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知美
『壹』 老子说“天上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怎样理解谢谢
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
出处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春秋战国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1)道德经知美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于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贰』 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到底是什么意思
原文出自老来子道德经,原文如自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现代白话文为: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叁』 求教:《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到底怎么解释
以上的解释都不太贴切,老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经本质是自然,自然就是符合客观自然的运动规律,而不能违背自然,从这个意思出发,“美”的意思就是标榜美,“为美”的意思就是造成社会制作虚假的美,过度的美,如:公司里制作销售冠军排行,这样造成有的人东拼西凑的往自己身上拉销售额,甚至作假,也有就是造成市场过度开发,违背了市场和产品相辅相成的成长规律。同理“善”的意思也是这个意思,只是进一步强调。第二章的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某种美的标准,就会出现虚伪的美,过度的美,这样反而就不美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就会出现假善、违背规律的善,这样就从总体上不善了。
『肆』 道德经里一句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 是什么意思
译文:“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恶在人间就不会有了;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么不善的东西就没有了”,在这里“老子”认为,世人并不是不愿向善向美,而是对“美”和“善”的理解不够。
『伍』 、联系社会实际生活,你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什么是美呢?
天下人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而违反了自内然规律和社会容规范的美,这必将事与愿违走向美的反面,所以说,凡是违反了规律和规范的行为都必将自食恶果.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什么是善呢?
天下人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善而违反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善,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评判标准.
『陆』 道德经里面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矛盾的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同生并存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则有恶——矛盾是不可版能单方面存在的.现在世人通常从为权美好的就理所当然全是美好的,认识不到它必然存左的丑恶的对立面,于是就会不自觉的误将这丑恶的一面当成美好的的了,那么这美好的就不能美好的了.
唯有这样理解,他接下来的文章才顺理成章;他继续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来阐述矛盾之相反相成的观点.在这一章的最后,作者进一步指出:真正美好的事物其实并不那显露.正如他在另一章所过的“善行无辄迹”.
『柒』 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正在加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理解:
大家都为了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美和善的标准,就都故意做作的追求形式上的美和善,就会让别人认为你虚假、伪善,反倒招致别人的厌恶。
因为包括美和善、有和无、难和易等等都是相互转化、对立互补的统一常态存在。每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而人的心中一旦固化某种善恶标准,甚至追求自己理念中的所谓完美,就会给自己带来精神压力、痛苦,甚至终生无幸福感。其实人的内心,就是人处的社会。
所以人们认识事物就应该考虑到矛盾的对立统一,不能片面的给某种举动下定义。
因为“名”的这种物极必反的转化随时存在。
比如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甚至某些伟人都定义:“给乞丐钱是一种善举”。如果每个人都给乞丐钱,一定会养成乞丐不劳而获的错误价值观。那么给乞丐钱就不是善了,而是一种纵容的恶举,如果那个乞丐是伪装的,那你极有可能被骗或者受害。而且当你给乞丐钱后,看到别人不给乞丐钱,那么不给钱的那个人也许会在你眼里就会是亵渎圣言的、罪恶的人。同时这句话的价值观也束缚了人类思想,甚至被异化成吃人的礼教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偏执的认为某个价值观是正确而造成的。这也就是老子指出对立转化之道与矛盾之相反相成这个规律的原因。
所以圣人除了要考虑到事物的对立统一以外,还要报着忘我无我、全身心奉献的心态,去做;事情行动过程中乃至完成后不要总灌输夸耀等等: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教别人劳作前中后,不要夸耀灌输等等。因为你不知道你所教的方法是否能完全解决问题,不知道能解决这个事的方法是否能解决下个事,不知道他以后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甚至彻底超过你等等;
生而不有。生发创造新东西而不要自私的占为己有,因为你所发现的想法或者创造的东西,其实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甚至某个想法或创造就可以启迪人类千年。如果你不公布、甚至据为己有的话,就会无形中阻碍整个社会进步,甚至让几千年后的人们都无法发现知晓;
为而不恃。做事的过程中不要依赖外物,只有凭自身的本事独立去做,才能从做中学到真知,才能从自己完成的事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和快乐;
功成而弗居。大功告成后不要沾沾自喜、不要沉浸其中、不要居功自傲而止步不前。
只有不骄傲不止步,才能不断创造辉煌,所以圣人的圣迹才永存于世。
注意:
呼应第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呼应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呼应第十三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七章。“功成而弗居”呼应第九章“功成身退”。
注释:
知,知识、知晓。美之为美,第一个美是动词“使。。美”,第二个是名词美好。之,这件事。恶,厌恶,憎恨。善,善于、善良、善待、喜爱。已,多义词:止,句末通“矣”。
生,产生、活命、生命。成,形成、成就、完成。形,对照、表现。和,调和、协调、和解。
随,依顺、跟随。是以,所以、因此。处,置身、引申为处理。无为,不违背。
恒,常也《说文》。事,侍奉,事件。言,主张、号令、话。作,兴起,劳作。
辞,说法、借口、口实。有,占有。生而不有,倒装句,不有生。恃,赖也《说文》。
不恃,不依赖、独立。居,停留、止步、休息、处在、处于。
是,这、表肯定对的正确的、连词。唯,因为,是以,所以、因此。去,逝去。
译文:
天下人都认为使行为变美,才是美,这就丑恶了;都认为使举动变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
本来有和无互相生长,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形象,高和低相互充盈,音和声相互协调,前和后相互伴随。是常态。
所以圣人要抱着无的心态,去做,行事不言:
教育万物劳作却从不言辞,创造东西不据为己有,做事不依赖别人,功业完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所以才永不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