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公义
1. 神的公义和公平
“罪孽”这个词希腊原文的意思是射箭没有射中目标。从罪字的原文字义来看,罪有两层意思:一是目标错误,一是没有达到目的。圣经上说我们都是罪人,有人认为违反法律才是罪,所以就不承认自己有罪,就是因为不明白罪这个字的意思,从上面所说罪的两层意思来看,恐怕没有人能说他不是罪人。
第一,罪的意思是目标错误。我们作人的目标应该是向主耶稣所教导的那样爱神爱人,如果离开这个目标,那就是罪。
第二,罪的意思是没有达到目的:上帝按照他自己的形象造人,上帝的目的是叫人活得像他,像他那样圣洁和善良,这个目的我们达到了没有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好的人生理想,在家里我们都愿意做一个好儿女,好丈夫,好妻子,好婆婆或好媳妇。在社会上我们都愿意做一个好学生,好员工,好邻舍,好公民;但是我们往往做不到,因为世界上有诱惑,我们爱自己往往胜过爱别人,当与自己的利益有冲突时我们会做出与他人利益有害的事。
法律所定的罪,必定有行为和后果,即有犯罪事事实。叫犯罪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也有震慑的作用叫人知难而退。
基督教所说的罪,即使没有后果,只要有动机就是罪,比如心里动了的恶念,但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行出来,比如你恨一个人,恨不得杀了他,这个意念在上帝的眼中已经形同杀人;比如你看见别人的财物想据为己有,这在上帝的眼中已经是偷窃了。违背了道德良心也是罪。不仅仅不做不应该做的,而且当做的当而没有做,比如见死不救等。
《圣经》中的罪,是指没有达到上帝标准的就是罪,人最大的罪就是不信真神,反而将偶像和天上地下所造之物当作神来拜,比如拜偶像,妄称神的名等;
耶稣说他来不是定人的罪,而是叫人知罪悔改,叫犯罪的人因信耶稣罪得赦免,成为重生的人于天父和好。
2. 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是 A. 公义胜私欲 B. 天人合一 C. 克己复礼 D. 民无信不立
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是 :A. 公义胜私欲
中华传统道德强调,人们应该建内立一种和谐协调容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其中,“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的是,社会利益应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维护社会利益。
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2)道德与公义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道德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具有影响的,可以继承的,并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
1、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
3、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4、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传统道德美德
3. 品德与品格的区别
品德、品质、品行的区别为:意思不同、侧重点不同、出处不同。
一、意思不同回
1、品德:品质道答德。
2、品质: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
3、品行:有关道德的品质和行为。
二、侧重点不同
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2、品质:指人的素质和物品的质量,人的素质指人的健康、智商、情商、逆商等状况和知识、文化、道德素养,物品的质量指物品满足用户需要的标准。
3、品行:指人的行为品德。
三、出处不同
1、品德:叶圣陶 《给少年儿童写东西》:“一定要使少年儿童喜欢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处,无论在品德方面,知识方面,还是娱乐方面。”
2、品质:夏曾佑 《小说原理》:“人多中材,仰而测之,以度君子,未必即得君子之品质。”
白话译文:很多人中材,仰而可预测的,以度君子,不一定就得到君子的品行。
3、品行:清·周亮工 《书影》卷三:“ 遐 ( 张遐 )之品行,照耀於一代。”
白话译文:张霞的行为很有道德,为下一代做了榜样。
4. 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为什么不是诚实守信而是公义胜私欲诚实守信是什么
如果你从内心确立公义至上,相信公义是最后的胜利者,那么,诚信则不难做到.
诚信,就是你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你所守的诚信是公义之举.
5. 什么是公义什么是正义
1、公义
可理解为如下几种概念:
(1)公平正义 。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大型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
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公平正义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尽可能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机会和过程的公平。
构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全社会进行长期努力,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质,使人们有渴求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行为。
(2)社会正义。从柏拉图反驳Thrasymachus关于正义只是强者的论点以来,社会正义一直都是个很媚惑人心的概念。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即主张一个理想的国家必须柱立在四个基础上:智慧、勇气、节制以及正义。
而社会正义中的社会则是指将正义这个概念实践于律法上,并且因为每个社会的文化、政治以及道德观都不尽相同,所以社会正义在不同的社会中也会有着不同的义意与实践。
另外,社会正义也指社会上不同阶级与领域之间付出和所得的公平性,因此这一词也常被政党拿来做为所得重分配的依据。
(3)按照神的标准公平公正。神要求我们在人类关系上做到公正公平(见诗篇15:2)。但是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公正地对待神,不可非难神,在心灵上做到正确。男人和女人在生活中必须学会理解什么是正确。这种知识只能来自神。
"耶和华的道理洁净,存到永远;耶和华的典章真实,全然公义”(诗篇19:9)。得到神的高标准是天下男人和女人的职责:"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就是行为正直、做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诗篇15:1-2)。亚伯罕信仰神,并相信神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正确的。
2、正义
法律层面的正义
(1)正义的概念
正义是人类社会普遍认为的崇高的价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观点、行为、活动、思想和制度等。正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正义观。
衡量正义的客观标准是这种正义的观点、行为、思想是否促进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满足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需要。
正义最低的内容是,正义要求分配社会利益和承担社会义务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正义的普遍性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平等或是量的均等、或是按人的贡献平等或按身份平等,分配社会利益和义务;分配社会利益和义务者要保持一定的中立。
总而言之正义是彰显符合事实、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标准的行为。
(2)正义的分类
根据正义涉及的不同领域的标准,可以把正义可分为制度正义,形式正义和程序正义。制度正义指社会制度的正义,具体是指社会财富、资源、责任、义务分配是否公平和正当。
形式正义是对法律制度的公正一致的执行,它不管法律制度本身是否符合正义,它强调法律制度始终如一的实现。程序正义是指保证实现制度正义和形式正义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制定正义的法律,应有公正的立法程序,同样,保证司法公正,也要有公正的司法程序。
(3)法律与正义
法律与正义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正义对法律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正义作为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作为区别良法恶法的标准,始终是法律进化的精神驱动力。
同时,法律也是实现正义的重要手段,正义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法律运用国家强制性,保护社会主体的合法利益,通过裁决纠纷,惩治非正义的违法行为,以实现社会正义。
正义是社会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
(5)道德与公义扩展阅读:
宇宙正义原则
首先,从自然哲学角度来看,所谓宇宙正义原则在习惯上被作为一个自然哲学的命题,即万物或者一切存在者产生出来又返归于它的地方。
宇宙万物方生方死、生生灭灭之际,那在万物动变的多样性背后起着主宰或支配作用的是第一性原则(或者称之为宇宙正义)。万物由它产生,也必复归于它,都是按照必然性;因为按照时间的程序,它们必受到惩罚并且为其而受审判。
其次,从政治哲学角度来看,该原则指明了个别(个人)在自己的存在中愈是充分地实现普遍的必然性,愈是准确地恪守总体为其规定的存在范围,就愈会由此改变个别物的命运。
并且在关于世界的必然性(正义法则)和个人存在的论述中,隐含着对正在形成的国家秩序来说至关重大的问题:现实的个人如何对待具有普遍效力的国家的规范、法律和传统法则。
最后,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宇宙正义也就是神法、自然法或理性法,这种正义不止于实在法意义上的正义,而是高于实在法并赋予实在法以合法性的“天神所重视的天条”,它在内容上表现为一些普适性的道德法则。
关于自然法的含义,在人类认识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的认识。但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指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自然法观念源于希腊,成于古罗马,是古罗马的“万民法”催生了“自然法”。西文之“自然”(拉丁文natura,英文nature)最早是指物质宇宙,是指运动、强力、水火、湿气、生殖等等。
“自然”的最简单和最远古的意义,就是从作为一条原则表现的角度来看的物质宇宙。此后,后期希腊各学派回到了希腊最伟大的知识分子当时迷失的道路上,他们在“自然”的概念中,在物质世界加上了一个道德世界,这个“道德世界”就是“按照自然而生活”。
中世纪教会法学者惯于使自然法与上帝法相一致,不过有的学者在自然法中强调上帝的理性,有的学者却强调上帝的意志罢了。
在近现代,根据自然法的伦理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学理论,法律准则的权威,至少部分来自针对那些准则所具道德优势的思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公义
6. 公平和公义,有什么区别
公平是大众的事,需要实际履行体现。公义是道德或行为准则,与公权力和每个人都有关联,具体体现在日常行为当中。希望我的解答能帮到你
7. 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为什么不是诚实守信而是公义
如果你从内心确立公义至上,相信公义是最后的胜利者,那么,诚信则不难做到.
诚信,就是你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你所守的诚信是公义之举.
8. 什么叫公义
Righteousness按照神的标准公平公正。
词语涵义:
可理解为如下几种概念:
一、公平正义 。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大型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公平正义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尽可能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机会和过程的公平。构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全社会进行长期努力,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质,使人们有渴求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行为。
二、社会正义。从柏拉图反驳Thrasymachus关于正义只是强者的论点以来,社会正义一直都是个很媚惑人心的概念。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即主张一个理想的国家必须柱立在四个基础上:智慧、勇气、节制以及正义。
而社会正义中的社会则是指将正义这个概念实践于律法上,并且因为每个社会的文化、政治以及道德观都不尽相同,所以社会正义在不同的社会中也会有着不同的义意与实践。另外,社会正义也指社会上不同阶级与领域之间付出和所得的公平性,因此这一词也常被政党拿来做为所得重分配的依据。
三、按照神的标准公平公正。神要求我们在人类关系上做到公正公平(见诗篇15:2)。但是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公正地对待神,不可非难神,在心灵上做到正确。男人和女人在生活中必须学会理解什么是正确。这种知识只能来自神。"耶和华的道理洁净,存到永远;耶和华的典章真实,全然公义”(诗篇19:9)。得到神的高标准是天下男人和女人的职责:"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就是行为正直、做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诗篇15:1-2)。亚伯罕信仰神,并相信神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正确的。使徒保罗是这样描述亚伯拉罕的:"......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做成。所以,这就算为他的义”(罗马书4:21-22)。
9. 社会的公义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公义?
就是社会的运转,人与人之间的甲流、矛盾冲突专的处理,符合公平正属义。
什么是公平正义呢?
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如果法治能够维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社会就有公平正义,这个社会就是健康的。
如果法治违反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就受到损害,这个社会就是病态的。
当一个人,他做出了伤害别人的事情,就该受到惩罚。
当他伤害到一定程度,就该受到法律的惩罚。
惩罚的轻重,与他对别人和对社会的伤害程度成正比。
生命是无价的,无辜者的生命被剥夺? 用什么惩罚杀人者?才能体现公平正义?
如果一个人,直接残忍杀害了无辜者,他剥夺了别人的生命权,因为生命是无价的,那么根据公平正义的原则,根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他只能以生命来偿还对别人的伤害。
如果一个人,间接杀害了大批无辜者(比如策划恐怖袭击、煽动炮灰杀害无辜百姓),他的罪责大过直接上阵的炮灰,他剥夺了大批无辜者的生命,只让他偿还一条命已经是便宜他了,已经是非常的“文明”了。(要放在古代,对极大的罪恶不但要偿命,还要凌迟)
10. 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为什么不是诚实守信而是公义胜私欲诚实守信是什么
如果你从内心确立公义至上,相信公义是最后的胜利者,那么,诚信则不难做到。
诚信,就是你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你所守的诚信是公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