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利得行法院

利得行法院

发布时间: 2021-01-30 12:08:43

⑴ 浙江杭州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利得行的联商贷理财产品怎么样

联商贷是以外贸订单为基础,对核心外贸企业的供应商提供的贸易融资贷款,借款到回期由供应商直答接还款,核心外贸企业为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保障措施:
每笔融资不超过单笔货款的80%;
核心外贸企业承担连带责任担保。
核心外贸企业实际控制人承担连带责任担保。
利得专业风控:利得行已利用工商信用数据、法院数据、税务数据、外贸数据核实企业的经营情况。

⑵ 利得税的申报

在香港,地域概念一向是利润课税的基本因素。换言之,只有在香港产生或得自香港的利润才须在这里课税。可是,虽然地域概念的原则本身清晰明确,但在某些个案的实际应用上,仍然不时引起争议,成为税务局和执业人士之间争讼的项目,须提交税务上诉委员会和法院裁决。检密院在“恒生银行”案(3HKTC351)和“ 香港电视广播国际有限公司”案(3 HKTC 468)中的判决,确立了协助界定利润来源地的指引。检密院在“CIR v Orion Caribbean Limited”案中的判决,再次确定其在上述两个案中订下的指引,并肯定了“作业验证法”是界定利润来源地的适当方法。确定利润来源地的一般原则是“查明纳税人从事赚取有关利润的活动,以及该纳税人从事该活动的地方”。
缴纳利得税的基本验证法 :
1、任何人士倘若符合下列三项条件,便须缴纳利得税:
a、该名人士必须在香港经营行业、专业或业务;
b、应课税利润必须来自该名人士在香港所经营的行业、专业或业务;
c、利润必须在香港产生或得自香港。
决定利润来源地的原则:
2、假若符合了上述首两项条件,则任何人士的利润只有是在香港产生或得自香港,才须课缴利得税。决定利润来源地的基本原则,简列如下:
a、确定利润的来源地须根据有关个案的事实而决定,所以并无一个可以概括适用于各种不同情况的通则。利润是否于香港产生或得自香港,是由利润的性质及产生有关利润的交易的性质所决定。
b、确定利润来源地的一般原则,是查明纳税人从事赚取有关利润的活动,以及该纳税人从事该活动的地方。换言之,正确的验证方法是查明产生有关利润的作业,并确定这些作业在何处进行。
c、划分利润是否从香港抑或香港以外地方所赚取,乃根据个别交易所产生的毛利而决定。
d、在某些情况下,若个别交易的毛利是在不同地方产生,该等毛利可分摊作部分在香港产生、部分在香港以外地方产生。
e、作出日常投资或业务决策的地点,一般不能用以决定利润的来源地。
f、香港业务没有在海外设置永久机构这一点,本身并不代表该业务的所有利润均在香港产生或得自香港。不过要注意“香港电视广播国际有限公司”案枢密院裁决的判词曾列述:“将主要营业地点设在香港的纳税人,只有在极罕有的情况下,可以赚取不须在香港课税的利润。”
3、香港报税: 香港税务局规定每年必须报税一次, 政府按公司纯利润的16.5%征收利得税;公司不盈利不交税,新成立公司允许一年半报税。

⑶ 员工离职,与公司有纠纷,经仲裁 支付补偿金由法院扣划直接从公司帐户上扣划补偿金与执行费,会计科目如何处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企业有时会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资金周转不灵,难以偿还到期债务,此时,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通过互相协商或经法院裁决修改债务偿还条件,即债务重组。债务重组会计就是对债务重组事项予以核算和监督,并对相关会计信息予以披露。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对旧的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范围界定 、方式、会计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系列修改;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在2001年修改的基础上对债务重组的定义、范围界定 、方式、会计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新的系列修改,本文将通过对修改前后的准则的比较研究,阐明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并对准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一、关于新旧债务重组准则的比较研究
(一)关于债务重组定义的比较研究
我国旧准则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新准则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即只要修改了债务偿还条件,都应视为债务重组。由此可见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存在以下明显的差异:
(1)是否发生财务困难。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只有在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债务重组,而旧准则的定义没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这个前提条件,适用范围似乎过于宽泛,易于造成不恰当的诱导,只要双方认为需要就可以达成协议进行债务重组,从而改善企业资金结构,使资产负债率达到一个符合自己需要的水平。这有悖于市场中利用制度来规范企业行为的初衷。
(2)是否做出让步。新准则规定债权人必须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而旧准则规定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即可。一般来说,需要进行债务重组的企业就是因为没有能力如约履行偿债义务,如果债权人不作适当的让步,可能会使濒临困境的企业更加雪上加霜,反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健康运行。这样做肯定会给债权人带来损失,但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3)旧准则中提到法院的裁决,新准则将其改为了法院的裁定,这是因为旧准则中错用了法律术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它有关法律规定:法院一般作出的是判决和裁定,行政机关和仲裁机构可以做出裁决。裁定是指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对有关诉讼程序的事项做出的判定;裁定是解决诉讼中的程序事项,裁定所依据的是程序法,而程序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及时、恰当地为实现权利和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规则、方式和秩序。很显然债权债务纠纷属于民事案件,应由法院作出裁定不应使用裁决。
(二)关于债务重组的基本准则的比较研究
1、基本会计准则方面的比较
首先对适用范围做了修改。原基本准则的适用范围包含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而新准则调整为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其次,对于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修改。原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定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新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2、在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计量方面的比较
新会计准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个亮点。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新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
(三)关于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的比较研究
1、入账价值在计量属性上的变化
旧债务重组准则中按账面价值入账:以非现金资产/债务转资本清偿某项债务的,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股权的入账价值。但在第10条提出如果涉及多项非现金资产,债权人应按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占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在第13条也提到了公允价值。可见,旧准则难以回避公允价值。而新准则弥补了这一点,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从而保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事实上,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具有很多优点,它能合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更有效反映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尤其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有利于企业实物资本保全等,如仅仅因为公允价值不易取得而放弃采用这一重要计量属性,将不利于我国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2、债务重组中损益处理方法的变化
对于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受的损失,旧准则认为债务重组属于企业偶发的经济事项,债权人因此而发生的损失,属于与其日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损失,应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下单独设置债务重组损失明细科目加以核算。新旧准则在表述上有些差异,新准则要求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股份的公允价值/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这里有两个变化:一是将旧准则中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改为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二是明确规定已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即对债权人而言,应先确认为坏账损失而后是非常损失,因为坏账损失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一个风险因素。虽然说法有变化,但在实际账务处理中无较大差异。
旧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并且,债权人一方亦不能确认重组收益。应该说,这一规定体现了财政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减少会计寻租行为的决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公平规则,少数企业将无法借债务重组达到操纵损益,欺骗利益相关人的目的。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就明确肯定了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对债务人来说一般为营业外收入),企业或公司可以因此而获巨额利润。这样,对一些本来无力还债的上市公司而言,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的水平。
损益处理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视,虽然某些企业可以利用准则确认利得提高利润,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一股独大不会继续维持,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关联交易等相关规则也逐步健全,利用债务重组粉饰报表将不能长久。
值得注意的是,修改后的债务条款如涉及或有应付金额,且该或有应付金额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3 号― 或有事项》 中有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和预计负债金额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附或有支出条件的情况下,即在债务重组日,债务人将或有支出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在旧准则中据此计算应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而新准则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进行会计处理。(举例略)
二、建设性建议
(一)重视货币的时间价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号公告对债务重组引入了现值来判断债权人是否做出了让步。本文认为,新准则中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下比较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和修改条件后的未来应收金额时,可以借鉴引入现值的方法。在不同的时间,资金的价值是不同的,而且资金的时间价值对企业的投资、财务管理等都有着重要作用,若忽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本文建议在此引入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即在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债权人首先要比较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和修改条件后的未来应收金额的现值,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将账面价值减记至未来应收金额的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损失;若前者小于后者,则不做账务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情况下,折现率的选择十分重要,必须慎重选择折现率。
(二)准则中将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的损失列为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不妥,应增加营业外支出-债权重组损失明细科目
债权人实际上发生的是债权重组损失,将其列为债务重组损失,混淆了债权、债务的主体。

热点内容
王丽丽律师 发布:2025-08-22 05:52:50 浏览:58
收据不写日期具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8-22 05:28:08 浏览:350
香港国安法判案法官 发布:2025-08-22 05:25:55 浏览:154
免责声明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22 05:24:30 浏览:521
平坝法院地址 发布:2025-08-22 05:23:47 浏览:640
劳动法未到合同期 发布:2025-08-22 05:23:42 浏览:826
离婚能否申请法律援助 发布:2025-08-22 05:23:05 浏览:629
排队插队现象的法社会学分析 发布:2025-08-22 05:13:55 浏览:890
鹤岗市工农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8-22 05:03:44 浏览:397
王宗旗律师 发布:2025-08-22 04:44:37 浏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