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民政府旧址立法院
❶ 国民政府地址的变迁
不同时地的国民政府
广州
在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南方各省逐渐脱离北洋政府。1918年7月,云南和两广人士退出国会,在广州成立了广州军政府,形成南北对峙。1925年孙中山应冯玉祥之请,北上商讨国是,不料肝炎复发病逝北京。为了统一全国,中国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决议筹组「国民政府」,於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正式成立,采取委员制,以汪精卫为主席;并设置军事委员会,以蒋介石、汪精卫、谭延闿为常务委员,汪精卫为兼任主席,并取消各地方部队名称,统一称作国民革命军,计画北伐。
武汉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11月8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迁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到武汉。12月5日,国民党中央正式宣布中央党部和政府停止在广州办公,各机关工作人员分批前往武汉,1927年2月21日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办公。在广州国民政府停止办公到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办公此段期间,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与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作为临时领导机构,徐谦为联席会议主席。 武汉国民政府不设主席,以汪精卫、谭延闿、孙科、徐谦、宋子文五人为常务委员。 武汉国民政府运作至「宁汉合流」。
南京
1926年,国民革命军攻克了湖南、湖北、江西和福建的主要城市,於是广州国民政府联席会在11月决议将国民政府北迁武汉,即为武汉国民政府。然此时的国民政府受到苏联以及共产党所影响,引发国民党右派对於左派亲共的不满。1927年,北伐军攻克了上海与南京,蒋介石於3月抵达上海后,决定实行「清党」,并於4月18日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大会上,发布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关於奠都南京的宣言以及《国民政府宣言》,提出国民革命方略四条:密切革命军与人民的配合;造成廉洁政府;提倡保护国内实业;保障农工团体利益并扶助其发展。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由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等十二人为政府委员,胡汉民为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吴稚晖为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政府各部门设有:秘书长(钮永建 ),财政部长(古应芬,钱新之代),外交部长(伍朝枢),民政部长(薛笃弼),司法部长(王宠惠),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政府辖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一部)、福建、上海、南京、广东、广西等。也开始形成宁汉分裂之局面;直到8月武汉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执行分共清党,以及蒋介石在汪精卫的要求下辞去总司令之后,才宣布合作。
1928年2月3日至7日,中国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等议案。规定国民政府接受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导、监督,掌理全国政务,政府委员由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选举,政府部门设有内政、外交、财政、交通、司法、农矿、工商等部以及军事委员会、最高法院、监察院、大学院等。会议推举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同年9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宣称全国进入训政时期,由国民政府执行训政职责,并决定以五院制组成国民政府。同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设主席一人,委员十至十二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同时,任命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至此,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组织形式渐趋完备。
1928年6月,革命军进入北京,国民政府在15日发表全国统一的宣言,12月29日,东北的奉系将领张学良通电南京宣称接受国民政府管辖。蒋介石领导的革命军北伐成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获得国际承认为中华民国政府。
北平
然而就在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之后不久,国民党内各军事实力旋又再次爆发武装冲突。1930年中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反对蒋介石南京政府的中原大战,战争其间汪精卫在北平召开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閰、冯、桂及汪系出席,议决在北平成立「国民政府」,选阎、冯、李、汪等七人为委员,阎锡山为主席,并於9月9日上午9时9分成立。不过张学良随即表示支持蒋介石,并於9月23日进驻北平。北平国民政府一度迁往太原,并在10月提出中华民国约法草案。11月随著阎、冯宣告下野而解散。
广州
1931年,蒋介石在南京汤山软禁胡汉民,同时在南京召开国民会议,通过中华民国约法草案,引起国民党内其他实力派的不满。党内胡派、汪派、桂系、孙科等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彷照孙中山护法战争时的做法,在广州另立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在1931年5月28日成立,汪精卫为主席。同年爆发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谋求合作,最终粤、宁两派息争,於12月22日在南京再召开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广州政府取消,由林森为政府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长。蒋介石则宣布下野。粤、宁合一以后,上海随即酝酿一二八事变。以孙科等粤系为首的政府无论财政、军事、外交皆无法指挥,经蒋介石及汪精卫面谈后,孙科於1月24日辞职,蒋介石复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汪精卫任行政院长。此架构一直维持至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重庆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国民政府於1938年迁都重庆,是为重庆国民政府。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又另组一南京国民政府,并在上海发表和平建国宣言,然美国、法国等国拒绝承认汪精卫政权,直到汪精卫逝世后,代主席陈公博於1945年日本投降后宣布解散南京国民政府。1943年8月,林森在重庆病逝。同年9月,蒋介石被推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大元帅,并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行政院长。
抗日战争结束后,重庆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并於1946年颁布《中华民国宪法》。1948年5月20日经国民大会选举出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就任后,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国民政府主席一职也改为中华民国总统,「国民政府」至此走入历史。
❷ 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的历史变迁
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成立于1928年11月。1937年12月日本攻占南京后,该院西迁,最高法院档版案管理处设立于武昌,后又权继续西迁,和南京国民政府同时迁往重庆,直至抗战胜利后还都南京,迁回中山北路原址办公。1949年4月,它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在1950年9月至1967年3月,这里为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院址,现为江苏省粮食局、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办公地。1992年,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❸ 南京原国民政府旧址能进去参观么
南京原国民政府旧址能进去参观。
原国民政府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包括原国民政府行政院、外交部、交通部、考试院、主席官邸、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
中央监察委员会、临时政府参议院、最高议院、最高法院等旧址,是近代建筑的精华,南京原国民政府旧址的开放时间为全天开放。
(3)原国民政府旧址立法院扩展阅读:
孙中山和蒋介石选择南京作为建都地,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辛亥革命以后,确定新的政治中心成为革命党人之首要,一时就有武昌与上海之争。
武昌是首义之地,鄂军都督府于1921年11月7日就建立新政府问题通电各地,请各省派代表至武昌组织临时政府。
而江浙方面则主张将新的政治中心定在上海,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联名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提出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总机关。
随着南京的光复,中国新的政治中心设在何处,在革命党人内部达成初步共识。1911年12月12日,各省代表由武汉、上海齐聚南京, 29日召开代表会议,筹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派经过短暂的争执,达成一致,南京成为临时政治中心。
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形成南北对峙的两个中心:清王朝身处北京,革命党人立于南京。孙中山曾允诺,只要袁世凯拥护共和,促使末代皇帝逊位,自己愿让出总统一职。
至于都城,他认为南京和北京都可以,但更倾向于南京。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在提出辞职的同时约法三章,其中有两条与定都南京有关。
一是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二是新总统在南京就职。孙中山就想把袁世凯置于南方革命党人的监控之下。此外,当时日本方面对孙中山的影响不容回避。
日本朝野多主张中国的政治中心置于南京,其出发点是否暗藏玄机,想借中国政治中心南移、对北方鞭长莫及,以利日本谋划扩张则不得而知了。
但在参议院有关定都的表决中,竟有20票投给了北京,南京只获得区区5票,还有2票为武昌,1票为天津。
这样的结果令人意想不到,革命阵营内发出不谐之音,章太炎发表《致南京参议院论建都书》,公开提出建都北京的主张。
江苏代理都督庄蕴宽亦通过同盟会机关报《民立报》通电全国,反对定都南京;安徽都督、顺直咨议局等省和机构则表示响应,关键时刻,孙中山和黄兴等人一再坚持,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复议时才最终确定南京为首都。
❹ 1932年,由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是我国的首部专业商品检验法的是哪部法律
1932年12月14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公布了共19条的《商品检验法》。这是我国中央政府颁布实施的首部专业商品检验法。
❺ 蒋在陪都重庆的总统府在什么位置
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2号(旧地名国府路)原市人大办公楼。八年抗战中,它曾是国民政府办公所在地,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总统府,但当时蒋介石不是总统,而是国民政府主席。
原抗战国民政府大楼主楼为中国古典式木结构建筑,前临马路,后靠山坡,长52米,宽20米,基座高2米,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高敞的门前饰有碑亭墩柱二个。大楼建于高大的石台基上,形体庄重壮观。
大门共分三道,中间一道比侧边略高,颇为巍峨。就是这座已看不太清的老建筑,当年,《华西日报》曾以“其一步一升的路梯,恰似象征着新中国未来的大路”一句来形容它的威严壮观。
(5)原国民政府旧址立法院扩展阅读
1937年11月9日,重庆市政府工务科奉命将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改建为国民政府办公大楼,3天之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一行抵达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在此办公。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迁回南京。1949年8月,蒋介石宣布:国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由广州移驻重庆,国民政府仍在此办公。同年11月底撤走。解放后改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使用。
❻ 关于国民政府的五院制
五权分立,是中华民国创立者孙中山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他认为中国从前实行行政权、考试权和监察权的流弊很大,而西欧各国所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也不大完全,因此,提出采取西洋各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宪法的长处,并融入中国古代考试权和监察权独立的优点,而创立了以五权分立概念为核心理念的宪法。
由此可以归纳出:孙中山创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等五权独立的五权宪法,其目的是要补救三权分立的缺点,希望藉此创立五权分工合作的新政府制度。
这套孙中山所提出的这套五权分立理论,后来将其纳入中华民国宪法当中,实际应用到中华民国政府的组织架构当中,在总统之下设立五院,分别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及考试院。
❼ 南京在明国时的建筑有哪些
中山陵、美龄宫和浦口火车站,这三个建筑就是民国期间比较有名的建筑。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陵寝面积8万余平方米,于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
❽ 重庆国民政府旧址的列表
名称地址坐标图片备注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员会旧址渝中区观音岩重庆市中山医院29°33′31″N106°33′20″E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沙坪坝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渝中区人民路3号解放东路(望龙门)112号外交部旧址有两处,其中解放东路(望龙门)112号为聚兴诚银行旧址,两处均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参政会旧址渝中区中华路174号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渝中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渝中区天官府8号、沙坪坝区赖家桥暨重庆郭沫若故居,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旧址渝中区解放西路14号、66号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经济部旧址渝中区新华路47号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审计部旧址江津区白沙镇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旧址沙坪坝区西永镇西永村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礼堂旧址渝中区解放东路66号重庆日报社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沙坪坝区土主镇三圣宫村暨张治中旧居,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旧址渝中区中山二路174号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渝中区上清寺电信局五分局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❾ 国民党时期的重庆市政府旧址在什么地方
重庆国民政府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2号(旧地名国府路)原市人大办公楼。八年抗战中,它曾是国民政府办公所在地,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总统府,但当时蒋介石不是总统,而是国民政府主席。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迁回南京。1949年8月,蒋介石宣布:国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由广州移驻重庆,国民政府仍在此办公。同年11月底撤走。解放后改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使用。
(9)原国民政府旧址立法院扩展阅读
原抗战国民政府大楼主楼为中国古典式木结构建筑,前临马路,后靠山坡,长52米,宽20米,基座高2米,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高敞的门前饰有碑亭墩柱二个。
大楼建于高大的石台基上,形体庄重壮观。大门共分三道,中间一道比侧边略高,颇为巍峨。就是这座已看不太清的老建筑,当年,《华西日报》曾以“其一步一升的路梯,恰似象征着新中国未来的大路”一句来形容它的威严壮观。
❿ 国民政府立法院相当现在什么部门
从机构职能角度看应该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宪法里面也是最高权力机关。
国民政府立法院比较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