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觉
A. 古人都说“君子慎独”,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保持心性与道德自觉
《大学》第七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这个时候更需要慎独。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要不改初心,永不褪色。
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慎,思想上莫有邪念,精神上不要松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让自己成为一个全无邪念高尚之君子。
B. 古人都说“君子慎独”,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保持心性与道德自觉
本文是对刘宗周“慎独”学说所做出的一种省思。刘宗周之学并非是一种主观唯心的学说,其对“慎独”理论的发展在宋明理学之中有重要意义。他将本体与工夫合一,将理气相统一的论述为人在主体意义上发展心性,培养个体道德自觉提供了指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C. 道德的实现靠自觉不靠什么
道德规范靠人们内心信念自觉自愿来遵守,法律靠强制力来实现,所以A符合题意;B错误,法律靠强制力来实现;C错误,受过教育的人,也有不遵守道德规范的;D错误,道德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故选A
D. 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一,要加强学习,陶冶情操。学习是一种高尚的修养,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有人说:读书是超越时空与高尚的人对话。读的好书越多,接触的优秀人物就越多。领导干部长期与优秀的人打交道,自己就会变得优秀;经常与高尚的人打交道,自己就会变得高尚。有的领导干部不爱读书学习,拒绝与优秀人物对话,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是不可能品德高尚的。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思想品格高下,总是同他的知识和文化素养相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注重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情趣高雅,看问题、办事情得体周到;一个不注重学习、不善于学习的人,很容易表现出他的粗俗野蛮。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有些领导干部经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诱惑,蜕变成为腐败分子呢?有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就是放松学习、不爱读书。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变质,那么思想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
第二,要善于自我认知,自我反省。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始于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是促使领导干部加强自我修养、优化道德品质素质的关键因素。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领导干部要学会观察自己内心是如何产生情绪的,准确把握自己的个性特点,明白“我是谁”“我需要成为什么”“我已经具备什么”以及“我还欠缺什么”,把自我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观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整个自我的运作并有效地自我控制。
领导干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就需要经常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就是自我省悟、自我检查、自我解剖,自觉地改正自己的失误和过错,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高明的领导干部,都有很强的自省意识。孟子曾说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仁者立身处世也像射箭一样,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再放箭。射不中,不怪比自己技术好的,只会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过程就是学习过程。通过自我反省,学会分析过去的对错得失,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自我反省的途经包括: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反省,从周围的人和事来反思自我形象,以及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检讨自己。如果能够不断自我反省,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在反省中清醒,在反省中明辨是非,在反省中变得高尚。
第三,要努力提升道德境界,强化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道德境界是指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一个人的道德境界越高,就越能以属于该境界的道德要求为指导,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首要的是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人生在世需要有一个目标。有了这个目标的指引,就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有为目标而奋斗的高度自觉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要从追求物质占有转向追求精神的充实。生活离不开物质资料,但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绝不应是尽可能多地占有各种社会财富,而应该在忠实履行职责和为人民服务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从追求自身物质享受转向全面发展。我们不反对适度地合理消费,但绝不能追求过度消费,更不能贪图安逸,而要追求人格完善、事业成功、家庭和睦等多样化的、健康的生活目标。三是从自我中心转向关爱人民群众。不仅要自爱,而且要把爱逐步扩展开来,爱社会,爱人民群众,使个人的“小我”升华为人民群众的“大我”,使有限的“小我”融入无限的“大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待享乐,如何对待金钱,如何对待权力,如何对待升迁,如何看待待遇,如何看待奋斗,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这都体现了道德境界的高尚与低下。领导干部需要坚定对“真善美”的道德信仰,树立对道德的敬畏之感。没有敬畏,崇高就会贬值;没有敬畏,人生就不再神圣。孔子强调要“知天命”,就是要心存敬畏,并要躬身行之而不可有丝毫懈怠与侮慢之心。孟子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表明自己对天的敬畏之情。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他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两句话:“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充分体现了康德对道德律令的敬畏和崇拜。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为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平凡之人,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产生一些正气、庄严与崇高。
提升道德境界的过程,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的过程。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有一段对话。公孙丑问:“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在这里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正义在胸的正大刚强之气,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孟子的“养气”说,强调气节,强调修养的主观精神,使人进入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唯真理是求的高尚境界。
第四,要认真践行“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领导干部个人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性集中表现为达到“慎独”的境界。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到了“慎独”的修养方法,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问题。“慎独”一词,出自《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越是在别人不知不觉的时候,内心的真实想法容易明显地暴露出来,所以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在独处之时,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也特别谨慎和警惕,防微杜渐,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领导干部要做到慎独,就必须在“慎初”“慎隐”“慎微”上下功夫。“慎初”,就是面对各种诱惑,要果断拒绝“第一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守住“第一次”。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可能会一泻千里,最终淹没自己。“慎隐”,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说与身份不符的话,不做与身份不符的事。领导干部在独处、无人监督时,要自设防线,自我监督,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顺境逆境一个样,时刻注意一言一行对自己、对组织的影响,真正做到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慎微”,就是从微小处严起,从微小事做起,克服小节无害的心理,不要因为事情小而放纵自己,谨防积小恶而成大恶。品质的高低,常常是通过一系列小事情体现出来的。必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把握好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E. 道德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的什么来维持
我觉得道德主要是依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F. 影响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原因有哪些
从主观因素看,道德信仰、道德认同、道德体验影响着自身道德自觉;从客观因素看,不完善的体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多元文化冲击以及教育合力的欠缺影响着自身道德自觉。
G. 什么是教师在道德修养中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所形成的一种高度自觉的道德境界
即所谓的教师的
高度道德境界
是由以下三类道德元素构成
1-出于师德的情感
2-出于师德的意志
3-出于师德的信念
总之 道德使一名教师得以完全
H. 与孔子相比 荀子在强调自我修养道德自觉的同时,更为强调的是什么教育与规范作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版育的同时,也强调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他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那么美好的,顺着人性的自然发展,必然造成社会的争乱。因此,必须用礼义法度等去化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所谓的“化性起伪”,然后才能使之合乎群体社会的公共原则和要求。所以,荀子在强调自我修养、道德自觉的重要的同时,更为强调“师”与“法”的教育与规范作用。
I. 道德自觉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作用
道德的功能道德的功能,
是指到的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的功能
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 卑下
J. 简述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
意义如下:
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而深刻、广泛而持久。
(10)道德自觉扩展阅读:
社会公德的好处:
一方面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
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
这主要是通过社会公德的规范方式来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扶正祛邪,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非强制性地调节和规范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有效地为满足社会与社会成员的需要服务。
总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进行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责任感考虑自己的行动,遵循体现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