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和谐

道德经和谐

发布时间: 2021-11-30 05:24:09

道德经中说和谐共生

①都江堰的修建,是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修建的,故正确;
②毕升的雕版印刷,无法体现和谐共生的理念,故错误;
③印象派的画作无法体现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故错误;
④主要内容是农业对人类危害的预言,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念,故正确;
故选D.

❷ 《道德经》中关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句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❸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补啥

《道德经》第十八章 :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借盗跖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种大同,使人民幸福。这一点,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庄子》也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子贡(庄子编了许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见一个老头,用水瓮装水去浇菜,一趟又一趟。子贡劝他,你老怎么不用水车啊?多方便!老者脸顿时严肃起来,冷冷一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羞而不为也”。这就是“慧智出有大伪”。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智巧、谋略、权术也就越厉害,这样的掩饰的更深,作奸犯科起来更厉害。所以说,小人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实,老子的主张与儒家是并不矛盾的。孔子也说:“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罢,“智”也罢,“勇”也罢,用的过了都会走向反面,不如“绝”之。“无”的反面还是“无”,既然都是“无”,没有“有”的羁绊和困扰,百姓便会安然自乐、逍遥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谈谈“忠”。要是让老子戴着“愚民”的帽子来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飞、袁崇焕这些忠臣义士大约没有什么可讴歌的了。但大家走进历史看一看,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了个人宝贵的生命。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在那个腐朽昏庸、生灵涂炭的黑暗时代。一个朝代,忠臣越多,哪里的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宁愿“忠臣”们能少些。
再谈“孝慈”。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以“孝”治国。《二十四孝经》记述了许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时静心细一琢磨。却又发现这里面又有不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为第一孝子,关键还应该得益于那两位很不像话的亲父继母,他们为夺财产无所不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参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亲,尽管也是孔子的弟子,为了几棵小瓜秧就把曾参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参对这种不像话的责罚不逃不避,重重地给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笔……可细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个人的好,关键是有坏的存在。孝的倡导,主要是因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会、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个个看起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
俗话说,“缺嘛补嘛”,只有社会出现问题了,比如说天下大乱、背情绝义了,才会有忠臣良将、孝子贤孙的出现,人们也才需要他们来做榜样,矫砭时弊。今天,我们呼唤公平正义,提倡和谐,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和谐”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确,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装得满满的,何必让我们再去特别提倡呢?“愿人常做好事,愿天下常生好人”。

❹ 老子道德经中人与动物和谐的句子

老子道德经中人与动物和谐的句子:

❺ 老子《道德经》中是怎样批判人性的

论述的时候,分别考察,楚简本(“楚简老子”)、帛书老子甲本(“帛书老子甲本”)、帛书老子乙本(“帛书老子乙本”)、和通行本(“道德经全文”)。
这四个本子,从网上,按照引号里的关键字,可以搜到,并能下载,我下载到的,也就是主要用于比较的是,是台湾人做的,pdf文件。
我还有一个英文版,译者是James Legge。

我把"道德经",称之为,"德道论",本文题目,还是称为"道德经"。

这几个本子,我的总结如下:
1. 楚简本,德道论的雏形,用了当时楚国的文字,是一个官方版本,主要是“道论”。
2. 帛书老子甲本,德道论的成型。
3. 帛书老子乙本,德道论的民间版本。
4. 通行本,把德道论的成型,德篇放在后,道篇放在前,成为道德论,后称为“道德经”。

我认为,整个德道论,有三个阶段:
1. 楚简本阶段,是一个政论的本子,主要在官方流传,主要讲“道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1)阶级论
2)民性论
3) 人性论
2. 德论阶段,加入了“德论”,我认为,原因有二:
1) 道论里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2)受到了流行的“礼学”的冲击
3. “道论”的丰富阶段,主要是,加入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1) 其中的“道”,对应于德道论雏形阶段的“道”。
2) 其中的“名”,既对应德道论雏形阶段的“名”,也是受到流行的“礼学”/“名学”冲击的结果。

我认为,楚简本已经在社会上流传,流传到了楚地,用了楚国当时的文字而已。楚简本,是“德道论”的雏形,更是“道德论”的雏形,楚简本,包含了德道论的初始内容。

后来流传的“道德经”,我认为:
1) 保留了道德经雏形的时候的顺序
2) 抹杀了道德经发展的顺序
结果1),我认为,可以理解。
结果2),我自己也不敢相信,德道论是几个人的合作本子,并且一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流传的结果,变成了“道德经”,变成了一种教,原来的样子,不是这个样子,既不是一种教,也没有一个神(作者)。

还有一个最最戏剧的结果,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结果很感兴趣。步骤如下:
1)找一个人,读帛书老子乙本。(我没有试过,只是自己尝试读)
2) 看帛书老子甲本
3) 体会一下来自古代的声音

❻ 跪求:老子的《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的体现之处和期刊中体现和谐的部分摘录!谢谢,我急需做一个科研立项

论文关键词 :《道德经》 “和谐 ”思想 自然 小国寡民 冲气 文化资源
论文摘要:老子《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极其丰富,极其高明。文章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和谐 ”的哲理来弘扬老子的“和谐 ”思想 ,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文化资源。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 出的伟大 目标。构建和谐世界 ,是胡锦涛主席在 2005年联合 国成立 6O周年首脑会议上提 出的伟 大 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把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作为我 国战略发展的基本“国策”。
而今国内与国际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他人)、人的身与心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与不和谐的问题,急需我们各方面的努力,以使生态 、世态和心态都能健康地 、正常地 向前发展,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贯彻落实对内构建和谐社会与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需要很多资源 。我们应努力从中华文化传统里挖掘、弘扬优秀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软实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 、追求和谐的民族在传统中华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不仅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具有“和谐”思想,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同样也具有珍贵的“和谐”理念与“和谐”智慧。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地、天、道法自然的和谐
老子关于“和谐”的智慧与思想最精深的理论就是他的“四大”学说。老子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 中有 四大 ,而人 居其一焉。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 自然”(《道德经 ·二十五章》)这一著名的判断里 ,全面精当地 回答了人 与 自然界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 的问题。其 中人代表“人”,内含“人”与“人”、人的“身”与 “心”;“天”与 “地”代 表 “自然 界”。“人 ”、 “地”、“天”以及“人”与“人”、人的“身”与“心”,加上作为它们以及其他万物的本原与起源的“道”,本来都是各不相同的东西。而各 自独立的东西之间,是存在着差异、对立、甚至矛盾的。但是,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又都离不开彼此之间所应具有 的“和谐”状态。那么,这“和谐”状态如何才能出现并保持呢? 对于这一重大问题 ,儒家与道家作为我国最早的两大思想体系,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
儒家的回答集中体现于《论语》里所提 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之说。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意思是说 ,“和谐”是“礼”的各种各样的作用 中最为重要 的一种 。这是因为,古代君王在治理国家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 ,都由于做到了“和谐”,从而取得了成功。但是,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而不知道用“礼”去节制它 ,那也是行不通的。可见,有子认为“礼”与“和谐”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礼”是“体”,“和谐”是“用”;是“礼”决定着 “和谐”,而不是“和谐”制约着“礼”;“和谐”必须从属于“礼”。不难发现 ,有子把他的老师孔子关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原则作为更基本的原则。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一方面在“礼”的指导与制约下 ,使得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呈现并保持了“和谐”的状态,从而使我国封建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另一方面 ,在“礼”的指导与制约下 ,人与人之间本应有的“和谐”关系,被破坏殆尽 ,“礼教”与“天理”,正如戴震所揭露出的,竟然成了杀人的残酷工具。他义正词严地指出 :“尊者 以理责卑 ,长者以理责幼 ,贵者以理责贱 ,虽失 ,谓之顺 ;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 ,虽得 ,谓之逆 ……上 以理责其下 ,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 。”最后,他愤慨地鸣不平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 ,其谁怜之?”由上述可见,儒家“和为贵”的“和谐”思想 ,其依据仅仅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和宗法制 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礼”与“理”,其作用仅仅是或主要是关系到人与人这一层面而已。而道家老子“四大”的“和谐”学说 ,则截然不同。它深深地扎根于“自然”之上 ,并且全方位地作用于“和谐”的各个层面。
那么 ,究竟什么是老子所说的“自然”呢?这无疑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道德经》全书一共使用了五次“自然”一词。例如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 我 自然”(《道德经 ·十七章》),“希言 自然”(《道德经 ·二十三章》),“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 自然”、“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 。是 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夫 道之尊 ,德 之贵 ,夫莫 之命 而常 自然”(《道德经 ·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 ·六十 四章》)。显然,这五处“自然”,没有一处是指“自然界”,完全都是专指“自然而然”而言的。这是大多数注者的共识。最早 的注者之一 ,西汉的河上公在其所著 的《老子章句》一 书中注道 :“道性 自然 ,无所法也 。”意思是说,“道”的本性或本质是 自然而然的,“道”正是以其 自然的本性或本质的存在为法的,此外则别无所法 了。又如最著名的注者之一 ,三国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在其所著《道德真经注》一书中注道:“法 自然者,在方而法方 ,在圆而法圆,于 自然无所违也。”王弼在这里是通过“方”与“圆”二者所法的应是也只能是“自然”的本性或本质的存在 自身,这 当然 就更具体而易解 了这些诠释是完全符合老子 的本意的。可见,“道”与“自然”,实乃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自然”作为原则 ,乃是“道”最基本 的最高的原则 。而“人”、“地”“天”三者既然都是要效法、遵循“道”的,那么也就是要效法 、遵循“自然”了。这是非如此不可的,也是概莫能外的。“人”、“地”、“天”、“道”与“自然”,虽有五个名称,但其实只有 四个单元 ,所以老子不说“域 中有五大”,而说“域 中有 四大”。
老子正 是通过这“道”、这 “自然”、这“自然而然”,启发并要求人们在从事一切活动时,无论 是思想 ,还是语言以及行动 ,都必须 自觉做到“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既坚决反对任何超客观事物的主宰力量 ,也坚决反对人们的一切 主观臆想与盲动 。只有这样,人们在实践中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 ,走向成功 。所 以,这“自然而然”,乃人生获得智慧与成功的“大道”。
拿“环保”来说 。自然环境已经受到并继续遭受人类更严重的破坏 ,生态平衡每况愈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所以,我们必须牢 固地树立环保意识 ,并大力采取措施 ,以恢复 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但是 ,无论我们如何发动广大群众 ,群策群力 地去搞好环境保护,也无论我们如何动用财力 ,投入巨资,采用高新技术去搞好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恢 复 、保护 、发展 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最行之有效的原则 与方法,是切实遵循 自然环境生态平衡 的规律 。而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法 自然”的奥义与妙用。
为了创造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老子十分强调对进行统治与教化的“侯王”与“圣人”应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 他们一定要 自觉遵循“法自然”的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他们违背了“法自然”的最基本的精神 ,随心所欲 ,胡作非 为,就 必定会破坏国 家与人民应有的“和谐”局面,使得“国家滋昏”(《道德经 ·五十七章》),“其民缺缺”(《道德经 ·五十八章》),“而民弥贫”(《道德经 ·五十七章 》)。与此相反,如果“侯王”与“圣人”能恪守“法 自然”的最基本的精神原则,去信任群众 、关心群众 、保护群众 、尊重群众,而不瞎指挥群众、横加干涉群众、越俎代庖 ,对群众采取“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态度,就一定会“天下将 自定”(《道德经 ·三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 ·五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四十八章》),人 民就会“白化”、“自正”、“自富”、“自朴”(《道德经 ·五十七章》)。
可见 ,老子在解决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问题时,把全部责任至少是 主要责 任指 向 了“侯 王”与 “圣人”,而这与儒家 的责任指向,岂不是正相反吗?所以,我们说,在老子 的名著《道德经 》里,不仅含有许多“君人南面之术”,而且也含有很厚重 的“重 民思想”或“民本思想”。如果用 一句话来概括老子五千言的主旨,那就是他 自己所说的“爱民治国”四个字。总之 ,老子关于“和谐”的“四大”学说及其“法自然”的主张 ,言简意赅 ,充满了智慧之光 ,含有 巨大的价值 ,具有无穷的力量 ,对我们全面彻底地解决所面临的 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问题,无疑是极富启迪意义的。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小国寡民式的保民利民乐民的社会和谐
老子的“和谐”智慧还表现在他所精心设计的“小国寡民”说中。该说全文是:“小国寡 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阵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八十章》) 老子的“小国寡民”说 ,话虽不多 ,但说得却很明白。概而言之,包括了“要”与“不要”两个层面:所要的,是五点 ;所不要的,也是五点 。
相对于老子“小国寡 民”的社会,现实社会往往是“大国众 民”的社会。这“大国众 民”的社会 ,正是统治者所梦寐以求 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宾 ,莫非王臣”的疆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强大的帝国统治者为了实现“大 国众民”的野心,千方百计地使用各种各样的“什佰之器”,甚至奇技淫巧。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之下 ,人 民难以安身立命 ,为逃避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劳役 ,而不得不离乡背井,四处逃亡 。统治者之所 以热衷于发展“舟舆 ”以利交通运输 ,其用意之所在 ,根本上还是为了便于并加强他们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最甚者,则是统治者不择手段地使用那些最先进的杀伤力最大的“甲兵”,去频繁地发动争城夺地和掳掠人民的侵略战争。
老子对这种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国众民”的社会 ,感到非常愤怒与痛恨,所以给予 了无情的揭露与彻底的批判,并针锋相对地提 出了他认 为可以保民利民乐民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在其社会理想中,坚决地对“什佰之器”、“远徙”、“舟舆”、“甲兵”、“往来”五种引起社会不安与危机的现象,予以一一否定。
老子“小国寡民”社会中的“五不要”的提 出,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一贯思想 的继续与发展。他 曾断言:“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道德经 ·十八章》)又断言:“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并且 ,老子还强调指出:“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绝学无犹。”(《道德经 ·十九章》)意思是说 ,这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还要使他们 的思想有所从属 ,即一定要保持淳朴的本性 ,减少私心杂念以及抛弃文化学问,才能免 于忧患。因此 ,老子在“小国寡 民”的社会里,又提出了“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邻 国相望 ,鸡犬之声 相 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
事实已一再证实,文明发展不仅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社会进步不仅有合理之处 ,也有不合理之处。老子独具慧眼,能清醒地看到文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和社会进步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对此感到极大的愤 懑,予 以猛烈 的揭批。但是,全面而论,老子的批判“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然是过了头。甚至还是“因噎废食”。我们认为文明与文化的进步对推动社会 向前发展的巨大贡献,是决不可抹杀的,也是不可以低估的。 老子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则是他“小 国寡民”理想社会中的核心与实质之所在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如果切实做到了人民有甜美的饮食,漂亮 的衣服,安适的住房 ,欢 乐的习俗 ,那他“小国寡民”的社会 ,岂止是温饱有余,简直还是超越小康呢!毫无疑问,他这样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人民生活在其中也必定是和谐的。
但是,众所周知,这样高度和谐 的社会,是一定要 以科技进步,生产发展 ,经济繁荣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化昌盛,道德高尚……为前提与基础的。所以,对这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否定态度,务必采取足够的重视的态度。否则,老子的“小 国寡民”的社会,就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的社会或者保守的、落后的、开历史倒车的社会。
总之,老子 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 中的“五不要”,可以启发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问题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克服片面性,一分为二地、全面地去看待 。其 中的“五要”,则可以大力弘扬,作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的宝贵思想资源。
三 、“和谐”的哲理:万物生于和谐
如上文所述 ,老子在《道德经》中,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的精辟论述,以独创性的“自然”理念全面地阐释了人 、地 、天、道 的和谐。而其实质与重点则在于阐释了人与自然(即天与地)的和谐。同时,老子在《道德经》中通过设计“小 国寡民”的理想国,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自然”,是事物 ;“社会”,也是事物;其余现象,也都是事物。而所有的事物 ,无疑都是有矛盾的 ,都是需要用和谐去化解它们的矛盾的。有无这种可能性?老子作为大哲学家,《道德经》作为哲学经典 ,明确告诉了人们这是完全 可 以 的。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极其深刻地揭示出万事万物产生的秘密及其根源就在于“和谐”。他这样说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四十二章》) 老子的这一名言,是由两小句组成 的。第一小句说明“万物”是由“道”生出来 的。这充分彰显了道家的特色。因为,老子及其道家 ,是以“道”这个独创的理念作为其哲学体系中最高的和最基本 的范畴。
这里的“万”字 ,并非是确指,而是泛指 ,是代表“无穷”数 、“无限”的。人们都熟知,“万”位数是 由“千”位数相加而构成的,“千”位数是由“百”位数相加 而构成的,“百位”数是 由“个 ”位数相加而构成 的。所以,老子在这里就借用 了常识来加以说明“道”生“万物”的大道理。这充分表明了老子的大智慧。一般人 ,往往对第一小句津津乐道 ,也就此打住 ,而忽略了第二小句 ,这是很可惜的。因为 ,老子的第二小句更有深意 ,其智慧更 大更高 ,它极 其深刻地揭示 出“和谐生万物”或者“万物生于和谐”的大道理。老子认为,“万物”的每一物都是 由“阴气”和“阳气”共 同构成 的。所 以,他 说 :“万 物 负 阴而 抱 阳。”那 么,“阴”、“阳”二气又是如何构成“万物”的呢?老子进一步认为,只有 当“阴”、“阳”二气在相互发生“冲突”而又达到了“和”(即“平衡”、“和谐”)的状态时 ,才能产生“万物”。所 以,老子说 :“冲气 以为和 。”这样就可以解说“道”所生的“一”,指的是尚未分化的一元之气 ,即“元气”;“一”所生的“二”,即指“阴阳二气”;“二”所生的“三”,即指“和气”;“三”生“万物”,即指“万物”由“和气”而生。概而言之 ,即是“道”生“元气”,“元气”生“阴阳”,“阴阳”生“和气”,“和气”生“万物”。可见,第一小句是第二小句的前提与基础,第二小句是对第一小句的补充与深化。两句具有 内在的有机联系,共同说明了“道”通过“和气”生出“万物”。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老子的哲学是“和”的哲学或“和生”的哲学。
老子的“和气”、“和谐之气”生“万物”说 ,是对早他二三百 年的西周 末年 的史伯 于公元前 781一前771年所说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郑语》)的继承与发展 。发展主要在于把史伯的“和”上升为“和气”,并从属于“道”。
庄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和气”、“和谐之气”生万物的学说 。他说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 。肃肃出乎 天,赫赫出乎地 ,两者交通成 和,而物生焉。”(《庄子 ·田子方》)庄子这段话说明了“阴阳”二气的状态与特色 ,“阴阳”二气源于何处,而关键则是说明了“阴阳”二气“交通成和”,即老子所说的“冲气以为和”,“交通成和”的“和气”就可以生成万物了。
《淮南子》对老子“和气”、“和谐之气”生“万物”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在于,强调“和气”、“和谐之气”是天下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气”中“最大”的“气”。他鲜明地指出:“天地之气 ,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 。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生与之成 ,必得和之精 。”(《淮南子 ·汜论训》) 我们的祖先在 日常生活 中体认 到史伯 、老子、庄子、淮南子等所说的“和 (气)生万物”的大道理。所以,他们早就承认“心平气和”,乃长寿之道;“家和”乃“万事兴”之道。
综上所述 ,可见老子《道德经》中有关和谐的智慧既多且大又高,弘扬《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 ,可以为我们对内构建和谐社会与对外构建和谐世界提供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
[1]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理[M]//戴震全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161.

❼ 道德经是什么

和谐是《道德经》的核心主题 按照《道德经》的思想,“道”是宇宙万物创生的根源,是世界的终极法则。而“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它“自化”成万物并使万物自然而然地变化。道创生万物是“常自然”的,也就是完全没有预先设定的目的,万物按其本性自然地生长发展,不受异己的干涉得以自我实现其本性,形成和谐有序的世界。这是一种宇宙自然生成的哲学。在这种哲学中,和谐就是世界自身发展始终指向的目标。 对于自然之“道”如何生成万物的问题,《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五十一章进一步解释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段话是老子描述的关于宇宙创生和演化的基本图式。在这里,“一”指“道”自身的一气,万物皆由一气化生,这就是“道生之”;“二”指一气分化出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是万物质料,这就是“物形之”;再加上阴阳二气交合而生的和气,从而实现由阴气、阳气、和气“三生万物”。“冲气以为和”就是“势成之”,即“和”是形成万物的机制。“和”即和谐。万物本来就是通过和谐而产生的,万物也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这里说明,和谐作为“道”生万物的机制,是“道”的本质属性。其所以成为“道”的本质属性,又在于“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对立的两方,是通过“和”而达到统一的,这是永恒的道理。由此可见,“和”是《道德经》中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道德经》中,第二、 四、 四十二 、五十五、 五十六、 七十九等章都运用“和”这个概念阐述有关问题。其中,第五十五章认为“和之至”才能达到“德之厚”,“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也就是说,最充分的“和”才能达到最深厚的“德”;认识了“和”就是懂得了“常道”,这样才能达到高明的境界。不知“和”也就不知“常道”,不懂“常道”之理,违反和谐之“势”去行动,必遭遇凶险。 在《道德经》中,还有许多与“和”相关的概念,“和”与这些概念组合成“和善”、“随和”、“柔和”、“和气”、“祥和”等等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这些观念都是用来颂扬美德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观念,早已通过《道德经》的和谐文化传播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 《道德经》论述“玄之又玄”的“道”,不是脱离实际去坐而论道,而是在确立“道”的法则后,“惟道是从”,按照“道”的要求去实践和行事。“道”的根本要求是什么?就是“知和”,就是要懂得万事万物都应当处于和谐的关系之中。这样,从实践和行事方面去认识,唯一的“道”又具体化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君之道、国之道等丰富的具体内容。而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惟道是从”,也就是必须惟和谐之道是从。 从天之道、地之道来说,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自然本身是无目的的,但无目的地运动的自然却能创造出秩序井然的和谐世界。因此,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顺应自然地利用自然,不能以自身的主观意志随意地改变自然万物的本性,强求自然与自身一致。也就是要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人之道来说,《道德经》讲道、天、地、人这“域中”的“四大”时,特别突出“人居其一”,这里表明“道”不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是通过人的生命体现出来的。在《道德经》中,道或自然是基点,人则是中心。以道和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是一致的。“人之道”又分为个人之道和人与人的关系之道两个方面。个人之道的要求是贵己养生,身心和谐,知足常乐;在人和人的关系方面,《道德经》对如何达到和谐作了许多论述。如第五十六章说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还有“知常容,容乃公”,“不争”、“上善若水”等等,都是达到人与人关系和谐的要求。 从君之道来说,《道德经》认为治国者的统治方式应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为“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无不为”、“无不治”的目的。老子要求治国者必须深刻认识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7 章)具体要求则有:不刻意彰显差别,扩大分歧,制造对立,这样,才能减少冲突,达到社会安定;优秀的治国之君要“常无心”,“无心”是无一己之心,而是“以百姓心为心”( 49 章);对天下各种各样的人,要一视同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按这些要求去做,国家才和谐太平。同时,老子亦不提倡儒家虚设的仁义,认为如果强调表面的形式化的道德规范,那么人的纯朴本性就会丧失,内在的忠信观念就会淡薄,从而造成种种的社会弊病。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8 章)老子认为,“仁义”是大道不行才出现的,“孝慈”是六亲不调而提倡的,“忠臣”是由于国家昏乱才显示出来的。相反,就能推理出如果大道流行,社会和谐,国家太平,则仁义、孝慈、忠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老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淡薄、忠信递降的结果。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8 章)老子认为舍道治而倡仁义,是舍本求末。但是,老子否定的不是仁义礼智的内涵,而是以仁义为文饰、造作的现象,有心为善反而助长了人们的虚伪,老子认为善须出自本性,非有心为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38 章)统治者制定的礼乐,如果是用来束缚老百姓的行为,那么社会生产就会停滞不前,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日益走向贫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57 章)。老子提出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恢复“民复孝慈”的和谐社会。 从国之道来说,在国与国的关系方面,要想国家与国家和谐,老子认为首先是自己国家要和谐。“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1 章)其次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要相互谦让,取得相互信任,特别是大国要担负起主要责任,“治大国若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制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61 章)。这里包含着国与国之间应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弘扬《道德经》和谐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 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史,塑造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有的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作为中华文库瑰宝的《道德经》,将和谐文化提高到道之至高的地位,对形成我们的民族品格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内蕴。 著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局势奇谲多变。在世界局势的变动中,人们都注意到了其中包含文明的冲突。现在,西方学者惊呼“西方的没落”,世界出现了一股寄希望于东方文化复兴的潮流,也就是以东方文化影响世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洪流,正形成奔腾之势向世界涌动。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高。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国的任务已经提到我们面前。我们要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国,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赋予她新时代的内涵。随着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从国内到世界,都涌动着一股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道德经》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几经重大变革。每次变革,都引起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震荡。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和平和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全球时代主题的变化、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改革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如何调整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我们国家的新一代领导,已经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指导理念。在这样的世界和国内新环境中,弘扬《道德经》的和谐文化,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道德经》这一文化瑰宝,在新的历史时代必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❽ 老子关于和谐的句子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shí)伯(bǎi古文通假字“佰”三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yú),无所乘(chéng)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小人民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到死也不愿远徙他乡;虽有舟船车辆,但没有必要乘坐;虽有精锐甲兵,也无需布阵显示。使民仿佛回到纯朴时代,使国家治理得至善至美,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风俗好。邻近国家相互能看见,鸡犬之声都能听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愿相互侵扰。

【神奇生命】

道是一个终极境界,无法用语言说出,但可以用语言唱出。《道德经》五千言,这是一部旷世的宇宙生命使用书,这是描述生命使用手册的一曲长歌。下面,我们邀请大家来听听这首宇宙生命中传来的天籁之音的美妙韵律——《道德经》中衍生出来的悟道心得:

1、人类创造了文明,人类也在毁灭自然的文明,回归自然大道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2、我们的一思一念,都在创造我们的未来,暴力引发暴力,真情感应真情。

3、牛羊遍地、鸡犬相闻的田园韵味,有一派自然的和谐;城市的风光由钢筋水泥堆积而成,人们的聪明锐利看似有意义但无自然韵味!自然流淌比任何语言都给力。

4、心灵上丰满的爱是一种纯能量!想要健康、快乐、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认识您自己,做回您自己!

5、在世俗的想法中打转,会把自己转糊涂的。生命的可持续生长原则,才是优于一切的。

6、不要太在乎一句不顺心的话,所有的不舒服都是来拓展我们心量的。

7、学习的价值在于做到——许多人认为学习就会改变自己,这种想法不靠谱。

8、发脾气与埋怨仇恨对您和他人都没有用处,它只是人生旅途中太笨重的包袱。想想看,要不要把仇恨带在您身上呢?

9、生气不如争气,不生气命就大;知道不如做到,我们的生命经历,完全是我们自己造就的。

10、每个人面前都敞开着无数条路,有的灵魂攀爬着高处的路,有的灵魂摸索着通往低处的路,有的灵魂走向迷雾缭绕的坦途,有的灵魂摇摇晃晃左右徘徊……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灵魂之旅。

11、一日不悟道,无人看得出;一周不悟道,情商开始输;一年不悟道,人生会糊涂!敢不敢告诉自己,您有多长时间没悟道了?

12、人类历史上,总有一批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崇高的心灵追求。

❾ 道德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心灵进化是人类发展的主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热点内容
民诉法学日语 发布:2025-05-23 01:03:10 浏览:352
刘维律师 发布:2025-05-23 00:52:44 浏览:325
立法者枪 发布:2025-05-23 00:46:32 浏览:702
无法避免责任法律术语 发布:2025-05-23 00:35:27 浏览:379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发布:2025-05-23 00:20:26 浏览:264
怎么理解合同法403 发布:2025-05-23 00:11:45 浏览:383
冤假错案法院最新规定 发布:2025-05-23 00:10:19 浏览:387
民商法专业词汇 发布:2025-05-23 00:03:10 浏览:533
航空安全条例 发布:2025-05-22 23:47:21 浏览:672
蓟县律师 发布:2025-05-22 23:46:43 浏览: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