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个性
㈠ 什么性格适合当法官
严谨,公平,记忆力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强的人,同时必须具有正义感和道德感,不可有贪心,切忌。
㈡ 这位法官个性铁面无私向来不接受任何理由什么总是什么什么深得人们敬佩
会发光个性铁面无私向来不接受任何理由,总是深得人心,深得关老百姓的敬佩。
㈢ 法官的欧美法系
在英美法系国家,普通法是由法官创造和建立起来的,法官承担着传承和创造法律的重任,因此,专业化及博学是成为法官的前提条件。
在英美国家,对法科学生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仅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要求必须接受过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的训练。法官来源于律师,要想成为法官,必须具有深厚的法律科学知识、包括认识、判断、推理案件、辩论等诸能力在内的良好的认知水平,以及广博的社会学知识。正如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司法程序研究专家查菲所说的那样,在普通法国家,为了预测一个未来的法官的行为,最好看看他图书室里的藏书,而不是看他事务所里的诉讼委托人名单。
英美法官非常注重经验,以判例形式表现的普通法,其本身就是司法经验的积累。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基于其知识背景、训练方法、法律思维方式的一致,英美法系的法官凝聚并形成一个“解释的共同体”。同时,借助特定的概念、逻辑推理形式,形成了司法的“方法论自治”。
英国早在1701年即在《王位继承法》中规定法官只要行为良好便可终身任职。在英国,法官是终身职务,只有在违反正当行为原则并在上下两院共同要求下才能由国王予以免职。被任命为法官的人服务的年龄可以达到七十或七十五岁,实际上要比政府官员所允许的年龄限度高出十年。在七十五岁之前成为高级法院法官的许多人可以任职到更高的年龄。
在美国,汉密尔顿曾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写道:“对确保司法独立来说,除了终身任职之外,没有什么比将对其与持以固定的条文明确下来更起作用了。”这种思想在美国宪法中有所反映,美国宪法第3条第1款明确规定,“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
至于法官的待遇,“先于大陆各国形成的对法官优厚的物质待遇,成为英美法各国的传统”。在英国,法官的薪俸非常优厚,大法官的年薪与首相一样。由于各级法官之间的待遇相差并不大,经济利益方面的刺激和诱惑很小,法官对升迁并无多大的兴趣。在美国,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年薪与副总统相同,总体而言“法官的薪俸优厚,如果在高一级的法院任职,还会配有秘书和研究助手”。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以简洁、惜墨如金著称的《美国宪法》甚至对法官的“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英美国家任命法官对候选人的资历要求非常高。从14世纪开始,英国所有各级法院的法官都从出庭律师中产生,而高等法院的法官更是几乎全部从杰出的出庭律师中产生。即,英国法官必须从英国4个律师公会的成员即出庭律师中任命。一般来说,担任地方法院法官(不含治安法官)必须有不少于7年的出庭律师资历;担任高等法院的法官必须有15年以上的出庭律师或两年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的资历。高级法官基本上都在大学,而且是名牌大学中接受过法律基础教育,他们的父辈的职业基本上都属于资产阶级。
因此,可以说,“英国的司法的主干是由少数精英所支撑的”。1963年,对100名英国高级法官中所作的一个调查的结果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在美国,法官遴选制度本身便说明经验是衡量是否授予法官资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法官在从事这一职业以前,大约要有15年到20年职业律师的经历,有近三分之一的法官在担任法官之前具有检察官的经历。
实际上,在美国“大多数法官又是律师,具有法学学位和职业律师的经验是成为一名法官最普遍的资格要求”。而能否出任法官,则取决于律师执业中的成功、在律师同行中的声望以及政治影响等诸多考量因素。另外、在英美国家,由于诉讼中奉行的是当事人主义,法官处于消极中立的地位,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法官群体逐渐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行业的职业性格。两位英国法学家在其著作中曾描述了一个英国人眼中的法官:“头戴假发,身着长袍,面无表情的法官刻板无味地宣告某个被告做了不应做的事情”。
美国学者约翰小努南曾比较了普通法国家历史上几位最伟大的法官,即布莱克顿、马歇尔、霍姆斯、卡多佐、布兰代斯等,他总结出这些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仅以公正无私著称,而且以简朴的生活方式而著称。据此,他认为,法官应当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按照科特威尔的看法,法官这种职业往往“被看作是超脱狭隘自身利益的”,法官应当在社会交往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性”。而流行于英美法系国家的谚语“一个公正的法官是一个冷冷的中立者”更是形象地道出了法官超然的个性。 鉴于法官代表司法权独立审判的重要性,现今世界上多数宪政国家会将有关法官的职权行使,薪俸、地位的保障以及任免限制直接规范在国家宪法内,尤其是积极避免审判涉入政治,或是政治干涉审判,以昭公信。
在一些国家,对于法官的装扮有着特殊要求,以表示法官在法庭上地位的特殊性,及协助审判庭上的人员容易做出身分上的辨别。
法官独立执行国家审判权时,不因其判决有瑕疵而遭受指控,而且其判决不能由法官自行任意改判;因判决而遭受不利益之人,仅能透过上诉寻求救济。
㈣ 我是继续做一名法官好呢,还是去做律师好呢(只请业内人士和真心想帮我分析的人士进入!)
做什么都好。先看看你的心。
有一颗公平、公正的心,可以想到当内法官,不要背叛你的容心而为金钱的利益改变人生事业。
有一颗为公平争理,为解真正情理的心,那你选择律师,为客户解开真正真底。
㈤ 什么性格适合做法官
正直的品格,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强有力的社会地位,阅尽人间百态的淡定
㈥ 介绍一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贝琪、撒切尔法官的性格特点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
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
在这本书里,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带着我来到了他的童年,在他的童年里,淘气的汤姆索亚带我来到他的家庭,他的学校。
他喜欢和哈克贝恩、乔埃哈波、班恩罗杰、吉姆哈林斯……一起玩耍。他有一次说出了真相,把印第安乔告上法庭,把可怜的墨菲波特解救了出来。又有一次,他把哈克和乔埃叫到荒岛上,来当海盗。还有一次,他把撒切尔法官的女儿贝琪撒切尔从难以走出的“迷宫”里救了出来最后他又和他的好朋友哈克一起寻宝他们把蕴藏在地下的宝藏成功地挖了出来,汤姆又把自己的机智发挥出来了,他把宝藏藏在了两个小口袋里,吃力地运了出来。
汤姆的童年是充满叛逆和冒险的,我希望大家能跟着这个机智勇敢的小主人公,共同感受童心的透明,青春的美丽,人生的温馨,自由的可贵……
让我们为自己的童年,自己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进入他的童年,进入他的回忆吧!
㈦ 做律师法官的人都是什么样的性格的人
很正气抄凌然,稳重,思想长远,威严袭。庄重的人,平常这种人注重仪表,口才很好,有正义感。但是时代在变化,也有的法官律师衣冠楚楚,人面兽心的,打一些违背良心的官司,这种律师法官没有职业道德。
通常说法官是正义的化身。
㈧ 我喜欢法官男性我说他心里沒我,他让我别胡思乱想
女人就该多想,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时代不行了,女人没人样. 中国的女人,历来以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美丽贤惠,贞洁善良而著称于世.随着改革开放,女权主义日渐抬头.改头换面许是件好事.可笑的是,我们中国的女人,盲目模仿西方女人的现代思潮,结果好东西没学到手,坏习惯学了一大堆. 现代的中国女人就好象邯郸学步的那个人,中不中,洋不洋,活脱脱一个四不象.外国的开放女人为了保护动物赤身裸体抗议冻的瑟瑟发抖,而中国开放的女人却是道德败坏滥交乱性的一伙人.更加讽刺的是,她们居然恬不知耻的举起了\"女权\"的大旗!这简直是对开放政策的一种嘲讽! 在社会呼唤人性的大环境下,现代女人善良的人性不见了,丑陋的劣根性占据了她们狭小的心田. 在她们眼里,甘于奉献不是人性,一味索取才是人性!对人好不是人性,自私才是人性!这是多么可怜可笑可耻的一种心态! 下面,就让我们毫不留情的剥去她们劣性的外衣吧. 首先要提到的是女人的虚荣心. 女人的虚荣心,是女人万恶之源.现代女人虚荣心最大的一个表现,也正好是她们最大的中国特色----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婊子是女人内心向往表面谴责的,记得一个著名女作家说过,\"假如有机会作狐狸精,每个女人都会跃跃欲试.\" 牌坊是女人为了那可怜的虚荣必须树立的.每个女人都试图用牌坊的大小来显示自己的所谓高贵. 让我们一个接一个的把她们的牌坊推倒,还她们婊子的真面目吧. 先看一下那些表面窈窕淑女,却红杏出墙了的女性吧.她们的牌坊上只有三个字:为了爱. 为了爱为了爱,你就应该梦一生!你今天傍这个,明天搂那个,也算爱 不要玷污了这个字! 再看看那些所谓的个性女孩.她们自称坏女孩,堕落女孩,她们的牌坊上写了两个字:个性. 但丁说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从此之后,一群苍蝇幼稚的认为,只要唱的是自己的歌,都叫个性. 个性作为一个褒义形容词,必须要具备积极意义! 无知也叫个性犯贱也叫个性! 别自欺欺人了! 虚荣的另一大表现,就是拜金. 女人强烈的虚荣心经常使她们喜欢跟同性炫耀她们的男朋友. 这至少还是男人可以接受的. 然而她们赤裸裸的或者立了\"我是女人我要善待自己\"这样的牌坊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拜金主义,却大有金钱排座次,卖身当荣耀,颠覆爱情污辱纯真,让地球爆炸之势. 最大的价值是无价的! 就算富翁给了你一亿,你也只不过是和一头体重5千万斤的猪没什么区别!(对不起我不知道现在猪肉的市价) 与女人因虚荣而强装的高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她们的浅薄. 现在未到育龄的幼年妇女经常模仿影视剧里的台词大喊:\"现在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我连笑的心情都没有. 这些小屁孩也知道什么叫男人 白发魔女说这句台词,她付出了多少你先作到她作了的事情再骂不迟. 人家林黛玉薛宝钗什么时候嘴里会蹦出这样的台词 为什么好的话有点深度的话你们不学 前些日子在武汉看了个什么选美大赛.乍看脸蛋小妹妹们一个一个跟驴屎蛋子一样光滑油亮.一张嘴全完了. 当主持人问她们问题的时候,她们一个个脸红耳赤支支吾吾,根本就没搞明白主持人在问她们什么,也不清楚自己回答了些什么. 看着那尴尬气氛,你非急的把电视机砸了不可. 虽然说口才好未必就是有内涵,但是你连话都说不清楚还谈什么内涵! 中国的美女就是把脑部的优良基因全部集中在脸上而造出来的吗 现代女性大多不负责任. 首先她们一开始就喜欢编造一些毫无平等可言的所谓箴言,什么\"女人生下来是给人疼的\"之类.我就不明白了,同样都是人,为什么就是要我们疼你们.难道我们在外面拼拼活的反倒不如你们有被疼爱的资格吗难道坚强一点就不需要疼爱了吗难道找了这样的借口,很多事情就可以完全推给我们男人来作吗 其次就是没有逻辑推卸罪责的单方面指摘男人.什么男人花心,用下半身思考.真是可笑,就算一个男人再花,没有女人配合他他花的起来吗你的男朋友不干净,你又能干净到哪里去最近居然发生了女人攻击有处女情结男人的恶性事件.难道男人追求纯真也错了吗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丁点的处女情结,他就只可能是烂人或者白痴. 要说起中国女人长期以来没有改观的恶劣品质,那就数虚伪,嫉妒,自私,恶毒. 女人的虚伪,在于她对同性天花乱坠的吹捧和超越礼节性的假热情.什么姐妹,什么金兰,背后说了对方多少句坏话,心里骂了对方多少次骚货.女人聚居的地方绝对是人性最丑陋的地方.(杨门女将除外) 女人的嫉妒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要命的是她的嫉妒带给她的不是上进心,而是诋毁欲. 男人就不同,说好就是好,看不惯当面就骂.误会了一杯下肚泯恩仇.男人的肚量包容天地,女人的肚子也就容的下一个胎儿,还是男人辛勤耕作的结果! 说起女人的自私,只要看看她们判断是非的观念就行了. 在她们眼里,只要对她们好的能给她们好处的就是好人.张爱玲文章了得,却对大汉奸投怀送抱.这根本就是中国知识女性的耻辱. 谈到女人的恶毒,我的天.我经常观看电刑,枪决,吃人,酷刑这样的纪录片都不怎么害怕,可是一想到武则天怎么把情敌砍了手脚扔进酒缸和吕后将人挖眼斩肢割舌剁耳丢进猪圈,我不禁毛孔倒竖.还有那个老婆子,一句\"今儿个让我不高兴的,我让他一辈子都不高兴\"毁了中国.千刀万剐都不能抵销她的罪孽.
㈨ 你认为法官的个性对具体案件处理结果有影响吗
法官的个性对于具体案件来说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法律面前应该把这个影响降低到最低。
㈩ 如何做个合格的法官 中国法院网
西方法理学巨擘德沃金说过: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由此可见法院在权力分支体系的重要性及法官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角色。法官是如此之重要,那么法官如何才能担当法治的担任,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
从立法视野审视,根据现行《法官法》第九条的规定,担任法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具备中国国籍、年满23周岁、拥护中国宪法、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良好品行,身体健康和具备法律知识并具有法律实务工作经验。国籍、年龄、拥护宪法因一般正常法律人均可达到的准入门槛,因而,这只是一个前提性条件,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合格标尺。从现行法律的规定来看,一名合格的法官应当满足以下要素: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律实务操作经验、良好的政治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行。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是“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法官没有别的上司。也即法律是法官唯一的上司。
结合现行法律的基准及笔者认知理解,一名合格法官应当满足以下条件:具备两种意识,三种能力,四种知识。从意识方面考察,首先是政治意识,其次是法律意识。政治意识上,法律与司法从来无法独善其身而脱离政治孤芳自赏,而是与政治存在密切勾连,因此法官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在当前时代的中国语境下,具体而言就是法官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拥护宪法和社会主义道路,这也是法官法规定法官必须拥护宪法的缘由。从法律意识上看,法官必须精通法律,遵守法律。法官以法为业,熟悉现行法律,模范遵守法律,在法律适用上只认可法律,即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法律是其唯一的上司和指引。
从能力上判定,基于司法过程使然,法官实现定纷止争,主要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由此,法官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以准确抽取案件事实,恰当匹配相应法律:首先是法官应当具有娴熟的庭审驾驭能力,不仅将司法全过程完美地向公众展示,寓意着司法公开的使命,而且庭审是查清案件事实的关键程序。其次是确立法律终局性结论的能力——包括裁判文书制作能力和调解运用能力。法官的司法过程是一个找法、择法、适法的一个法律选择、匹配程序,而裁判文书制作是一个法律适用的程序,是对案件事实进行法理性的结论终结,是一个说理的过程。法官如若无法制作一份逻辑严谨、说理透彻的裁判文书,司法的过程就无法完美终结。因而法官具备文书制作能力是合格法官的题中之义。再次,是调解能力。调解与裁判均是实现定纷止争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非法官的终极目的地。调解与裁判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只是根据不同的司法语境和特定的案件事实情况,扮演者不同的手段品种,在各自不同的作用域演绎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使命。在通过裁判无法充分实现定纷止争或效果不佳时,调解的价值便得到凸显,调解有其特殊的价值张力,能使部分案件的办结效果更佳。
从知识谱系上检读,法官需要具备以下四种知识,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引导公众确立法律帝国的边界和栅栏,指引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牵引公众求真向善唯美。一是学习逻辑。二是洞悉人性。三是体验社会。四是坚守良知。
学习逻辑。逻辑是法律和司法的生命力所系。“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是著名法学家、美国大法官霍姆斯的著名论断。但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霍姆斯的这一著名论断必须回归当时的背景与还历史的本原。在当时美国的学术界比较倾向于重视逻辑而反经验。“法律发展的唯一动力在于逻辑”一时间喧嚣尘上,在这个大背景下霍姆斯勇敢地站出来批判法律的过度逻辑化、形式化而重视司法的经验是面对法律应有的科学态度。“法律不是逻辑就是经验”的判断是对法律的简单对立与机械分割。法律首先是逻辑的,才是经验的。逻辑是对司法经验的一种整合、抽象、萃取与提炼,经验是对司法逻辑的一种发展、延伸、展开与生命力的赋予。在汉语法学的语境系统应当注重对司法经验的梳理与传承,对本土司法历史的梳理,对本土司法智慧的回归。经验通过萃取、整合,依然是逻辑的。法律的生命需要经验张力的具体展开,更需要逻辑的理性支撑。法律关乎逻辑,司法不追求逻辑的严谨与缜密,法官的裁判必然饱受诟病,因而法官必须具备逻辑知识,充分运用逻辑演绎裁判的过程,让公众知晓裁判的过程和理由,方能树立司法的权威与威严。
洞悉人性。西方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因而人性是有弱点的。很多案件的纷争都是有人性弱点的暴露和扩张所致,才致使人情冷暖、利益纠葛与恩怨情仇。人性是有弱点的,既然我们承认人性这一偏颇,那么法官身上也同样不例外。因此,法官承认和洞悉人性不仅有助于司法裁判,亦能时刻警醒自我。当前外界对法官的各种诱惑不断,法官不可能具有哲学王或圣人的那种无所不惑、无所不侵的本领,同样具有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渴求。他们需要养家糊口、聊以生计,渴望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因此,他们不可能无比坚强,也不可能拒绝一切,更不可能完全不受任何诱惑。有时迫于生活压力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会作出一些迎合世俗的行为。如果法官把审判工作作为解决个人问题和养家糊口的一项工作,那么在利益和人情的驱动下,法官往往容易作出一些有悖于法律和个人良心的行为,以满足个性的需求和物质的需要。因此,法官必须具备洞悉人性的知识,知晓人性,承认人性的多元复杂,客观面对人性的弱点,更有助于案件事实的查明,方能心如止水,直击人性弱点,公允裁判。
体验社会。如若是医院是治疗人的疾病,那么法院则是法律的医院、社会的医院,修复破损的社会关系,诊治社会的疾病。而法官则是“法律医院”、“社会医院”的医生。法官要诊治社会,虽然是通过法律予以诊疗、修复,但因为对象是社会,则必然要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社会不仅纷繁复杂,而且多元中蕴育择地方性和局域性。按照吉尔茨的观点,任何法律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因此,法律也是融入当地社会的一种地方性知识,渗透了文化的基因与历史的血液,将当地的民俗、习惯整合、上升到规范性层面。因此,法官要开具诊治处方则必须对社会有所了解和体验,尤其是当地的公序良俗、民间习惯及所在地方的市情、省情、国情,才能把握社情民意,做到接地气,对症下药,脚踏实地,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经验。
坚守良知。朝鲜族有句谚语,不要让你的能力超越自己的品格与良知。良知,指的是天赋的道德善性和认识能力。《孟子·尽心上》有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为心之本体,“我”之主宰,一切意识和德行皆出于此。明朝哲学家王守仁据此提出“致良知说”,作为道德修养方法。司法良知则是法官作为司法主体时所具有的法律职业良知,其建立在对世俗人情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性深入洞察的基础之上,是基于对法律规则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身法律生活反思所形成的一种对善恶正误的理性判断,体现出法官的司法理念、正义追求、职业道德、责任担当及人文情怀等内心意志。一厘米主权是是德国亨里奇案确立的执法标准,也是司法良知视域规制下的最高执法标准。没有法律规则,法官当如何裁判,法官显然无理由拒绝裁判,这就是良知的价值所在。法官可以运用司法良知作出择断。不仅如此,法官在面对恶法、无法的混沌世界,还应当坚守司法良知,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义务,尊崇自己的内心良知,作出合乎常识、常理、常情的裁决,让司法的过程求真向善唯美,让裁判的结果融入法、理、情,让公众感知司法的温情。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