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危害
『壹』 《道德经》的社会意义
探讨《道德经》实用价值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国度的学者专家们虽然各自对《道德经》有着不同的认知,但都认为只有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涵摄了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各方面,阐释了万物之源、治国之术、为政之道、为人之本、立世之则,通篇贯穿着“道法自然”、“大道和谐”和朴素的辩证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
下午的分主题论坛分别论述了《道德经》与和谐文化、与生态环保、与现代管理、与养生保健之间的渊源。
来自安徽大学的何光辉说,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长远利益受到忽视。因而,和谐文化的建设出现了不和谐因素。“人文精神”的失落也催生了普遍的“人文困惑”。“看病难、看病贵、教育乱收费、住房价格过高”都属于“人文困惑”。
何光辉的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均认为《道德经》可以很好的缓解此类问题。《道德经》向人们力陈过分追求“声色货利”所带来的危害,此有违社会“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并指出,唯有“知足”,方可长久;唯有“寡欲”,方能无咎。
反对以人为中心
http://news.ifeng.com/special/tao/genzong/200704/0424_1023_108231.shtml
『贰』 到底是《道德经》还《德道经》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谈点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批判。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是先验的,不以个体认知的程度而转移。道就好比道路,本来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没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来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个体对道的感知、理解、体验、探索的过程。
道是普遍存在的,而德是不同生命个体独特体验的结果。不同的生命个体因为生存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对道的理解不一样。
如黄河之水东流到海,但在河套地区却看到向北流、向南流的现象。不同人对黄河的感知就可以有差异性。尽管黄河总是如此,但是不同人认知所得却可以不同。这里面的差异只说明不同个体对道认知的境界和层次。每个个体只能理解有限的道。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求道的过程就是德。可以是前人经验的继承,也需要生命个体自己去实践、体验、思考、探索。如果不继承前人已知的道(经验),凡事都要亲历。那么因为生命的苦短和脆弱,就只能够在低层次上对道进行探索和体验。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大体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纸堆、做书虫,没有自己的亲历亲为,这样的道不过纸上谈兵尔。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求道的过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道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生命个体的不断探索而逐渐显现。
道是先天存在的,不以个体是否得道而转移.例如每个细胞中都有DNA.其上有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且地球上已知的生物都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密码.这个事实和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才了解一些皮毛.但是这个遗传规律(道)并不因为人类不知道(德)而消失.
德就是求道的过程,不同个体对道的认知层次是不同的。一种道,被个体认知越多,这种道的实践影响就越大,德对道的发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象大家都走这条路,这条路就从崎岖小路变成了康庄大道。
越是高层次的道,求到的人越少(德)。如相对论,到现在都还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但是这个道总是存在的。
以上讨论了道与德的定义,下面就道德和德道的关系,谈点看法。
在上古,没有文字、没有语言。前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很难传给后代.每一个个体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认识道.古猿人和猿等哺乳动物没有本质区别.认识世界只有一些先天性的行为和模仿、印随、条件反射等后天行为.因此,对道的理解和现在的动物差不多.这个时候应该是先德然后道.是标准的《德道经》时代.
人类在有了语言和文字以后,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前人求道的结果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向后人传递.特别是在掌握了独特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后,人类求道的能力大为提高。德也达到了生命形式的最高境界。这个时代的人类求道就有了两种方式.继承前人的道---由道到道.先实践再总结---由德到道.
在老子以前,人类虽然有一定道的积累,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毕竟很肤浅,老子说道”玄之又玄”,因此,古人强调德道是对的.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验道。也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因为道玄之又玄.古人特别强调由德求道.因此重德甚于道,德前而道后.是为《德道经》。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由夏商到战国,中国的文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道.于是就有人提倡绝圣弃智,把一些科学的探索和精美的技术斥为奇技淫巧.只是在诸侯争霸的时代,由于现实斗争的需要,这种思想表现不是很突出.
到了大一统的时代,特别是独尊儒术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对百姓的探索精神进行阉割和打压,只要能够让百姓听话,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对已知的真理都要掩盖,更不主张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包括对老子<德道经>的篡改,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
把<德道经>改为<道德经>有这样一些危害.
《德道经》强调以德为主.作为个体的人更多的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悟、验证、探索道的本源。把道看成开放的、无限、发展、持续的规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和真理的无穷,是进取的人生态度。即人能宏道。
《道德经》更多强调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于是道变成了有限、僵化、静止的规律。以此指导的人生强调对前人的道僵化的继承,墨守成规。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主张对前人的批判和发展。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道与德的关系,可以有先德后道、先道后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种方式,在屈折反复中发展和提高。
《德道经》或者是《道德经》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方法。让进取、发展、开放、持续的《德道经》恢复其本来面目吧!
『叁』 了凡四训的危害
学习了凡四训没有危害。
《了凡四训》,是一部教子的家训经典,更是一部蕴含人生智慧之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部书,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学说,书中所讲的忠孝仁义、改过自新、处世原则等内容,则对教育有着启发意义。
指出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了凡四训》的最后一章“谦德之效”,专门论述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这是人生道德修养中一条重要的准则。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袁了凡开篇便引用《周易》和《尚书》的话,点明谦德之礼的重要性,认为做人应该戒满戒盈,始终保持谦虚之道,如此才能有所善终。
随后,他列举了五个事例,主角都是考取功名的谦德之士(丁敬宇宾、冯开之、赵裕峰光远、夏建所、江阴张畏岩),以教诲世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恭敬待人。
在《了凡四训》中,“谦德”虽然是最后一篇,但它却贯穿于“立命”“改过”“积善”的全过程,是“善”的根本。书中提到“谦之一卦,六爻皆吉”。我们看《易经》中的六十四卦,所讲的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每一卦的卦爻,都是有凶有吉的,凶爻是警戒人们要去恶从善,吉爻是勉励人们要日新又新。
唯有谦卦,每一爻都是吉利的,原因在于谦虚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障碍,最终必然安全顺畅、吉祥如意;将勤劳和谦虚的美德保持到底,最终一定是吉祥的;谦虚的美德传扬四方,则有利于与他人的交流和交往,以及事业的成功。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就是主张虚己待人,戒骄戒躁,越在志得意满之时,越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纵观历史,因为骄傲自大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进攻东晋,他不听大臣的谏言,自恃兵马众多,扬言“投鞭断流”,最终被晋军打败,人马死伤无数,留下了“风声鹤唳”的笑柄。
总之,所谓谦德,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道德规范,一种待人接物的文明举止,一份为人处事的信任和尊重。懂得谦让的人,定然是个虚怀若谷的人,他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量,能取百家之长以自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理想。
『肆』 学习道德经的老人有危害吗
没有,道德经是开启人生智慧的奇书,诸子百家中一半的思想都是出自这本书,包括孔子也多次向道德经的作者李耳求学。
『伍』 一个女人突然喜欢看佛经道德经之类的书为什么
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因为从繁重的工作和家庭里渐渐轻松后,情感上的内缺口大了,被容家人忽视后,自己会失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能静下心来抄抄经书、焚一柱香,都是难得的清净和幸福!
所以。在寺庙里,虔诚祷告的往往是女人居多,她们有时自己跪拜,有时指点孩子上香,有时喃喃低语,有时浅笑安然地静听钟声悠扬,深情里藏着所有过往的日子。
(5)道德经的危害扩展阅读
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忽然在朋友圈晒自己抄的心经,佛文。虽不懂,也看到了她的变化。两年前,也是雄心勃勃,忙于晋升,也有些小脾气的。再一接触,更感觉惊讶,言语中颇多佛系心态,虽不入佛门,却勤于抄经,常常去寺庙上香静心。
再看看身边,的确这样的女人不少,中年以后,开始不仅仅依靠自己的努力,也感恩命运的眷顾,机会的莅临。一位妈妈的口头禅:“我是有信仰的!”她信人世间冥冥之中有注定,她信许多事情有因果轮回,她更信自己的虔诚会给家庭带来好运。
『陆』 道德缺失带来的最大恶果是什么。
世纪之交,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正遭受着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正饱受干预自然而带来的各种苦果: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导致各种怪病不断涌现,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围湖造田,滥用化学物品……造成森林、绿(湿)地大面积减少,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被破坏,许多生物物种正在灭绝;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候恶化,各种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另一方面,随着拜金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沦丧,人们精神世界日渐空虚,吸毒、暴力犯罪、艾滋病……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们的身心正饱受着痛苦的煎熬;随着贫富悬殊的加大,强权政治、种族歧视、民族纠纷、武装冲突……各种社会矛盾严重激化,人类自相残杀的惨剧愈演愈烈。人们呼唤着理解、同情和爱心,向往着和平、健康和安宁,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修养道德的东方文化,希望从中找到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医治人类身心疾病的良方。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老子热”,《道德经》风靡全球。
老子的《道德经》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经典。
学习《道德经》的好处:
一、它是中国文化瑰宝,学习它有主与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
二、它是善人的哲学,学习它可以纯洁我们思想,净化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三、它的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全面,学习它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增强我们的为人处世能力。
『柒』 道教的危害
宣扬愚民政策 加强封建迷信专制
『捌』 国学有什么坏处
国学最大的弊端是不合时宜。其中唯心主义的东西也非常突出,国学经典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不够系统完善。
国学经典全部产生于我国奴隶社会,特别是漫长的封建社会,其中的糟粕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比如,“三从四德”就是最典型的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是最大的糟粕。
(8)道德经的危害扩展阅读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在报道中介绍说,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
但一些学校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经典、艺术、民俗的相互关联性和整体性,没有从各年龄段的差异性去构建完整的中小学传统文化课堂。另一方面,想找到各领域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教师也是个难题。教国学的老师应该精通儒释道兵医艺多个门类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玖』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
《道德经》更多强调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于是道变成了有限、僵化、静止的规律。以此指导的人生强调对前人的道僵化的继承,墨守成规。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主张对前人的批判和发展。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道与德的关系,可以有先德后道、先道后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种方式,在屈折反复中发展和提高。 《德道经》或者是《道德经》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方法。让进取、发展、开放、持续的《德道经》恢复其本来面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