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一苇道德经

一苇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10-03 22:26:33

㈠ 叶一苇的主要作品

叶一苇著有《篆刻丛谈》《篆刻丛谈续集》《篆刻趣谈》《中国的篆刻艺术与技巧》《雕虫札记》《篆刻欣赏》《一苇印话》《一苇印踪》《一苇诗词选》《中国篆刻简史》《篆刻学》《中国篆刻史》《孤琴篆刻谱》等;在香港《书谱》《西泠艺丛》等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在国内外博得好评,具有广泛影响。对篆刻艺术研究有自己新的见解,如提出“篆刻宗清”论,认为在“印宗秦汉”的基础上,应该以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的篆刻为宗,取其精华加以发展。篆刻艺术要充分发挥社会功能,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篆刻艺术创作的独立性,摆脱附庸书画的位置;在创作上要以表现境界为上,不受技法的束缚。篆刻艺术的创作是依循“奇正相生”的规律发展的,其篆刻家要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和道德的修养。对诗词也颇有研究,其诗词创作曾收入《当代中国诗词精选》《当代八百家诗词选》《当代中华诗词选》等。篆刻和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被收入专集或刻入碑林,或博物馆收藏。2005年春,西冷印社在叶一苇艺术馆举行“诗心造印”研讨会.
叶一苇学篆刻,实践与理论并进,有自我见解,提出“印宗秦汉”,“篆刻宗清”,把学习分为两个过程:先学秦汉继承传统,打好基础;然后研究清代篆刻进行创新发展。着重研究流派名家的篆刻艺术思想,不单纯追求形式,力求篆刻与文学接轨,形式与内容尽可能结合,作了许多探索,不拘一格。印坛上称他为“诗心造印”。篆刻与文学接轨,艺术内涵更为丰富,展示形式更新,不只为书画服务。但这样做难度较大,要求须深进学养,不易普及,有人称他为“孤琴自弹”,立一门户。著有《篆刻丛谈》《篆刻欣赏》《中国的篆刻艺术与技巧》《中国篆刻史》《篆刻学》《一苇诗词选》等十多种书,其中有不少启发性的新课题,文风朴实,说理浅出,对海内外篆刻界颇有影响。
他的诗词强调:开发心灵,捕捉形象,造语浅出,于蕴借中反映时代。五言诗有鲜明特点,博得诗坛好评。
书法,因与篆刻联系,篆书为多,行草为次,间写隶书,有个性,内容常写自作诗,有书卷气。八十岁后始学画,因身体健康原因,极少创作。

㈡ 燕狂徒的人物武功

◎武林第一掌「玄天乌金掌」:
燕狂徒最强的武功,「玄天乌金掌」是一种极厉害的掌法,本来是一种酷刑时迫供的手段,但给燕狂徒活用了,当作普通招法来用。
用时印堂、太阳穴、人中三穴同时黑气陡现,掌力摧动下,目标犹如干针万针直刺,直椎人心窝,奇经八脉,如寸寸断裂,所受之苦,直比开腔剖肺,还要痛楚,任何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了。
◎「薪尽火传」:
双掌拍出,拍向前边的人,一股巨力涌来,那人身子稍向后一仰,砰地撞中后边的人,那巨力就传了出去,变得无影无踪,如此随著人撞人,那巨力被传接了开去,瞬间便传到了靠得最外边的目标,最後可隔数千人杀敌。
◎天下最佳攻招「玉石俱焚」:
燕狂徒生平爱用剑招,如天外飞龙,一击必杀,而且无论敌人如何闪、如何避、如何反击,这一招都形同拼命,能先击中对手。
◎「大手印」:
少林派的掌力,呼地一掌劈出,这一拿推出时,手掌陡然肿大一倍余,而且隐透紫红。
◎「金刚佛爪功」:
少林派的独门爪功,难以闪避。
◎「千山重叠」:
武当派绝学,从武当山南岩宫上跳望,可谓千山重叠,而武当派张三丰真人将一般内息,随著峰势运转,大可以阵势压敌,小亦可以一击一拂之力应用之,手腋的袖袍,忽然卷扬起来,这袖裾激扬,如波浪一般,以袖风将「千山重叠」使得绵延无尽,便是这种绝学之上乘。 ◎「一苇渡江」:
少林派的绝世轻功,以少林派的内家借力打力,真正发挥时,以佛彻道,觉迷为悟,比武当的内家罡气还能持久,只需轻轻一点,立即就能借力飞跃,而且控纵自如,丝毫不耗力气。 ◎「阿难陀指」:
是佛门中一种极高深的指法,指法又在凌厉中含极大的寂意,出指虽缓,但指劲一出指端,即如剑气,急如厉电,割体而去!
◎「参合指」:
少林派的指力,隔空嗖地一指,点击对方穴道。
◎「三十九桥齐点头」:
武当派一种点穴法,一击即中,一中便收。 ◎「大般若禅功」:
少林派的佛门正宗内功,双手一展,两股白茫茫的劲气,隔空狂飙般涌了过去,罡劲未到,劲凤疾起。
◎「九转玄功」:
武当的一种内功,能够练到了全身各个部位,柔软自如,而且能借别人之力生力,反击对方。
◎「弱水柔易九转功」:
武当派一种登峰造极的内功,把对方的掌力吸住,宛若掉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
这种功力源自《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无不知,莫能行。」

㈢ 有哪些非常漂亮的比喻

1,天空是触屏键,云是神的指纹。
2,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3,一见纹蛤,壳分两半,亦如远去的秋
4,故乡啊,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上面三句作者为小林一茶
5,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然落的花。——吉田兼好《徒然草》
6,缘如冰,你又能保存多久?
7,法如虚空,声色如虹。
8,少年短如暑假——柏邦妮
9,你的风情,的确大部分很巴黎。——《灯下尘》
10,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
1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2,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 ——木心
13,撒了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
14,这个男孩的侧脸,精致得如同钻石切割面。
15,有位诗人用十二个比喻来形容他听过的呼吸:火焰痉挛,刀剑跳舞,彗星消逝,看不见世界的人闭上了眼睛。
16,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北宋·郭熙
1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
18,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木心
19,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我就是那一只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席慕蓉
20,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21,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容
22,我知道他的灵魂会像风一样从我指尖穿过,可是我还是要伸出我的双手。——海的女儿

㈣ 讲经与说法,从根本上就有区别,请谨慎

常常听到朋友或家人说起,某某地方有大师在讲解《道德经》,某某地方有高僧在解读《楞严经》,某某地方有大德在讲解《金刚经》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当然也亲眼目睹了许多人不明不白就去听了,然后感觉殊胜,感觉很受益很多。遗憾的是,所谓的受益很多,却经不起一番推敲,所有的受益都是一些虚假信息。比如说:我一个朋友花了15万到广东听了一场《道德经》,回来后告诉我受益很深,我问她受益了什么,她说:“道是最大最了不起的,学道就不能学佛,道教很排斥佛教,道教才是最终极的。”第一句回复,就让我哭笑不得,一句似是而非的话,无一严谨,而且还产生了强烈的分别心。这叫受益匪浅。

今天坐下来写这篇文章,源于最近遇见的一些事,以及一篇文章,文章来自某寺庙的公众号,题目是《居士讲法可以不可以?谁说了也不算,来听佛陀是如何说的。》不得不表扬一下这个题目还是很用心的,至少一开始就立了一个很好的主题——讲法。这个要结合平时的一些事,最近呢,在我生活的周边据说有一位居士很厉害,为诸多佛弟子们讲解《楞严经》,似乎还有《法华经》等,自称开悟觉醒之人,还听了很多居士说,把讲经机器拿回家里听,结果很多事情都成功了,似乎什么事都顺了。我要不要夸一句:“哇,好厉害啊,普渡众生啊!”其实不然,我真的很嗤之以鼻,当然我原本并不想如此公开的说,他传他的道,我依我的法也就算了,可是偏偏有人因此一直来给我增添麻烦,甚至还要拉加入,然后发了以上的那篇似是而非的文章试图要说服我,我本不予理会。不过,我觉得知而不言也是一种错误,所以我想想还是要来好好说明一番。

既然要好好说,我就系统的来说明一下。首先呢,我先说说什么是“讲法”,弄懂这个名词,要先明白,法是什么?法是办法,解法,方法,称之为法。所谓的“讲法”就是通过智慧,将遇见的难题,困难,纠结,烦恼,化解开来,这个叫讲法,而这个法有些是通用法,在谁身上都适用,有些是特定法,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法无定法,在于法因事而解,就好比咨询师,好比医生,就病治病,就事论事。而“讲经”又不一样了,经书不是法,经书是一种前辈先贤总结出来的规律或自然经验或人生经验,总称“经验”,而讲经就是讲解剖析前人的经验。

好了,现在解释完两个名词,现在可以好好的说下,首先:“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既然不立文字,如何又有这么多经书,因为在前佛后佛之间,总是不断的讲法,旁人记录下来,也就成了现在的经书。佛陀是大智慧之人,解决了很多人的困难,同样的,六祖大师的弘法之路也是为他人讲解困惑,达摩祖师亦是如此,世尊拈花一笑,迦叶尊者就明白其心,这就是以心传心,法不用弘,法就在心里,所以佛陀说:“有佛法就有办法。”佛法并不是神通,而是一种解决的方式,一种解决的办法。我们来看两个公案:第一,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来到中土大陆弘法,可是终其一生,只字未提,几次讲法大会,他始终坐而不言,为什么呢?因为不立文字。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经书是前人的智慧,而当下每个人的根器都不同,所谓的根器不同,主要在于认识度,在于遇见的困难,在于遇见的烦恼,在于知识面,在于心理状态都不一样,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套用的,经书只是提供前辈的经历,然后呢,每个人要自行去参悟,所谓的参悟也不是只了解前辈们做了什么,而是要学会举一反三,通过前辈的经验中,看看能不能悟出适用于自己,帮助自己解决自身烦恼,自身麻烦,自身困难的地方,这才叫“悟”而所谓“开悟”的人,就是能找到这个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也只是第一步而已,悟后真修才是修行的重点,说到这里,又涉及一个名词,“修行”没错,修行就是通过修正自己的不足缺点,用行动去验证这个真理。这就是修行,不断的完善自己,这就是修行。要悟到后,才去验证。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贸然的通过你所知道的就去所谓的讲经,那就是一种误导,这就是魔道,所以佛说:佛不讲经,若说佛在讲经,那是谤佛。

我们再看看,梁武帝,也能算是一代明君了,丰功伟绩。可是梁武帝贸然出家,劳民伤财,翻译经书数百卷,可笑的是每次出家所居住的精舍都被雷劈,还有梁武帝自身不近女色,不食荤,所以下令全国寺庙效仿,这便是汉传佛教吃素的由来,可是有人留意吗?这么一代明君,最后竟然是饿死深宫,这就是因果报应。当然,这里要说的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根器,你梁武帝适用的,不代表别人适用,所以你翻译的经书,只能被雷劈,你颁布的法令,你得自己来承受因果。纵然你是人间帝王,也不能违背天地自然的法则。我们六祖大师,看看他一生,可有提起哪部经书的论据?再看看维摩诘居士,达摩祖师,以及我们的世尊,终其一生,可有说过哪一部经书的意思?答案很肯定的:没有。

再说现下,都说是末法时期,很多人要说,这时候,居士觉悟的多,觉悟了就能说法,这个理论对错,姑且不说,但是首先,觉悟是怎么一回事,要先弄懂,觉悟者是找到智慧的办法,能了解明白宇宙天地的自然规律,从而能生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如同我们咨询师,策划师一般,帮助别人根据别人的困惑,给予合理的建议或意见,这就是最好的帮助,这就是讲法。而如同某些自称为觉悟居士那般的,开口闭口《楞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然后解释其中的意思,那就是误导,根本就不是因人适宜。其次,所谓的一台念佛机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困惑,这点更是毫无根据的封建迷信,神通不敌业力,一个人的困惑麻烦烦恼是帮助一个人证悟菩提的根本,如果一台念佛机就能化解此人的业力,那么也是一种逆天,从而不是改变这个人,而是害了这个人,纵然此人或许真的神通了得,那也是魔法,也是魔道,是阻碍一个人修行的魔道。不经历风雨,怎么长成大树?不受百炼,何以成钢?不渡劫,不参悟,不经历,又如何能有所成就?

前几天有人问我:“你知道万法归一的意思吗?”这人是为了说服我,讲经说法是没有错的,也是一种方式。不讲经说法如何弘法?我其实只有笑笑,因为这已经完全扭曲了万法归一的本身意义,所谓的万法,指的是世上有百万种人,有百万种烦恼,有百万种苦恼,也有百万种困难,当然,这所有的烦恼,苦恼,困难都是有方法解决的,而方法从来哪来呢?从心来,这就是所谓的“万法唯心造”只有用心去研究,去破解的困难才是法。而寻这个法的方式很多,也许在自然规律中领悟,也许在工作中领悟,也许在参访经典中领悟,也许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领悟,也许在动物身上领悟,也许在一个无意间就领悟了,从而依靠这个办法去破解。然后当困惑解除,豁然开朗之际,就会发现生命无非就是起始而已,这就是唯一,心就这个这个唯一。同时,这也就是“道”,无非就是在这么一条人生大道上。

据说,那位“觉悟的居士”很会讲《楞严经》,这里我也很好奇,经中很明确的指出分辨真妄,由心之眼开启,最先看到的一定是自己,人就是先认清自己的问题,从而解决自己的问题为开启。而一个不懂得以“一”为主的居士,依然大言潺潺的讲经开课,这能算觉悟吗?更不用说什么说法了。典型的魔师案例,这种情况,我由衷建议诸善信弟子,要正确的学佛,不要盲从盲信。

“依法不依人”说的是帮助世人解决问题的是由心而生的办法,是符合天地大道的方法,是真正能为你生死大事负责的方法。不要狭义的认为,法就是经书,经书只能是法的一种,是别人得的法,不是你的。而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所以,依法不依人,是告诉你,不要盲目的信某人的办法是不是适用于自己,真正可靠的还是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剖析认知,然后从而寻找到一条能真正帮助自己消除烦恼,困难,苦恼的方式。当然,一定有人要问,那咨询师,以及很师父,老师,怎么解?作为一名好的咨询师,作为一名好老师,作为一个好师父,首先要能够耐心的倾听对法的困难,从而分析,协助对方通过目前的真实情况,从而帮助弟子去体会寻找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且这条路上,作为老师,必须能为其生死大事负责,承担,方能为师。作为老师,也只是因人而异的建议,辅助和引导,就如同世尊一般,正确的引导。作为弟子,也要懂得辨别方法是不是适用,在《西游记》里面,真假美猴王中,悟空遇见六耳猕猴,上天入地,连一向神通广大的观音菩萨都不能辨认,最后到了佛陀面前,佛陀也没有直接方式指出,而是道出其身份来历,让众人自己去分辨。这就是引导,既引导诸佛菩萨明白天地间还有很多需要认识的,也引导悟空认识自己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消灭困惑。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仅仅是希望大家都有自己由心而出的慧眼,辨别何为法,何为魔,不要轻易的上当,更不要轻易的崇拜迷信。要相信自己,要认识自己,要剖析自己,要用心的对待自己,对待好自己的“一”,不用去找“二”找“三”,这就够了。

㈤ 道德经全文上古中文

谢邀
道德经并非是上古时期的著作,而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出函谷关时留下的道家经典。

㈥ 苇人一渡,强楚却师讲的是什么故事

讲的是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的故事。 典故出处:

一苇渡江
竹林找到达摩“一苇渡江”石刻这块“达摩画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达摩络腮圆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芦苇上。在画像左侧篆刻着“大明弘治四年辛亥岁三月季春定山释子八十翁……”字样的文字。“这块石碑是1491年由80岁的临济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绘的,主要描绘的就是达摩当年渡江的故事!”负责恢复和复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师回忆,在《梁史》和浦口地方志书中,都曾经记载过达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挖掘出定山寺遗址,加上这块明代石刻的印证,“我们可以确认,这里就是1500年前达摩的真正驻锡(居住)地。”
关于一苇渡江还有一种说法是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把山北麓达摩休息过的山洞称为达摩洞。今日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达摩“一苇渡江”后,在江北长芦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禅院驻锡,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达摩岩”、“宴坐石”、达摩画像碑等遗迹。其中,达摩画像碑为国内最早的达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师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为禅宗重要丛林,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

㈦ 关于花亭湖的诗句

1. 关于太湖的诗句

1.【又次前韵赠贾耘老】 作者:苏轼 具区吞灭三州界,浩浩汤汤纳千派。

从来不著万斛船,一苇渔舟恣奔快。仙 坛古洞不可到,空听余澜鸣湃湃。

今朝偶上法华岭,纵观始觉人寰隘。山头卧碣 吊孤冢,下有至人僵不坏。

空余白棘网秋虫,无复青莲出幽怪。(事见本院碑。)

我来徙倚长松下,欲掘茯苓亲洗晒。闻道山中富奇药,往往灵芝杂葵薤。

诗人空 腹待黄精,生事只看长柄械。(杜子美诗云,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今年大熟期一饱,食叶微虫真癣疥。(贾云,今岁有小虫食叶,不甚为害。)

白 花半落紫穟香,攘臂欲助磨镰铩。安得山泉变春酒,与子一洗 2.水龙吟--太湖抒怀 太湖风卷如潮 千峰擂鼓涛天际 沧廊柳下 三山雾里 年年如此 鹿顶迎晖 昆仑存志 观潮人去 为一春长在 百花长见 吩咐水 别轻易3.太湖秋夕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梦魂归。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4.题 太 湖天帝何时遣六丁,凿开混沌见双青。湖通南北澄冰鉴,山断东西列画屏。

掩雨龙归霄汉暝,网鱼船过水云腥。乘风欲往终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5.泛 太 湖野坫投荒三四间,渡头齐放打鱼船。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2. 关于秋阳的诗句

刘沧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中秋朗月静天河,乌鹊南飞客恨多。

许浑 《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一作八月十五夜宿鹤林寺玩月)》

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

吴融 《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

中秋月满尽相寻,独入非烟宿禁林。

杜牧 《过勤政楼》

千秋令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李峤 《汾阴行》

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

温庭筠 《相和歌辞·懊恼曲》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

白居易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

3. 关于在五大淡水湖作诗的诗人

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

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

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最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吴淞基面)。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

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

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四、历史沿革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蠡泽、官亭湖等多种称谓,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在地质、气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长期发展下, 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越过松门山直抵波阳县附近,因而易名鄱阳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门山以南原本是人烟稠密的枭阳平原,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枭阳县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入水中,历史上曾有"沉枭阳起都昌、沉海昏起吴城"之说。

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演变,在距今约1600年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五、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六、“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 1636 毫米,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

尤其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七、人文历史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陶渊明、林士弘、刘恕、洪适、江万里、朱耷等曾在湖区生活。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

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人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

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写的是鄱阳湖的胜景。鄱阳湖上名山秀屿,比比皆是。

湖口县的石钟山、大孤山,都昌县的南山和老爷庙,星子县的落星墩,风光如画,景色宜人。九江市旅游局已将鄱阳湖上的各景点通过游船连成一线即鄱阳湖水上旅游线。

洞庭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构造 湖。

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 ~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 公里。

地质与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 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 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

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气候与水文 湖区年均温 16.4~17℃,1月3.8~ 4.5℃,绝对最低温-18.1℃(临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绝对最高温43.6℃(益阳)。

无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 原减少。

4~6月降雨。

4. 关于洪泽湖的诗句

过洪泽湖

陈毅

扁舟飞跃趁晴空,

斜抹湖天夕阳红,

夜渡浅沙惊宿鸟,

晓行柳岸雪花骢。

洪泽湖诗四首

(一)

淮水千里过洪泽

连天荷花施粉出

惊闻汽笛一生鸣

芦中野鸭飞入云

(二)

雨过丹山柳色新

上仙欲动下凡心

老子乘牛飞天庭

世人争读道德经(三)

淮水决断泗洲沉

青龙飞来伴古人

牧笛声细渔人归

一湖秋水半湖魂

(四)

淮水中断丹山裂

一眼神泉通龙台

千年炼得长生丹

不及温泉沐玉颜 沁园春 洪泽湖

绿茵环抱,千帆林立,水天吴楚。

数不清野鸭,蜂起浪间;

三两渔舟,撒网摇撸;

龙宫盛会,鲢歌虾舞,谁报知旦夕祸福?

望瑶池,任鱼翔鹰飞,七仙戏游。

十番花甲轮回,叹黄河夺淮云烟流。

想泗州古城,依山傍溪;

村镇棋布,桑紫谷熟;

星象失算,银汉倾覆,杰人灵地觅何处?

兴国策,高堤深沟疏,禹庙功著。

丁卯十月三十于洪泽湖畔

七律·冬临洪泽湖

犹如再临洪泽湖,一景美不胜收……冬临洪泽湖,不见春湖之浪漫,夏湖之绚灿,秋湖之静谧,然冬湖之博大令人感叹,吟诗一首以记之。

大湖冬至风怒号,漫卷波浪涛连涛。

何处轮挂锁湖面?劈波斩浪逞英豪。

岸边古堰显春意,堤旁老城展新貌。

眼前美景道不完,诗人心情逐浪高。

五律 游洪泽湖

渡舟临淮外,来从湖上游。万顷碧波漾,千舸竞争游。

泳龙东堆埂,飘菇珠山头。鱼儿跃纵横,螃蟹翻筋斗。

莲叶接天碧,荷花迎日秀。芦苇青纱帐,湿地凫鹤投。

夕阳铺水底,渔翁掉归舟。湖中倒高岗,牧童跨饮牛。

翠岸浴晚霞,泊舫系伞柳。暮观天眼起,客心随湖幽。

拂面清风爽,怡人芳香稠。渔火布星罗,天珠落汀洲。

空中皎洁月,湖里映宇宙。银光波粼粼,水月荡悠悠。

面景引诗兴,对月怀情柔。渔女忽放歌,悠扬到船楼。

难喻绿绮音,疑似仙家奏。恍若脱凡尘,悦思开发后。

运作重环保,壮丽更锦绣。游廊绕菏泽,高路通岸口。

别墅水晶宫,华灯夜白昼。丽馆尝湖鲜,香榭品河沟。

管理实高科,服员选豆蔻。天下诗文者,盛集纵笔讴。

品牌响中外,美名喻全球。四海迎宾客,五洲接朋友。

饱览一湖春,能消万古愁。王母恋此境,瑶池宁可丢。

水母今若在,应予释禁囚。国民均富裕,和谐共享受。

洪泽湖

绿茵环抱,千帆林立,水天吴楚。

数不清野鸭,蜂起浪间;

三两渔舟,撒网摇撸;

龙宫盛会,鲢歌虾舞,谁报知旦夕祸福?

望瑶池,任鱼翔鹰飞,七仙戏游。

十番花甲轮回,叹黄河夺淮云烟流。

想泗州古城,依山傍溪;

村镇棋布,桑紫谷熟;

星象失算,银汉倾覆,杰人灵地觅何处?

兴国策,高堤深沟疏,禹庙功著。

水调歌头·放舟洪泽湖

邀友驾舟去,天借一帆风。

清波碧浪如玉,蒲苇一丛丛。

堪羡旋鸥飞鹭,更慕游鱼蟹蚌,飞跃自从容。

得享水天乐,清韵满心胸。

仰青宇,舒望眼,想无穷。

人生如水,风浪来去竟无踪。

潮起劈波斩浪,潮落乘风放舸,命运有神通。

正是风帆正,快艇疾如骢。

长堤柳色

陶绍景

古堤垂柳细条条,

朝映晨曦夕弄潮。

百里笼烟无俗态,

留得浓阴暑气消。

更是月明林下望,

满湖渔火接天晓。

5. 描写花亭湖春天的景色

花亭湖风景区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境内,距县城7公里的路程。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就一起来到这里来游玩。我们驱车从县城出发大约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到了大坝,上湖区大坝要走一小段的盘山公路,山路弯曲,车子颠簸地很厉害。

进入了风景区,我们站在坝上眺望,看到了湖水,是那么清澈,就像一面明镜,湖四周的青山翠柏与天空的蓝天白云倒影水中,水中的树则显得更绿,花儿更艳,白云似乎也更白了。放眼望去,是一片一望无垠的湖水,似人间仙境,似世外桃源。霎时间给予游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似乎顿时就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真谛。

接下来我们乘上了一艘快艇,环湖游览。为了安全起见,艇长让我们都穿上了橘黄色的救生衣。不一会儿,快艇飞一般冲出了大坝码头,划过水面,编织出一道长长的玉带,晶莹的浪花溅在身上,凉凉的、爽爽的,驱走了夏日的炎热,习习的微风拂过脸庞,倾刻间,汗流浃背被清凉舒适所取代。

师傅把快艇停泊在龙门山寨,一进寨门便看见两旁彩旗飘飘,就和武侠小说里的山寨一样。走进山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清新的绿。再凑近一看,原来这里房屋的一砖一瓦都是由竹子做成的,大至一桌一椅,小至一盆一碗。无论哪里都弥漫着翠竹的气息。端着竹碗,坐着竹椅,感觉自己是第一次零距离的接触大自然,和大自然亲近。

龙门山寨位于凤凰山脚下,与月亮湾、博士岛遥遥相望。休息片刻后,我们离开了山寨,沿着小路,来到了月亮湾游览。这里绿树成阴,芳草萋萋,石径曲折。漫步其中,微风拂面,树影普婆娑。坐在亭子里,听松涛阵阵看波涛滚滚,使人荡气填膺,豁然开朗,所有的不快和烦恼都烟消云散,让您忘情地陶醉于大自然地恩赐之中。

到花亭湖游玩肯定不能不去赵朴初文化公园。赵朴初陵园在寺前镇万年冲,背倚峰峦竞秀的凤凰山,面临碧波荡漾的花亭湖,塑像高9。3米,最后一段神道为93级台阶,都寓意着朴老走过的93年不平凡的历程。周围树木葱茏,环境极其优美,象征着朴老风范如山高水长,寄予着故乡人民对朴老绵绵不断的追思。

我们尽兴而归,不仅领略了花亭湖的山清水秀的景色,也了解了花亭湖灵秀山水孕育了一大批名人、才子。

我想,花亭湖一定会是八方宾朋来此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6. 关于山的诗句

《江上望皖公山》 李白 奇峰出奇云。 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 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 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 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 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 投迹归此地。 《咏江郎山》 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 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 撑持天地与人看。

《题天柱峰》 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北宋宰相张商英写过若干首吟咏五台山的诗,也在绵山留下三首诗,其中《游绵山》: 夕阳返照影流东,点点寒鸦过远峰。 渔叟罢竿收钓饵,牧童吹笛弄秋风。 日光隐隐见苍海,山色青青耸碧空。 万壑千崖增秀丽,往来人在画图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7. 关于故土的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

8. 关于海潮的诗句

横江词(六首其二)(李白)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望海潮(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西岩山(白居易)

千古仙居物象饶,道成丹熟昼升霄。

岩前宝磬转松韵,洞口灵池应海潮。

崖折百花迟日晚,鹤归清夜唳声遥。

登临渐到希夷境,手拂行云度石桥。

重寄虬上人(储光羲)

一作云峰别,三看花柳朝。青山隔远路,明月空长霄。

鹊浴西江雨,鸡鸣东海潮。此情劳梦寐,况道双林遥。

望海潮(晁补之)

人间花老,天涯春去,扬州别是风光。红药万株,佳名千种,天然浩态狂香。尊贵御衣黄。未便教西洛,独占花王。困倚东风,汉宫谁敢斗新妆。年年高会维阳。看家夸绝艳,人诧奇芳。结蕊当屏,联葩就幄,红遮绿绕华堂。花面映交相。更秉菅观洧,幽意难忘。罢酒风亭,梦魂惊恐在仙乡。

㈧ 共学《道德经》第38天

共学《道德经》第38天2022年3月25日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意。上礼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注释】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3)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5)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开始、开端。

(9)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10)华:虚华。

(11)处其愿:立身敦厚、朴实。

(12)薄:指礼之衰薄。

【例说】梁武帝与达摩谈禅

施政的理念。对人的生命极为珍惜和尊重。他下诏规定,凡是死刑案件,犯人不服允许上诉申辩,必须经他亲自审阅批准后,才准行刑,任何人都没有杀人权。这就减少和避免了许多冤假错案。据说,每当他审阅这些死刑案件时,心情非常沉重、满怀慈悲、怜悯之情,甚至涕泣、关爱生命、溢于言表。

梁武帝信佛做的最为惊人的事就是他不顾大权旁落、不顾社稷安危、不顾朝臣反对,四次舍身同泰寺(即现在南京鸡鸣寺)甚么叫舍身?就是不仅舍弃皇帝的权威和尊严,不当皇帝,而且舍弃自己的肉身,去庙里当和尚(应该说是最彻底的舍弃了)。他的这个惊人之举,确实给满朝的大臣出了个难题,从古到今,那有舍弃千万人梦寐以求的皇帝不当,去做和尚的呢?好在朝里做官的都不是俗人,官做得越大,脑子越灵、城府越深,越是工于心计:这皇帝老儿不当皇帝当和尚到底安的甚么心?如果是退位或禅让他又没有公开宣布接班人呀!看来他皇帝还是要当的,也许可能是对大臣们的考验?我宣布不当皇帝,看你们怎样表演?如有异心,不就露馅么?于是那些素以“谨慎”著称,老谋深算的大臣就想出了个万全之策,既然陛下的肉身已舍给同泰寺了,但为了国泰民安,天下苍生幸福,只好用钱来向同泰寺赎回来,这样做不仅梁武帝有面子,同泰寺也乐意,因为拿到这笔钱可以更好地发展佛教事业。说实话,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真实用心是甚么?这是个千古奇谜,古今多少聪明人都猜不出谜底,我们当然无能让古人说话,所以只好存疑,唯一希望,看来只有梁武帝自己知道了。

因为梁武帝按照佛教经典理念治国,采取了许多关注民生、为民谋福的政策和措施,使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一片团结,祥和局面,这片祥云甚至飘到了海外。正如宋代圆悟克勤在《碧岩录》第一卷中说的:“达摩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而来”意思是说,达摩在印度了解到大乘佛教在东土传播的盛况,甚为高兴,于是渡海东来了。

菩提达摩(528或536)简称达摩,亦作“达磨”南印度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禅是梵文DbYane的音译“禅那”的略称,原来意译为“思维修”,“弃恶”,后通常译作“静虑”:“定”指心专注一境而不乱。说到禅宗,如果寻根探源,就得从佛教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这个佛教故事讲起。据说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王舍城灵鹫峰上主持法会,千万人众,齐聚世尊座下,以求开示。世尊只是扬起手中一枝金色毕钵罗香花,默然无语,大众茫然不知佛意,唯佛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慧眼观看,当即对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并作偈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法会以后,世尊携迦叶到多子塔前,命迦叶登上法座,将金缕僧伽梨衣披在迦叶身上。一再嘱咐,汝当护持、传付将来、勿令朽坏。这就是佛教禅宗“衣法双授”的传法典故。摩诃迦叶遂成为西天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代代相传,菩提达摩是西天禅宗的第二十八祖。

达摩渡海来到中国传播印度佛教禅学,他带了一件棉布袈裟,说是禅宗祖传传法凭证。达摩禅学精髓是将原来印度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小乘禅”、“大乘禅”的复杂繁难的禅定方法简化,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亦称“壁观”或“坐观”,即面壁静坐,以达到“舍伪归真”、“无自无他”的境界。相传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静坐九年,终日默然,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行入包括“报怨行”(放弃一切反抗心理)、“随缘行”(放弃辨别是非心理)、“无所求行”(放弃一切要求和愿望)、“称法行”(依照佛教教义去行动),认为这样就可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达摩是在梁普通七年(526年)九月二十一日渡海来到梁朝广州的,当时的广州刺史萧昂也是个佛教徒,对达摩到来热烈欢迎,并及时奏报梁武帝,梁武帝听说达摩是印度佛国来的高僧,极为高兴,立即下令要萧昂派人护送达摩来南京。普通八年十月一日达摩抵达南京,稍事休息后,梁武帝亲切接见了他,对古印度佛教和禅学共同进行了探讨,许多佛教典籍对此都有记载,现将《五灯会元》中一段话,摘录如下: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达摩与梁武帝论禅这段话,以我对禅学的肤浅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层意思:一是梁武帝问达摩,我自从当了皇帝后,写佛经,造佛寺,培养发展僧人,不可胜计,同时还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净身持戒,敢问有何功德?按照世俗看法,应该是有大功德的。普通信众那怕在佛寺功德箱内投下一文钱,都说有功德,何况梁武帝投入那么多钱财?!出乎常人意料的是达摩竟说:“这些并没有甚么功德”。二是梁武帝大惑不解,于是质疑问道:“何以没有功德?”这就关系到对“功德”这个概念的理解了,达摩说:“这些只是世间的福德,因为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诸事的有漏善只是福德,倘若不能自己内证得自性即是无功德。”因此,布施、念佛、造寺等,虽然都是做善事,都能得到因果福报,但单有福报而无功德。终不可能出离生死苦海,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坛经.忏悔品》中说的:“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又怎能成佛呢?三是梁武帝接著追问:“甚么才算真功德?才能修行成佛?”达摩说:“真正的功德是“净慧智圆、体自空寂”就是说能自见真如自性就是功,能视一切众生平等就是德,念念之间没滞碍,常见真如本性、本自具有的真实妙用,这就叫功德。功德原本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事上求。一句话:心即是佛、佛在心中。功德是要靠内心修炼、明心见性、方成正果。心若背觉合尘即是众生,心若背尘合觉即是佛,从而达到精神永驻万劫不变的最高境界。四是梁武帝又问:“得道高僧至高无上的真理圣谛,第一义谛的境界是甚么”?达摩说:“境本非境,界亦无界,世界本是空廓无相,也无圣道存在的境界。”五是梁武帝听了茫然不知所云,于是咄咄逼人直问达摩道:“既然无圣,那么现在与朕说话的人是谁?!”他那知在达摩眼里“本来无一物”那里有甚么皇帝?!虽然如此达摩还是菩萨心肠,因势利导,指点迷津的说道:“不识”多么充满禅机智慧的回答呀!意思是说:我本非我,你亦非你,世界本来便是空寂、圆融、清静、妙密的无相。《金刚般若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梁武帝如能感悟到这个层次就功德圆满了,可惜梁武帝执著有为,心存邪见,不识真正法性。达摩此时自知无法度化这位皇帝,于是告别回驿馆。

达摩在金陵逗留了几天,在“萧寺”墙壁参观了著名书法家萧子云所书的飞白书法“萧”字,他在壁前观摩了半天,深为中国书法的神奇震撼。随后悄然走出城去,来到长江边,只见秋风阵阵,岸边的苇子在风中起伏不定,他随手摘下一根芦苇抛向江中,飞身向江面一纵,双脚恰好落在那根苇杆上,只见那苇杆好似一只小船,乘风破浪的向江北驶去。

达摩脚踏苇杆,眼望江水,不禁想起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临别给他的示偈:“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去年在羊城登岸,今日暗渡长江,果如师父所言了。

梁武帝经过几天静思后,稍有所悟,于是派人来请达摩。来人来到驿馆,不见达摩,说是往江边去了。追到江边,只见达摩双脚踏苇、神定气闲、长袖随风、飘然已到江中,知道来迟一步,追悔莫及,从此留下了“达摩一苇渡江”千古神话。

热点内容
劳动法二十四条 发布:2024-04-23 20:51:31 浏览:566
公司解散法律意见书 发布:2024-04-23 20:09:58 浏览:496
法院投诉案件 发布:2024-04-23 20:09:52 浏览:417
劳动法关于退休的规定出台 发布:2024-04-23 19:17:38 浏览:340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4-04-23 16:56:36 浏览:74
湖南省满十年劳动法辞退赔偿 发布:2024-04-23 16:48:41 浏览:688
法人医疗器械法规培训 发布:2024-04-23 16:30:03 浏览:113
张严锋律师 发布:2024-04-23 16:04:23 浏览:978
徐渭书法学谁 发布:2024-04-23 15:45:41 浏览:153
行政诉讼法地域管辖实训 发布:2024-04-23 14:57:18 浏览:741