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会能改
1. 如何看待从法治入手推进改革
首先,必须明确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改革达到怎样一个社会目版的……。
在这点上是权不明确的,一会儿奔小康,一会儿共同富裕,一会儿和谐社会,一会儿又一起做梦。这就不如四届人大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明确,就是说中国要在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与世界同步,走在世界的前面,对整个人类有所贡献;
其次,改革的路径和阻力是什么?
不能说为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结果损害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少数人牟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必然会越来越对立,越来越尖锐,结果可能是改革没有完成,社会先崩溃了……;
再次,明白了改革的阻力,就和军警为改革保驾护航一样,建设一个法制体系也成了为改革保驾护航。
那么改革是为了建设一个现代的法制社会?还是法治就是改革党为了改来改去的一张牌?值得研究和思考……。
最后,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社会的稳定器,但是法总是滞后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调整步伐的;法也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一个社会形态,指望“法”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显然是极其幼稚的。
2. 法制科可以修改定罪吗
法制科一般代表领导对案件的性质进行审查,如果发现罪名适应错误可以改变罪名,最后领导批准。
3. 法治改变生活为题的论文,字数1200以上
所谓法治,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早在妈妈肚子的时候,每天都能感受到妈妈的欣喜和激动,感受她温柔的触摸,偶尔还能懵懵懂懂的听到她跟阿姨们聊天,聊到为我的出生准备办理各种手续、证件,证明,妈妈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的国家,法治的社会,要让我的宝贝是个合法的公民,健康的长大。原来,从那时起,我就与法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将伴随我的一生。
孩童时代,最美好的时光便是牵着妈妈温暖的手,蹦蹦跳跳跟着她走,每次走到十字路口,看着远远的对面,有个很好看的“霓虹灯”,一会变红,一会变绿,路上的车也是走走停停。伸出稚嫩的小手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说:“宝贝,在路上,不论是像我们走路的人,骑车的人,还是开着车的人,大家都要遵守一个规矩,‘红灯停,绿灯行’,否则人人都乱走、乱闯,你撞我,我撞他,路上还不乱成一团,我还怎么带着我的宝贝安心出去玩呢?”当时的我,只记住了“红灯停,绿灯行”这句话,知道这样自己才会更安全,妈妈才会更安心。后来慢慢长大,我才明白,原来走在路上的规矩还有很多,这个规矩有个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它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更有序、更安全的在路上,没有问题时,它是一条隐形的指挥棒,默默的指挥行人和司机的行为,出现了事故它就是一个可依据的准绳,有法可依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在交通法治下,走好自己的路,才不会让别人无路可走,也才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第一堂课,如今依然记忆犹新。老师严肃的站在讲台前,向我们宣读学校的纪律,各种规定,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想来现在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法律观念,离不开老师当初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她让我懂得了,一直到初中,我享受的都是九年义务教育, 而且是带有强制性的,不把我们送到学校来上学的家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当时,我的一个小伙伴,因为家长重男轻女观念严重,而且经济状况不好,所以打算让她辍学。于是,我像找到了救命稻草,兴高采烈的飞奔到她家,跟她的家长理论,大声道告诉他们:“我们是九年义务教育,不让她上学,你们犯法了,警察叔叔会来抓你们的。”虽然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话起到了作用,还是她的家长想通了,她继续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但是年幼的我那个时候就知道,在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只要是合法的权益,我们都可以享受,我们是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
后来工作了,慢慢成熟了,守法的同时,也在慢慢学法,懂法。记得工作后,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就是梳理近年来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承租户擅自改变了土地使用性质,知道这应该是违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于是第一时间向领导进行了汇报。当然因为不够专业,后来还是通过与律师沟通,经过一系列的法律手段和途径,最终为我们挽回了损失。这也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法治在社会上的重要性。
其实,在我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跟法治有关的例子,比如结婚就要用到《婚姻法》,比如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的问题,最近也是频频出现问题让人担忧,这就需要依据《食品安全法》,处罚黑心的企业也维护自身的利益,比如北京进来雾霾严重,大家纷纷自嘲自己瞎了,“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等等,玩笑的同时,也是有关部门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处理某些污染企业的时候了,才能还北京一片蓝天。
二十几个年头里,我享受着法治带给我的安心和安全感,也欣慰的看着法治与我一步步的共同成长,从最初的不成熟,到羽翼日渐丰满,已经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依然存有不少差距和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法治要是解决问题,一是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二是约束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如今的人们都很注重养生,作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如果想长寿,也必定要时时注意调整自己的习惯,破除旧的、不符合时代规律的法,建立完善新的法,与时俱进才是充满活力的关键。乘着2014年飒爽的秋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在即,首次将法治作为主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这意味着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在不断提高,我们的人权将得到更切实尊重和保障。同时我也期待全民树立法治意识,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法治的力量,让法治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的时代的到来。
奔三的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条路希望我能跟着法治一直走下去,我们的缘不会断,因为有了它,我就有了信仰,有了保障,一步一个脚印。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法治的陪伴,因为有了它,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会更加充满活力,才会找到梦起航的方向!
4. 如何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权威
(一)全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先决条件。法治观念反映出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程度,影响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范围及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法律制度建设的进程及成效。加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用法律来保障、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在法治观念的指引下积极参与到改革中并能够分享改革的红利,既是改革进一步深化和改革成果得以巩固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
(二)法治观念深入民心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根基。法治在本质上是“法律至上”之治,根基在于全民守法。法治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终极目标是保护公民自由、平等、公正等基本的政治权利。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通过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能够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能够引导全民强化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将法律制度内化于心,逐步形成崇法守信的社会风尚,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打下牢固的根基。
(三)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国家的法治化,既要有公民社会的参与,又不能脱离社会的法治化。法治观念不仅仅是执政党和政府的信念,同时应该成为全体公民的信念;不仅应该融于执政党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实践中,也同时应该融于每一个国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法治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法治精神,唤起民众对法治的认同,让民众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让法律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只有每个公民都自觉遵纪守法,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
(四)树立法治观念,让法治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利器。在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进程中,应当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让法治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法律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终极武器,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内涵。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加强法治基础建设,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五)树立法治观念,让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成为法治社会建设的助推剂。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备要素。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法律在我身边”,逐步建立“有事找律师、有事找法官”的法律自信,在遇到法律问题或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在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育的过程中应当让广大群众更加深刻体会到法治社会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精神,让人们普遍感知法律,促进全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赢得广大群众对依法治省的拥护和支持。
5. 如何理解“法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有了法治,任何人的权利不可凌驾于法律之上,从而达到人人守法,人人平等。
6. 法制需要改吗
没有办法,现在的法律就是这样人人都为自己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弱肉强食,这个社会就是这样
7. 法治改革的必要性是哪几点
首先,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有相当多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回法律效力的政策答,是 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是在人治因素非常浓重的体制下形成的。这些法律和法规与改革开放 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很不协调。对这样的法律体系,必须以改革的精神、用改革的方式废旧立新,兴利除弊。
其次,法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制度形式,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是其内容。对滞后于社会生活的法律仅仅通过常规的 立、改、废是不行的,而必须实行大胆改革。
复次,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 革。与此相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和民主政治法律体系也就不是一般的法制建 设,更不是简单的立法,而是具有变法意义的一场深刻的法制改革。
最后,在当代中国,法律发展与法制现代化是等值的概念。现代化意味着法制从传统到 现代的转型。这样一个转型没有改革的推动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8. 法制国家改为法治国家是多少大提出的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论断和号召,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巨大转变,是治国理念的巨大进步。
从字面上理解,尽管“法制”和“法治”都有一个“法”字,都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开展相关活动、实现相关管理。可是,“制”是制约,是钳制,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法律概念和法律行为。按照以往的有关说法,就是要在法制社会中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治”是在法律制约下的科学有效治理,包含对法治精神的全面贯彻、全民知晓、全方位领会,包含对法治行为的实时监督和监控,对司法公正的严格管控。在“法治”的治国理念下,我们应该做到的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焦洪昌说:相较于“法制体系”,“法治体系”内容更加明确,界分为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也就是说,在依法治国的精神领域里,相较于依法制国的概念,范围更广,增加了实施、监督、保障环节,并将党内法规明确纳入。在制度的保障之下,各种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统一。
在法制的观念之下,制度是“死”的,是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在法治的精神中,治理国家的各种法律制度、监督机制都能在现实的环境中实现有效的跟进和随时的改进。因为治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革新、自我纠正、自我调整的过程。治疗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两架马车,并驾齐驱则双赢,反向用力则双损。中国共产党人最擅长、最真诚的就是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自我革命,创新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理念。
9. 在法治社会老实人的性格改不掉嘴笨,怎么防狼
现在的警察体质还是比较发达的,老实人遇到麻烦的第一选择就是赶快报警。遇到无法解决的矛盾时,就马上选择上法院打官司。
这样即使你嘴笨。警察和法院也会帮你辩清是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