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印章

道德经印章

发布时间: 2022-01-04 06:47:48

⑴ 任法融书法右上角的盖章是什么章子

任法融,俗名任志刚,汉族,1936年生于甘肃天水,幼承家学,熟读经史子集,深谙儒释道思想。14岁时出家,师从王嗣琳道长,宗奉全真龙门派,1955年夏开始挂单楼观台,后任监院,一生研道弘道,1986年起任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1995年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2005年起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著有《道德经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黄帝阴符黄石公素书释义》、《太上老君十四字养生诀》等,在文化界尤其是道教界享有盛誉。
那个叫起首章,又叫闲章,一般和作品后面的章子相搭配使用,如果后面的是阴文的话,前面的要阳文篆刻,后面的是方形的话,前面的就要是异形的。一般作品只用两枚,但要是横幅大尺寸(四尺以上,136X78CM)也可以用多款闲章,落款章一幅作品只用一枚。
古人刻印,由于习惯、章法等的需要,形成了约定成俗的独特的规则,即:
1.名章印要加“印”字,如两个字的名字加“印”字,就成了三字章;三个字的名字加“印”字,就成了四字章。
2.古人一般除名字外还有字号,刻字号印章时无“印”字。
如两个字的字号无“印”字,就是二字章;三个字的字号无“印”字,就是三字章,等等。
字印自唐宋后始以朱文二字为正格,也有于姓下加“氏”字的,单姓氏的成为二字印,复姓的成为三字印。现代人也有刻笔名的,也属此类。
3.为了印面的布局和构图的需要,采取的变通的方法形成了字数不等的印章。

⑵ 荆鸿的荆鸿:

1946年生于山东烟台,汉族人,著名篆刻艺术家、姓名学家、书画家和作家。从艺40余年,12岁开始篆刻,先后师从郭沫若、蓝菊荪、宗白华、臧克家、赵阜、吴兰英等名家。曾为郭沫若、茅盾、巴金、欧阳山、关山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等多位名人篆刻。原为《辽宁日报》编辑,现任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主席、广东省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实践“行万里路、收万种姓、刻万家印”的艺术追求,在广州设立了全世界首家姓氏博物馆、图腾博物馆。并在广州市番禺区创建荆鸿艺术馆。
荆鸿是中国第一个“个人硬笔书法展”举办者,是全国第一个出版硬笔书法字典的作者,其著作有20余部。是有史以来最大篆刻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我国最具创新精神和卓越艺术成就的篆刻大师。1994年4月16日,他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将老子的《道德经》全文创作篆刻成1109枚印章轰动全国艺术界、为中国篆刻史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1998年6月到1999年2月荆鸿先生用了八个半月时间,将1109枚印章、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放大篆刻在福建漳州33米高、18米宽的云洞岩上,创造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篆刻作品——“云洞岩摩崖篆刻”。
荆鸿对宗教艺术、风水学、易经颇有研究,先后设计并出资修建蓬莱百神宫、旅顺 山海经宫、营口中国古代军事展宫,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2008年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荆鸿老师不仅在篆刻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在丹青绘画方面亦是大家。 荆鸿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调到辽宁日报社当副刊编辑的。那时候爱好文学的青年人如过江之鲫,大批围绕在他的身边,他如同教父指点江山。当时他扶植了很多文学青年,却不见他培养一个篆刻的学生。及至三十年后,我在番禺与他相见时,却看到了他的满桌的金石弟子。这些弟子们纷纷前来给他敬酒,那是一份虔诚的感激与祝福。
其间,在其徒弟中有一个侏儒,他叫大石(荆鸿老师送他的名字),讨饭讨到了荆鸿在广州的刻印社门口。或许由于他是山东人,也或许是因为他的目光中透出了金石之缘,荆鸿老师把他请到屋子里,问他想不想过来学艺。大石瞪着好大一双眼睛,想了半天还没想明白,他说他要回去想想,两天后再给答复。结果,他两天后来了。
说到这件事时,荆鸿老师却并未表白自己的功劳,面部依然漾荡着微笑说,是一种缘分。
平和,是一种性格抑或是一种境界?年轻时的荆鸿平和,不喜欢言语,年老的荆鸿依然这般平和而寡言。他现在拥有了财富,这份财富是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双重财富。
然而,有谁能想到,他是由东北的一个省级党报的资深编辑,漂泊三年在路上,从而成就了一段篆刻艺术家的传奇。
一路上,他与妻子风风雨雨中经历无数的艰辛,却怎么也没有改变一如既往的平和。甚至说到伤心处,他的声音也是平和而绵软的。倒是他的妻子会以激动的音调真实传递出岁月对于他们的不公平。
由资深编辑,到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岭南篆刻艺术家,这其间不仅有着人生的跌宕岁月,更有着一个灵魂的深度锻造。已然花甲的荆鸿看上去还是如同年轻时候那般,微笑如佛。
果然,他的平和与佛有缘。静下来翻读荆鸿这几年出版的四部书中,有一部《金刚经心得》。这是经他翻译的金刚经。星云大师为本书题辞“心怀度众慈悲愿,佛光普照五大洲”。
荆鸿对国学也有研究。他的篆刻艺术正是建立在这种深刻的研究与认知上。因而,他的篆刻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他出版的篆刻艺术《三字经》。这部经典,是他用篆刻印章刻下来的。这个想法就是独特的,更为独特的,是他根据内容而设计的印章。比如,“人之初”这方印,就刻得浑厚而天然,
有种远古的拙朴之感;而“性本善”这个印,便笔致清雅,刀法挺秀。让你感觉不到一丝的弯屈或扭曲;“养不教,父之过”这个方正之印分为两部分,每部分三个字,分别用阴刻阳刻相区别,字与字之间的结构方面,不仅外形关系极具古朴审美意义,内在的意义更具耐人寻味之处。篆刻家的匠心足够揣摸的了。
他的另一部篆刻专著《藏书印》则是他对于东方文化与阅读心理的精妙传递。“巴金赠书”印,小而朴拙,且四个边角皆有破边,取通达之意?一下子就能让我联想到这位矮小清瘦的文坛巨人的神态来,他曾经在一幅他的速写上签名:“巴金:一个小老头”;臧克家的藏书印也形肖神似,灵性盈动;还有作家石湾的印,那个“湾”字刻得九曲回肠。
荆鸿始终在执著的探求或执拗的实践之中前行,他刻了约2万方的印章,
铺开来会是一片惊心动魄的海洋。 《镇宅印》《夫妻印》《启运印》

⑶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版本

在唐朝《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未出现之前,众多的《道德经》旧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与《老子指归》流传最广。近人朱谦之认为:王本 属文人系统,一般为学者推崇;河上本近民间系统,文句简古。②河上本自身也有不同。据李道纯称: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 句白本,三本中以章句白本理长。③朱谦之又说注本有北方传本与南方传本的不同。北 方本以敦煌发现的六朝唐写本为代表,即敦煌本;南方本则以日本奈良圣语藏镰仓旧抄 卷子残本及东北大学教授武内义雄所藏室町时代抄本为代表。北方本优于南方本。

⑷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翻译

你要写出是哪句呀 不然怎么给你翻译......

⑸ 老子公章句就是道德经么 有多少篇

《老子河上公章句》旧题西汉河上公作。《正统道藏》本为四卷,收入洞神部玉诀类。 河上公不知何许人。通行的《道德经》版本不是《老子河上公章句》,详细解释请看http://ke..com/view/980638.htm

⑹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经注

经名:道德眞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道德经》注本。汉文帝时,陕州隐者河上公注。按唐陆德明《老子道德经音义》谓:“河上公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责之,河上公乃跃身空中,文帝改容谢之,於是授汉文以《老子章句》四篇”。河上公,西汉道家学者。姓名不详。在河滨结草为庐,因号“河上丈人”。精研黄老业,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传》载,汉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遣使问之。答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自至庵责问,乃踊身空中。帝稽首谢,於是授以素书道经章句,谓“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经一千七百馀年以来,凡传三人,连子四矣”。言毕失其所在。《隋书·经籍志》著录曾注《老子道德经》二卷。此注分《老子》为八十一章,每章题名。今传《道德经》分章标目本,卽始於河上公。全书主旨以治国治身相结合的思想来阐述《老子》,谓“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其理想之人君,乃万民之父母,为民兴利除害,公正无私,去贪淫声色,服饰饮食,宫室台榭。其修身之法为除嗜欲,去烦乱,怀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谦主,不处权,爱精重施,髓满骨坚,反朴守淳。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可无有。用气当宽舒,不当为急疾勤劳。此注除《道藏》本外,尚有景龙碑本,广明本及日本天文钞本,泷川本等,可以互校。参校本:一、《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简称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号写本。

⑺ 这个印章里的字是什么意思

这是个篆字方章,正过来看,从上向下,从右向左,是:“和光同尘”四个篆字。

和光同尘,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出处老子《道德经》。

和光同尘

⑻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释义

河上公注本文字简明,清晰精确,有相当浓厚的养生思想,反映了西汉社会尚黄老 神仙的思潮。注中反复讲“自爱其身,以宝精气”(七十二章);“治身者当爱精气而 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 久视之道”(同上);“爱精重施,髓满骨强”(一章),“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 天之精气,则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别强调了宝精爱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河上 注本还以“去六情”、“损情去欲”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认为:得道之人,损情 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六十章); 治身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十一章);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就能 无所不施,无所不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门户(一章)。 河上注将治身与治国相结合,主张身国同一。以人君作为养生之道的施教对象,把 养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术联系起来。它说,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十 章); 圣人治国与治身相同(三章);效法道的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 (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神不劳,治国民不扰(四十四章);治 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六十章);治国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当爱精气,不 放逸(五十九章)。把治身的原则推而广之,扩充到治国当中,则国无不治;反过来说, 把治国的道理运用于治身,则身无不治。身与国是相通的,清静无为、知足俭啬是二者 共同的原则。这是对老子原有思想的发挥,后世道教徒解老时也继承了这一观点。 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如注“谷神不死”称: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六章)。 注“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称: 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十三章)。 反映了西汉黄老思想的特征。

⑼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有多少人校注过

经名:道德眞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道德经》注本。汉文帝时,陕州隐者河上公注。按唐陆德明《老子道德经音义》谓:“河上公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责之,河上公乃跃身空中,文帝改容谢之,於是授汉文以《老子章句》四篇”。河上公,西汉道家学者。姓名不详。在河滨结草为庐,因号“河上丈人”。精研黄老业,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传》载,汉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遣使问之。答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自至庵责问,乃踊身空中。帝稽首谢,於是授以素书道经章句,谓“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经一千七百馀年以来,凡传三人,连子四矣”。言毕失其所在。《隋书·经籍志》著录曾注《老子道德经》二卷。此注分《老子》为八十一章,每章题名。今传《道德经》分章标目本,卽始於河上公。全书主旨以治国治身相结合的思想来阐述《老子》,谓“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其理想之人君,乃万民之父母,为民兴利除害,公正无私,去贪淫声色,服饰饮食,宫室台榭。其修身之法为除嗜欲,去烦乱,怀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谦主,不处权,爱精重施,髓满骨坚,反朴守淳。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可无有。用气当宽舒,不当为急疾勤劳。此注除《道藏》本外,尚有景龙碑本,广明本及日本天文钞本,泷川本等,可以互校。参校本:一、《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简称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号写本。

⑽ 道教张天师曾经用过的木印章值大少人民币

是东汉的张陵,也就是世称的张天师.道教创始人
张道陵字辅汉,是张良的八世孙。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汉光武进武十年生于天目山,他母亲梦见巨人自称是魁星下降。身穿锦绣并且拿了一枝奇花给她。他母亲接过来就醒了,只觉得满室异香,整月不散。由此感应而怀孕,张道陵诞生那天,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紫气弥漫在庭院中。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久久不散。
鹤鸣山开创道教张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传说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经过三年而九天神丹炼成;而龙虎出现,所以,此山又称龙虎山。六十多岁的张道陵,服下神丹,身体健如青壮年,后又得秘书以及驱鬼之术。为了广传道术,他离开龙虎山,又到蜀郡的鹤鸣山去了。龙虎山(12张)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张道陵为了在鹤鸣山把道传下去,自称太上老君于正月十五日降临,亲手授给他《洞极经》一部,三五都功玉印一枚,雌雄斩邪剑两把,还有二仪交泰冠、驱邪帔风、通天至简等物,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事成之后,向老君汇报。信徒们都信以为真,到处传播,“正一盟威之道”很快就传开了。 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张道陵带着弟子王长和法具,到了青城山,降服了“六大魔王”、“八部鬼帅”,使青城山得以安静,山民安居乐业,并纷纷要求加入“正一盟威之道”,山民奉张道陵为代天行道之师,即“张天师”,所以,“正一盟威之道”又称为“天师道”。张道陵在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卷,阐明“天师道”的微言奥义,成为教众的行动纲领,又尊奉老子为教祖,《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又作了《老子想尔注》,他宣称,人君用“道意”来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而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义,便可长久,并以“佐国扶命,养育群生”为最高目标。张道陵为了巩固天师道地盘,把已经控制的教区,划分为二十四个传教点,以鹤鸣山为中心传教点,依次向四面八方扩延。历史上称为“二十四治”(治就是传教点)。张道陵还遥置了“北斗治”,它虽为虚设,却以此作为他当年在北邙山隐居修道成功的纪念。
一代张天师张道陵雕像
张道陵为了严密组织纪律,加强对教众的信仰宣传,他规定凡教众需交五斗米供斋醮使用,这就是后来称为的“五斗米道”。还规定教众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腊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准祭其它的神,更不准胡乱行祭。另外,规定教民内要慈孝,外要敬让,不准兴讼好斗,不准欺诈世人。张道陵“五斗米道”规定:天师为全教区最高领导;初入道的称为鬼卒;能为道徒和病人作祈祷仪式的称为鬼吏和奸令;信仰确立并能讲授《道德经》的称为祭酒。祭酒负责主持一治教区的各项教务工作,直属天师领导,对天师负责。每年三会日(上会:正月初七;中会:七月七日;下会:十月十五日。三会又叫三元),教民齐集治所,听侯祭酒训导检查,聆听教区科律。由于五斗米道传道纪律严密,教风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热点内容
大学刑法课新版52章 发布:2025-05-03 21:15:45 浏览:914
信仿条例要点解答 发布:2025-05-03 21:15:41 浏览:107
职业道德的说法是 发布:2025-05-03 21:10:51 浏览:675
重庆志豪律师 发布:2025-05-03 21:08:03 浏览:837
甘肃省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考试试题 发布:2025-05-03 20:59:52 浏览:97
常红法院 发布:2025-05-03 20:59:48 浏览:369
香港立法会条例 发布:2025-05-03 20:57:01 浏览:860
劳动法已满16岁未满18岁 发布:2025-05-03 20:55:33 浏览:687
横向垄断协议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3 20:53:23 浏览:852
国家行政机关是经济法的主体 发布:2025-05-03 20:53:20 浏览: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