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一句的意思

道德经第一句的意思

发布时间: 2022-01-02 22:13:00

Ⅰ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 《老子》第一章第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Ⅱ 老子道德经第一句到底是什么。

道德经至今没有标准的版本。你可以看看马王堆出土的老子,他自己二个本子都有出入。再加上郭店竹简,以及你读到的传世本。
所以下面说的对,不要死扣字眼,领会其深意才是关键。

Ⅲ 《道家·哲学》 道德经第一句话怎么理解

《道德经》作为一部文约,义丰,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从深层次对社会、人生等问题深入思考,而且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不论中国还是国外,都是影响巨大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思想、“不争”的思想,对于遏制时下名利泛滥的现象是颇有意义的!《道德经》中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精辟的比喻更是叫人叹为观止.《道德经》中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博大精深,实为不可多得的巨著!但学术界在某些方面对《道德经》的点评未有定论.

Ⅳ 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天地)之始也;‘有’内.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容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Ⅳ 帮忙用白话解释一下道德经的第一句

如果"道"可以被讲出来
那么这个"道"就不是恒常的"道"

如果"名字"可以被讲出来
那么这个"名字"就不是恒常的"名字"

我有这2句的英文翻译的 你要看么

Ⅵ 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怎么样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都是说的这个“道”。不单老子研讨这个“道”,佛学也研讨这个“道”。成了佛,称之为“得道”。指的也是这个道。儒家也研讨这个“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说的也是这个“道”。能够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各门各派所研讨的,都是这个“道”,只是动身点不同,所用的办法不同,产生的研讨心得与思想也有所不同,于是就分红了道家,儒家,墨家,释家,等等。

那么“道,可道”,是指这种“道”,是能够去追求,能够被认识的。您看,佛家里有“得道高僧”,道家里也有“得道成仙”的。至于儒家,真正得了孔子那个“道”的,孟子算一个,子思算一个,再到后来,就难说了。至于朱熹有没有得到孔子那个“道”,有待商榷。但不论怎样少,还是有“得道”的。就阐明这个“道”,是“可道”的。

那么悟得这个“道”难在哪呢?就难在这个“十分道”。不是普通的道。不是有形的“道”。是无形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个“道”,怎样去习得。光靠以身作则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悟”。要靠本人去领悟。这个就玄了。不是说您想“悟”就得悟得到的。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就悟得了这个“道”。有人在佛堂里打坐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大彻大悟。所以这个要“悟性”,佛家叫“慧根”。事实上就是个人的领悟才能。有先天的要素,但主要是后天的,比方所受的教育,生长的环境,这是有很大关系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这个道理。

“名,可名,十分名”。其实这是对第一句的一个解释。为什么这个“道”,“十分道”呢?由于这个“道”,只是我们给它命了这个名,叫它“道”。那么什么是“道”,这一个“道”字是说不分明的。由于这个“名”,自身就“十分名”。换句话说,这个“道”,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是不好用文字表达的。但非要给它命个名的话,也能够,就叫它“道”。不过这个“道”字,也不是通常说的那个意义了。这就是所谓的“名,十分名”。再进一步说,我们来用言语解释这个“道”,也是很难的。由于我们的言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名”,我们给每一个汉字规则了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汉字组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言语。所以这个言语是有标准,有 的。而那个“道”,是无标准,无 的。所以光靠言语是很难解释清的。只要用“十分名”来解释这个“十分道”。也就是说,解释“道”的关键,在于“弦外之音”,这个就要靠悟了。

总之,第一段事实上就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就是这个“道”,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是“可道”的。这个大前提先提出来。不然,假如这个“道”人们基本就无法认识,那我们去研讨它也没意义了。所以,“道,可道”。第二层意义就是要了解认识这个“道”,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由于这个“道”,“十分道”。我们只是给这个东西命了个名,叫“道”,其实它的意义,曾经完整超出了“道”的字面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不可以只凭字面的意义,只凭“道”的名字,来了解这个道。而且用平常的言语,也没有方法解释分明这个“道”。所以我们只能用“十分之名”来定义和解释这个“十分之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说到了“名”这个问题。由于前面提到了关于“道”这个“名”,是“十分名”。这里就阐明一下“名”。所谓天地之始,万事万物是没有名字的,不光是万事万物,任何的概念,任何的想法,都是没有名字的。后来有了言语,人们为了分别万物,就给万物命了名。所以“名”是用来区别万物的,是一种标准。

这样就引出第三段这个结论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前面说了,“道”既是“常无”,也是“常有”。所谓“常无”,就是指这个东西什么也不是,换句话说,没有方法给它命名。那么我们就把眼光从“道”的字面意义分开,脱离“名”的约束,回到“天地之始”的状态,也就是回到它的本性,这样研讨“道”,就能发现“道”的精妙了。妙者,微之极也。把“道”最细微的 都看得分明了,都了解了,那这个“道”就能想分明了。所以要悟得“道”,还是超脱言语的约束,回归到“道”的本性,这样去了解,才干“得道”。那么第二句是什么意义呢?“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就是边沿的意义。也就是说,“道”又是“常有”的。世上万事万物,其中都存在“道”。佛家说,万物皆有佛性,所谓“一花一自由,一叶一如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道”无所不在,包罗万象。其边沿可至无量。所以这个第三段是从“道”的深度和“道”的广度两方面来说这个“道”。
“此两者同,出则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就是无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是一个东西,都是“道”。这个“道”是很“玄”的东西。什么是“玄”?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叫“玄”。那为什么叫“玄之又玄”呢?由于这“常无”和“常有”都是“道”,能够说是“道”的两种方式,或者说两种表现方式。这个叫“玄”。而这两种对立的方式,还能够互相转化,所谓“有无相生”。换句话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生于“无”,“无”又生于“有”。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叫“玄之又玄”。而想分明这个,就能领悟到很多微妙了。所以说是“众妙之门”。

这句话能够从二方面解释。 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来源与运转之理。 下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第一个“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办法,“可道”能够根据 道法的办法去修行的。“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义“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 办法的称号,是能够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义您见到的事物和办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办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义外,还有每个人的阅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便是同一时辰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 办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只是现代人不修真了。。。 特别“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指出前面“同”修真根底是一样,但也有各种修真办法的多样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按解释万物的来源与运转之理,十分艰难,也众口一词。以下是自己了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标点符号与前有区别,各人了解不一样。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普通是指自然运转规律。 “道”是代表笼统的规律、规律,以及实践的规矩,也能够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准绳性的道。《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兵者,诡道也。”等。又如老子说“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可道”,意义可法,按“天道”运转规律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人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实践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混淆。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地道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根底,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 问题。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假如从事学习修仙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是从本人 角度看问题。“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本 的“名”,因而从无生有从终身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读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需要涵养到常无的境地,才干察看——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假如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需要加工,但从有处来察看这个“有”而终归于原本“无”的边沿。“徼”字,就是边沿的意义。 玄元之妙。更是 必经课程。玄门要义的深不可测。 首,他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普通永远不变的恒道。接着又强调,不可固执“名”相而寻道,也没有永久的“名”,如法国反动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也是不了解的。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时的。因而,在形而下(名)的状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之“道”,必需从常无的境地中去体认它的根源和本体,这样才干更好了解“名”。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求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即“元” 说了一个玄,又不是一元、两元能够究尽的,玄的里面还有玄,剖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妙有之中还有妙有。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等于佛教和尚们手里拿着的念佛珠,一念接着一念,同样都是代表如环之无故,永无量尽。 另外,我还有修佛的秘诀。是 花教密宗的,三密,身密如大手印,声密如符咒,心密。

Ⅶ 道德经第一句怎么翻译

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吧。一般可以翻译成,天道如果可以说的话那它就不是真的天道。

Ⅷ 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章是什么意思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释义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说,又不应常说,因为道不同可见的实物有模有样,它有说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有的地方说不清道不名说就不方便,多说是自找麻烦,因为说不明白多说无益,因为说不明白多说是在添云里雾里的困惑,不可理解偏要一解再解只能是东绕西绕的乱扑腾,只能是狗咬风子瞎嚼嚼,不知意中的多说对他人无益。
〔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内容有说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的名可名又不宜常名,因为道中有玄在,道中有弄不明白的玄在,道里有迷在,道不同于勤劳节约孝敬父母那样意义明显,道虽大虽重要因意义不大明白就实用程度不高,不可常用。
〔无名天地之始〕道有不可名状处,这不可名状的道是万物最初,最初的道是混沌的是虚无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有名万物之母〕可以说明白的道是生万物的道,它是一是太极是生阴阳的。
〔故常无欲观其妙〕最初的道是玄着的,它象人无欲无求时的样子,人无欲无求时就可洞见些最初的道没样子没起色不见意只是浑浊不明,只是有明堂又不知其名堂,只是一个奇妙样。
〔常有欲以观其窍〕最初的道人探不明,人不知它的动向所为,对此人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欲望去理解这个道,这道是浑沌的,它能生天地,人想什么说不明就能印证什么,这是理解最初的道的一诀窍,今时有全息理论,最初的道也是全息的,人信什么在信息层面上就有什么,人想什么就有什么。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最初的道和生万物的道是一个道,它们同出一处,在先后上可分其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称的道是不同的道又是一个道,这是道的玄妙之处,它一而二,二而一,它是一又可分为二,它是二又是一,今天看来老子已感受到道中有对立的又统一,众妙之门是说这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在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是天启之语,人的天性来自天地之性,它象百鸟和鸣,它象河中的成阵的鱼为游得自在而自然地归类并分了大小产生秩序,人情思舒畅时就有宇宙大律传导,也有天地之意授与。

Ⅸ 老子《道德经》中的第一句什么意思

憨山大师云: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回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答,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体也。然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此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为万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

Ⅹ 谁知道老子《道德经》中的第一句什么意思大神们帮帮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中开篇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道德经>>要阐明的是什么。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道”是什么? “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在<<道德经>>中,对“道”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存在”与“无为”,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详解可看<<道德经>>。 “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 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规律,只有从人生的规律中才能求得实实在在的名与利,即老子所说的“非常名”。 当然,这里所说的“名”并不是只指名字,否则老子也太肤浅了。

热点内容
滦县的律师 发布:2025-05-05 02:03:54 浏览:798
新疆自治区司法厅考试题 发布:2025-05-05 02:02:38 浏览:306
官方法律援助电话多少 发布:2025-05-05 02:02:30 浏览:727
海派大律师 发布:2025-05-05 01:51:55 浏览:973
如果没有报警家属有没有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5 01:44:34 浏览:626
有什么办法治眼袋 发布:2025-05-05 01:37:00 浏览:870
欧盟饲料法规 发布:2025-05-05 01:28:57 浏览:968
一个月过注会经济法 发布:2025-05-05 01:28:55 浏览:221
电大法学论文 发布:2025-05-05 01:28:13 浏览:134
2017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免视频 发布:2025-05-05 01:21:11 浏览: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