,奚族首领大酣归附唐朝,被封“饶乐郡王”,赐以李姓。当时与契丹被称作“两蕃”。唐末有一部分奚人西迁妫州(治今河北省怀来县),此后奚人渐与契丹人融合。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西域匿识国王讫俱设伊鼻施被大唐赐姓李氏,其他西域国家得李氏的也颇多。
唐乾元元年(758),西域匿识(《唐西域传》作识匿)国王讫俱设伊鼻施来朝,被大唐赐姓李氏。李氏在唐朝贵为国姓,赐李姓自然时髦于世。赐姓对象的广泛及次数的频繁,正好是唐朝兴盛历史的真实写照。
唐朝有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及忠臣被赐姓李,他们一旦被赐姓李,就意味着进入了皇室血统,不再受汉人之讥了。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突厥沙陀族李存勖,建立了割据政权,便以唐朝后继者的面目出现,称“后唐”。他之所以姓李,是因为唐朝赐李姓给他祖父,他承袭李姓,自称为唐王朝的传人。他奉高祖、太宗、懿宗、昭宗与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为七庙,此足以见其以李唐国姓为荣耀之心理。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赐姓涉及到国内上十个民族、16个异姓,其中包括汉族异姓和外国异姓。赐姓、改姓、冒姓(主要是赐姓),大大扩展了李氏宗族。唐朝时期,李姓人数得到空前的增长,翻开《中国名人辞典》,就会发现其李姓中,唐朝时期人物占很大比重。仅《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所载的各少数民族李姓名人,就达125人。李氏宗族对大量异姓的吸收,是百家姓中其他姓氏所不能及的,这与李唐王朝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中央成为全国各民族的向往中心是绝对分不开的。因为这个原因,使李氏宗族的包容量无法估计,它吸收了不同姓氏的生机和活力,使自己更加昌盛和繁荣。
正如王世贞在《荣泉李公族谱序》中所说:“李氏之先为黄帝理官,一日:李官其后非李而人者,有指树、有赐国籍,系李而他姓者。”在李氏宗族繁衍的历史过程中,唐朝颁赐国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从此,李姓宗族支庶更为繁茂,迅速发展成为中华大地上的首姓。
⑨ 李姓的由来和含义
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李世民
(9)左法官于川扩展阅读:
迁徙分布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
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图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图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赣浙闽台、苏皖大部、桂南、海南、粤东、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约占了国土面积的21.6%,大约19%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姓
⑩ 我是原告,经济纠纷案,法官当庭川我质证,我不懂没有质证出来,会给我选成什么影响吗
就是叫你举证。因为你是原告。这样你的案件容易败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