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许光
A. 法学五院四系哪个好考
西北政法大学相对来说比较好考,分数比较低。
五院: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四系: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
1、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20年河南省分数线:理科655分,文科633分。
B. 请问一下中国现在法学界的权威和领军人都有那些
中国著名法学家大全——《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法学理论
张文显 朱苏力 贺卫方 葛洪义 舒国滢 沈宗灵 孙笑侠 卓泽渊 李步云 刘作翔 付子堂 孙国华 信春鹰 郭道晖 郝铁川 吕世伦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龙 刘瀚 谢晖
法律史
曾宪义 张晋藩 武树臣 何勤华 陈盛清 范忠信 邱远猷 吴建璠 杨一凡 杨永华 俞荣根 韩延龙 怀效锋 霍存福 刘海年 倪正茂 高恒 蒲坚 朱勇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周叶中 许崇德 韩大元 胡建淼 胡锦光 江必新 姜明安 罗豪才 马怀德 陈云生 方世荣 张庆福 张树义 莫纪宏 浦增元 童之伟 王名扬 王叔文 吴家麟 肖蔚云 杨海坤 袁曙宏 张光博 朱维究
刑法学
高铭暄 马克昌 赵秉志 张明楷 陈明华 陈兴良 曹子丹 储槐植 顾肖荣 何秉松 梁华仁 罗大华 欧阳涛 曲新久 阮齐林 苏惠渔 康树华 张智辉 周道鸾 卢建平 王作富 何鹏 姜伟 孙谦
民商法学
江平 梁慧星 吴汉东 王利明 孙宪忠 王卫国 赵旭东 郑成思 魏振瀛 崔建远 刘春田 刘凯湘 石少侠 司玉琢 覃有土 顾功耘 郭明瑞 龙翼飞 吴焕宁 夏吟兰 徐学鹿 杨大文 杨立新 杨振山 马俊驹 沈四宝 巫昌祯 关怀 范健 尹田
诉讼法学
江伟 陈光中 徐静村 樊崇义 龙宗智 陈瑞华 陈卫东 卞建林 陈桂明 顾培东 景汉朝 刘家兴 沈达明 宋英辉 谭世贵 汤维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国枢 王亚新 杨荣馨 张卫平 周国均 左卫民 谭兵 李浩 常怡 严端 崔敏
经济法学
杨紫烜 李昌麒 刘隆亨 刘文华 漆多俊 邵建东 史际春 徐杰 张守文 种明钊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吕忠梅
国际法学
韩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劲松 陈安 董立坤 龚韧刃 黄进 李双元 刘楠来 饶戈平 芮沐 张乃根 周忠海
军事法学
丛文胜 顾德欣 李昂 图们 张建田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流派
(一)红派 所谓红派法学家,就是学术上走红,学术理论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政治上得到宽容,三十来岁就能当上博导的一批法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赵秉志、陈兴良,北京大学的武树臣,武汉大学的黄进,等等。
(二)黄派 所谓黄派法学家,就是能将法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极有价值的改革建议,从而有力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的法学家。他们善于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法学原理进行现实批判,关注民生,力主改革。他们不仅著述丰富,而且分量沉重。在他们的代表作中,往往以黄金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主要主张。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政法大学的江平,《中国法学》杂志社的郭道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梁慧星,等等。
(三)紫派 所谓紫派法学家,是指那些比红派法学家更多一层红色的法学家。
紫派法学家的特点是,参与改革但不首倡改革,对已有的改革措施和改革理论常从较正统的角度进行解释、论证和宣传。在他们身上往往环绕着一层紫色光环。他们在政治上颇受重视,经常参与重要法律的起草;他们在学术上也很有地位,大多有博导、会长、理事长等等的学术职务,全国性的教材也常常由他们主持编写。 紫派法学家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对于别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探索常持批评态度,而他们的批评往往又是以政治批评为主,以学术批评为辅。一九九六年的所谓“晓南风波”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② 最有代表性的紫派法学家是张光博。 张光博是大连海事大学经济法律学院教授,主攻宪法学和法理学。
(四)灰派(经院派) 所谓灰派法学家,是指那些埋头于学术研究,不太关心现实生活,较少进行现实批判,不提具体改革建议的法学家。他们在法学界很出名,但在法学界之外的知名度明显不如黄派和彩派,甚至也不如蓝派和绿派。 灰派法学家学术功底深厚,著述甚丰。他们虽然回避现实政治问题,但他们的学术成果往往成为红派人物和黄派人物的学术依据。 北京大学的龚祥瑞早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比较宪法和行政法》一书中,就认真地论述过法治和法制的区别,但由于他没有联系中国的实际进行现实批判,所以就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灰派与黄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 灰派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学的龚祥瑞,张国华,沈宗灵,赵震江,姜明安,等等。
(五)蓝派 所谓蓝派法学家是指那些竭力主张充分开放、充分借鉴和移植西方法律和西方法学的法学家。走向蓝天和大海是蓝派的基本特点。
蓝派法学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思想活跃,思路开阔。他们倾心于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有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他们大多出生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与红派法学家是同龄人。与红派不同的是,他们一般不考虑在学术界的社会地位问题,不重视博士、博导等头衔。与红派相同的是,他们一般也不进行太多的现实批判。
蓝派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南京大学的张中秋,苏州大学的周永坤,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梁治平,等等。 张中秋的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与经济——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等等。梁治平的代表作有《新波斯人信札》,《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释》,等等。
(六)彩派 彩派法学家是指那些同时具有多种色彩的法学家。 彩派法学家的代表人物有:南京师范大学的公丕祥,吉林大学的张文显,南京大学的范建,华东政法学院的曹建明,苏州大学的杨海坤,杭州大学的胡建淼,中共中央党校的石泰峰,等等。彩派法学家不仅学术成果丰富,而且学术组织能力十分突出,社会交往面十分宽广。他们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所有的学派皆能宽容,也为所有的学派所宽容。因此,他们总是五彩缤纷的。在他们身上,黑派可以看到黑,红派可以看到红,紫派可以看到紫,蓝派可以看到蓝,灰派可以看到灰,黄派可以看到黄,白派可以看到白,雾派可以看到雾,绿派可以看到绿。 彩派与红派大体上也是同龄人,学术地位略次于红派,政治地位却强于红派,大多兼任高等院校的行政领导职务,不是校长,就是院长,至少也是个副院长什么的。
(七)黑派 黑派是指那些被认为是主张全盘西化,在法学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政治上犯过严重错误的法学家。近年来,他们很少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主要代表人物有群众出版社的于浩成,北京大学的袁红兵,中国政法大学的陈小平,等等。
(八)白派 法学界的白派人物的主要特点有二:其一是头脑一片空白,在他们的著作和文章中,以及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任何属于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更没有改革或不改革的意见和主张;其二是以**为主要目的,白花花的银子不赚白不赚,赚了不白赚,学术、学位、职称等等,无非是**的手段而已。 但平心而论,白派法学家在普及法律知识方面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九)雾派(变色派) 所谓变色派,就是无一定色彩,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法学家流派。该派就象水蒸汽一样,一会儿灰色,一会儿白色,一会儿黑色,一会儿蓝色,一会儿发红光,一会儿五彩缤纷,什么时髦他们就变成什么。他们和彩派的区别是,彩派在任何时候都是五彩缤纷的,雾派只在极少的时候才是多彩的。雾派除了在不同的时候制造不同的声势以外,对法学研究和改革事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理论贡献。 雾派和白派在外表上有些相似,但始终有实质性区别。白派的目的是经济,雾派的目的在于政治。
(十)绿派 绿派,也可以叫做草派。该派法学家就象绿草一样,一方面生机盎然,另一方面不引人注目,不被法学界重视。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山大学的刘星(一正),江苏省行政学院的刘大生,等等。
草派的特点是,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一律采取超越的态度,不屑于参加各种“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讨论和争论。
他们在学术上的追求是:哪里有荒漠,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废墟,就在哪里扎根。他们的文章在政治上不受器重,但也不受批判;在法学界很受冷遇,被认为无足轻重。中国权威的法学刊物从来不发表他们的文章。
C. 总的来说全国最好的法律系在哪所大学
中国最好的法律院校是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学校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拥有7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 位授权点、2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 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D. 为什么顶尖法学院的很多学生不屑做律师
倒说不上是同学“不屑”做律师,但是不论是学校的导向、还是同学之间的讨论,(在都不会把在中国做律师视为一种特别值得拿出来说的职业选择境外做律师似乎不在此列)——这种氛围大概和很多学校都不一样。
当然,顶尖的律师个人的收入或许非常可观,但和其他行业最顶尖的人(比如说律师的客户)来比,也算不了什么。论对社会的影响,律师或许可以通过律协、人大政协等社会职务,对改善司法环境发挥一些作用,但实际影响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具体业务上,在顶尖的律所,律师或许能经常接触到可以上新闻的重大交易,但是在新闻里,往往大家也读不到律所的名字。
E. 法学专业怎么样好就业吗
我觉得不是,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我们将面临多种选择,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更纠结,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申请法学专业,法学专业已经成为热门专业。
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很低,但很多人都愿意学习法律。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多人申请法律专业?法学专业就业率如何
至于法律是一门热门专业,法律专业的申请者会越来越多,因为很多人看到这个专业的人气,其他人也会想申请。
4童年梦
例如,律师、法官和检察官是许多学生年轻时的梦想。这些职业似乎离我们很远,但事实上他们离我们很近。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少人也会选择报考法律。
不过,法学专业的学生也要注意,虽然你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但并不意味着毕业后可以从事法律专业。在从事法律职业之前,需要先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很多人说法律行业这么受欢迎,为什么就业率很低?
主要有两个原因
1法律审查比较困难。虽然法学专业本身学习法律,但仍有不少考生没有参加过法律考试,因此不能从事法律专业。
2也有一些考生选择换职业,从事其他行业。他们不必学习法律从事法律职业。其他行业也有不少法学专业的优秀人才。
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从事法律专业与否并不重要。参加法律考试非常必要,因为参加法律考试、拿到法学考试证书,不仅是对他们在大学学习了4年的专业的肯定,也是从事法律职业的门槛。面对法律纠纷,他们也可以有更大的发言权。
尚未参加法律考试的法学生,应尽快做好考试准备。法考改革奖金期即将结束,难度将逐步加大。如果你现在不参加考试,再想一想就更难了。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F. 法律圈内这四者目前的社会地位状况如何——法官、检察官、律师、教授。
初春,我被派到上海培训一个月,这座繁杂的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满街女孩子们非常时尚的装束,处处可见的工人们的蓝色外衣,地铁里攒动的人头和冷漠的眼神,新天地里交错的觥筹与混杂的语言,各式优雅豪华的新旧别墅,以及阴暗的弄堂、潮湿脏乱的共用卫生间和厨房。所有这些城市的贫富元素都在这里自然地混合了。当我在上海的同学请我吃那些赤酱重油的上海菜时,他一再给我解释这不是本帮菜,本帮菜更清淡适口。我到他的住处看过,狭窄的楼道上去,是十分局促残破的小房间,却必须支付每月一千元的租金。他自豪地告诉我,这边是浦西的黄金地段啊,浦东虽然便宜但上海人都不愿意住那边。我可以理解他作为上海人的自我优越感,但却无法接受在普遍的生活重压下仍然自我陶醉的井底之见,他对其他城市的轻视根本不需要理由。
有一个周末,我曾经站在上海的街头,看人群汹涌地从身边流过。我这小城市里来的人真的是有些吃惊,我仿佛可以听到这座城市因为负载这么多的人流而喘息着。当突然下起大雨时,整个市区的交通都瘫痪了,满街的车子摩肩接踵地挪着,喇叭按得震天响。在半夜里,我也常常被这样的喇叭声惊醒,在我们那个城市早已禁鸣很多年了。而且我常常被这里不高的服务水平惹得生气,我也试过在下班高峰时去挤公共汽车,几乎全部以最后打的告终。如果我是游人,我或许只会看看外滩和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但我突然有兴趣去更深地了解它。当我离开时,我在这座城市感到一种狂躁的气息,我因此感到十分疲劳,同时也知道了自己只能呆在小城市里。
从上海回来已是晚上,雷来敲我的房门,说看到我家的灯亮了。他给我煮方便面时,我累得歪在沙发上不想起来。当热腾腾的鸡蛋面端上来时,我忽然觉得十分感动。我兴致勃勃和他谈起在上海的所见所闻,他不太专心地听着。后来他告诉我,我们庭的审判员王因为涉嫌受贿而被检察院正式立案了。我非常震惊。对于我来说,王是一位和蔼的大叔,因为一进法院我就是他的书记员,他可以说是我的师傅了,他对我的帮助我从来感激。雷并不很了解具体案情,只是知道已经被确认的数额有两万,这已经够关上几年了。
我去上班的时候果然没有看到王,我问同事们关于他的事,大家都直叹气。过了几天,王到院里来。四十岁出头的人,却突然变得十分苍老,他客气地和同事们打着招呼,匆匆收拾了自己的东西就走了。我不知道如何与他对话。后来王被判了三年徒刑,没有缓刑。这件案子不止牵涉他一个人,中院的一个法官和银行的一个处长也同时被指控,而咬出他们来的是一名和他们相熟的律师。为此全院又开了一次廉洁自律的思想会议,院长并没有过多地谈论王的事情。我听说王并不是胆大之人,收到的贿款他都整整齐齐的藏在家中,到案发时一分钱也没动。有人因此说他笨得可以,我却觉得有些难过。为了那几万元钱,王的人生已经被拦腰切断了。
那个春天于是变得特别寒冷。本来很爱睡懒觉的我却在每天凌晨醒来,在阳光还未刺破薄雾的时候就已经走在上班的路上。那潮湿的空气沾满我的发梢,裸露的耳朵一摸总是冻得冰冷冰冷的。我开始喝咖啡,虽然只是速溶的,但却一天可以喝几杯,雷为此劝我要小心胃。爸爸妈妈已经开始关心我的单身问题,对他们来说,我即使还不想结婚,也应该有个稳定的男朋友了。自从杨结婚以后,我发现身边未婚的同学越来越少。男生们有些都抱上儿子了,我们这些女生就显得越发是老姑娘了。
可是日子过得这样快,我虽然有时觉得孤单,却心情平静地不起一点涟漪。自从丁常常向我抱怨她的男友早出晚归后,我对现代的爱情方式提不起一点劲来。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雷的若即若离。我不知道我们这样的关系维持下去会变成什么,可能还没有绽放激情就淡成友情了。我不了解他的想法,他似乎很关心,又似乎很愿意与我保持距离。我现在习惯了他的偶尔出现,有时仍会想念他,但没有了惴惴不安的激动和费尽心思的揣测。丁气急败坏地搬到我的住处后,雷来得更少了。
丁的那位行政主管四处寻欢的事迹败露以后,他彬彬有礼地向丁提出分手。丁已经辞掉了工作,因为恼羞成怒而窝在房间里几天不出。她会在半夜点一支蜡烛,穿着白色的睡袍,幽幽地坐在窗前。我第一次看到那情景,差点给她吓个半死。我不理她,任她终日"表演失恋"。一开始我让她吃饭,她总以怨妇的眼神看看我,再摇摇头。饿了两天后,她就受不了了。那天我下班回家,看她一个人坐在地上,抱着肯德基的全家餐正在啃最后一个鸡翅。我很喜欢丁这种没心没肺的个性。半个月后她找到了租处,并开始在一家外资银行上班。当她再次光鲜亮丽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一点也不意外。
因为丁的交际广泛,我又与陈取得了联系。陈在我的生活中本来已经销声匿迹了许久,我也很少再想起他。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十分惊讶,他向丁要的我的号码,说他有个朋友有些事想向我咨询一下。他介绍来的朋友正是我曾见过的在出版社工作的蒋。那个清瘦的姑娘坐在我的面前,很少抬眼,她慢慢地喝着茶,长时间的思考着。蒋告诉我,她们出版社的副总编,一个好色的欧吉桑,常常乱摸她的手,有时甚至掐她的屁股,她忍了很久,但现在想告他,但该怎么告呢。蒋有些雀斑的小脸涨得通红,再三斟酌着她的语句。她说,这个副总编对去他们出版社请求出版的年青女作者们都常常非礼,大家为了出版都只有隐忍。我告诉蒋这是性骚扰,她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但是作为女人,我提醒她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如果此事公开,作为未婚的女孩,她将面对巨大的压力,唾沫星子会淹死人。蒋告诉我她在此案后将离开这个城市,所以她已不畏惧面对羞辱。
已经谈及了这么敏感的问题,我们彼此觉得十分亲切。后来我们讲起了陈。果然,蒋曾经希望能与陈成为恋人。但是不行,她低垂着眼睑说,陈是因为导师著作的出版之事而认识她的,陈一直对她很好,她也以为这种好有着特别的含意。但是后来陈发现她在出版社不但没有任何权力,而且性格相当懦弱时,就疏远了与她的关系。我很奇怪的是,为什么蒋知道陈有利用她的意思,却并无半点怨恨,仍然十分信任和依赖他,她一定将性骚扰的事告诉了陈。蒋叹了口气说,陈是她不可企及的男人,她早就预感到这样的结果,但应该说从头至尾陈并没有欺骗她,这就足够了。这就足够了吗?我深为触动。
后来蒋离开这个城市时,我和陈都去送她,她在这里并没有什么朋友。陈告诉我,他对蒋并非没有一点感情,这么多年,由于她的依赖,陈常常感到充实。但是对陈来说,蒋的过分依赖让他对未来没有信心,他不愿意因为这样的恋人而让生活变得很累。他需要时间和空间去展开他还没有开启的人生蓝图。一直在读书的陈,就像不断鼓张的风帆,充满了蓄势待发的傲气。我很佩服这样的勇气与理想,但我并不苟同男人们对爱情如此理性的处理方式,陈是这样,杜是这样,雷也是这样。陈说过一句话,让我对自己十分疑惑。他认为我这样的女孩是现代男人的理想伴侣,有着独立的思想与务实的态度。但我并不认为我具有那样的优点,而且至今并没有哪个男人愿意选择我为终生伴侣。
当我对自己的爱情生活沮丧不已时,丁已经开始了一种崭新的尝试。她去参加了八分钟约会的活动。也就是几对男女由主持人摆弄着,每八分钟换一个人交谈,然后确定自己的心宜对象继续交往。真是超级无聊的爱情游戏,不过丁却兴致勃勃。她和我描述了约会的每一个细节,并夸张地模仿着那些参加约会的男人们的特点。一星期后她欣喜若狂地跑来告诉我有三个人选中了她,我随手给她泼了一桶冷水,参加这种游戏的能有好男人吗。她居然也叹气说,这个岁数了,好男人都被抢光了,只能作次优选择。她突然提到雷,令我措不及防。丁认真地告诉我,雷算是男人中的上佳品类,不过由于过分随和平易的个性,很能招蜂惹蝶。这丫头看男人还是有一套的。
我也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对于雷来说,我到底算什么呢?雷从来没有问起我的生日,所以我生日的那天只有丁打来了电话,丁正在和新的对象约会,说晚点才会来看我。我一个人坐在家里,这时才发现自己的生活真的很单调。我想起刚毕业时,同学们常常联系,周末扎堆地吃饭。前些年法院财政宽松的时候,庭里也常组织活动,同事们一起去郊游、打保龄球或聚餐。但现在这样的集体活动越来越少了。我总是觉得失落,周末在网上打牌有时一打就是一天,也不是觉着好玩,只是生活无可排遣而已。我也很少买衣服,因为上班总是穿制服,周末又常常在家不见人。
那天我没有给自己买生日蛋糕,也没有吃晚饭。我在脸上蒙上面膜,一个人躺在沙发上发呆。我也觉得自己这样不行,这种狭窄的生活方式,只怕真的到三十岁也嫁不出去。电视里每个台都在热播各种各样的电视剧,而公安检察官法官律师正在成为电视剧里的主角,可能这是十分时尚的职业吧。但我很少能看得下去此类片子,它们所歪曲的正是我的工作与生活,叫人如何下咽。我宁愿看无厘头的古装片,反正假得彻底点,不会拿腔拿调。雷在外面敲门时,我一开始并没听到,后来他叫我的名字,我也没有应声。我大睁着眼睛,面膜在脸上早已干得拉紧了肌肤。我一动不动地看着天花板,耳边是电视嘈杂的声响。
丁来的时候,带来了蛋糕,说是敲诈她的新男友的。我很爱吃冰淇淋奶油,但却因为身材有些胖起来而开始忌口,不过那晚我还是吃了很多。丁劝我应当走出这个自我的世界。我苦笑了一下,说,走出去,去那种八分钟约会的场合啊,我可不行,我是法官,要注意形象,被人发现可怎么办。丁开始嘲笑我的法官袍,说我穿起来像判官,只见脑袋,不见身体。我对那件不中不洋的法官袍也确实没好感。在报纸上,我还看到很多学者在探讨是否应当将审判席做得比原告席和被告席要高一个台阶。这真是画虎只画皮的做法,如果要保持法官的威信,就不要在门口挂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条幅,也不要让当事人每天都能进入我们的办公室指着我们的鼻子骂。我去过我们院的执行庭,十几条汉子要承担两千件的执行案,大多数又确实很难执行。但当事人才不管这一点,他们每天来找法官催着法官,于是执行庭不大的办公室每天都像菜市场,当事人的声音大,法官的声音要比他们更大。执行庭的法官们烟抽得厉害,粗话挺多,有时喉咙都喊哑了,真是可怜死了。
G. 三大法学学派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三大法学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和社会学法学派这三个在现代西方影响较大、占传统地位的法学流派。他们的法学理论,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留下的足迹,这对我们认识人类法的发展历程、规律及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和法治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新自然法学的启示意义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新自然法学是西方自然法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自然法思想的意识可以追朔到西方文明的起源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人们在不同的时期为不同的目的而使用,它的形式不断翻新,内容不断完善。产生于20世纪特殊社会环境的新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里旦、富勒、罗尔斯和德沃金等等。他们的新自然法学说(或价值论学说)各有侧重点,各不相同,然而却共同的体现出自然法观念的思维形式。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法律应当关注某种应然性,法律的发展应当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并体现一定的价值要求。无论是马里旦的神学自然法、富勒的"程序自然法"、还罗尔斯的正义论或德沃金的权利论,无不"注重研究法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或基础,法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法应追求的理想境界"③ 他们的手中都有一份"价值表",为应然的法律之制定和评价提供了所依据的标准。新自然法学派强调法本身是一个价值系统,必然反映一定的价值关系,极为重视法的合理性和道德性。他们通过总结、抽象和思考,为法律的建构铸造了理想的框架和模型。 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启示意义 分析法学在现代主要以凯尔森和哈特为代表,它基本上继承了传统的分析法学的理论,严格地区分"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律"和"应当是这样的法律",着重对实在法进行逻辑分析而不作有关的价值判断,否认价值和道德的必然联系。 凯尔森指出,价值判断在性质上是主观的,因而只能是相对的;人们不能用理性认识来回答有关法的普遍和最高价值这一命题;对于自然法学中的绝对正义,他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或者等于一种意识形态"。④ 既然对正义持道德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态度,⑤ 于是凯尔森认为,正义只能是一种"合法性",应当建立与价值无关的纯粹研究法律结构的法律科学(即所谓"纯粹法学"),"就其对象实际上是什么来加以叙述,而不是以某些特定的价值判断的观点来规定它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如何"。⑥ 哈特给法下的定义是"法律是 一种特殊的规则",这是他的"语义分析法学"的基本原理,他以奥斯丁的分析实证法学作为重要的理论渊源,主张法律与道德有联系但"并无必然联系",法律应当采用"广义的概念",即将法律的效力和法律的非道德性区分开来,以体现除了道德之外法律的所有其它复杂的特征。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把我们从自然法学家法律的"理想国"中拉回到实证的 现实世界,在对法律形式的逻辑分析上运用了更多的新的方法,继承了传统分析法学对实定法的重视和研究,也吸收采纳了其它法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内容丰富,颇具影响。 三、社会学法学的启示意义 社会学法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社会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实证主义的法学思潮,"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法律问题"⑦ 社会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狄骥、埃利希和庞德。狄骥提出了"社会连带主义"学说,体现出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强调社会义务。埃利希则以提出"活的法律"的观点而闻名于世。他认为,这种"支配社会本身的法律",尽管并不曾被制定成法律条文,但"即可预防纠纷的出现,在纠纷出现后,也可以籍以解决而毋需求助于国家的法律机构"。⑧ 他让人们注意到国家制定法之外的其他行为准则(如习惯、职业道德、行业规定等等)对于社会秩序的意义,摆脱了"纯粹"法律规范分析僵化的法学研究视角和方法,将法律分析的重点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庞德的社会学法学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理论。他提出"法律是一种'社会功能'或'社会控制'",用法律的功能性概念来取代逻辑性概念,主张"有用即是真理"。他还提出了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纲领,启示人们关注法律制度和法律学说的实际效果,强调以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法律,关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抽象内容;并且注重法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总之,社会法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打破'法律关门主义'禁锢的历史重任",⑨ 它社会本位的立场,法律社会化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于法律的发展和一定社会的变革,其重大的启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四、综述三大法学流派的意义 如上所述,论及现代西方三大法学流派的意义,无庸置疑,其最大的意义正是他们本身--众多的法学家们通过对前人的承继和自身敏锐的思考,开创出一片浩瀚的法理学思想的海洋,它们虽然不是真理,但却是人们永恒探索真理之路的台阶。无论是宏观的构筑还是微观的探索,都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宝藏和无穷无尽的启示。具体来看,三大法学流派的意义如下: (一)让我们从多个角度窥探到法律的本质、目的和研究方法。 正如博登海默所言,真理是人们在任何特定时间的经验的总和。法律仿佛是一座有许多厅堂的大厦,用一盏灯很难同时照到每个角落。而一个法学流派,就如照亮法律大厦的一盏灯,"横看成岭侧成峰",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勾勒出了法律的形象。三大法学流派被美国法学家霍尔(Jerome Hall) 总结为法律中三个不可分的因素,他们分别代表着法律的价值、概念和事实。不仅在实质性的内容上,更宝贵的,三大法学流派为后人认识、研究和发展法律,提供了丰富的途径和方法。新自然法学 提示人们注重的法的价值支柱和道德性,在法制建构时必以某种准则为依据,从而避免了法律丧失实质的正义,也避免了法学堕落为纯技术性的学科。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注重对"实定法"的研究,对于法律规范、法律结构、法律秩序及法律体系内部各要素的统一等等命题均有深入的探讨和卓越的贡献。他们所采用的逻辑分析和实证主义的方法,更是后人研习法律的必要工具。社会法学派则倡导"社会本位"的理念,注重法律的实际效果,重视法律与社会生活及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他们所采用的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实用主义的态度,更是深远地影响了西方乃至全世界法学的发展趋势。当然,无论三大法学流派的贡献有多么卓绝,他们都不可能是大写的真理,都只是局部的、相对的。然而,站在历史的尾页,以"事后诸葛"的口吻批评他们的局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是谦恭的弄清他们给了些什么?我们得到些什么?应当怎样利用?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大的价值了。 (二)三大法学流派适应了特定时期特定社会状况的要求,具有历史现实意义 任何事物的产生总是由于某种需要;而它产生之后,也必然首先服务于这种需要。西方三大法学流派正是应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需求而产生的;而论及它们的意义,首当其冲也正是满足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19世纪中叶,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固,古典自然法学"自由、平等、权利"的抽象口号已不能满足他们巩固既得利益、加强社会控制的要求,因此,历史法学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应运而生,他们带来了具体明确的法律观念、严谨的逻辑体系从而维持了现实的法律秩序。二次大战中,法西斯势力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这唤醒了人们法律不能没有正义的标准和相对普遍的价值准则,⑩ "无论善恶"的法律只会助纣为虐,戕害人民。在这背景之下,新自然法学得以出现,重新正视和评价法律的道德性、正义、权利这些"古老的话题",确保了法的价值依托。而社会法学派的历史背景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陷入了"瓶颈",经济危机连续爆发,百业萧条,人心浮动,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放任主义和"法律关门主义"均受到社会现实的质疑和轰击,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打破"法律系统独立论"的束缚成为必然的趋势。法社会学"对症下药",倡导社会本位,注重法与社会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主张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性,因而出现伊始便受到变革者们的热切欢迎。在"需求"最为迫切的美国,更是成为长期主导法学界的学派。由此可见,思想领域的任何发展和运动均产生于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同时也为这个时期提供了一种"自持之势"⑾ ,也就是产生着历史的现实意义。 (三)三大法学流派继承并发展了西方法哲学的传统学说,使这些思想以更合理的形式得以流传 三大法学流派除了法社会学派产生较晚,无所谓"新"、"旧"之分外,其余二者都可以冠以"新"的名号。新自然法学派自不必说,凯尔森、哈特的分析法学也是在奥斯丁"旧"分析法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当代西方的法学流派,既继承了各自"祖传"的学说,又互相吸收对方的某些合理因素,呈现出相互靠拢的趋势。如新自然法学较古典自然法学,少了一些"形而上"而多了一些"操作性",迎合了社会实证主义潮流的要求;而新分析法学则批判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法的价值即"自然法最低限度的内容"之存在,显现出对自然法学说的吸纳。正是这种"修补"和相互的借鉴,使得西方的传统法律学说没有因为历史的发展和自身的缺陷而遭受淘汰的厄运。而是以一种相对当代社会经济生活来说更合理的新形式得以传承。西方法学,正是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循环中发展至今,它们对传统--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内在秩序承继与遵从,同时又紧扣发展中的社会状况而自我更新,因而产生和完备出一套与西方社会相适配的法律体系。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具有某种普适性而为其他民族所竞相学习和借鉴。 (五)现代西方三大法学流派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意义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人类社会步入"现代"的殿堂已五百年有余。上世纪初叶,随着西风东渐,中国社会开始由"古代的、传统的社会体制向近现代文明过渡"⑿ 尽管中西法律文化的底蕴和发展的路径大相径庭;尽管"外国的经验不可能代替中国的经验"⒀ 但谁也无法否认人类社会和法律科学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无法否认市场经济社会关系的共同性,也无法否认西方法律文化发展至现代的先进性和一定程度的普适性。建立健全的、符合现代精神的法律文明体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而在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必需首先关注西方的法哲学思想,因为它是法律文化首要的组成部分,思想代表着"知",而制度代表着"行",不知者,无以为行。⒁ 现代西方三大法学流派的法律思想,正是对几千年来西方法学理论的承继和发展,蕴涵着诸多西方法哲学思想的精髓。在我们虚心"求道"于西方,几从"虚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今天,研究现代西方法学流派绝不是奢侈的娱乐;它"实体性"的思想、它对法学的研究方法乃至学术的精神,都当为我们所重视和学习。对待西方法律,盲目的排外自大或者"只求其用,不问其体"的盲目移植,都是不可取的。尽心研究西方法律文化及法哲学的"本真",以及这些法哲学思想与社会历史条件的相互关系,从而发掘出西方法律"活的灵魂"为我所用,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情。
H. 当代主要法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中国当代法学流派
(一)红派
所谓红派法学家,就是学术上走红,学术理论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政治上得到宽容,三十来岁就能当上博导的一批法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赵秉志、陈兴良,北京大学的武树臣,武汉大学的黄进,等等。
(二)黄派
所谓黄派法学家,就是能将法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极有价值的改革建议,从而有力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的法学家。他们善于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法学原理进行现实批判,关注民生,力主改革。他们不仅著述丰富,而且分量沉重。在他们的代表作中,往往以黄金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主要主张。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政法大学的江平,《中国法学》杂志社的郭道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梁慧星,等等。
(三)紫派
所谓紫派法学家,是指那些比红派法学家更多一层红色的法学家。
紫派法学家的特点是,参与改革但不首倡改革,对已有的改革措施和改革理论常从较正统的角度进行解释、论证和宣传。在他们身上往往环绕着一层紫色光环。他们在政治上颇受重视,经常参与重要法律的起草;他们在学术上也很有地位,大多有博导、会长、理事长等等的学术职务,全国性的教材也常常由他们主持编写。 紫派法学家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对于别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探索常持批评态度,而他们的批评往往又是以政治批评为主,以学术批评为辅。一九九六年的所谓“晓南风波”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② 最有代表性的紫派法学家是张光博。 张光博是大连海事大学经济法律学院教授,主攻宪法学和法理学。
(四)灰派(经院派)
所谓灰派法学家,是指那些埋头于学术研究,不太关心现实生活,较少进行现实批判,不提具体改革建议的法学家。他们在法学界很出名,但在法学界之外的知名度明显不如黄派和彩派,甚至也不如蓝派和绿派。 灰派法学家学术功底深厚,著述甚丰。他们虽然回避现实政治问题,但他们的学术成果往往成为红派人物和黄派人物的学术依据。 北京大学的龚祥瑞早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比较宪法和行政法》一书中,就认真地论述过法治和法制的区别,但由于他没有联系中国的实际进行现实批判,所以就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灰派与黄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 灰派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学的龚祥瑞,张国华,沈宗灵,赵震江,姜明安,等等。
(五)蓝派 所谓蓝派法学家是指那些竭力主张充分开放、充分借鉴和移植西方法律和西方法学的法学家。走向蓝天和大海是蓝派的基本特点。
蓝派法学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思想活跃,思路开阔。他们倾心于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有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他们大多出生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与红派法学家是同龄人。与红派不同的是,他们一般不考虑在学术界的社会地位问题,不重视博士、博导等头衔。与红派相同的是,他们一般也不进行太多的现实批判。
蓝派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南京大学的张中秋,苏州大学的周永坤,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梁治平,等等。 张中秋的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与经济 1
1/2页
——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等等。梁治平的代表作有《新波斯人信札》,《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释》,等等。
(六)彩派
彩派法学家是指那些同时具有多种色彩的法学家。 彩派法学家的代表人物有:南京师范大学的公丕祥,吉林大学的张文显,南京大学的范建,华东政法学院的曹建明,苏州大学的杨海坤,杭州大学的胡建淼,中共中央党校的石泰峰,等等。彩派法学家不仅学术成果丰富,而且学术组织能力十分突出,社会交往面十分宽广。他们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所有的学派皆能宽容,也为所有的学派所宽容。因此,他们总是五彩缤纷的。在他们身上,黑派可以看到黑,红派可以看到红,紫派可以看到紫,蓝派可以看到蓝,灰派可以看到灰,黄派可以看到黄,白派可以看到白,雾派可以看到雾,绿派可以看到绿。 彩派与红派大体上也是同龄人,学术地位略次于红派,政治地位却强于红派,大多兼任高等院校的行政领导职务,不是校长,就是院长,至少也是个副院长什么的。
(七)黑派
黑派是指那些被认为是主张全盘西化,在法学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政治上犯过严重错误的法学家。近年来,他们很少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主要代表人物有群众出版社的于浩成,北京大学的袁红兵,中国政法大学的陈小平,等等。
(八)白派
法学界的白派人物的主要特点有二:其一是头脑一片空白,在他们的著作和文章中,以及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任何属于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更没有改革或不改革的意见和主张;其二是以**为主要目的,白花花的银子不赚白不赚,赚了不白赚,学术、学位、职称等等,无非是**的手段而已。 但平心而论,白派法学家在普及法律知识方面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九)雾派(变色派) 所谓变色派,就是无一定色彩,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法学家流派。
该派就象水蒸汽一样,一会儿灰色,一会儿白色,一会儿黑色,一会儿蓝色,一会儿发
I.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学院领导
书记:马广见(全面负责学院党委工作)
副书记:屈光峰(分管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
组织员:何源章(分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工作)
院长:彭凤莲(全面负责学院行政工作)
副院长:周俊强(分管本科生专业课教学和专业建设工作)
副院长:严宏(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副院长:贾会明(分管学院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