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认识论

道德认识论

发布时间: 2020-12-24 18:28:06

『壹』 道德经前十章中认识论的思想,指出其属于哪个认识论派别求解答急急急

哥们,把这一章跳过去吧!这一章是无为的核心。也即是不受任何思想认知的限制版。从任何学术角度出发都权是错的,而是以无角度的全视角理解一切。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任何认知学术都会形成自我认知的障碍。
要突破这个障碍,就会形成新的认知,认知又会形成障碍。也即是一环套一环的无穷理解障碍。
我们会在这个迷宫中不停的转永远转不出去。
换一个角度说,是放下一切的认知,拿起一切的可能。
而任何认知都是有方向性的,选择了东就失去了西。
放弃了一个方向本身又是领一个放下。
真正的无为是不受任何方向干扰。
而理解这一章,可不是说过就过的,大多数人会在这一章走几回甚至几十会才能发现本质的苗条。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参悟者要抛弃数十甚至数十次的世界观会价值观,同时又要从组。

因此精神崩溃的不是没有,钻牛角尖的也很多,甚至还有精神分裂的。

除非你能放下一切,但又是拿起一切!
而看你着急的样子,还是跳过去吧!

『贰』 从康德和黑格尔看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区别

一、康德哲学的特点:

批判性、先验性和调和性是康德哲学的三个基本特点。康德第一次给“批判”一词赋予了新的哲学含义,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先验”一词作了特殊的哲学界定,列宁将康德的哲学性质及其特点明确规定为调和性。

二、黑格尔哲学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他的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它最突出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第三个特点建立在前两个特点之上,那就是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的“三统一”。

三、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道德与伦理之概念的区分,黑格尔指出“道德”与“伦理”习惯上几乎是当作同义词在使用,但在《法哲学》一书却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中“道德”这个概念被高举,在康德的哲学中人类行动的原则都被限制在这个僵死的概念之中,在这个概念的阴影下“伦理”的概念被遮蔽了,对“伦理”和“生命”的探讨成为了愚蠢的行为,并长期的被公然压制。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察即使承认“道德”与“伦理”是指相同的一个东西,但是现在它们演变成了很不相似的两个词语(指字符书写),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它们毕竟是有差别的,并应该将其细致 的划分,界定它们各自的真实概念、涵义,而不是一味的无视它们的本质差别。

『叁』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出发谈谈如何加强青年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出发,看看如何加强青年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这方面的,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从小,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注重,尤其是学习他对,唯物主义的理论知识的不断追求。

『肆』 道教和佛教有什么不同

佛教与道家哲学的十大区别

1.宇宙观

宇宙观是关于宇宙起源和发展的观点,是任何哲学学说的基础观点。

佛教哲学的宇宙论是缘起说。即佛教认为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故此缘起论否定创世说。

《道德经》的宇宙论是创世说。即宇宙万物为道所生。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世界观

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是任何哲学学说的基础观点。

佛教哲学的世界观是性空说。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不断变化幻灭,故而没有自性,或曰实我,即没有实在的自体。

《道德经》的世界观是本源说。即认为世间事务固然变化无常,但都是由本质和内在规律所主宰,故而运动变化有规律可循,并对其未来可以预测。如《道德经》十六章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负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里的“根”,就是本质和内在规律,“命”,就是由规律所主导的事务运动发展的轨迹(即命运),“常”就是未来的结果。不能预测未来结果而行动,就会“凶”。

3.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也是任何哲学学说的基础观点。

佛教的人生观认为,人生是在此岸世界,而此岸世界是苦的,并认为存在一个快乐的彼岸世界。佛教的主要任务就是教我们自度度人,到彼岸世界。佛教还有苦集灭道来解释人生痛苦的原因和解脱之道

《道德经》的人生观认为,认为人崇高,伟大的。即“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基于此,《道德经》认为人世间是非常美好的,即“天下神器”

4.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

佛教哲学对于“此岸世界是苦的”这样的人生观,建立了“苦集灭道”(即四圣谛)的人生哲学,即论述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道德经》对于人崇高伟大的人生哲学,建立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即按照人性的根本规律来发展人,即返朴归真,顺其自然。统治阶级要按照这样原则,不能有为,即“为者败之”,而要无为,即“为无为则无不治”。

5.生命观----对生命的解释

生命观是对于生物体生命的来源和发展的解释,是人生观的基础。

佛教哲学的生命观是十二因缘,即生命是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哲学用十二因缘来解释人生苦的原因。

《道德经》的生命观是创世观。即道创造了生命,并赋予生命以“一”。即“万物得一以生”,“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而“一”是“道纪”,即“道”的代理人,用此解释人生尊贵,崇高,伟大。

6.认识论

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也是任何哲学的基础观点。

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等等。

《道德经》的认识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道德经认为,道的代理“一”,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即人身上的“一”和“道”紧密的链接在一切的,并驾驭着世界,而且能知道世界的过去和未来。

7.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宇宙万物之间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是逻辑分析的基础。

佛教哲学强调因果报应。即有什么因,就得到什么果。

《道德经》强调规律的决定作用。即结果是由规律决定的,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有顺应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将不得好死,即“强梁者不得其死”,所以提出“知其荣,守其辱”、“知其黑,守其白”的思想,即明知对的是什么,但故意按照错的去做,反而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样反而更符合规律。

8.人生修炼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也是任何哲学学说的基础观点。

佛教哲学基于十二因缘,提出八正道的解脱方法,据此演变出戒定慧的无漏学、六度,以及因果报应等思想。

《道德经》基于创世说,提出“修炼宇宙大道”的修行方法。并专门在《道经》部分论述修炼的四重境界即具体方法。

9.人生修炼的结果

佛教哲学认为人生修炼的结果是觉悟,即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果,即成佛,往生极乐世界。

《道德经》认为人生修炼的结果是“得一”,即与道相连。此时的生命状态是“珞珞如石”,即非常朴素、平凡。

10.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哲学学说在政治领域的专门应用。

佛教哲学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生命的本质——空性(心性),追求的个人解脱和众生解脱,即自度度人。因此,度人是佛教的政治哲学。但由于佛教包含厌 1 世思想,佛教地区多数都很贫穷落后。

《道德经》关注的焦点是宇宙这一巨复杂系统的本质——道(即宇宙根本规律),并据此专门论述“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政治哲学,并且是一门专业、系统的政治哲学。由于“为无为”的哲学非常重视对未来的预测和超前掌控,所以极为有效。中国历史上以道家思想治国的朝代都是盛世。

『伍』 请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出发谈谈如何加强青年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青年人应该用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不至于迷失了方向。

『陆』 道德经前十章中的认识论

人类从事这一活动的正确方法,必须在根本上不依赖于感觉经验的认知,而是逻辑实证。因为事物都是由形状、广延、运动等构成的,而我们又如此清晰明了地认识到形状、广延、运动等不能再由心灵分析,成为其他更明确知道的东西。逻辑论证在这种情形中,除了广延性、柔韧性和流动性外,没有什么特性仍然保持不变,是一种可靠知性,而不是靠感觉或想象来察觉的事实。既然柔韧性不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因此就只剩下广延性和流动性(运动性)作为一切物体的不变性质;一旦物体仍然存在,就不能取消这两个性质。鉴于如此分析,完全可以用以回答老子,道德经》第十章提出关于认识论的问题。
很显然老子探求哲学认识论已然深入到了人如何理性获得知识的程度。并认识到人的感官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判断往往是某种模糊、混乱的东西。它依赖的是记忆和想象,只能在某些特殊的、有限的方面被用作知性的助手,不能符合万物幽深微妙之处的真理。所以获得真理明白是非,能不仅仅依靠感官认知。
老子这个关于认识论提出来的问题是:“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意思是:人的感官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判断能够符合万物幽深微妙之处的真理吗?获得真理明白是非,能不仅仅依靠感官认知吗?)老子关于认识论的题目,在这一章里似乎没有直接回答,但在其他章节里老子似乎并没有搁置这个问题,而是通过自己的观点已然回答了这个问题。
因为关于人的知识获得的理性认识,老子从来强调用思维去推理物质世界其中精神之质;因为他认为宇宙自然万事万物这精神之质才是最真实的存在,是可以验证的信实。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弃,依据它的信迹,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起源的认识呢?是从这方面认识的。(老子原话译文: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很显然,老子对事物的认识不止停留在像儒家那种肤浅的知道层面,因为“知道”是人的感性的认识,是表面经验获得对社会生活的许多片段,是事物成熟后的外露形式,它的幽深处包涵的真理呢,它还没有成熟时候的客观存在形式呢,它发展到'大而无形'时期的形式呢,很显然这些都是不可感觉的。就说个通常的例子:社会中如果不通过理性的逻辑思维推理,人对于人的信念、意见、看法、猜测、传闻、谎言很难区分。
其实,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心为基点带有人性的“欲”去看待宇宙世界自然万物。把这一条由人心带有欲为中心开凿出来的路径当做从起点也当做终点,。人类要想用自己内心世界对外部的世界有所了解,必须借助某个阶梯搭桥。这里康德的理性主义、其他的哲学家的经验主义都一样不可或缺。想要到达理性知性认识的阶梯就必须也只能够通过经验主义搭建这个阶梯上升到理性平台。到达这个理性平台,人才可能“不出户,知天下”。这就是为什么在老子看来,人类知识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感官提供的后天感觉经验,而这些经验又是混乱零散的关于世界的残片;另一个是人类头脑中先天固有的带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认识能力。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对感官提供的后天经验进行整理,才能形成具有认识世界的理性的逻辑思维,这就是获得关于宇宙世界自然的真正的知识。
这个用先天的认识能力整理世界的残片,用康德说法其实就是人类“体验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连串处于“时间”和“空间”形式中的过程,人们运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对这一过程混乱零散的感觉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人们才能形成科学知识。所以只有从人类的立场,才能谈到空间与时间,它们不可能离开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它们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的先天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人们通过时间与空间形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认识直观材料,不能算科学,还必须经过更高一级被称为知性的人类思维活动。而知性则是运用范畴、是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往往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忽视这种全局认知,所以总是缺乏知性。没有知性,这个世界这么大,仅凭小小个人的,眼见为实的,零星残片还怎么认识若大世界?没有知性,人们怎么去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人们感官不可以知道的事物存在形式?。因此,老子说,有知性的人“足不出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眼不望窗外,就可以认知宇宙空间日月星辰自然运行的规律,没有知性的人,越是出外得越远,其所知道的东西就越少。而恰恰是有知性的,懂得逻辑推理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知道得多,不眼见为实也能明了天下的事情,不妄为也可以有所作为”。(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里实际上老子是要人们的知识积累(老子称为“德性积累”)必须多,精神世界达到饱满程度,说白了就是人已经积累了许多知性的真理性知识。有了掌握这些真理性知识的,他的知识(德性)完美思维就深邃如幽深的峡谷。所以老子通过认识论的研究发现认

『柒』 请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出发谈谈如何加强青年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1、不断加抄强学习,学习好专业文化知识,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做一个知学、懂学、好学的好学生。2、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大学环境的变化就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松懈,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保证自己始终处在进步的过程中。3、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大学生活中我们将或多或少的接触一些不良因素和不良思想,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先进、作风优良、学风纯正的现代大学生。4、正确看待网络。要正确对待网络带来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纳正确的网络知识,抵制游戏和不良影响的诱惑和影响,适当放松娱乐,争取让网络为己所用。5、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大学时期的男女关系,不要因为恋爱而影响学习等东西,但也不要失去一个好朋友。本人提倡在不忘记学习的情况下自由恋爱,双方共同学习,相互鼓励,携手走出大学,并最终携手进入婚姻的殿堂

热点内容
法律顾问工作情况 发布:2025-05-07 04:42:53 浏览:739
个人财产分配声明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7 04:40:25 浏览:37
合同约定管辖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5-07 04:31:11 浏览:398
立法会议员何俊仁 发布:2025-05-07 04:24:30 浏览:452
台湾立法院长是怎么产生的 发布:2025-05-07 04:22:29 浏览:43
想回司法局 发布:2025-05-07 04:19:26 浏览:482
王宏行政法 发布:2025-05-07 04:18:47 浏览:269
夏广域律师 发布:2025-05-07 04:18:40 浏览:662
欠下招商银行款是否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7 04:00:23 浏览:353
四十铺法院 发布:2025-05-07 04:00:21 浏览: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