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译文
① 道德经第2段解释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认为使行为变美,才是美,这就丑恶了;都认为使举动变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
本来有和无互相生长,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形象,高和低相互充盈,音和声相互协调,前和后相互伴随。是常态。
所以圣人要抱着无的心态,去做事,行动不能灌输教条:
教育万物劳作却从不言辞,创造东西不据为己有,做事不依赖别人,功业完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所以才永不逝去。
理解:
大家都为了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美和善的标准,就都故意做作的追求形式上的美和善,就太虚假太伪善了,就会物极必反。
因为包括美和善、有和无、难和易等等都是相互转化、对立互补的统一常态存在。每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而人的心中一旦固化某种善恶标准,甚至追求自己理念的完美,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甚至精神痛苦。
所以人们认识事物就应该考虑到矛盾的对立统一,不能片面的给某种举动下定义。
因为“名”的这种物极必反的转化随时存在。
比如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甚至某些伟人都定义:“给乞丐钱是一种善举”。如果每个人都给乞丐钱,一定会养成乞丐不劳而获的错误价值观。那么给乞丐钱就不是善了,而是一种纵容的恶举,如果那个乞丐是伪装的,那你极有可能被骗或者受害。而且当你给乞丐钱后,看到别人不给乞丐钱,那么不给钱的那个人也许会在你眼里成为亵渎圣言的、罪恶的人。同时这句话这种价值观也束缚了人类思想,甚至被异化成吃人的礼教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偏执的认为某个价值观是正确的而造成的。这也就是老子指出对立转化之道与矛盾之相反相成这个规律的原因。
所以圣人除了要考虑到事物的对立统一以外,还要报着无我的心态,去做,行动做事的过程中不要总灌输教条:
教万物劳作的过程中,不要总是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生发创造新东西而不要自私的占为己有;做事的过程中也不要总想着依赖别人;大功告成后不要总沾沾自喜、不要到处炫耀、不要居功自傲而止步不前。
圣人只有不骄傲不止步,才能不断创造辉煌,所以他的圣迹才永存于世。
注意:
呼应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美之为美,译文为使之美是美。如果译为美就是美,那第二十一章的“道之为物”,就变成道就是物了,这是不对的。“功成而弗居”呼应第九章“功成身退”,呼应第三十四章指出“大道”生养“万物”,但大道却从来“不辞”“不明有”“不为主”“无欲”。呼应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知,知识、知晓。美之为美,第一个美是动词“使。。美”,第二个是名词美好。之,这件事。恶,厌恶,憎恨。善,善于、善良、善待、喜爱。已,多义词:止,句末通“矣”。
生,产生、活命、生命。成,形成、成就、完成。形,对照、表现。和,调和、协调、和解。
随,依顺、跟随。是以,所以、因此。处,置身、引申为处理。无为,不违背。
恒,常也《说文》。事,侍奉,事件。言,主张、号令、话。作,兴起,劳作。
辞,说法、借口、口实。有,占有。生而不有,倒装句,不有生。恃,赖也《说文》。
不恃,不依赖、独立。居,停留、止步、休息、处在、处于。
是,这、表肯定对的正确的、连词。唯,因为,是以,所以、因此。去,逝去。
② 道德经第二章翻译和赏析
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及解读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引语]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评析]
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解读] 朴素辩证法的闪光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合理的社会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
有个哲学家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富于哲理的诗句。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这富于启迪性的人生哲理,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传统文学艺术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就与之有明显的渊源联系。例如“有”与“无”,出自老庄哲学,“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均衡,“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以有参差、矛盾、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根究源,“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正始见于《老子》五八章:“正复为奇”。而将这对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刘勰《文心雕龙》。
不容否认,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③ 《老子》二章的翻译
天下
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
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就出来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所以,有了“有”,才产生“无”,有了“无”,才产生“有”,“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有了困难,才懂得容易,感到容易,才知道困难。困难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才能够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了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这就像
天地
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
功勋
却不自局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大意:
本章指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由此引申出“无为”的重要,它能
使人
获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结果只能是失去。望采纳
④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4)道德经2译文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⑤ 道德经其二译文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⑥ 帮忙翻译一下《老子》第二章
《老子》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翻译: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丑陋的存在。我们都知道善是善,因为恶是存在的。所以没有相互转化,难易形成,长短相见,高低互为丰富,和声和谐,前后相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以不作为的立场看待世界,用无言的方式启迪世界:让一切事物自然地升起,而不是成为它的创立者,去做一些事情,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意愿,就不会有自尊地成功。正是因为你不值得成功,你才不会失去它。
(6)道德经2译文扩展阅读:
《老子》创作背景:
根据文献记载,老子很想学,而且学识渊博。老子在上容老师的教学知识中,一直在寻根求知。为了解决他的疑问,他经常仰望太阳、月亮和星星,想着天空是什么,所以他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尚荣的老师“真是老人的学问已经耗尽了”,建议老子在周朝继续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看病,入太学,天文,地理,人情,皆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在学习,学术进步。医生还建议他做储藏室的官员。收藏室是周代典籍的收藏地。它收集世界的文章和世界的书。里面满是汗和牛。通过这些经验,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情况是周朝的情况很差。为了争夺霸权,战争还在继续。作为周代的藏族历史,老子对国家和人民的统治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道德经
网络—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⑦ 求道德经第二章译文,最好有2种不同的,好求精准
第二复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制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⑧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分别是
《道德经》全文节选: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⑨ 《道德经》全部翻译
征集网
首页
征集
揭晓
资源
在线制作
电子请柬
生日贺卡
节日贺卡
经典语句_经典语录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首页
《百家姓》
《三字经》
《千字文》
《弟子规》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全文
老子与《道德经》
道德经之《道经》
道德经之《德经》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
【译文】:
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